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探寻“从商之道”

作者:潘玉娇 徐翎 发布时间:2018-02-0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徐翎

  严雨姗是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在别人眼里,她是个被“光环”笼罩的女孩:2017 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济组)二等奖获得者,2017 年 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江苏总决赛主持人,第八期“青马工程”校级培养对象,被保送至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业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在她看来,这一切不仅源于自己长期的不懈努力,更得益于商学院对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从2009年开始,南师大商学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脱节、理论教育与创新实践脱节、本土教育与国际化教育脱节等问题,确立以“四元耦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责任担当、探索创新和精英素养的工商管理专业拔尖人才。经过多年实践,这一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好评。

  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与责任同行

  新时代的商科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这是商学院院长潘镇曾反复思考的问题。“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商科学生首先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其次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方能成为社会栋梁。这也是我们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基于这一思考,商学院发起了一场教学改革。“让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管理,起初大家很不理解,认为这样做浪费时间和精力,但还是配合坚持了下来,”潘镇说,“我们希望对全院的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在通识课程中加入跨专业但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的其他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据介绍,商学院的课程优化主要包括3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四阶段递进”,即按“人文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平台—自主发展”思路,将国际视野、人文修养、创新创业、精英素养等培养要求融入课程。二是课程大纲的“三融合”,即人文修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经典理论与本土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探究相结合。三是课程教材的“转变”,即由为教师服务的“教材”变成为学生服务的“学材”,包括推荐阅读、学习思考、案例研讨、科研练笔、管理实战等。“2009年至今,我们在一步步探索中,不断改进并完善课程体系,近1200名学生从中受益。”潘镇说。

  转变教育模式

  书本与实践同步

  商学院副院长李金生人气颇高,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究其原因,李金生归结为4个字——案例教学。“利用自主开发的管理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育,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探索。”

  比如《基于税务风险的YT公司发展战略转型与创新》,就是李金生和他的学生共同研发的一个管理案例,曾获第六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奖”。为此,李金生带领6名学生深入南京某电子交易平台服务公司,耗时7个多月,历经7次调研,取得了详实资料。尽管辛苦,李金生却觉得很值:“过去谈税务,企业的第一反应就是合理避税。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互联网的发展,纳税筹划已成为企业树立品牌、提升影响力的一个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创新,全景式的案例教学很重要。”

  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推行“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商学院实施“四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其中,既有李金生倡导的高端型案例教学,还包括前沿研讨型教学、创新训练型教学、创业实战型教学以及事业发展型教学。具体措施则包含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原著和文献,撰写科研报告和学术论文、设立“乐生创业基金”、举办“商务策划大赛”等。

  “我们设立了‘管理学经典著作漂流书’,要求学生阅读《管理决策新科学》《企业再造》等30本管理学经典原著,学生由此加深了对本专业经典理论的理解,其研究兴趣被更好地激发。很多学生大二、大三就开始申报承担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李金生欣慰地说。

  强化师资建设

  科研与就业共进

  要让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成效,抓好师资建设是关键。为此,商学院专门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启动“引—聘—竞—激—除”机制,即引进教学名师、聘任优秀教师、举行教学竞赛、激励教师成长、消除不当教研行为,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实施青年教师“五个一”制度,即至少参加国外留(访)学、企事业单位挂职、教学大赛、教学改革课题、教学工作坊各1次,以此推动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化剂,”潘镇说,“我们70%的专业教师都具有国外留(访)学经历,8位教授和6位副教授担任了‘专业班主任’。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了2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75篇,师资团队较强的科研能力为‘反哺’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该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渐入佳境。学院增设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提升了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课程比重。8年多来,该院先后设立志愿服务基地15个,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98项;230多名学生进入国外知名大学深造,37人入选大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项目;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研究创新计划项目立项229项。此外,该院还成立了“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引导学生树立自我发展的专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成长路径,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

责任编辑:陈路

探寻“从商之道”
——南师大打造工商管理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侧记
发布时间:2018-02-02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徐翎

  严雨姗是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在别人眼里,她是个被“光环”笼罩的女孩:2017 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济组)二等奖获得者,2017 年 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江苏总决赛主持人,第八期“青马工程”校级培养对象,被保送至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业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在她看来,这一切不仅源于自己长期的不懈努力,更得益于商学院对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从2009年开始,南师大商学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脱节、理论教育与创新实践脱节、本土教育与国际化教育脱节等问题,确立以“四元耦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责任担当、探索创新和精英素养的工商管理专业拔尖人才。经过多年实践,这一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好评。

  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与责任同行

  新时代的商科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这是商学院院长潘镇曾反复思考的问题。“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商科学生首先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其次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方能成为社会栋梁。这也是我们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基于这一思考,商学院发起了一场教学改革。“让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管理,起初大家很不理解,认为这样做浪费时间和精力,但还是配合坚持了下来,”潘镇说,“我们希望对全院的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在通识课程中加入跨专业但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的其他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据介绍,商学院的课程优化主要包括3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四阶段递进”,即按“人文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平台—自主发展”思路,将国际视野、人文修养、创新创业、精英素养等培养要求融入课程。二是课程大纲的“三融合”,即人文修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经典理论与本土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探究相结合。三是课程教材的“转变”,即由为教师服务的“教材”变成为学生服务的“学材”,包括推荐阅读、学习思考、案例研讨、科研练笔、管理实战等。“2009年至今,我们在一步步探索中,不断改进并完善课程体系,近1200名学生从中受益。”潘镇说。

  转变教育模式

  书本与实践同步

  商学院副院长李金生人气颇高,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究其原因,李金生归结为4个字——案例教学。“利用自主开发的管理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育,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探索。”

  比如《基于税务风险的YT公司发展战略转型与创新》,就是李金生和他的学生共同研发的一个管理案例,曾获第六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奖”。为此,李金生带领6名学生深入南京某电子交易平台服务公司,耗时7个多月,历经7次调研,取得了详实资料。尽管辛苦,李金生却觉得很值:“过去谈税务,企业的第一反应就是合理避税。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互联网的发展,纳税筹划已成为企业树立品牌、提升影响力的一个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创新,全景式的案例教学很重要。”

  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推行“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商学院实施“四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其中,既有李金生倡导的高端型案例教学,还包括前沿研讨型教学、创新训练型教学、创业实战型教学以及事业发展型教学。具体措施则包含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原著和文献,撰写科研报告和学术论文、设立“乐生创业基金”、举办“商务策划大赛”等。

  “我们设立了‘管理学经典著作漂流书’,要求学生阅读《管理决策新科学》《企业再造》等30本管理学经典原著,学生由此加深了对本专业经典理论的理解,其研究兴趣被更好地激发。很多学生大二、大三就开始申报承担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李金生欣慰地说。

  强化师资建设

  科研与就业共进

  要让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成效,抓好师资建设是关键。为此,商学院专门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启动“引—聘—竞—激—除”机制,即引进教学名师、聘任优秀教师、举行教学竞赛、激励教师成长、消除不当教研行为,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实施青年教师“五个一”制度,即至少参加国外留(访)学、企事业单位挂职、教学大赛、教学改革课题、教学工作坊各1次,以此推动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化剂,”潘镇说,“我们70%的专业教师都具有国外留(访)学经历,8位教授和6位副教授担任了‘专业班主任’。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了2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75篇,师资团队较强的科研能力为‘反哺’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该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渐入佳境。学院增设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提升了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课程比重。8年多来,该院先后设立志愿服务基地15个,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98项;230多名学生进入国外知名大学深造,37人入选大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项目;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研究创新计划项目立项229项。此外,该院还成立了“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引导学生树立自我发展的专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成长路径,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