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南理工社工赴川救灾服务记

作者:刘洪亮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这是一份让人上瘾的工作

——南理工社工赴川救灾服务记

6月6日,在成都开往南京的Z124次列车上,刚刚入睡的李京京同学被摇晃的火车惊醒,她的第一反应是地震了,赶紧跑。可当她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已经身在火车上,刚才的摇晃不过是火车的正常行驶。从地震灾区归来的李京京同学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从雅安地震灾区的阴影中走出,那里的一切又重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列车飞快地驶向南京,她的心却早已飞回到那个让她依依不舍的雅安……

5月3日,在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后的第13天,由南京理工大学10名大学生组成的希望工程紧急救灾助学行动赴川社工服务队坐上了飞往成都的班机,紧张兴奋的心情冲淡了大家旅途的疲劳,同学们一边眺望着舱外的美景一边设想着到达目的地后如何分组、辅导和家访等相关工作。虽然听过汶川地震时赴川救灾的学姐讲述过当时的情景,但当大家走进雅安震区时,还是被眼前的情形深深触动。破损的房屋、堵塞的道路、悲痛的眼神,让还未走出校门的她们第一次目睹了生命的脆弱和大自然的无情。接下来的一个月,他们将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经过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与当地政府的协调,南理工10名同学与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同学两两搭档被分配到各个县乡下设的中小学入住并开展工作。同学们的工作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使灾后的人际网络更紧密、关系更亲密,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曾听2008年参加赴汶川地震救灾服务的学姐吴思雨说过“不亲历灾区就难以感受到灾区生活的艰苦”,但当真正进入灾区后,很多困难还是始料不及。

每顿饭都要吃两碗,因为吃了上顿可能没下顿

生长在松花江边的吉林女孩李京京是第一次来四川,“进入灾区后,我被分到本次地震的震中——芦山县龙门乡升隆中心校,我们和当地灾民同吃同住,和他们一样住在帐篷里。5月的雅安就像南京的梅雨季,经常下雨。每次下雨帐篷都会漏水,所有床铺物品都湿成一片,晴天时帐篷就像蔬菜大棚,比我们夏天的宿舍还要热。你可能觉得我挺瘦,但在那边每顿饭我都要吃两碗,因为震区经常停水,做饭不及时。所以吃了上顿下顿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了,虽然泡面和矿泉水是可以随便吃的,但这些东西吃多了就会反酸水。有时没有饭我们就要自己出去想办法,特别囧迫时路过哪家开火就赶紧跑过去蹭饭‘阿婆,帮我们煮点饭波。’还有被分到特别艰苦地方的同学一个月只洗了一次澡,一个大水箱接一个管子直接‘洗尘’。因为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余震,开始时大家都很惊慌,时间一长就习惯了。每次余震后从井里打上来的水都很浑浊,我们就用它来洗脸刷牙。”这个在父母和老师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在说起那段经历时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经过震区艰苦生活的考验,她们的意志品质得到了最好磨练。

懂得了珍惜与感恩现在的生活

来自南理工09级社工专业的石雯同学被分到了芦山县国张中校。“这里虽不是震中,但地震造成的灾害还是让人触目惊心。昨天还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大山,今天就因泥石流被‘剃光了一侧头’。进入灾区后看到灾民们艰辛的生活,忽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运,我们有安全的生存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还有老师的教导陪伴,家长的牵挂关心。临离开灾区前,所有同学和老师都对我们表达出最真诚的感谢和最依恋的不舍,他们把最最难得的贝壳化石送我们留作纪念,用小花作为礼物,用纸条、画画和书信表达不舍和难过,甚至还有更小的孩子拽着我们的衣服说:‘姐姐你可不可以明天再走……’而在学校这边,老师们都对我们的归来翘首相盼,热烈欢迎,并时刻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一路顺风。在家中,更有父母的担心挂念,心疼却支持……无论是离是归,我们都被满满的爱和幸福包围着,而这一切,在去灾区之前我们却似乎从来都没注意到过,一个月的灾区社工服务,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让我们懂得了要学会珍惜和感恩生命中最最平常但却最最珍贵的东西,好好抓住当下的生活。”

