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玉不琢,不成器

作者:金 玉 发布时间:2021-03-1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在教育的阵地上细雕自己

  在村小教复式班

  1994年,19岁的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工作。当时镇里有一项规定,本地师范生必须到村小工作,如果表现好,工作一两年后有机会调进中心小学。于是,我被分配到了拥军小学。这所学校只有两排瓦房,5个班级,我教二、四年级复式班。拥军小学临近某解放军部队驻地,我们班有10多名部队官兵的孩子,部队军官得知学校开办了复式班,且是一位刚毕业的师范生担任班主任,都表示不满,三番五次找校长交涉,要求换老师。在校长的再三解释下,家长们终于同意给我一学期的时间。那一年,除了数学和音乐课,其他的课我全部承包。在那样的环境下,我没有气馁,保持平和的心态,把工作中的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信任。第二年,我调入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后来,我在常州市新北区小河镇安家,就调入了小河中心小学。

  无论是西夏墅中心小学还是小河中心小学,都是地处偏远的乡村小学,各方面条件相对薄弱,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我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每一次我都像刚毕业那年教复式班一样微笑着面对,因为每一次微笑都是面对苦恼的平和心态,每一次微笑都是面对困境的倔强性格,每一次微笑都是面对低谷的坚定信念。

  我曾经这样上课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写过一首民谣《答案在风中飘扬》,我特别喜欢里面的几句歌词:一个男孩要经过多少次失败,才能够变成真正的男人;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天空,才能够看到苍穹。朋友啊,答案就在风中飘扬。听着这首歌,我常反躬自问:一个教师要用心上多少节课,才能真正上好每一节课?我想答案也在风中飘扬。为了上好日常课,我总是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前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工作。刚工作的那几年,教室里没有电脑,课前除了提前写小黑板,我还会给孩子们制造一些小惊喜。如教学汉语拼音《i u ü》一课,我等学生全都回家后在黑板上画画,然后用黑纸蒙住图画。等上课学到“i”时,我把黑纸撕下来,黑板上出现一只小蚂蚁;学到“u”的时候,我把黑纸撕下来,黑板上出现一只小乌龟,小乌龟头朝上,壳上有斑纹,壳的边缘就像“ü”的样子,孩子们在惊喜中记住了汉语拼音的音和形。

  27年,8000多堂语文课,虽然做不到每节课都精彩,但我做到了每节课都认真对待。我愿意在无数次的艰辛中锤炼教育教学艺术,用心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老师。我认为,每一堂课都是师德的彰显,每一堂课都是师能的锤炼,每一堂课都是师心的告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就是我做教师的初心。

  在大赛的舞台上磨砺自己

  在《掌声》里赢得掌声

  2007年3月,我获得了常州市新北区“骏马杯”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代表新北区参加常州市青年教师素养大赛,大赛分说课和上课两轮比赛。那年暑假,我几乎每天都会找一篇课文,独立练习写一篇说课稿,再对照名师的文本解读和优秀课例进行重建。经过整整两个月的苦练,我的说课从一开始的“不知所云”蜕变为“接近完美”。第一轮说课比赛,我以高分获得了第一名,顺利进入了第二轮课堂教学比试,参赛的课文是《掌声》。试教后,市区两级教研员把我的这堂课解剖得体无完肤,失败的伤痛让我只想放弃。冷静之后,我深深地感谢专家的诊断,重新根据专家的指导意见设计开放的学习活动,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学情,一次次试讲,一次次反思,一次次顿悟……最后,这节课赢得了全场热烈持久的掌声。

  捧回常州市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的奖杯后,我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不断挑战自己,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赛课并获得一等奖;拍摄了常州市精品课、江苏省口语交际示范课、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配套教师用书光盘课。同时,远赴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岚皋县,四川省绵阳市,云南省彝良县,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等地送课援教。我在一次次比赛、一次次公开课中雕琢自己,对我而言,每一次比赛都是带痛成长的磨砺,每一次比赛都是超越自我的蜕变,每一次比赛都是从璞到玉的涅槃。

