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师的不老神话
王兰身材娇小玲珑,步伐轻盈矫健,最惹眼的是她那一身“白加红”的时尚装扮:满头银发微微卷起,衣服主色调从来都是或深或浅的红色,一串珍珠项链点缀其间,更显得知性、大气。在许多人眼中,她就是女性典范,永远出色,永远先行一步。
“我每天都会化妆,涂点粉底和腮红,偶尔还会搽点口红。穿上红色衣服主要是为了搭配我的白头发,这样可以提气色。人老了,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形象了。”正当你默默揣度她的年龄时,王兰则会用她那双清亮的眼睛注视着你,然后毫不掩饰地告诉你“实情”。“化妆一点都不费事,几分钟就能搞定,孩子们都很喜欢我这样,我也就开心了。”
早上到公园遛弯,晚上跳广场舞,白天打打牌或下下棋,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中国式老年人生活。可王兰的精神劲儿不需要依靠那些来维持,坚持每天到学校去,做一名“小学生”是她的活力源泉。“我爱教育、爱学校、爱孩子、爱年轻教师,我只要在学校里,就感觉有劲,感到年轻。”王兰说。
每天清晨7点多,王兰会和上学的孩子们一起走进长江路小学的校园。一路上,孩子们只要见到王兰,就会热情地向这位漂亮奶奶打招呼,有顽皮地连喊几声“王兰老师好”的,也有毫无顾忌索要拥抱的。这时,王兰浓浓的慈爱之情就会显露无遗。“我以前下午也在校,现在年纪大了,中午回家吃完饭后,下午就在家休息,休息时爱看电视新闻。”
兴趣爱好“寡淡”的王兰,最喜欢做的事情自然就是到班级听课。“同学们课上要勇敢地发言,不要怕出错哦!”临上课前,王兰总会先嘱咐孩子们几句,然后再独自坐到教室的最后面。这样的听课,一天有时是一节,有时是两节,甚至是三节。“听课后还要再思考,再和老师交谈。”王兰说,她总是不停地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什么样的课他们收获大,什么样的课他们听得懂。
显然,和孩子们在一起是王兰的美丽之道,而每次体检报告单上呈现出的健康状态则成了她不老神话的最好证明。“爱生活和爱工作不矛盾,教师可以时髦但绝不能妖艳,要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王兰说。
幸福美好的讲台时光
“哪一年办退休的?我也记不太清了。”聊起退休这事,王兰好像一下子失忆了,原因是她从没享受过一天的退休生活,“退不退休对我而言无所谓,我反正从没想过要离开学校,学校就像我的家,家怎么能离开呢?当时办退休手续好像是没办法的事吧,因为你得遵守国家规定啊。”在讲台上的那些美好时光,王兰总是恋恋不舍。
王兰1925年出生在河北,从小在北京的舅舅家中长大。舅舅当年是中央文史馆馆员,也是位国画家。在舅舅的精心栽培下,王兰读了很多书,接受了较好的文化教育,算是出身书香门第。因为从小志愿当一名小学老师,所以她选择了就读师范学校。后来因为抗战,王兰的学业被迫中断,之后的日子里她只能依靠自学。
再后来,王兰结婚了,丈夫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跟随丈夫的工作调动,她来到了南京。当时,丈夫在中学任英语和历史老师,王兰也在1951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到蓝家庄小学任教。源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王兰很快就释放出了她的教书才能。4年后,她因工作表现优异,被调入当时的省重点小学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教语文。“那时只有全省最优秀的老师才会被调入长江路小学,我自己觉得很光荣的同时,又感觉压力好大。”王兰说。
登上更大的舞台后,王兰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并形成了和谐、精致的教学风格。“语文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是在语文本真思想中成长起来的。”王兰觉得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的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和谐是美丽的,它是众多因素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呈现出来的互动画面,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关系,而学生则是老师永远的服务对象,是工作的全部动力。”
“要想学生轻松点,老师就不能轻松。”这是王兰以身作则并始终遵守的教育原则。几十年如一日,王兰孜孜不倦地探索,引领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1978年,王兰获得了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称号。“那个年代评选特级教师没有赛课、论文等硬杠杠,完全靠的是教师的口碑。”王兰说,“相对于现在严格的评选标准,30年前的评选好像显得很随意。当时奖品都是我们自己挑的,大家都说想要钢笔和《辞海》工具书,因为这两样是教师生涯中最重要的东西,比奖金更有意义。”
超越功利的师爱传承
