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行走在探索之路上

作者:魏光明 发布时间:2021-11-0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魏光明

  从1988年中师毕业算起,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已有34年了。我很普通,工作生涯一直波澜不惊,始终行走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之路上,虽然慢,却从未停步。

  

  记得刚工作的第一年,我在扬州市江都县(现为江都区)的一所农村小学教五年级数学。我每天都认真备课,努力地按照教学参考用书的要求和建议进行教学。但是,我逐渐发现读师范时从书本上学到的许多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用不上,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时常卡壳,小学课本上那些对自己而言一点也不难的教学内容,有些学生就是听不懂、学不会。非常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非常热心而且富有经验的老教师,他叫严宏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指导我,并且将凝聚了他的宝贵经验的“手稿”送给我,让我自己琢磨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严老师是我的第一个师傅,他的帮助加快了我从一个师范生向一名小学教师的转变。

  那个时候条件有限,学校里没有收藏多少教育教学专著,新华书店也很少卖这些专业书籍,于是我就重读师范学校课本《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和《心理学》,或者去学校图书室借阅《江苏教育》杂志——那是我在那个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教育期刊。此外,我埋头翻阅教学参考用书和严老师的“手稿”,再做一些读书笔记,自己琢磨如何才能把知识点讲明白,如何才能把课上顺畅。就这样,学生慢慢地开始喜欢听我上数学课了。两年后,我任教的第一个班的学生毕业了,个个成绩优秀,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就是那一年,我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班主任。这一段经历给了我能把学生教好的信心。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对我而言所谓的研究或许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因为除了琢磨如何上课之外,教学之余我开始写现在看来很稚嫩的教学心得,也曾经向杂志社投过几次稿。不过,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以至于后来有好多年我都没有勇气向杂志社投稿。好在投稿时遭遇的挫折没有打垮我,我在课堂教学上不断取得进步,慢慢地,我开始在学校和乡镇范围上教学研究课。

  

  30多年前的农村小学,师范生是比较稀缺的,我是学校里为数不多被称为“科班出身”的教师。因为年龄最轻,我工作第一年就开始做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从1988年到2001年,我主要教数学,不同时段还兼教美术、体育、自然、品德等,同时担任过班主任。1998年起我担任副校长。我的德育工作慢慢做得风生水起,打出了品牌,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还有幸当选为共青团江苏省委候补委员、委员。那一段时间,杂事多,节奏快,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深入琢磨数学教学,加上读书少、底子薄、悟性不高,很长时间都在原地踏步,对此我到现在都感到有点遗憾。

  我又很幸运,探索一直没有停步。这期间,我在参加数学教学研究活动时,见到了当时著名的特级教师翟裕康。我被他风趣有效的课堂教学打动了,对他“三不四了”的教学法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经过学校校长的热心牵线,我成了翟老师的“编外”徒弟。于是,我有了前行的方向,开始追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期间,我还认识了两位著名的少先队研究专家徐国英(时任扬州市少先队总辅导员)和华耀国(时任江苏省少先队总辅导员),是他们带领我走上了少先队科研之路。我还承担过一个原江苏省科委的软科学研究项目。

  1995年,我第一次参加“教海探航”征文活动,获得二等奖。在颁奖大会上,当时的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的讲话再次点燃了我内心的教育写作热情。

  

  随着第8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和当时的很多人一样,想尝试教学探索的愿望被唤醒。

  2002年1月,我申报的“农村小学生探索性学习的研究”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为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这是真正意义上由我主持的第一个学科教学研究课题。4年多的时间,我第一次比较深入地学习了有关“探索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文献,和一群小伙伴摸索着前行。现在看来,做这个课题研究,最大的价值是使我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知识的教学都需要采用探索性学习方式,因为探索性学习需要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导致教学进度有时候跟不上,完不成教学任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知识值得采用探索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和研究伙伴王俊亮老师两个人一边对先前的研究进行反思,一边检索文献。2007年,我申报的“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的研究”被江苏省教研室立项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7期课题。这是我们团队第一次在国内小学数学教学领域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知识”的概念,并提出了加强“核心知识”教学的主张。3年时间,我们着重研究了非核心知识的简约化处理,并选择部分核心知识进行教学研究。2007年12月,《人民教育》杂志编发了由我和刘正松老师合作撰写的文章《儿童数学,能否简约一些》。2008年3月,《人民教育》杂志又一次编发了我的文章《让认知结构具有生长活力》。这两篇文章的发表使我备受鼓舞,让我有了坚持教育写作的信心。