  走进生命的林子

  2015年,我领衔的常州市新北区小学语文优秀教师培育室成为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成员单位。虽然这是一个民间组织,但是专家阵容强大,学术导师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理事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秘书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联盟的大型活动,我都积极参加。2015年11月,我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在无锡市育红小学举办的年会,并在年会上介绍了培育室的工作经验;2017年4月,我参加了在浙江省义乌市举行的联盟首届课堂教学大赛并获得特等奖;2017年8月,我参加联盟举办的暑期高端研习营,担任大会活动的主持人;2018年7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成立,我赴南京主持成立大会,同时在会上介绍培育室的研究项目;2019年4月,我参加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2019年会暨首届教学观摩大赛,又获得特等奖……

  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就是一个生命的林子,我在一次次活动中近距离地聆听了吴忠豪教授等教育专家的教诲;结识了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一批小语届的特级教师……吴忠豪教授还悉心帮我磨课,我的1万多字的磨课课例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转载,并选入了吴忠豪教授主编的《我与名师磨课》一书。在撰写书稿和磨课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吴忠豪教授耳提面命的指导,有时为了一个生字的教学,吴教授会不顾工作的繁忙,帮我查阅古书,提出指导意见。我深深地被吴教授对学术研究的研精殚思和严谨不苟所打动,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产生了敬畏之心。我感觉,每一次活动都是眼界的开阔,每一次活动都是精神的历练,每一次活动都是生命的成长。

  在科研的道路上精刻自己

  研究“对话”语文

  从2010年起,我先后加入了常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朱洁如老师领衔的低段语文工作室、常州市李伟平名师工作室等学术研究团体。朱老师和李校长的悉心引领,让我在专业发展第一条曲线划过抛物线的顶点开始下滑之前,找到了一条新的曲线,也就是英国管理哲学大师查尔斯·汉迪提出的“第二曲线”,帮助我突破了发展的瓶颈,走出了发展高原期。11年来,我在众多师傅的指导下,一直专注于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研究,先后主持了4项和“对话”相关的课题研究,研究的重点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后一项研究都是前一项研究的拓展和深入。2017年,我主持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对话语域下的类文阅读教学研究”,研究成果有10余篇发表于省级刊物,其中1篇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对话”语文,我经历了“学习、理解、实践、反思”“再学习、再理解、再实践、再反思”的多轮循环,初步形成了“对话”语文的核心理念:关注儿童的生存、生活方式,创造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我用“对话”的理念点化语文教学,以类文阅读研究为载体,通过交互式对话改变课堂的生态环境,促进语文课堂转型,形成“结构开放——生成灵动——生长可视”的“对话式”语文课堂特质。我在“对话”的课堂中唤醒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天性,倾听儿童生命拔节的声音,实现与儿童的同生共长。在团队中,我还结识了许嫣娜、任丽芳、曹月红、毛海鹰……和一群优秀的伙伴一路同行,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时刻保持着努力向上的状态。我想说,每一个团队都是我的成长摇篮,每一个团队都是我的专家智库,每一个团队都是我的心灵家园。

  营造共同的“家”

  2013年至2016年,我担任常州市新北区小学语文优秀教师培育室领衔人;2016年至2019年,担任常州市中小学教学金玉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第四批);2016年5月,担任江苏省第一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2016年9月,与小河中心小学签订《常州市优秀教师城乡牵手协议书》;2018年9月,与魏村中心小学签订《常州市优秀教师城乡牵手协议书》;2020年6月起,担任常州市中小学教学金玉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第五批);2019年被河南大学聘为中西部项目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培训授课专家……

  每带一个团体,我都聚焦项目研究,为成员营造共同的“家”,创生语文的“塔”,搭建梦想的“台”,打造辐射的“场”。我带领成员走进武进、天宁、钟楼、新北等区域的学校开展研讨活动;前往无锡、南京、淮安、合肥等地参加上课、说课、演讲比赛。我和成员共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和优秀的文学作品,共写读书体会,并通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成员的每一项作业,我都采用批注的方式进行点评;成员的每一堂研究课,我都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指导。迈克尔·乔丹说:“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我希望尽己所能,让身边的每一个教师都变得更好。我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是无价的璞玉,每一个教师都是集才华与智慧于一身的天使,每一个教师都是迎着晨光、向上生长的“大树”。

