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高品质课堂的五个特征

作者:季仲平 发布时间:2021-11-1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季仲平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路径。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与评价”中提出“大力推进教学改革”。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高考评价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引导教学”主要指向就是课堂教学。

  这三个重要文件,分别从育人方式、实施路径、评价导向三个方向聚焦课堂教学,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实环境中的课堂教学。事实上,“有老师而无学生、有灌输而无启发、有教材而无思考、有知识而无素养”的低效粗放课堂如今依然存在,不少课堂现状与《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建成引人入胜的课堂”这一目标距离还较远。

  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曾提出“两个核心”的观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既然如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以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引领高中办学的背景下,抓住课堂这一育人主阵地,将高品质课堂作为高品质办学的基础和前提,应该是题中之义。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在《再谈高品质高中的建设》中指出,高品质高中要“培植高品质的教学文化”,课堂教学应是关键指向,唯有高品质的课堂,才能催生高品质的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的品质,应该是在新课程标准的统领下,追求课堂教学基本要素的完备和完善,以及要素关联的适切和高效,并最终指向对师生素养、发展质量的成全。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品质特征应该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知识的逻辑和组织的高效。知识的逻辑,包括三个方面,一指教师要清楚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与学科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知识传递的碎片化, “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二指教师要清楚课堂知识的讲授逻辑,要保证一节课的知识传授有逻辑条理,保证课堂教学的严谨严密。三指保证学生有接受知识的逻辑可能,也就是常说的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需要深度掌握学情。组织的高效,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让形式为内容服务,为有利于学生的“学”而选择或改变“教”的方式。《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评估实施办法》明确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与实践,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行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学习,探索适合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教学范式。

  二是预设的精致和生成的灵动。这里的预设,包含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性回应,作出提前判断,以此做好引导,这是传统课堂思考的重点;更包括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诸要素,其中包括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另外,课堂有无生成,如何面对生成,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智慧,也是课堂品质的高层次体现。因为,鼓励生成,是课堂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认,是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少数教师忽视甚至放弃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学能力难以胜任,课堂流程只能以程式化的方式推进,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学理念不够,教学手段落后。

  三是情感的浸入和权益的获得。课堂教学要素分为显性和隐性,隐性因素包含教师、学生教与学的情感状态。有温度,是高品质课堂的重要特征,重塑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除了使用教材教外,还需要教师个人情感的参与。有些教师的课堂严肃有余而温度不够,主要就是因为没有投入情感,教师与课堂、与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感,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热爱学生,还在于培养他们爱的情感和能力,这是培养完整的人的重要内容,全面育人需要我们老师全心育人。同时,高品质课堂是师生地位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是能够保证学生公平享有每一次选择、参与、表达等机会的课堂,能使身处课堂的每位学生得到尊重。教育的公平,最终需要通过课堂的公平来体现。

  四是动机的唤醒和思维的深刻。相对于知识和能力,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唤醒,是更为高级的教学智慧。如果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的教学动机,却没有让学生产生对应的学习心理期待和获取知识的欲望,课堂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价值,使外部动机转化为积极心理。另外,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思维,要从知识理解掌握的浅层次走向情境应用的深层次,要将教学与思维培育高度关联,进而支撑“敢于批判质疑,探索解决问题,勤于动手,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新课程培养目标。

  五是素养的达成和生命的丰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师必须明确一条逻辑线路,即: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最基础也是最根本层面,课程标准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要求,核心素养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的关键依靠。所以,在这个顺序中,课堂教学的品质必然表现为学生素养的达成程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铁安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中介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师生共创共享人类优秀文化从而获得生命成长的一种动态创生的文化,是师生同心携手经历的一段生动的生命历程和文化之旅。因此,有品质的课堂教学应当观照师生生命成长,呈现生命的质感。

  另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更要有丰富的专业素养,让自己成为课堂。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教师必须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来适应新变化,满足新要求。例如,要让学生研究,教师自己要会研究;要让学生质疑,教师自己要有丰富的解决方案;要为学习创设情境,教师要有深刻的情境理解;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首先要有运用的技巧;要让知识呈现生活化理解,教师要对生活背景下的学科知识熟练掌握;要让学生贯通学科知识,培养跨界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学科融合的能力和价值观……一个有品质的课堂,从来不只是学生素养能力生成的场所,也是教师通过智慧创造实现价值递增的空间,让自己成为课堂,或许是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高品质教学文化。

  (作者系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高中英语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陈路

