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新时代学生学业考试评价改革路在何方?

作者:朱雪梅 发布时间:2021-03-1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朱雪梅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我国已从普及教育迈向了发展高质量教育的道路。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考试评价改革路在何方?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需要重新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后如何评”等一系列问题。

  “为什么考”是考试评价改革的核心问题,考试目的正从传统甄别性考试转向育人导向性考试。传统考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甄别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也指出“高考评价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科学系统”。因此,立德树人是我国考试评价改革的终极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科学选才,坚持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考试评价对课程实施的正确导向功能,是考试评价改革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考什么”是考试评价改革的主要问题,考试内容正从知识技能考查转向核心素养考查。《方案》提出要“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以高考为例,《评价体系》对考试内容进行了清晰的定位,即考查内容由“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次组成。其中“核心价值”指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科素养”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关键能力”是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必备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这四个层次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构成考试内容的有机整体,与学科课程标准具有一致性。但当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上还停留于“必备知识”建构的层次上,而“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用“木桶理论”加以解释,“三块短板、一块长板”的构成体系支撑不了考试内容改革的新要求,所以出现“考试内容为什么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困惑,就不足为怪了。

  “怎么考”是考试评价改革的关键问题,考试试题正从抽象化知识鉴别转向情境化问题解决。《方案》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原则,实际上是直面传统考试的弊端,并明确指出“要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回望2020年高考试卷及2021年“八省联考”试卷,最显著的特征是试题趋向专题性、情境化,大量的试题都基于真实情境创设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参照国际PISA测试的命题思路,我国未来的考试命题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一是可进行主题式组题,即围绕一个真实世界的主题情境进行多学科融合的综合考查;二是丰富考试题型,在一组主题中可设置单项选择题、复合式选择题、封闭式问答题、开放式问答题等多种试题类型;三是命题时要明确每道试题考查的素养类型、能力要求、评分等级标准及不同等级水平的答题样例,这是我国命题中几乎未涉及的设计;四是部分科目可尝试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在线考试,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增强测试题的趣味性。

  “考后如何评”是考试评价改革的难点问题,考试反馈正从经典性评价转向增值性评价。长期以来,考试分数的反馈主要是运用经典评价理论提供群体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合格率、优秀率等数据,给个体的反馈简单而粗暴,一般只有分数值与排名。这势必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方案》提出“探索增值评价”将是治疗这一顽症的“良方”,但这一“良方”究竟如何配置却是难题。目前,可以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验:一是对试题进行编码分析,即在命题的同时确定每道试题考查的必备知识点、关键能力点、核心素养点及价值观点,通过对网上阅卷的信息与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提供素养构成的分析报告,诊断优势与不足;二是将学生每次考试的素养达成水平进行过程性分析,展示学生发展的特征,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向;三是结合学籍档案库,辅以必要的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学生成绩背后的影响因素,为学习改进提供精准指导。

  教育不能没有考试,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发展,为了科学公平地选拔人才,为了促进育人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只有考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关爱、学会生存,其意义远胜于学会考试。因为未来社会不需要只会考试的“刷题者”,而是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这是教育与考试共同的价值追求。

  (朱雪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与数字化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陈路

新时代学生学业考试评价改革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21-03-19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朱雪梅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我国已从普及教育迈向了发展高质量教育的道路。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考试评价改革路在何方?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需要重新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后如何评”等一系列问题。

  “为什么考”是考试评价改革的核心问题,考试目的正从传统甄别性考试转向育人导向性考试。传统考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甄别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也指出“高考评价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科学系统”。因此,立德树人是我国考试评价改革的终极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科学选才,坚持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考试评价对课程实施的正确导向功能,是考试评价改革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考什么”是考试评价改革的主要问题,考试内容正从知识技能考查转向核心素养考查。《方案》提出要“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以高考为例,《评价体系》对考试内容进行了清晰的定位,即考查内容由“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次组成。其中“核心价值”指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科素养”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关键能力”是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必备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这四个层次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构成考试内容的有机整体,与学科课程标准具有一致性。但当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上还停留于“必备知识”建构的层次上,而“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用“木桶理论”加以解释,“三块短板、一块长板”的构成体系支撑不了考试内容改革的新要求,所以出现“考试内容为什么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困惑,就不足为怪了。

  “怎么考”是考试评价改革的关键问题,考试试题正从抽象化知识鉴别转向情境化问题解决。《方案》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原则,实际上是直面传统考试的弊端,并明确指出“要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回望2020年高考试卷及2021年“八省联考”试卷,最显著的特征是试题趋向专题性、情境化,大量的试题都基于真实情境创设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参照国际PISA测试的命题思路,我国未来的考试命题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一是可进行主题式组题,即围绕一个真实世界的主题情境进行多学科融合的综合考查;二是丰富考试题型,在一组主题中可设置单项选择题、复合式选择题、封闭式问答题、开放式问答题等多种试题类型;三是命题时要明确每道试题考查的素养类型、能力要求、评分等级标准及不同等级水平的答题样例,这是我国命题中几乎未涉及的设计;四是部分科目可尝试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在线考试,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增强测试题的趣味性。

  “考后如何评”是考试评价改革的难点问题,考试反馈正从经典性评价转向增值性评价。长期以来,考试分数的反馈主要是运用经典评价理论提供群体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合格率、优秀率等数据,给个体的反馈简单而粗暴,一般只有分数值与排名。这势必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方案》提出“探索增值评价”将是治疗这一顽症的“良方”,但这一“良方”究竟如何配置却是难题。目前,可以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验:一是对试题进行编码分析,即在命题的同时确定每道试题考查的必备知识点、关键能力点、核心素养点及价值观点,通过对网上阅卷的信息与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提供素养构成的分析报告,诊断优势与不足;二是将学生每次考试的素养达成水平进行过程性分析,展示学生发展的特征,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向;三是结合学籍档案库,辅以必要的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学生成绩背后的影响因素,为学习改进提供精准指导。

  教育不能没有考试,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发展,为了科学公平地选拔人才,为了促进育人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只有考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关爱、学会生存,其意义远胜于学会考试。因为未来社会不需要只会考试的“刷题者”,而是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这是教育与考试共同的价值追求。

  (朱雪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与数字化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