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超越: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状态和应然表达

作者:姜汉荣 发布时间:2020-12-2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理念决定思路,认识决定状态。在国际经济格局深刻变化、职业教育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怎样的理念和状态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分析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回顾我校的办学历程,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我们必须将“超越”根植在每一个职教人的心里,将“超越”落实到行动中。

超越: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状态和应然表达

■姜汉荣

  把握职教特征 确立超越理念

  超越,强调在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发展道路上获得新动能、取得新进展。回望我校30多年的办学历程,“超越”始终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已经流淌在全校师生的血液里。今天,“比学赶超”已经是社会各领域的新常态,而“超越”自然也就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状态,亦是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表达。

  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状态必然影响到职业教育领域。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二者的纽带与联结点就在于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人是生产要素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具有潜力和决定性的因素,技术技能人才处于人类社会劳动链环的终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又最积极的因素,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更为宽泛的专业基础和更具深度的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优化工艺流程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更加完备。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谁能够在时间上缩短人才培养与使用对接的时间、谁能够在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上获得新突破,谁就可以抢占高质量发展先机,进而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领制高点,实现超越式领航发展。

  超越是充分竞争状态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表达。如果说竞争是发展的路径与方法的话,那么超越就是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发展高质量的另一种表达。竞争从区域经济社会延伸到职业教育,甚至是职业学校,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而超越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之一就在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近年来,为了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这一法定职责,出台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举措,引导各地职业学校在育人理念、专业建设、教学支持和治理体系等方面不断升级、不断超越。

  重构学校文化  实现境界超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是国家和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支撑点。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文化架构和内在诉求。一般来说,职业学校文化是每一所职业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长期积淀而成的,是学校发展的黏合剂,为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创造力提供给养。

  梳理脉络,增强文化的根植力。我们充分尊重学校发展历史,认真梳理学校发展脉络,寻找文化基因,明晰学校文化与时代要求的契合点。同时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发展,凝练新时代学校文化内核,推出新时代通州中专精神,并以此为核心重构了学校文化架构,切实增强了学校文化的根植力,提高了学校文化的辨识度和认同感。

  以人为本,汇集文化的凝聚力。在建设学校文化时,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征询机制,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反映不同群体对于学校文化的体认水平和各自的文化诉求。学校师生既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受益者,他们的积极参与彰显了文化的凝聚力,汇聚起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民心民力。

  落地教育,培育文化的创造力。文化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功能,还有着巨大的创造力。在构建学校文化时,我们充分考虑自身独特的发展愿景和环境因素,因地制宜统筹好物质、精神与制度的协同发展,确保学校文化建设落地生根,形成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以文化推动、引领学校创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校从自身发展中汲取养分,提出了“努力办一所充盈着生命生长的学校”的办学理想。对照时代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我校又开始打造以“做人做事”“知行合一”为特征的校园“合”文化,就是以融合发展为目标,建设职业学校多功能综合体;以“做人教育”为旨归,促进学生德技并重、身心并修发展;以产教融合为路径,增添创新发展新动能;以“跨界·融合”教学改革为关键,提升学校发展内生力。

  促进学生发展  突出归宿超越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人本诉求,促使“为了职业”“能就业”目的型职业教育开始转向“通过职业”“就好业”手段型职业教育的超越发展。为此,我们围绕学生发展,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发展归宿的超越。

  坚持生涯发展理念。在生涯发展理念下,现代职业教育改变过往传统职业教育片面追求就业的做法,突出在提高学生不同专业学习兴趣、职业认同基础上,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力量,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对自我、专业、职业、人生目标等的认识,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

  强化劳动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劳动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职校学生是通过劳动满足经济社会需求,实现自我发展。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来说,劳动是内容、是方式,还是手段。现代职业教育要在劳动教育中强化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充分理解劳动教育在生存、生活、生长中的价值和作用,使职校学生在善于劳动中愿意从事劳动、乐于劳动。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来源,而劳动教育则是实现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保证。我校开展以生存、生活和生长为基本内涵和目标的“三生”劳动教育,构建以精湛技能谋求“生存”、以精致美好定义“生活”、以传承创新实现“生长”的实践路径,制定循序渐进的“三阶”推进时序表,从树立正确劳动教育理念、开发“三生”劳动教育课程、培育“三生”劳动教育师资和建设“三生”劳动教育基地等方面,完善“三生”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以劳动教育学生、以劳动促进实现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

  在服务中创新  彰显超越魅力

  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互联互通日益紧迫,这种紧迫感传递到职业教育领域,就要求当代职业学校以更加宏伟的视角审视发展新态势。职业学校只有以服务为宗旨,拓宽办学视野,培育创新能力,才可能在发展中超越、在超越中发展。

  拓宽办学视野。现代职业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国际化办学方面有所担当和作为。各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展开放办学和对外交流新渠道,找准定位,主动作为,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与国际知名学校、一带一路区域职业类学校的多层次、多类别合作办学项目,在开放办学中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办学格局,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

  服务经济发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于经济发展。职业学校要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强与地方产业的对接,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不断提高专业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优化和完善职业教育功能,进而提高服务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贡献度。

  创新的策源地。现代职业教育应密切关注经济发展需求变化,积极思考,通过创新引领“制造”,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制造业强国”提供支撑。职业学校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专业发展、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创新,走出各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新样本。

  (姜汉荣,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校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路

