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以原创行动开辟教育山河

——谈元创教育的创行路径

作者:马 斌 发布时间:2021-10-0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马斌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多年来,江苏基础教育能走在全国前列,就在于敢为天下先的教育理念创新、实践创造。元创教育“课程基地、物型课程、身体学习、网格教研”的创行,正是对江苏基础教育近10年内涵实践的总结、提炼、阐发。

  课程基地——创新内涵发展省域整体转型的学科育人方式。2011年我省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特长。并从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等六个方面创新高中内涵建设。由此创建了可重组、能选择的智能化学习空间,催生了多样化学习方式;凝聚出全省整体转型方略,创新了工具驱动的教育改革思路;构建成多元共进协同机制,形成省市县校上下联动,行政科研实践多方协同、整体运行的合力;开辟了环境变革倒逼课改的技术路径,提供了运用工程思维整体推进课程教学变革的省域样本。改革成果辐射全省所有学段和全国10多个省市,并获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至今,全省已建高中课程基地504个,延伸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省中小学课程基地共968个。

  物型课程——建构校园万物育人的学习生态空间。物型课程是指以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目标,以知识和价值的物化型态为载体,以人与物的互动为形式的学校课程,是源于优秀传统文化而创新的校园物态情境和教育表达。重点建设四方面内容:一是地表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情境。包涵布局设计要有原生态的山水气象;植被配置中每株植物都要植入知识源;铺装设计要形成知识载体的校园交通组织;文化小品要彰显有深刻内涵和故事的文化经典。二是空间文化,构建知行合一的识见维度。在建筑造型上,要最能释放教育元素;在廊道建设上,要营造与教室不同的张弛节奏;在室内革新上,要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科情境;在楼顶利用上,形成空中回响的独特风景。三是学科文化,开发手脑合一的智慧学习。以课程基地挖掘学科文化的内涵价值,营造学科文化环境,创生学科的专业化装备水平形成体现学科之美的教学生态。四是格物文化,激发物我合一的精神品质。以敬物坚定信仰、佩物提振精神、使物精致品质、集物显示特色、创物派发创造、感物拓宽情怀等,实现以物化人、以人化物。物型课程被《人民教育》以“化万物以育人”重点推介,全省已有数百所学校共鸣实施。

  身体学习——打开教育回归身心本体的全人发展图式。身体学习之根在身体哲学,以身体哲学观照学习,围绕“向身体学习、从身体学习、用身体学习、为身体学习”的理念,从“身”出发改变学习,寻求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身体学习着力建构教育的大生命格局。内容为:“身”——生物之身,不亏其体、不辱之身,重在体格,强调生命教育;“身心”——身心之身,无心无身,无身无心,重在性格,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身家国”——家国之身,家似小国,国是大家,重在品格,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天地人神”——天地之身,人身虽小、暗合天地,重在人格,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全球思考就是神,尊重规律就是神。身体学习探索身心本体的“根性问题”,以身体原本自然性,强化个体差异的教书育人;以身体生成完整性,强化从“心”开始的方法探索;以身体主体境域性,强化实践体验的在场思维;以身体情境创造性,强化潜能激发的关键际遇;以身体世界一体性,强化万物勾连的全球视野。

  身体学习打开立德树人的创新图式。基于身体之初的品格养成,从器入手,道器合一,以器得道;基于身体之心的智慧学习,从身入手,身心合一,以心导学;基于身体之场的劳心劳力,从场入手,场思合一,以劳促思;基于身体之创的体美创造,从身入手,体美合一,以美升华。身体学习让每个生命从身用心写出自己的身体美学、学习美学、生活美学、生命美学,诠释哲学的理性、诗意的浪漫、科学的严谨、教育的美好。

  网格教研——开创教学质量核心保障的校本全员教研。网格教研是指学校通过各类专题内容的网格化教研组织建设和人员兼职配置,形成问题有格、人员在格的教师全员研究的校本教研生态。教育靠教师,教师靠教学,教学靠教研。教育部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其中最关键却又最薄弱的就是校本教研。网格教研正是加强校本教研的重大突破。首先,构建网研格局。通过专业细分,可设相应研究所,所内设室、室内设组、组内设员,形成所→室→组→员的网格化教研格局。其次,定位“格主”教师。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破解难题等有针对性地设置教研“格位”,确定内容,通过人员互选匹配网格教研人员。第三,建立参与机制。通过教学问题会诊、评先晋升参照、学校经费安排等支持教研所和教师的网格教研活动。第四,分享教研成果。错位发展,激励教师铸造个人品牌;沉底研究,促进一线问题有效解决;三五同好,催优教育生活美丽生态,形成人人教研、事事教研、处处教研、时时教研的校本教研及分享的主体格局。

  一个新思想创行一方事业领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党中央对江苏的期望,我们要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以实践创行去生动标识江苏教育的原创力量。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陈路

