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决胜全面小康需要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作者:李德方 殷树凤 杜金晶 发布时间:2020-05-0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通过一年的努力不仅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而且要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互惠共赢和价值共创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历了20世纪的以学生实习机会和教学资源获取为主要特征的1.0版,这种院校单向获益的合作注定不会持久,也必然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窘境。面对这种境况,部分院校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彰显自身优势、提升能力水平,以供给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独特优势和解决工作过程技术难题的过硬本领,赢得了行业企业的尊重与青睐,形成了以互惠共赢为典型特征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版,实现了第一次提档升级。但不可否认的是,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当前还不是普遍现象,企业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版的“星星之火”尽快呈燎原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2.0版过渡到以价值共创为特征的3.0版。因为只有这样的合作,才是产教双方认可的、社会各界期待的合作,也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合作。

  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作为一项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夯实人才培养资源基础、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即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见证、感知产业最新发展态势,使其萌生“想学”的念头;以产业发展的标准配置专业教学资源、谋划人才培养、开展教育教学,使其进入“愿学”的状态;将产业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和日常生活,使其达到“学好”的成效。一言以蔽之,这样的合作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作为一项经济制度和产业制度,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促进院校科研开展与成果转化,进而提升产业创新的能力。代谢经济学研究表明,因资源有限、可以生存的企业有限,因而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技术竞争。新技术的产生一方面需要基于源头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新突破;另一方面需要及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工程实践和技术应用,这两个环节都离不开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投入和参与。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实际问题,将有利于院校理论研究的开展,也能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进而可以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也就是说,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使企业与院校双方都获益,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统筹制度落实和实践创新

  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产业界和教育界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上的“链式反应”,为了使这样的“链式反应”做到过程可控、结果可期,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密集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批重要文件,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提档升级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

  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当前,我们一方面需要抓好制度落实,以便让好的政策和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实践创新。所谓实践创新,就是区域、院校、企业等实践主体因地制宜地创生出符合实际状况并且行之有效的、充满个性化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方式、新做法乃至新模式。2019年3月,江苏省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的专门法规——《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就是实践创新的一个典型。当前亟须在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和创新,规则要透明,标准要明确,流程要简化,服务要优化,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好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的产权保护、利益分享和贡献激励等问题,切实解除其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李德方系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殷树凤系江苏省职教学会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杜金晶系联想集团联想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陈路

决胜全面小康需要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发布时间:2020-05-0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通过一年的努力不仅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而且要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互惠共赢和价值共创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历了20世纪的以学生实习机会和教学资源获取为主要特征的1.0版,这种院校单向获益的合作注定不会持久,也必然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窘境。面对这种境况,部分院校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彰显自身优势、提升能力水平,以供给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独特优势和解决工作过程技术难题的过硬本领,赢得了行业企业的尊重与青睐,形成了以互惠共赢为典型特征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版,实现了第一次提档升级。但不可否认的是,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当前还不是普遍现象,企业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版的“星星之火”尽快呈燎原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2.0版过渡到以价值共创为特征的3.0版。因为只有这样的合作,才是产教双方认可的、社会各界期待的合作,也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合作。

  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作为一项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夯实人才培养资源基础、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即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见证、感知产业最新发展态势,使其萌生“想学”的念头;以产业发展的标准配置专业教学资源、谋划人才培养、开展教育教学,使其进入“愿学”的状态;将产业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和日常生活,使其达到“学好”的成效。一言以蔽之,这样的合作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作为一项经济制度和产业制度,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促进院校科研开展与成果转化,进而提升产业创新的能力。代谢经济学研究表明,因资源有限、可以生存的企业有限,因而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技术竞争。新技术的产生一方面需要基于源头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新突破;另一方面需要及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工程实践和技术应用,这两个环节都离不开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投入和参与。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实际问题,将有利于院校理论研究的开展,也能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进而可以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也就是说,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使企业与院校双方都获益,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统筹制度落实和实践创新

  升级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产业界和教育界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上的“链式反应”,为了使这样的“链式反应”做到过程可控、结果可期,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密集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批重要文件,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提档升级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

  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当前,我们一方面需要抓好制度落实,以便让好的政策和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实践创新。所谓实践创新,就是区域、院校、企业等实践主体因地制宜地创生出符合实际状况并且行之有效的、充满个性化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方式、新做法乃至新模式。2019年3月,江苏省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的专门法规——《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就是实践创新的一个典型。当前亟须在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和创新,规则要透明,标准要明确,流程要简化,服务要优化,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好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的产权保护、利益分享和贡献激励等问题,切实解除其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李德方系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殷树凤系江苏省职教学会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杜金晶系联想集团联想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