发觉这是一个让人上瘾的工作

在去雅安前,李京京对“因为助人而改变他们的生活”这句话没有切身的体会,但在灾区的一个事例确坚定了她对这句话的体悟。她在这次雅安社工服务中不仅体验到助人的快乐,更发觉助人真的会上瘾。

在一次灾区家访中李京京发现了这样一个孩子,“她今年上初一,家中特别贫困,父母攒了十几年又借了16万外债才盖起来的新房还没封顶,就发生地震,房子倒塌了,面对窘境和沉重的外债一家人不知所措,而这位孩子也很有可能因为家庭特别贫困完成义务教育后就无法读高中,更无缘大学梦。我校社工系的刘米娜和王宇红两位老师在得知此事后主动为这个孩子做了资源链接,当接到刘米娜老师电话说有人答应资助这个孩子上大学前的所有学习费用时,我的开心无法用言语表达,就像之前种了一粒种子现在开了花结了果。在去灾区前,我从没想过灾区会因我的到来而有什么改变,但这次却做到了,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这份收获让我体会到的助人之乐和社工信念是之前任何行动所替代不了的。”

“一个月时间虽短,但这段时间,我们陪灾区孩子们度过了震后最艰难的一个月,陪伴他们摆脱地震阴影度过了童年中难得的快乐时光;灾区学校也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少了一丝阴郁和困难,多了一丝活力和支持。在这一个月中,他们带给我们的经历、改变和成长,也将会成为我们一生中难能可贵的财富。”被分到了芦山县中学的蒋雨成同学说出了同学们的共同体会。

“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雅安地震后,我校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五年来一直坚持为四川地震灾区提供社工服务,有的同学更是自愿留在灾区长期开展社工服务,我校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一所五年持续开展四川地震灾区社工服务的高校。同时也是江苏省唯一一支赴灾区的社工服务团队。我校选送的大学生社工以其专业、敬业、乐业的工作精神赢得了当地学校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四川德阳市天元小学校长的儿子今年高考取得606分,因为对社工专业的崇敬,他的第一志愿填报了南理工。”南理工人文学院的张曙老师概括了社工专业服务灾区的基本情况。

发觉正能量、担当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南理工社工专业的师生怀揣着助人自助、无私奉献和构建和谐的愿景,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南理工社工赴川救灾服务记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刘洪亮

这是一份让人上瘾的工作

——南理工社工赴川救灾服务记

6月6日,在成都开往南京的Z124次列车上,刚刚入睡的李京京同学被摇晃的火车惊醒,她的第一反应是地震了,赶紧跑。可当她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已经身在火车上,刚才的摇晃不过是火车的正常行驶。从地震灾区归来的李京京同学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从雅安地震灾区的阴影中走出,那里的一切又重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列车飞快地驶向南京,她的心却早已飞回到那个让她依依不舍的雅安……

5月3日,在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后的第13天,由南京理工大学10名大学生组成的希望工程紧急救灾助学行动赴川社工服务队坐上了飞往成都的班机,紧张兴奋的心情冲淡了大家旅途的疲劳,同学们一边眺望着舱外的美景一边设想着到达目的地后如何分组、辅导和家访等相关工作。虽然听过汶川地震时赴川救灾的学姐讲述过当时的情景,但当大家走进雅安震区时,还是被眼前的情形深深触动。破损的房屋、堵塞的道路、悲痛的眼神,让还未走出校门的她们第一次目睹了生命的脆弱和大自然的无情。接下来的一个月,他们将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经过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与当地政府的协调,南理工10名同学与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同学两两搭档被分配到各个县乡下设的中小学入住并开展工作。同学们的工作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使灾后的人际网络更紧密、关系更亲密,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曾听2008年参加赴汶川地震救灾服务的学姐吴思雨说过“不亲历灾区就难以感受到灾区生活的艰苦”,但当真正进入灾区后,很多困难还是始料不及。