  (金玉,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陈路

玉不琢,不成器
发布时间:2021-03-1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在教育的阵地上细雕自己

  在村小教复式班

  1994年,19岁的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工作。当时镇里有一项规定,本地师范生必须到村小工作,如果表现好,工作一两年后有机会调进中心小学。于是,我被分配到了拥军小学。这所学校只有两排瓦房,5个班级,我教二、四年级复式班。拥军小学临近某解放军部队驻地,我们班有10多名部队官兵的孩子,部队军官得知学校开办了复式班,且是一位刚毕业的师范生担任班主任,都表示不满,三番五次找校长交涉,要求换老师。在校长的再三解释下,家长们终于同意给我一学期的时间。那一年,除了数学和音乐课,其他的课我全部承包。在那样的环境下,我没有气馁,保持平和的心态,把工作中的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信任。第二年,我调入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后来,我在常州市新北区小河镇安家,就调入了小河中心小学。

  无论是西夏墅中心小学还是小河中心小学,都是地处偏远的乡村小学,各方面条件相对薄弱,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我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每一次我都像刚毕业那年教复式班一样微笑着面对,因为每一次微笑都是面对苦恼的平和心态,每一次微笑都是面对困境的倔强性格,每一次微笑都是面对低谷的坚定信念。

  我曾经这样上课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写过一首民谣《答案在风中飘扬》,我特别喜欢里面的几句歌词:一个男孩要经过多少次失败,才能够变成真正的男人;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天空,才能够看到苍穹。朋友啊,答案就在风中飘扬。听着这首歌,我常反躬自问:一个教师要用心上多少节课,才能真正上好每一节课?我想答案也在风中飘扬。为了上好日常课,我总是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前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工作。刚工作的那几年,教室里没有电脑,课前除了提前写小黑板,我还会给孩子们制造一些小惊喜。如教学汉语拼音《i u ü》一课,我等学生全都回家后在黑板上画画,然后用黑纸蒙住图画。等上课学到“i”时,我把黑纸撕下来,黑板上出现一只小蚂蚁;学到“u”的时候,我把黑纸撕下来,黑板上出现一只小乌龟,小乌龟头朝上,壳上有斑纹,壳的边缘就像“ü”的样子,孩子们在惊喜中记住了汉语拼音的音和形。

  27年,8000多堂语文课,虽然做不到每节课都精彩,但我做到了每节课都认真对待。我愿意在无数次的艰辛中锤炼教育教学艺术,用心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老师。我认为,每一堂课都是师德的彰显,每一堂课都是师能的锤炼,每一堂课都是师心的告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就是我做教师的初心。

  在大赛的舞台上磨砺自己

  在《掌声》里赢得掌声

  2007年3月,我获得了常州市新北区“骏马杯”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代表新北区参加常州市青年教师素养大赛,大赛分说课和上课两轮比赛。那年暑假,我几乎每天都会找一篇课文,独立练习写一篇说课稿,再对照名师的文本解读和优秀课例进行重建。经过整整两个月的苦练,我的说课从一开始的“不知所云”蜕变为“接近完美”。第一轮说课比赛,我以高分获得了第一名,顺利进入了第二轮课堂教学比试,参赛的课文是《掌声》。试教后,市区两级教研员把我的这堂课解剖得体无完肤,失败的伤痛让我只想放弃。冷静之后,我深深地感谢专家的诊断,重新根据专家的指导意见设计开放的学习活动,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学情,一次次试讲,一次次反思,一次次顿悟……最后,这节课赢得了全场热烈持久的掌声。

  捧回常州市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的奖杯后,我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不断挑战自己,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赛课并获得一等奖;拍摄了常州市精品课、江苏省口语交际示范课、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配套教师用书光盘课。同时,远赴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岚皋县,四川省绵阳市,云南省彝良县,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等地送课援教。我在一次次比赛、一次次公开课中雕琢自己,对我而言,每一次比赛都是带痛成长的磨砺,每一次比赛都是超越自我的蜕变,每一次比赛都是从璞到玉的涅槃。