4年前,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赵昌竹意气风发地走上了长江路小学的讲台,被以“严”出名的王兰挑中,成为了她的第五代弟子之一。赵昌竹向记者展示了一个他视为珍宝的文件夹,里面收录了厚厚一沓教案,连每页纸的天地头都被记得满满当当。这是他第一次执教公开课《生命桥》时,所有的说课、试课教案。
“为了上一堂完美的公开课,王老师来来回回帮我打磨了足有十三四遍。在她的言传身教下,《生命桥》一课成了我教学生涯的转折点,为我架起了通向幸福教育的桥梁。”赵昌竹还向记者透露了王兰的带徒三部曲,“王老师的每位弟子都要经过入格、升格、出格3个阶段的磨炼,入格即掌握基本教法,升格便意味着有了自我发挥和创新的空间,出格则代表出落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课堂是有路子和章法的,年轻老师虽然学历高,但不等于会教书,他们缺少‘临床’经验,只有被打磨‘入格’后,才会少走弯路。”王兰严肃地说,“孩子们不是‘小白鼠’,他们经不起实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长江路小学开始形成了以王兰和她的第一代徒弟、特级教师刘军为主的师徒传承制。30年来,一批批青年教师在师徒传承中不断成长,薪火传承的传统也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如今,王兰的入室弟子共五代。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但王兰可不单单只为弟子们传授经验。无论校内校外,有名气的还是初出茅庐的,语文学科的还是其他学科的,只要向她求教,王兰总是倾囊相授。为了给予青年教师更加实用和细致的指导,王兰要听谁的课,就一定会与谁同步备课。“没有深入了解文本,只拿着听课笔记去听课,最后看似高谈阔论实则都是纸上谈兵啊。”王兰语重心长地说。
“虽然我们许多青年教师都曾有过被王老师当众从讲台上‘请下来’的经历,也曾品尝过眼泪往肚子里流的滋味,但王老师的教学艺术与她的一片坦诚之心,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第四代徒弟薛莉如是说。
2004年,王兰领衔成立了“王兰工作室”,以大弟子刘军为骨干,组建、支撑、引领、推动着团队形成和发展,不断地将王兰语文教学流派的思想理念辐射到更多的学校。现在,刘军每周分别要跑南京市内的11所学校,进行听课、评课,向团队成员分享所有的精品课程,真正达到互通互融。“我敢说,全省范围内的教师赛课,我只要听5分钟,就能分辨出哪位老师是接受过我们团队训练的,因为一招一式之间,都能看到王老师的影子。”刘军说。
充满创造的职业追求
有一次,一位专家夸赞刘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刘军却并不认同,“王老师的教育脚步从来不曾停歇,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她的思维可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我还没法超越她,只能说是‘青出于蓝而似于蓝’。”
有时候,王兰听青年教师上课后,会开玩笑地说上一句:“你们的观念真是比我这个老婆婆还要老。”何出此言?王兰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可不一样,教法也要随着学法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僵化。教学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不停地创造,“充满创造追求的职业状态才会成为一种享受,才是一个好老师应有的教育生活。”
王兰似乎一直走在教学创造的路上。上个世纪50年代末,我国汉语拼音方案出台,王兰边学边教,很快摸索出拼音教学规律。她用硬纸板做了6个单韵母字母教具,以帮助学生掌握发音时的口形。她还运用教具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把原本抽象的拼音符号形象化了。
粉碎“四人帮”后,王兰开始了新的教学探索。她在实践中体会到,过去长期形成的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于是,她积极把幻灯、录音等电化教学的手段引进课堂,使小小的课堂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在与王兰的交谈中,记者发现,她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潮的事物,对“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等新概念相当熟悉。“王老师除了拥有优雅的气质、仁爱的胸怀,还拥有创新的思维。在她的影响下,长小也形成了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教师文化。王老师是我们眼中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长江路小学校长宋红斌说。
“我为教育拼搏的时间不多了,我愿在有限的年月里为培养年轻教师多做点贡献。”历经岁月浮沉的王兰没有太多要求,只希望享受到更多青年教师成长带来的美妙感觉。
【对话王兰】
记者: 您是60多岁时退休的,退休后的工作内容和状态与退休前有什么不同?
