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传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增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适应性

作者:薛茂云 发布时间:2021-12-0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薛茂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社会适应性是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前提。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他提出的“大职业教育观”“产教融合”和“做学合一”等职业教育理念是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传承和创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增强职业本科教育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理念层面:传承大职业教育观

  培养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真正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求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任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从“层次”到“类型”进入高质量培养新阶段,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集中体现。本科职教可定义为: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技术应用和初步研究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该类人才的特点是:一是高层次性。即相对高职专科人才,该层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要求学生掌握较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二是职业性。体现为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职业和工作岗位需要,学生需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掌握“怎么做”以及“怎么做好”的职业综合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高端应用型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需要,而且在培养模式上深度对接企业和产业发展不够,岗位针对性不强,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不够,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进一步要求。

  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观认为,只有面向社会, 才能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包括素质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要求, 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只有面向社会, 才能有效地构建一支校企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只有面向社会, 才能创造实践环节的真实教学情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继承大职业教育观,在目标定位方面,加强企业调研,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在专业群建设方面,应对接产业群中优势产业链上的一组适切的岗位群,将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融入专业群和课程群建设,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与通用能力;在培养过程方面,运用现代学徒制、1+X证书等育人机制,强化校企双元育人,增加行业龙头企业在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的参与度;在条件保障方面,引入龙头企业共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科技研发平台、实训室等育人平台,组建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通过传承大职业教育观,主动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精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合格岗位胜任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体制机制层面:全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尽管国家一直在探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但诸多高职院校仍然参照普通本科教学管理和评价的办学模式,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主要是从高职院校升格或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而来,受办学惯性影响,职业本科会不自觉延续既定的发展路径,向应用型本科或学术型本科的办学模式和办学定位发生“学术漂移”,导致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不匹配,职业本科院校类型特征不明显。

  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产业界,深入参与社会活动,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他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应做到“设什么科,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职业本科院校应传承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通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将产教合作机制纳入院校制度中,健全合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正视企业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合作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在合作过程中,行业、企业应端正自身在产教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与职业本科院校积极沟通,阐明企业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及标准;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联合研究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监督和指导实习、实训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手脑联动”“边学边练”,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教学层面:践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岗位职责和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要求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和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还要善于团队工作,具有沟通合作与协同工作的能力,因此,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水平上移和综合素质拓展作出及时必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黄炎培倡导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那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以及“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在学校课堂中、实训室中、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广泛运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在做中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社会交往经验、进一步训练人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和专业能力、对智能网络高度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高层次“技术人”和高素质“职业人”融合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系江苏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路

传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增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适应性
发布时间:2021-12-0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薛茂云

  ■薛茂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社会适应性是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前提。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他提出的“大职业教育观”“产教融合”和“做学合一”等职业教育理念是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传承和创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增强职业本科教育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理念层面:传承大职业教育观

  培养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真正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求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任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从“层次”到“类型”进入高质量培养新阶段,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集中体现。本科职教可定义为: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技术应用和初步研究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该类人才的特点是:一是高层次性。即相对高职专科人才,该层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要求学生掌握较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二是职业性。体现为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职业和工作岗位需要,学生需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掌握“怎么做”以及“怎么做好”的职业综合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高端应用型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需要,而且在培养模式上深度对接企业和产业发展不够,岗位针对性不强,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不够,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进一步要求。

  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观认为,只有面向社会, 才能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包括素质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要求, 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只有面向社会, 才能有效地构建一支校企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只有面向社会, 才能创造实践环节的真实教学情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继承大职业教育观,在目标定位方面,加强企业调研,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在专业群建设方面,应对接产业群中优势产业链上的一组适切的岗位群,将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融入专业群和课程群建设,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与通用能力;在培养过程方面,运用现代学徒制、1+X证书等育人机制,强化校企双元育人,增加行业龙头企业在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的参与度;在条件保障方面,引入龙头企业共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科技研发平台、实训室等育人平台,组建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通过传承大职业教育观,主动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精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合格岗位胜任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体制机制层面:全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尽管国家一直在探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但诸多高职院校仍然参照普通本科教学管理和评价的办学模式,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主要是从高职院校升格或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而来,受办学惯性影响,职业本科会不自觉延续既定的发展路径,向应用型本科或学术型本科的办学模式和办学定位发生“学术漂移”,导致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不匹配,职业本科院校类型特征不明显。

  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产业界,深入参与社会活动,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他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应做到“设什么科,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职业本科院校应传承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通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将产教合作机制纳入院校制度中,健全合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正视企业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合作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在合作过程中,行业、企业应端正自身在产教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与职业本科院校积极沟通,阐明企业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及标准;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联合研究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监督和指导实习、实训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手脑联动”“边学边练”,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教学层面:践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岗位职责和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要求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和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还要善于团队工作,具有沟通合作与协同工作的能力,因此,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水平上移和综合素质拓展作出及时必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黄炎培倡导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那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以及“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在学校课堂中、实训室中、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广泛运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在做中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社会交往经验、进一步训练人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和专业能力、对智能网络高度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高层次“技术人”和高素质“职业人”融合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系江苏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