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避免校企合作“一头热”,实现产教融合“双提升”

作者:滕道明 发布时间:2021-12-0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滕道明

  前不久,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2019级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吴宁,领到了在徐工消防装备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的工资。吴宁的家长算了一笔账,孩子顶岗实习一个月的工资10381元,顶一家人一整年辛辛苦苦种10亩田的收入。“我的同学里有不少人在徐工汽车、徐工液压、弘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单位顶岗实习,他们也都领到了令人满意的薪酬。”在吴宁看来,自己和同学们的高质量就业得益于母校和当地企业的深度融合。

  专业怎么办?跟着企业转

  职业教育要“长入”经济,专业设置必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铜山中专坚持“为铜山需要服务”的办学宗旨,提倡“铜山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办什么专业”。学校每年对驻铜企业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沉浸式调研,提交专业设置调整预警报告。为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学校还根据铜山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对专业进行适当的增设、扩容、限制、调减、停办等处置。近年来,学校新开了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专业,扩大了机械类、建筑类、城市轨道交通类、旅游类招生规模,削减了学前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会计事务等专业招生计划,提高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使企业对学校的依存度进一步增强。

  从技能训练的角度来说,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这种距离只有靠“校企合作”才能弥补。学校把“2.5+0.5”中的“0.5”分割镶嵌在不同的课程中,与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双元交替培养。

  铜山中专在引企入校的同时引校驻企。学校利用江苏淮海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的场地、设备、人才、技术等资源在厂内建设“焊工培训中心”,不仅增强了企业情境感,还方便了师傅在旁指导,大大提高了实训效率和效果。以电焊工为例,通常学生在学校的实训车间进行技能训练,一节课只配发5根普通焊条,然而在企业练习技能,学生需要多少焊条,师傅就能配发多少;学生在学校练技能接触的是单一机型和专门技术,而在企业遇见的是复杂机型和综合技术;学生在学校练技能通常是单一性、验证性和消耗性的,而在企业训练很多时候是综合性、挑战性和生产性的。

  人才怎么培?校企联合上

  人培方案怎么定?学校与企业商量着办。铜山中专定期邀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对学校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使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学校与徐工消防装备有限公司联合对学生进行“双涡轮”培养,即针对没有基础的学生,在“焊培中心”通过星级测评和阶段认证,由一星学徒晋升至五星学徒,然后通过考核认证进入实习期,再把实习期的学员放到“生产一线”采用产品生产跟踪和定期产品测试的模式培养准员工。“焊培中心”和“生产一线”两个培训场所、两种训练模式、两套考评机制类似两个涡轮,这种接力递进式培养模式缩短了培训周期,提高了培训质量。

  在技术技能人才向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蝶变中,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同等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校把养成教育延伸到企业。学校与徐工消防安全装备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三场合一、分段提升:中职生全方位渗透式习惯养成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教学成果奖获徐州市特等奖。其中“三场合一”即指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场域交替交错递进培养。

  学校所有的主干专业都与地方规模以上企业形成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合作内容涵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各方面,合作方式因厂而异,一厂一策。另外,企业通过发放助学金、奖学金和工作服,组织拜师仪式、技能比武和入职仪式,开展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班级和技能大师面对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同企业文化,将企业核心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办学怎么评?翻开里子看

  职业院校的职责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的高技能、高素养、高收入、高获得、高认同是职业院校的“里子”,也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王子乐是2021年新入职徐工液压有限公司的新员工。他刚入学就在“徐工液压”冠名班学习。通过工学交替,王子乐对徐工液压的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早已谙熟于心,因此顶岗实习期间他就通过了入职考核。2018级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刘锦在徐工消防安全装备有限公司云梯车间工作,他凭借过硬的焊接技能在公司举办的技能比赛中斩获第一名。在铜山中等专业学校,像王子乐和刘锦这样的优秀毕业生还有很多。2021年学校计划招生2000人,而实际报名者达5000人,铜山中专已经走上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由于机制体制和利益博弈等复杂原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学校与企业合作“一头热”的现象屡有发生。职业院校不能总是从政府投入不够、政策法规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企业动力不足等方面抱怨外因,要从如何满足企业需求的角度主动转变观念、调整姿态、重塑接口,在解决企业困难、帮助企业提高利润的同时,实现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的双提升。

