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摭议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iPhone”模式

作者:李南 王志华 陆玉梅 发布时间:2020-12-1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  李南  王志华  陆玉梅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寻找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路径。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江苏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团队逐步构建起了基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iPhone”模式。

  “iPhone”模式的基本含义是: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训练与效果评价的平台,通过覆盖参赛项目的萌芽、创立、成长、参赛、反思、再提升的全流程,构建“教赛创”链式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通过关键节点串接创新创业课程群的知识学习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

  第一阶段:“idea”——酝酿创意

  院校“双创”项目在发展初期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从零开始寻找可以培育的项目方向,主要难点在于学生团队如何组建、学生创意如何激发、项目如何起步,此时学生需要的是普惠性指导;第二种情况,已有项目的孵化与升级,即针对已有项目进行各种打磨、升级,并在市场实践中去检验,通常第二种情况下的项目更多地转向为个性化指导需求。所以在教学中,前期重点在于针对第一种情况的创业启蒙。参与学生自主组建多支创业团队,在指导教师团的带领下,细致完成项目的3项分析,即自我分析、客户分析和对手分析。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精准的用户画像和团队的自我剖析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为学生营造解决商业实践问题的良好环境。在这种机制的激发下,原本在学生中间自发产生的一些创意被有组织地转变成自觉行为,大量的新点子、新思路被挖掘出来。

  第二阶段:“Practice”——形成项目

  互联网时代,企业竞争更加复杂、多元,未来的企业管理人才需要越来越多地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然而,传统理论教学“倾听老师而学”的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在意外中学习,在乱序中成长”的通道。所以,本阶段帮助学生将第一阶段获得的创意灵感逐步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创业实践项目,从而将学生学习的来源完全多样化,实现从实践中学习、从创新中学习、从为社会创造价值中学习等。引导这些项目参与高水平的“双创”大赛,就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课堂中很难复制的高压力场景下的学习机会。

  第三阶段:“help”——帮助提升

  不同于第一阶段的普惠性指导,这一阶段主要提供的是直击项目核心的个性化指导。但是,这样的指导强度对专兼职导师的投入要求较高,如何破解师资难题?为此,我们创建了“助理导师团”机制,从以往课程或大赛过程中知识、能力与素质表现优异的学生中遴选出一批有参与意愿的学生,经过教师的培训后,使其具备一定“双创”服务能力。对于学生创业团队的基础问题解答、常规性服务工作,安排这些助理去完成,教师则可以专心做好“双创”服务体系的整体跟进以及重点项目的针对性辅导。这些积极参与的学生在“被服务与提供服务”之间来回转换,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好实践。在知识输出方面,我们整合数字化学习工具,把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在线教学实施及评价和师生跨时空互动等环节充分整合,在E-learning学习模式的支持下,实现“双创”知识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第四阶段:“outcome”——产出结果

  对于经过前三个阶段培育后效果好的优势项目,我们为他们提供广泛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尤其是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大赛的通道。这些学生团队通过参赛将所知所学与解决社会热点、难点以及民生问题深度结合,一方面可以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情怀在实践中得以培育。近年来,通过该模式培育出来的学生团队每年为学校输送的创新创业项目占学校推荐选送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总数的近五成。

  第五阶段:“nod”——争取认同

  在参赛的过程中,带着项目的学生团队将会面对各类专业、行业背景的评委,这些专家学者通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对项目提出诊断意见。与传统的试卷测试不同的是,这些评委提出的意见往往是直接从企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对项目创意的可行性、商业逻辑的未来成长性等方面进行点评,这些来自校外的第三方评价,对于参赛学生来说,是不同强度的头脑风暴。在参赛的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同样也能深刻地感受到创业的不易、商战的残酷,强化了学生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做好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准备。

  第六阶段:“education”——形成闭环

  美国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PDCA循环,作为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强调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置等环节周而复始的闭环境运转,达到不断改进、提升的目标。“iPhone”“双创”教育模式借鉴PDCA模型,旨在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和动态的教育管理过程。在运行过程中,从“idea”到“nod”各个环节彼此贯通,可以从目标设定、具体实施、考核评价、调整改进中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总结原因,解决问题。每轮教学后,成功经验总结将提炼形成教学标准,而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中逐步解决,最终目标是在校内建立起运行良好的“双创”生态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践,“iPhone”“双创”教育模式的特色与创新逐步形成:一是以项目的成长进程为链条,完成系列课程的链式串接形成承前启后的强关系,这有别于传统分散式的“双创”课程群,有效地克服了知识碎片化的倾向;二是以实际的项目成果作为课程的学习成果,这有别于知识重现式的传统作业或是纯验证式的传统实践教学方式,有效地克服了知识无法学以致用的倾向;三是以参加高层次“双创”大赛为第三方客观评价,无论成功的激励还是失败的教训都会对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强刺激,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学习动机无法内化的倾向。正是源于这3个方面的特色,该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人才教育教学的需求和校内“双创”生态体系的建设需求。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陈路