  2011年之后,我聚焦“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先后领衔成功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9期和第11期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2018年度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以及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与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学校有兴趣的青年教师、志同道合的外地教育同行一起进行深度研究,从教学实践层面走向教学理论层面再回到教学实践层面。

  我和我的研究伙伴的课堂教学有了自己的特色,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出版了研究专著,实现了专业成长。一直参与我们系列课题研究的朱小平老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刘正松老师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获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1期课题特等奖,成长为南京市小学数学教研员;黄红成老师被评为大市学科带头人,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团队成员的快速成长,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帮助,让我有力量慢慢走下去。独行快,众行远,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在这一阶段,来自高校和全国、省、市、区科研部门的专家以及一线教学名师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专家帮助我和团队成员设计方案、调整方向、优化活动、凝练表达;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和支持;新加入的团队成员不断贡献他们的智慧……他们是我前进路上的灯,温暖着我,引领着我,推动着我。真心谢谢他们!

  

  2021年7月,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在上海召开,我和王俊亮提交的论文《一个探索性研究:有关确定和教学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在大会展示交流,我还受邀作了题为《以项目研究推动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主题发言,详细介绍了这项成果。这是时隔5年后,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研究成果第二次走上国际数学教育的大舞台。

  今年,我负责的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顺利结项,并被评为优秀项目,“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获评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这是我们项目研究轴上的一个节点,未来几年,我还将和研究伙伴们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认真做好去年获得立项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

  前路漫漫,充满挑战。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虽然跟不上年轻伙伴的前进脚步,但我依然会继续坚定地行走在探索的道路上。

  (作者系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特聘专家)

责任编辑:陈路

行走在探索之路上
发布时间:2021-11-0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魏光明

  ■魏光明

  从1988年中师毕业算起,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已有34年了。我很普通,工作生涯一直波澜不惊,始终行走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之路上,虽然慢,却从未停步。

  

  记得刚工作的第一年,我在扬州市江都县(现为江都区)的一所农村小学教五年级数学。我每天都认真备课,努力地按照教学参考用书的要求和建议进行教学。但是,我逐渐发现读师范时从书本上学到的许多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用不上,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时常卡壳,小学课本上那些对自己而言一点也不难的教学内容,有些学生就是听不懂、学不会。非常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非常热心而且富有经验的老教师,他叫严宏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指导我,并且将凝聚了他的宝贵经验的“手稿”送给我,让我自己琢磨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严老师是我的第一个师傅,他的帮助加快了我从一个师范生向一名小学教师的转变。

  那个时候条件有限,学校里没有收藏多少教育教学专著,新华书店也很少卖这些专业书籍,于是我就重读师范学校课本《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和《心理学》,或者去学校图书室借阅《江苏教育》杂志——那是我在那个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教育期刊。此外,我埋头翻阅教学参考用书和严老师的“手稿”,再做一些读书笔记,自己琢磨如何才能把知识点讲明白,如何才能把课上顺畅。就这样,学生慢慢地开始喜欢听我上数学课了。两年后,我任教的第一个班的学生毕业了,个个成绩优秀,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就是那一年,我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班主任。这一段经历给了我能把学生教好的信心。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对我而言所谓的研究或许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因为除了琢磨如何上课之外,教学之余我开始写现在看来很稚嫩的教学心得,也曾经向杂志社投过几次稿。不过,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以至于后来有好多年我都没有勇气向杂志社投稿。好在投稿时遭遇的挫折没有打垮我,我在课堂教学上不断取得进步,慢慢地,我开始在学校和乡镇范围上教学研究课。

  