每顿饭都要吃两碗,因为吃了上顿可能没下顿

生长在松花江边的吉林女孩李京京是第一次来四川,“进入灾区后,我被分到本次地震的震中——芦山县龙门乡升隆中心校,我们和当地灾民同吃同住,和他们一样住在帐篷里。5月的雅安就像南京的梅雨季,经常下雨。每次下雨帐篷都会漏水,所有床铺物品都湿成一片,晴天时帐篷就像蔬菜大棚,比我们夏天的宿舍还要热。你可能觉得我挺瘦,但在那边每顿饭我都要吃两碗,因为震区经常停水,做饭不及时。所以吃了上顿下顿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了,虽然泡面和矿泉水是可以随便吃的,但这些东西吃多了就会反酸水。有时没有饭我们就要自己出去想办法,特别囧迫时路过哪家开火就赶紧跑过去蹭饭‘阿婆,帮我们煮点饭波。’还有被分到特别艰苦地方的同学一个月只洗了一次澡,一个大水箱接一个管子直接‘洗尘’。因为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余震,开始时大家都很惊慌,时间一长就习惯了。每次余震后从井里打上来的水都很浑浊,我们就用它来洗脸刷牙。”这个在父母和老师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在说起那段经历时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经过震区艰苦生活的考验,她们的意志品质得到了最好磨练。

懂得了珍惜与感恩现在的生活

来自南理工09级社工专业的石雯同学被分到了芦山县国张中校。“这里虽不是震中,但地震造成的灾害还是让人触目惊心。昨天还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大山,今天就因泥石流被‘剃光了一侧头’。进入灾区后看到灾民们艰辛的生活,忽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运,我们有安全的生存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还有老师的教导陪伴,家长的牵挂关心。临离开灾区前,所有同学和老师都对我们表达出最真诚的感谢和最依恋的不舍,他们把最最难得的贝壳化石送我们留作纪念,用小花作为礼物,用纸条、画画和书信表达不舍和难过,甚至还有更小的孩子拽着我们的衣服说:‘姐姐你可不可以明天再走……’而在学校这边,老师们都对我们的归来翘首相盼,热烈欢迎,并时刻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一路顺风。在家中,更有父母的担心挂念,心疼却支持……无论是离是归,我们都被满满的爱和幸福包围着,而这一切,在去灾区之前我们却似乎从来都没注意到过,一个月的灾区社工服务,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让我们懂得了要学会珍惜和感恩生命中最最平常但却最最珍贵的东西,好好抓住当下的生活。”

发觉这是一个让人上瘾的工作

在去雅安前,李京京对“因为助人而改变他们的生活”这句话没有切身的体会,但在灾区的一个事例确坚定了她对这句话的体悟。她在这次雅安社工服务中不仅体验到助人的快乐,更发觉助人真的会上瘾。

在一次灾区家访中李京京发现了这样一个孩子,“她今年上初一,家中特别贫困,父母攒了十几年又借了16万外债才盖起来的新房还没封顶,就发生地震,房子倒塌了,面对窘境和沉重的外债一家人不知所措,而这位孩子也很有可能因为家庭特别贫困完成义务教育后就无法读高中,更无缘大学梦。我校社工系的刘米娜和王宇红两位老师在得知此事后主动为这个孩子做了资源链接,当接到刘米娜老师电话说有人答应资助这个孩子上大学前的所有学习费用时,我的开心无法用言语表达,就像之前种了一粒种子现在开了花结了果。在去灾区前,我从没想过灾区会因我的到来而有什么改变,但这次却做到了,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这份收获让我体会到的助人之乐和社工信念是之前任何行动所替代不了的。”

“一个月时间虽短,但这段时间,我们陪灾区孩子们度过了震后最艰难的一个月,陪伴他们摆脱地震阴影度过了童年中难得的快乐时光;灾区学校也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少了一丝阴郁和困难,多了一丝活力和支持。在这一个月中,他们带给我们的经历、改变和成长,也将会成为我们一生中难能可贵的财富。”被分到了芦山县中学的蒋雨成同学说出了同学们的共同体会。

“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雅安地震后,我校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五年来一直坚持为四川地震灾区提供社工服务,有的同学更是自愿留在灾区长期开展社工服务,我校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一所五年持续开展四川地震灾区社工服务的高校。同时也是江苏省唯一一支赴灾区的社工服务团队。我校选送的大学生社工以其专业、敬业、乐业的工作精神赢得了当地学校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四川德阳市天元小学校长的儿子今年高考取得606分,因为对社工专业的崇敬,他的第一志愿填报了南理工。”南理工人文学院的张曙老师概括了社工专业服务灾区的基本情况。

发觉正能量、担当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南理工社工专业的师生怀揣着助人自助、无私奉献和构建和谐的愿景,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