  走进生命的林子

  2015年,我领衔的常州市新北区小学语文优秀教师培育室成为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成员单位。虽然这是一个民间组织,但是专家阵容强大,学术导师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理事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秘书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联盟的大型活动,我都积极参加。2015年11月,我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在无锡市育红小学举办的年会,并在年会上介绍了培育室的工作经验;2017年4月,我参加了在浙江省义乌市举行的联盟首届课堂教学大赛并获得特等奖;2017年8月,我参加联盟举办的暑期高端研习营,担任大会活动的主持人;2018年7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成立,我赴南京主持成立大会,同时在会上介绍培育室的研究项目;2019年4月,我参加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2019年会暨首届教学观摩大赛,又获得特等奖……

  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就是一个生命的林子,我在一次次活动中近距离地聆听了吴忠豪教授等教育专家的教诲;结识了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一批小语届的特级教师……吴忠豪教授还悉心帮我磨课,我的1万多字的磨课课例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转载,并选入了吴忠豪教授主编的《我与名师磨课》一书。在撰写书稿和磨课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吴忠豪教授耳提面命的指导,有时为了一个生字的教学,吴教授会不顾工作的繁忙,帮我查阅古书,提出指导意见。我深深地被吴教授对学术研究的研精殚思和严谨不苟所打动,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产生了敬畏之心。我感觉,每一次活动都是眼界的开阔,每一次活动都是精神的历练,每一次活动都是生命的成长。

  在科研的道路上精刻自己

  研究“对话”语文

  从2010年起,我先后加入了常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朱洁如老师领衔的低段语文工作室、常州市李伟平名师工作室等学术研究团体。朱老师和李校长的悉心引领,让我在专业发展第一条曲线划过抛物线的顶点开始下滑之前,找到了一条新的曲线,也就是英国管理哲学大师查尔斯·汉迪提出的“第二曲线”,帮助我突破了发展的瓶颈,走出了发展高原期。11年来,我在众多师傅的指导下,一直专注于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研究,先后主持了4项和“对话”相关的课题研究,研究的重点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后一项研究都是前一项研究的拓展和深入。2017年,我主持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对话语域下的类文阅读教学研究”,研究成果有10余篇发表于省级刊物,其中1篇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对话”语文,我经历了“学习、理解、实践、反思”“再学习、再理解、再实践、再反思”的多轮循环,初步形成了“对话”语文的核心理念:关注儿童的生存、生活方式,创造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我用“对话”的理念点化语文教学,以类文阅读研究为载体,通过交互式对话改变课堂的生态环境,促进语文课堂转型,形成“结构开放——生成灵动——生长可视”的“对话式”语文课堂特质。我在“对话”的课堂中唤醒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天性,倾听儿童生命拔节的声音,实现与儿童的同生共长。在团队中,我还结识了许嫣娜、任丽芳、曹月红、毛海鹰……和一群优秀的伙伴一路同行,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时刻保持着努力向上的状态。我想说,每一个团队都是我的成长摇篮,每一个团队都是我的专家智库,每一个团队都是我的心灵家园。

  营造共同的“家”

  2013年至2016年,我担任常州市新北区小学语文优秀教师培育室领衔人;2016年至2019年,担任常州市中小学教学金玉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第四批);2016年5月,担任江苏省第一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2016年9月,与小河中心小学签订《常州市优秀教师城乡牵手协议书》;2018年9月,与魏村中心小学签订《常州市优秀教师城乡牵手协议书》;2020年6月起,担任常州市中小学教学金玉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第五批);2019年被河南大学聘为中西部项目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培训授课专家……

  每带一个团体,我都聚焦项目研究,为成员营造共同的“家”,创生语文的“塔”,搭建梦想的“台”,打造辐射的“场”。我带领成员走进武进、天宁、钟楼、新北等区域的学校开展研讨活动;前往无锡、南京、淮安、合肥等地参加上课、说课、演讲比赛。我和成员共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和优秀的文学作品,共写读书体会,并通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成员的每一项作业,我都采用批注的方式进行点评;成员的每一堂研究课,我都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指导。迈克尔·乔丹说:“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我希望尽己所能,让身边的每一个教师都变得更好。我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是无价的璞玉,每一个教师都是集才华与智慧于一身的天使,每一个教师都是迎着晨光、向上生长的“大树”。

  (金玉,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