王兰: 退休后的前半段时间,实际上很忙碌,我致力于以自己的行动引领和带动全校的学科教学改革。现在年纪大了,精力受限,目前这个阶段我主要把力量放在了培养年轻教师上。要办好一所学校,靠的就是优秀的教师群体。以前我探索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烂在自己肚子里没有任何意义,我要把它们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老师和孩子受益,这种使命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强烈。每每看到那些年轻的教师进步时,我就感觉很满足,听到他们的一堂好课,我心中就十分快乐。
记者: 有人曾这样评价您的课:语言流畅,抑扬有致,情感丰富,很有艺术色彩,不简单。您是怎么做到的?
王兰: 我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关注提升教学艺术。课堂上,不仅仅要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还要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和谐。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幻灯等形象化的手段,为学生再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还能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而情感是学习的动因,它应该渗透在学生的一切活动之中,前提是老师要先入情入境、动心动情,再带着与作者共鸣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
记者: 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您有什么建议?
王兰: 成长路上不要太在意名和利,做纯粹的教育。当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时,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别人告诉我的,因为我根本没有在意这件事情。当时就想只要学生好,管他成绩算谁的,都无所谓。很多形式上的东西,其实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出于我自己考虑的话,我就做我自己的教育教学指导和研究就行了。我所钦佩的人,不在于他获得的荣誉,而是一种精神。我相信,任何教师身上都有独特的闪光点,同时教师也要经常发现别人的优点,不要老看到他人的缺点,不然自己很难进步。
【王兰话语】
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师一旦真正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那么他就会用智慧开启思维,用创造开拓未来。他就会在付出青春韶华,付出苦汗热血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收获自我实现,从而感受幸福人生。
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和美丽,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师生共同写成的有思维含量的美文。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但我并不认可培养年轻教师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我认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也是一种“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年轻教师既有承前和启后的关系,也有保持传统与开拓创新的问题。
老师对学生的热忱鼓励,或发自内心的期待,都会使学生从老师的眼神、微笑、爱抚、赞扬中得到一种信心和力量。常看到受老师肯定和赞扬的学生会一下子变得聪明起来,能接二连三地回答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我们也曾看到被老师指责甚至讥讽的孩子会十分羞愧,再也抬不起头来。
【另眼看她】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 吴晓茅: 作为老一辈教育家,本可以在退休之后颐养天年,可王兰老师始终无私地为青年教师成长甘当铺路石。在长江路小学,王兰工作室绝非点缀,这里是全市所有名师工作室的示范窗口。王兰老师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专家,不仅让我们看到其自身的高度,更让我们看到了她指导的一群教师的成长。师徒五代的优秀团队,传承的不仅仅是语文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在传递着大爱、传递着信念。
王兰老师一辈子甘为人梯,一辈子也在享受着幸福。她带青年教师为了什么?为的就是照亮儿童,照亮未来。我们全市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都应该像王兰老师那样,乐于把自己的才智毫无保留地传承给身边的团队,去影响更多的教师发展,让更多的孩子得福。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长 宋红斌:爱,是王老师从教60多年的原动力,更是她做人的核心。在王老师的身上,能看到一颗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
用爱去点燃心灵,用爱去感染生命,用爱去谱写人生,王老师的爱,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对孩子的爱,更体现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对青年教师的爱。用爱做人,用和谐的师生之爱、师师之爱做语文人。王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了长小的几代人,60后、70后、80后,以后,还会有更多。
正如爱是双方都能体会到的美妙感觉一样,幸福的体验也同样来自彼此。在学生享受着学的幸福时,教师正在享受着教的幸福。长小的年轻教师在享受着王老师帮助的幸福时,王老师也在享受着青年教师带给她的幸福。
【个人档案】
王兰,出生于1925年,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退休教师。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卓有影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曾当选民进中央委员,南京市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1981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78、1983年两度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