  30多年前的农村小学,师范生是比较稀缺的,我是学校里为数不多被称为“科班出身”的教师。因为年龄最轻,我工作第一年就开始做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从1988年到2001年,我主要教数学,不同时段还兼教美术、体育、自然、品德等,同时担任过班主任。1998年起我担任副校长。我的德育工作慢慢做得风生水起,打出了品牌,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还有幸当选为共青团江苏省委候补委员、委员。那一段时间,杂事多,节奏快,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深入琢磨数学教学,加上读书少、底子薄、悟性不高,很长时间都在原地踏步,对此我到现在都感到有点遗憾。

  我又很幸运,探索一直没有停步。这期间,我在参加数学教学研究活动时,见到了当时著名的特级教师翟裕康。我被他风趣有效的课堂教学打动了,对他“三不四了”的教学法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经过学校校长的热心牵线,我成了翟老师的“编外”徒弟。于是,我有了前行的方向,开始追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期间,我还认识了两位著名的少先队研究专家徐国英(时任扬州市少先队总辅导员)和华耀国(时任江苏省少先队总辅导员),是他们带领我走上了少先队科研之路。我还承担过一个原江苏省科委的软科学研究项目。

  1995年,我第一次参加“教海探航”征文活动,获得二等奖。在颁奖大会上,当时的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的讲话再次点燃了我内心的教育写作热情。

  

  随着第8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和当时的很多人一样,想尝试教学探索的愿望被唤醒。

  2002年1月,我申报的“农村小学生探索性学习的研究”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为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这是真正意义上由我主持的第一个学科教学研究课题。4年多的时间,我第一次比较深入地学习了有关“探索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文献,和一群小伙伴摸索着前行。现在看来,做这个课题研究,最大的价值是使我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知识的教学都需要采用探索性学习方式,因为探索性学习需要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导致教学进度有时候跟不上,完不成教学任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知识值得采用探索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和研究伙伴王俊亮老师两个人一边对先前的研究进行反思,一边检索文献。2007年,我申报的“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的研究”被江苏省教研室立项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7期课题。这是我们团队第一次在国内小学数学教学领域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知识”的概念,并提出了加强“核心知识”教学的主张。3年时间,我们着重研究了非核心知识的简约化处理,并选择部分核心知识进行教学研究。2007年12月,《人民教育》杂志编发了由我和刘正松老师合作撰写的文章《儿童数学,能否简约一些》。2008年3月,《人民教育》杂志又一次编发了我的文章《让认知结构具有生长活力》。这两篇文章的发表使我备受鼓舞,让我有了坚持教育写作的信心。

  2011年之后,我聚焦“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先后领衔成功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9期和第11期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2018年度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以及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与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学校有兴趣的青年教师、志同道合的外地教育同行一起进行深度研究,从教学实践层面走向教学理论层面再回到教学实践层面。

  我和我的研究伙伴的课堂教学有了自己的特色,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出版了研究专著,实现了专业成长。一直参与我们系列课题研究的朱小平老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刘正松老师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获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1期课题特等奖,成长为南京市小学数学教研员;黄红成老师被评为大市学科带头人,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团队成员的快速成长,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帮助,让我有力量慢慢走下去。独行快,众行远,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在这一阶段,来自高校和全国、省、市、区科研部门的专家以及一线教学名师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专家帮助我和团队成员设计方案、调整方向、优化活动、凝练表达;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和支持;新加入的团队成员不断贡献他们的智慧……他们是我前进路上的灯,温暖着我,引领着我,推动着我。真心谢谢他们!

  

  2021年7月,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在上海召开,我和王俊亮提交的论文《一个探索性研究:有关确定和教学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在大会展示交流,我还受邀作了题为《以项目研究推动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主题发言,详细介绍了这项成果。这是时隔5年后,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研究成果第二次走上国际数学教育的大舞台。

  今年,我负责的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顺利结项,并被评为优秀项目,“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获评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这是我们项目研究轴上的一个节点,未来几年,我还将和研究伙伴们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认真做好去年获得立项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

  前路漫漫,充满挑战。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虽然跟不上年轻伙伴的前进脚步,但我依然会继续坚定地行走在探索的道路上。

  (作者系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特聘专家)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