高品质课堂的五个特征
发布时间:2021-11-1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季仲平

  ■季仲平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路径。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与评价”中提出“大力推进教学改革”。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高考评价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引导教学”主要指向就是课堂教学。

  这三个重要文件,分别从育人方式、实施路径、评价导向三个方向聚焦课堂教学,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实环境中的课堂教学。事实上,“有老师而无学生、有灌输而无启发、有教材而无思考、有知识而无素养”的低效粗放课堂如今依然存在,不少课堂现状与《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建成引人入胜的课堂”这一目标距离还较远。

  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曾提出“两个核心”的观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既然如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以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引领高中办学的背景下,抓住课堂这一育人主阵地,将高品质课堂作为高品质办学的基础和前提,应该是题中之义。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在《再谈高品质高中的建设》中指出,高品质高中要“培植高品质的教学文化”,课堂教学应是关键指向,唯有高品质的课堂,才能催生高品质的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的品质,应该是在新课程标准的统领下,追求课堂教学基本要素的完备和完善,以及要素关联的适切和高效,并最终指向对师生素养、发展质量的成全。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品质特征应该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知识的逻辑和组织的高效。知识的逻辑,包括三个方面,一指教师要清楚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与学科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知识传递的碎片化, “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二指教师要清楚课堂知识的讲授逻辑,要保证一节课的知识传授有逻辑条理,保证课堂教学的严谨严密。三指保证学生有接受知识的逻辑可能,也就是常说的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需要深度掌握学情。组织的高效,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让形式为内容服务,为有利于学生的“学”而选择或改变“教”的方式。《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评估实施办法》明确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与实践,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行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学习,探索适合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教学范式。

  二是预设的精致和生成的灵动。这里的预设,包含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性回应,作出提前判断,以此做好引导,这是传统课堂思考的重点;更包括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诸要素,其中包括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另外,课堂有无生成,如何面对生成,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智慧,也是课堂品质的高层次体现。因为,鼓励生成,是课堂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认,是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少数教师忽视甚至放弃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学能力难以胜任,课堂流程只能以程式化的方式推进,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学理念不够,教学手段落后。

  三是情感的浸入和权益的获得。课堂教学要素分为显性和隐性,隐性因素包含教师、学生教与学的情感状态。有温度,是高品质课堂的重要特征,重塑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除了使用教材教外,还需要教师个人情感的参与。有些教师的课堂严肃有余而温度不够,主要就是因为没有投入情感,教师与课堂、与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感,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热爱学生,还在于培养他们爱的情感和能力,这是培养完整的人的重要内容,全面育人需要我们老师全心育人。同时,高品质课堂是师生地位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是能够保证学生公平享有每一次选择、参与、表达等机会的课堂,能使身处课堂的每位学生得到尊重。教育的公平,最终需要通过课堂的公平来体现。

  四是动机的唤醒和思维的深刻。相对于知识和能力,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唤醒,是更为高级的教学智慧。如果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的教学动机,却没有让学生产生对应的学习心理期待和获取知识的欲望,课堂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价值,使外部动机转化为积极心理。另外,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思维,要从知识理解掌握的浅层次走向情境应用的深层次,要将教学与思维培育高度关联,进而支撑“敢于批判质疑,探索解决问题,勤于动手,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新课程培养目标。

  五是素养的达成和生命的丰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师必须明确一条逻辑线路,即: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最基础也是最根本层面,课程标准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要求,核心素养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的关键依靠。所以,在这个顺序中,课堂教学的品质必然表现为学生素养的达成程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铁安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中介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师生共创共享人类优秀文化从而获得生命成长的一种动态创生的文化,是师生同心携手经历的一段生动的生命历程和文化之旅。因此,有品质的课堂教学应当观照师生生命成长,呈现生命的质感。

  另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更要有丰富的专业素养,让自己成为课堂。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教师必须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来适应新变化,满足新要求。例如,要让学生研究,教师自己要会研究;要让学生质疑,教师自己要有丰富的解决方案;要为学习创设情境,教师要有深刻的情境理解;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首先要有运用的技巧;要让知识呈现生活化理解,教师要对生活背景下的学科知识熟练掌握;要让学生贯通学科知识,培养跨界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学科融合的能力和价值观……一个有品质的课堂,从来不只是学生素养能力生成的场所,也是教师通过智慧创造实现价值递增的空间,让自己成为课堂,或许是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高品质教学文化。

  (作者系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高中英语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