摭议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iPhone”模式
发布时间:2020-12-1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  李南  王志华  陆玉梅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寻找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路径。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江苏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团队逐步构建起了基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iPhone”模式。

  “iPhone”模式的基本含义是: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训练与效果评价的平台,通过覆盖参赛项目的萌芽、创立、成长、参赛、反思、再提升的全流程,构建“教赛创”链式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通过关键节点串接创新创业课程群的知识学习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

  第一阶段:“idea”——酝酿创意

  院校“双创”项目在发展初期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从零开始寻找可以培育的项目方向,主要难点在于学生团队如何组建、学生创意如何激发、项目如何起步,此时学生需要的是普惠性指导;第二种情况,已有项目的孵化与升级,即针对已有项目进行各种打磨、升级,并在市场实践中去检验,通常第二种情况下的项目更多地转向为个性化指导需求。所以在教学中,前期重点在于针对第一种情况的创业启蒙。参与学生自主组建多支创业团队,在指导教师团的带领下,细致完成项目的3项分析,即自我分析、客户分析和对手分析。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精准的用户画像和团队的自我剖析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为学生营造解决商业实践问题的良好环境。在这种机制的激发下,原本在学生中间自发产生的一些创意被有组织地转变成自觉行为,大量的新点子、新思路被挖掘出来。

  第二阶段:“Practice”——形成项目

  互联网时代,企业竞争更加复杂、多元,未来的企业管理人才需要越来越多地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然而,传统理论教学“倾听老师而学”的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在意外中学习,在乱序中成长”的通道。所以,本阶段帮助学生将第一阶段获得的创意灵感逐步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创业实践项目,从而将学生学习的来源完全多样化,实现从实践中学习、从创新中学习、从为社会创造价值中学习等。引导这些项目参与高水平的“双创”大赛,就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课堂中很难复制的高压力场景下的学习机会。

  第三阶段:“help”——帮助提升

  不同于第一阶段的普惠性指导,这一阶段主要提供的是直击项目核心的个性化指导。但是,这样的指导强度对专兼职导师的投入要求较高,如何破解师资难题?为此,我们创建了“助理导师团”机制,从以往课程或大赛过程中知识、能力与素质表现优异的学生中遴选出一批有参与意愿的学生,经过教师的培训后,使其具备一定“双创”服务能力。对于学生创业团队的基础问题解答、常规性服务工作,安排这些助理去完成,教师则可以专心做好“双创”服务体系的整体跟进以及重点项目的针对性辅导。这些积极参与的学生在“被服务与提供服务”之间来回转换,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好实践。在知识输出方面,我们整合数字化学习工具,把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在线教学实施及评价和师生跨时空互动等环节充分整合,在E-learning学习模式的支持下,实现“双创”知识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第四阶段:“outcome”——产出结果

  对于经过前三个阶段培育后效果好的优势项目,我们为他们提供广泛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尤其是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大赛的通道。这些学生团队通过参赛将所知所学与解决社会热点、难点以及民生问题深度结合,一方面可以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情怀在实践中得以培育。近年来,通过该模式培育出来的学生团队每年为学校输送的创新创业项目占学校推荐选送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总数的近五成。

  第五阶段:“nod”——争取认同

  在参赛的过程中,带着项目的学生团队将会面对各类专业、行业背景的评委,这些专家学者通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对项目提出诊断意见。与传统的试卷测试不同的是,这些评委提出的意见往往是直接从企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对项目创意的可行性、商业逻辑的未来成长性等方面进行点评,这些来自校外的第三方评价,对于参赛学生来说,是不同强度的头脑风暴。在参赛的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同样也能深刻地感受到创业的不易、商战的残酷,强化了学生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做好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准备。

  第六阶段:“education”——形成闭环

  美国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PDCA循环,作为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强调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置等环节周而复始的闭环境运转,达到不断改进、提升的目标。“iPhone”“双创”教育模式借鉴PDCA模型,旨在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和动态的教育管理过程。在运行过程中,从“idea”到“nod”各个环节彼此贯通,可以从目标设定、具体实施、考核评价、调整改进中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总结原因,解决问题。每轮教学后,成功经验总结将提炼形成教学标准,而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中逐步解决,最终目标是在校内建立起运行良好的“双创”生态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践,“iPhone”“双创”教育模式的特色与创新逐步形成:一是以项目的成长进程为链条,完成系列课程的链式串接形成承前启后的强关系,这有别于传统分散式的“双创”课程群,有效地克服了知识碎片化的倾向;二是以实际的项目成果作为课程的学习成果,这有别于知识重现式的传统作业或是纯验证式的传统实践教学方式,有效地克服了知识无法学以致用的倾向;三是以参加高层次“双创”大赛为第三方客观评价,无论成功的激励还是失败的教训都会对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强刺激,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学习动机无法内化的倾向。正是源于这3个方面的特色,该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人才教育教学的需求和校内“双创”生态体系的建设需求。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