超越: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状态和应然表达
发布时间:2020-12-2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理念决定思路,认识决定状态。在国际经济格局深刻变化、职业教育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怎样的理念和状态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分析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回顾我校的办学历程,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我们必须将“超越”根植在每一个职教人的心里,将“超越”落实到行动中。

超越: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状态和应然表达

■姜汉荣

  把握职教特征 确立超越理念

  超越,强调在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发展道路上获得新动能、取得新进展。回望我校30多年的办学历程,“超越”始终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已经流淌在全校师生的血液里。今天,“比学赶超”已经是社会各领域的新常态,而“超越”自然也就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状态,亦是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表达。

  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状态必然影响到职业教育领域。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二者的纽带与联结点就在于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人是生产要素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具有潜力和决定性的因素,技术技能人才处于人类社会劳动链环的终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又最积极的因素,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更为宽泛的专业基础和更具深度的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优化工艺流程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更加完备。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谁能够在时间上缩短人才培养与使用对接的时间、谁能够在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上获得新突破,谁就可以抢占高质量发展先机,进而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领制高点,实现超越式领航发展。

  超越是充分竞争状态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表达。如果说竞争是发展的路径与方法的话,那么超越就是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发展高质量的另一种表达。竞争从区域经济社会延伸到职业教育,甚至是职业学校,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而超越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之一就在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近年来,为了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这一法定职责,出台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举措,引导各地职业学校在育人理念、专业建设、教学支持和治理体系等方面不断升级、不断超越。

  重构学校文化  实现境界超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是国家和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支撑点。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文化架构和内在诉求。一般来说,职业学校文化是每一所职业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长期积淀而成的,是学校发展的黏合剂,为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创造力提供给养。

  梳理脉络,增强文化的根植力。我们充分尊重学校发展历史,认真梳理学校发展脉络,寻找文化基因,明晰学校文化与时代要求的契合点。同时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发展,凝练新时代学校文化内核,推出新时代通州中专精神,并以此为核心重构了学校文化架构,切实增强了学校文化的根植力,提高了学校文化的辨识度和认同感。

  以人为本,汇集文化的凝聚力。在建设学校文化时,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征询机制,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反映不同群体对于学校文化的体认水平和各自的文化诉求。学校师生既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受益者,他们的积极参与彰显了文化的凝聚力,汇聚起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民心民力。

  落地教育,培育文化的创造力。文化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功能,还有着巨大的创造力。在构建学校文化时,我们充分考虑自身独特的发展愿景和环境因素,因地制宜统筹好物质、精神与制度的协同发展,确保学校文化建设落地生根,形成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以文化推动、引领学校创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校从自身发展中汲取养分,提出了“努力办一所充盈着生命生长的学校”的办学理想。对照时代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我校又开始打造以“做人做事”“知行合一”为特征的校园“合”文化,就是以融合发展为目标,建设职业学校多功能综合体;以“做人教育”为旨归,促进学生德技并重、身心并修发展;以产教融合为路径,增添创新发展新动能;以“跨界·融合”教学改革为关键,提升学校发展内生力。

  促进学生发展  突出归宿超越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人本诉求,促使“为了职业”“能就业”目的型职业教育开始转向“通过职业”“就好业”手段型职业教育的超越发展。为此,我们围绕学生发展,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发展归宿的超越。

  坚持生涯发展理念。在生涯发展理念下,现代职业教育改变过往传统职业教育片面追求就业的做法,突出在提高学生不同专业学习兴趣、职业认同基础上,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力量,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对自我、专业、职业、人生目标等的认识,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

  强化劳动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劳动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职校学生是通过劳动满足经济社会需求,实现自我发展。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来说,劳动是内容、是方式,还是手段。现代职业教育要在劳动教育中强化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充分理解劳动教育在生存、生活、生长中的价值和作用,使职校学生在善于劳动中愿意从事劳动、乐于劳动。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来源,而劳动教育则是实现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保证。我校开展以生存、生活和生长为基本内涵和目标的“三生”劳动教育,构建以精湛技能谋求“生存”、以精致美好定义“生活”、以传承创新实现“生长”的实践路径,制定循序渐进的“三阶”推进时序表,从树立正确劳动教育理念、开发“三生”劳动教育课程、培育“三生”劳动教育师资和建设“三生”劳动教育基地等方面,完善“三生”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以劳动教育学生、以劳动促进实现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

  在服务中创新  彰显超越魅力

  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互联互通日益紧迫,这种紧迫感传递到职业教育领域,就要求当代职业学校以更加宏伟的视角审视发展新态势。职业学校只有以服务为宗旨,拓宽办学视野,培育创新能力,才可能在发展中超越、在超越中发展。

  拓宽办学视野。现代职业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国际化办学方面有所担当和作为。各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展开放办学和对外交流新渠道,找准定位,主动作为,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与国际知名学校、一带一路区域职业类学校的多层次、多类别合作办学项目,在开放办学中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办学格局,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

  服务经济发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于经济发展。职业学校要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强与地方产业的对接,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不断提高专业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优化和完善职业教育功能,进而提高服务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贡献度。

  创新的策源地。现代职业教育应密切关注经济发展需求变化,积极思考,通过创新引领“制造”,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制造业强国”提供支撑。职业学校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专业发展、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创新,走出各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新样本。

  (姜汉荣,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校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