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浅谈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指导

——以《红楼梦》为例

作者:卢昕雨 发布时间:2022-09-2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整本书阅读研讨”作为学习任务群之一,是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改革的对象,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第七单元将《红楼梦》以教学单元的形式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范例。本文旨在将研究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成果与高中阶段的《红楼梦》阅读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希望通过回顾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的精华,解决目前整本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以更为成熟的课程形态出现在语文课程体系中。
  阅读目标和方法:
  养成习惯,精略并用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认为“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叶圣陶认为,与学习单篇短章相比,读整本书具有更清晰的培养目标,即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拥有阅读欣赏之能力。
  在叶圣陶看来,“读整本书”应当采用略读的方式为主,但也可以采用“专书精读”的策略。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必修课程的“整本书阅读”要求则是“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两者恰好互相应和。
  “略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不适合处处精细,首先要把握整体,得其大概,之后要重点摄取每本书最精华的方面。二是强调以阅读速度为代表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提升阅读的速度,加强阅读速度的锻炼。三是整本书的略读不应该停留在方法层面,而应该由自觉的方法训练形成自发的略读习惯。反复训练和持之以恒是熟练运用略读方法的要诀。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探究。叶圣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表现为独立性,即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自主性,即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的兴趣。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再到自主阅读,是一个逐渐将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转化为自身阅读兴趣的过程。
  教师引导启发。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虽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教师应该予以正确的方法指导,进行及时的点拨解惑。在略读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从阅读方法上给学生方向性的指导。在精读中,教师要相对详细地提示学生需要思考关注的要点,包括提供版本、序目、参考书籍等各方面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师需要设计引导阅读活动的整体进展,设计提升学生阅读动力的课堂。
  师生合作的教学过程。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环节方面,叶圣陶将师生互动分为“预习、讨论、报告”三个环节,尤其注重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和教师课上指导讨论两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自主探索阅读整本书、形成阅读整本书能力、体现学生独立自主性的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认为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循览序文,检阅目录,搜集参考材料,采访书籍批评,随时写作读书笔记诸事。”在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后,教师需要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讨论学生的读书笔记。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独立阅读时没有发现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问题设计隐含着策略,选择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开放的、能启发思考的。要选择能够以局部内容带动整体的重要节点,从这些重点的节点学到的阅读经验要能够普及到学生阅读的同类文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全员参与讨论,让学生形成合理讨论问题、理性发表意见的习惯。
  实践举隅:
  《红楼梦》教学策略
  研究叶圣陶的“读整本书”思想的目的,是为新时代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建议措施。下面将运用叶圣陶“读整本书”的思想设计教学策略,以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第七单元《红楼梦》为例,解决怎么读和读什么的问题。
  《红楼梦》作为古典长篇小说,整本书内容庞杂。前五回的叙事空间包括神话系统,社会百态和贾府关系,情节上包括红楼故事起因,四大家族关系,贾府人物关系等全书的框架基础。因为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所以将前五回作为教学的重点突破是合适的,教师应该设置前五回的导读课,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以对前五回的精读指导带动学生对《红楼梦》的略读。
  首先,教师可以使用提问的策略进行引导。例如《红楼梦》第四回的回目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教师可以提问较简单的问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如“这里的薄命女是谁?薄命郎是谁?葫芦僧是谁?”
  其次,教师可以逐渐深入提问与人物形象、语言特点、情节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目与全书的内容勾连起来,调动学生的思维,领学生在书中多走几个来回,在阅读中养成“立足大局”“前瞻后顾”的习惯,既能始终站在整体性的高度上去把握全书,又能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前后比照阅读的习惯。如“为什么作者称香菱为薄命女?包含了什么情感?”学生可以前瞻联系与第一回中香菱出身仕宦,粉雕玉琢,受到疼爱,到拐子偷走,两易其主,家庭破败的命运联系起来;也可以后顾,联想到香菱“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判词与结局。
  又如“葫芦案这一名称有什么特别含义?”“葫芦案”谐音“糊涂案”,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红楼梦》中的语言的谐音艺术包含的深刻意蕴。进而可以追问“为什么沙门要乱判糊涂案?”这是由于“葫芦案”牵扯到了四大家族的利益,四大家族官官相护、草菅人命的腐败司法导致一场人命官司不了了之。在追问的过程中,思维从情节上升到了主题,逐渐深入。
  最后,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更自由地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和阅读思考。整体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不易察觉的细节和重点,利用书中的回目、序跋、注释等信息深入研读作品,关注人物塑造、情节构建和主题内涵。
  由于《红楼梦》情节复杂,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可借助读书笔记理清关键信息,根据情节、人物、思想语言等多种方式进行排列组合。这种方式对于形成自己的个性认识和后续探究尤为关键。学生可以使用阅读卡片对《红楼梦》进行内容重构,基于进一步的研究目的,通读全书后,提取相关信息,按照新的形式重新组合并呈现。比如“刘姥姥”这一线索人物,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通过提取刘姥姥有关情节制作成阅读卡片,能够展现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对于以《红楼梦》为代表的长篇小说阅读探究很有帮助。
  总之,叶圣陶“读整本书”的思想提出将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作为目标,以略读作为主要阅读方法,以学生探究、教师引导作为教学过程。这种多层次的“读整本书”思想可以指导《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解决当前整本书阅读研讨中教师缺乏指导方法、学生缺乏阅读能力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周灵