以原创行动开辟教育山河
——谈元创教育的创行路径
发布时间:2021-10-0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马 斌

  ■马斌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多年来,江苏基础教育能走在全国前列,就在于敢为天下先的教育理念创新、实践创造。元创教育“课程基地、物型课程、身体学习、网格教研”的创行,正是对江苏基础教育近10年内涵实践的总结、提炼、阐发。

  课程基地——创新内涵发展省域整体转型的学科育人方式。2011年我省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特长。并从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等六个方面创新高中内涵建设。由此创建了可重组、能选择的智能化学习空间,催生了多样化学习方式;凝聚出全省整体转型方略,创新了工具驱动的教育改革思路;构建成多元共进协同机制,形成省市县校上下联动,行政科研实践多方协同、整体运行的合力;开辟了环境变革倒逼课改的技术路径,提供了运用工程思维整体推进课程教学变革的省域样本。改革成果辐射全省所有学段和全国10多个省市,并获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至今,全省已建高中课程基地504个,延伸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省中小学课程基地共968个。

  物型课程——建构校园万物育人的学习生态空间。物型课程是指以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目标,以知识和价值的物化型态为载体,以人与物的互动为形式的学校课程,是源于优秀传统文化而创新的校园物态情境和教育表达。重点建设四方面内容:一是地表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情境。包涵布局设计要有原生态的山水气象;植被配置中每株植物都要植入知识源;铺装设计要形成知识载体的校园交通组织;文化小品要彰显有深刻内涵和故事的文化经典。二是空间文化,构建知行合一的识见维度。在建筑造型上,要最能释放教育元素;在廊道建设上,要营造与教室不同的张弛节奏;在室内革新上,要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科情境;在楼顶利用上,形成空中回响的独特风景。三是学科文化,开发手脑合一的智慧学习。以课程基地挖掘学科文化的内涵价值,营造学科文化环境,创生学科的专业化装备水平形成体现学科之美的教学生态。四是格物文化,激发物我合一的精神品质。以敬物坚定信仰、佩物提振精神、使物精致品质、集物显示特色、创物派发创造、感物拓宽情怀等,实现以物化人、以人化物。物型课程被《人民教育》以“化万物以育人”重点推介,全省已有数百所学校共鸣实施。

  身体学习——打开教育回归身心本体的全人发展图式。身体学习之根在身体哲学,以身体哲学观照学习,围绕“向身体学习、从身体学习、用身体学习、为身体学习”的理念,从“身”出发改变学习,寻求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身体学习着力建构教育的大生命格局。内容为:“身”——生物之身,不亏其体、不辱之身,重在体格,强调生命教育;“身心”——身心之身,无心无身,无身无心,重在性格,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身家国”——家国之身,家似小国,国是大家,重在品格,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天地人神”——天地之身,人身虽小、暗合天地,重在人格,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全球思考就是神,尊重规律就是神。身体学习探索身心本体的“根性问题”,以身体原本自然性,强化个体差异的教书育人;以身体生成完整性,强化从“心”开始的方法探索;以身体主体境域性,强化实践体验的在场思维;以身体情境创造性,强化潜能激发的关键际遇;以身体世界一体性,强化万物勾连的全球视野。

  身体学习打开立德树人的创新图式。基于身体之初的品格养成,从器入手,道器合一,以器得道;基于身体之心的智慧学习,从身入手,身心合一,以心导学;基于身体之场的劳心劳力,从场入手,场思合一,以劳促思;基于身体之创的体美创造,从身入手,体美合一,以美升华。身体学习让每个生命从身用心写出自己的身体美学、学习美学、生活美学、生命美学,诠释哲学的理性、诗意的浪漫、科学的严谨、教育的美好。

  网格教研——开创教学质量核心保障的校本全员教研。网格教研是指学校通过各类专题内容的网格化教研组织建设和人员兼职配置,形成问题有格、人员在格的教师全员研究的校本教研生态。教育靠教师,教师靠教学,教学靠教研。教育部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其中最关键却又最薄弱的就是校本教研。网格教研正是加强校本教研的重大突破。首先,构建网研格局。通过专业细分,可设相应研究所,所内设室、室内设组、组内设员,形成所→室→组→员的网格化教研格局。其次,定位“格主”教师。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破解难题等有针对性地设置教研“格位”,确定内容,通过人员互选匹配网格教研人员。第三,建立参与机制。通过教学问题会诊、评先晋升参照、学校经费安排等支持教研所和教师的网格教研活动。第四,分享教研成果。错位发展,激励教师铸造个人品牌;沉底研究,促进一线问题有效解决;三五同好,催优教育生活美丽生态,形成人人教研、事事教研、处处教研、时时教研的校本教研及分享的主体格局。

  一个新思想创行一方事业领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党中央对江苏的期望,我们要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以实践创行去生动标识江苏教育的原创力量。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