(作者系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陈路

避免校企合作“一头热”,实现产教融合“双提升”
发布时间:2021-12-0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滕道明

  ■滕道明

  前不久,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2019级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吴宁,领到了在徐工消防装备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的工资。吴宁的家长算了一笔账,孩子顶岗实习一个月的工资10381元,顶一家人一整年辛辛苦苦种10亩田的收入。“我的同学里有不少人在徐工汽车、徐工液压、弘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单位顶岗实习,他们也都领到了令人满意的薪酬。”在吴宁看来,自己和同学们的高质量就业得益于母校和当地企业的深度融合。

  专业怎么办?跟着企业转

  职业教育要“长入”经济,专业设置必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铜山中专坚持“为铜山需要服务”的办学宗旨,提倡“铜山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办什么专业”。学校每年对驻铜企业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沉浸式调研,提交专业设置调整预警报告。为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学校还根据铜山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对专业进行适当的增设、扩容、限制、调减、停办等处置。近年来,学校新开了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专业,扩大了机械类、建筑类、城市轨道交通类、旅游类招生规模,削减了学前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会计事务等专业招生计划,提高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使企业对学校的依存度进一步增强。

  从技能训练的角度来说,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这种距离只有靠“校企合作”才能弥补。学校把“2.5+0.5”中的“0.5”分割镶嵌在不同的课程中,与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双元交替培养。

  铜山中专在引企入校的同时引校驻企。学校利用江苏淮海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的场地、设备、人才、技术等资源在厂内建设“焊工培训中心”,不仅增强了企业情境感,还方便了师傅在旁指导,大大提高了实训效率和效果。以电焊工为例,通常学生在学校的实训车间进行技能训练,一节课只配发5根普通焊条,然而在企业练习技能,学生需要多少焊条,师傅就能配发多少;学生在学校练技能接触的是单一机型和专门技术,而在企业遇见的是复杂机型和综合技术;学生在学校练技能通常是单一性、验证性和消耗性的,而在企业训练很多时候是综合性、挑战性和生产性的。

  人才怎么培?校企联合上

  人培方案怎么定?学校与企业商量着办。铜山中专定期邀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对学校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使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学校与徐工消防装备有限公司联合对学生进行“双涡轮”培养,即针对没有基础的学生,在“焊培中心”通过星级测评和阶段认证,由一星学徒晋升至五星学徒,然后通过考核认证进入实习期,再把实习期的学员放到“生产一线”采用产品生产跟踪和定期产品测试的模式培养准员工。“焊培中心”和“生产一线”两个培训场所、两种训练模式、两套考评机制类似两个涡轮,这种接力递进式培养模式缩短了培训周期,提高了培训质量。

  在技术技能人才向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蝶变中,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同等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校把养成教育延伸到企业。学校与徐工消防安全装备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三场合一、分段提升:中职生全方位渗透式习惯养成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教学成果奖获徐州市特等奖。其中“三场合一”即指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场域交替交错递进培养。

  学校所有的主干专业都与地方规模以上企业形成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合作内容涵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各方面,合作方式因厂而异,一厂一策。另外,企业通过发放助学金、奖学金和工作服,组织拜师仪式、技能比武和入职仪式,开展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班级和技能大师面对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同企业文化,将企业核心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办学怎么评?翻开里子看

  职业院校的职责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的高技能、高素养、高收入、高获得、高认同是职业院校的“里子”,也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王子乐是2021年新入职徐工液压有限公司的新员工。他刚入学就在“徐工液压”冠名班学习。通过工学交替,王子乐对徐工液压的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早已谙熟于心,因此顶岗实习期间他就通过了入职考核。2018级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刘锦在徐工消防安全装备有限公司云梯车间工作,他凭借过硬的焊接技能在公司举办的技能比赛中斩获第一名。在铜山中等专业学校,像王子乐和刘锦这样的优秀毕业生还有很多。2021年学校计划招生2000人,而实际报名者达5000人,铜山中专已经走上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由于机制体制和利益博弈等复杂原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学校与企业合作“一头热”的现象屡有发生。职业院校不能总是从政府投入不够、政策法规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企业动力不足等方面抱怨外因,要从如何满足企业需求的角度主动转变观念、调整姿态、重塑接口,在解决企业困难、帮助企业提高利润的同时,实现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的双提升。

(作者系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