浅谈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指导
——以《红楼梦》为例
发布时间:2022-09-2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卢昕雨
      “整本书阅读研讨”作为学习任务群之一,是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改革的对象,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第七单元将《红楼梦》以教学单元的形式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范例。本文旨在将研究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成果与高中阶段的《红楼梦》阅读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希望通过回顾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的精华,解决目前整本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以更为成熟的课程形态出现在语文课程体系中。
  阅读目标和方法:
  养成习惯,精略并用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认为“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叶圣陶认为,与学习单篇短章相比,读整本书具有更清晰的培养目标,即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拥有阅读欣赏之能力。
  在叶圣陶看来,“读整本书”应当采用略读的方式为主,但也可以采用“专书精读”的策略。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必修课程的“整本书阅读”要求则是“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两者恰好互相应和。
  “略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不适合处处精细,首先要把握整体,得其大概,之后要重点摄取每本书最精华的方面。二是强调以阅读速度为代表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提升阅读的速度,加强阅读速度的锻炼。三是整本书的略读不应该停留在方法层面,而应该由自觉的方法训练形成自发的略读习惯。反复训练和持之以恒是熟练运用略读方法的要诀。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探究。叶圣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表现为独立性,即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自主性,即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的兴趣。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再到自主阅读,是一个逐渐将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转化为自身阅读兴趣的过程。
  教师引导启发。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虽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教师应该予以正确的方法指导,进行及时的点拨解惑。在略读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从阅读方法上给学生方向性的指导。在精读中,教师要相对详细地提示学生需要思考关注的要点,包括提供版本、序目、参考书籍等各方面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师需要设计引导阅读活动的整体进展,设计提升学生阅读动力的课堂。
  师生合作的教学过程。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环节方面,叶圣陶将师生互动分为“预习、讨论、报告”三个环节,尤其注重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和教师课上指导讨论两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自主探索阅读整本书、形成阅读整本书能力、体现学生独立自主性的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认为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循览序文,检阅目录,搜集参考材料,采访书籍批评,随时写作读书笔记诸事。”在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后,教师需要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讨论学生的读书笔记。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独立阅读时没有发现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问题设计隐含着策略,选择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开放的、能启发思考的。要选择能够以局部内容带动整体的重要节点,从这些重点的节点学到的阅读经验要能够普及到学生阅读的同类文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全员参与讨论,让学生形成合理讨论问题、理性发表意见的习惯。
  实践举隅:
  《红楼梦》教学策略
  研究叶圣陶的“读整本书”思想的目的,是为新时代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建议措施。下面将运用叶圣陶“读整本书”的思想设计教学策略,以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第七单元《红楼梦》为例,解决怎么读和读什么的问题。
  《红楼梦》作为古典长篇小说,整本书内容庞杂。前五回的叙事空间包括神话系统,社会百态和贾府关系,情节上包括红楼故事起因,四大家族关系,贾府人物关系等全书的框架基础。因为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所以将前五回作为教学的重点突破是合适的,教师应该设置前五回的导读课,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以对前五回的精读指导带动学生对《红楼梦》的略读。
  首先,教师可以使用提问的策略进行引导。例如《红楼梦》第四回的回目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教师可以提问较简单的问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如“这里的薄命女是谁?薄命郎是谁?葫芦僧是谁?”
  其次,教师可以逐渐深入提问与人物形象、语言特点、情节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目与全书的内容勾连起来,调动学生的思维,领学生在书中多走几个来回,在阅读中养成“立足大局”“前瞻后顾”的习惯,既能始终站在整体性的高度上去把握全书,又能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前后比照阅读的习惯。如“为什么作者称香菱为薄命女?包含了什么情感?”学生可以前瞻联系与第一回中香菱出身仕宦,粉雕玉琢,受到疼爱,到拐子偷走,两易其主,家庭破败的命运联系起来;也可以后顾,联想到香菱“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判词与结局。
  又如“葫芦案这一名称有什么特别含义?”“葫芦案”谐音“糊涂案”,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红楼梦》中的语言的谐音艺术包含的深刻意蕴。进而可以追问“为什么沙门要乱判糊涂案?”这是由于“葫芦案”牵扯到了四大家族的利益,四大家族官官相护、草菅人命的腐败司法导致一场人命官司不了了之。在追问的过程中,思维从情节上升到了主题,逐渐深入。
  最后,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更自由地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和阅读思考。整体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不易察觉的细节和重点,利用书中的回目、序跋、注释等信息深入研读作品,关注人物塑造、情节构建和主题内涵。
  由于《红楼梦》情节复杂,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可借助读书笔记理清关键信息,根据情节、人物、思想语言等多种方式进行排列组合。这种方式对于形成自己的个性认识和后续探究尤为关键。学生可以使用阅读卡片对《红楼梦》进行内容重构,基于进一步的研究目的,通读全书后,提取相关信息,按照新的形式重新组合并呈现。比如“刘姥姥”这一线索人物,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通过提取刘姥姥有关情节制作成阅读卡片,能够展现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对于以《红楼梦》为代表的长篇小说阅读探究很有帮助。
  总之,叶圣陶“读整本书”的思想提出将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作为目标,以略读作为主要阅读方法,以学生探究、教师引导作为教学过程。这种多层次的“读整本书”思想可以指导《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解决当前整本书阅读研讨中教师缺乏指导方法、学生缺乏阅读能力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