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视点

这场重大疫情,可以是一堂怎样的人生大课?(一)

作者:刘卫锋 潘淼 陆云峰 发布时间:2020-02-1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对于学生而言,人生大课,常常是学校未能排进课表,却又正是学生在真实的祸福、得失、悲喜的情境中,去提出与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那些核心问题,并尝试着解答它们,从中受益的课。

  在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这场战役中,不断刷新的疫情数字、新闻故事背后是生命的一次次较量和守护。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场医学上的战役,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这场战役中,您认为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甄别、认知与行动,体现并传递教育者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关爱,并能在这场疫情过后,给学生留下更加强大的思辨力、责任感以及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深刻理解,让学生的思想力在疫情面前获得生长?

用好即时情境 发展核心素养

  ■南通市教育局 刘卫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成为一种危机,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但危机并非一无是处,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曾指出:“这些事件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它包括有威胁生命的重大危机、突发的对新的更高级生活的向往、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状态的号召和告诫,以及对今后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遭遇等。”对教育者而言,需要我们“危”中见“机”,善于利用这些突发的、充满不确定性、超越预设游离于规划之外的“即时情境”,开掘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加以实施,以收到超乎寻常的教育效果,让教育引领生活。

  用好“即时情境”,开发并实施课程,是重视情境教育的具体化。关注“即时情境”中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沟通了学校教育教学和当下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课程更具现场化、更富针对性。当下的社会氛围、学校师生的关注焦点和精神状态等,带给课程实施鲜活的气息,师生置身于这样真实的情境之中,教学的目标、内容、心向、情绪等要素高度统一,有机交融,教育的“时、效、度”更易于达成。

  有效发挥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价值,需要以课程为载体,做好课程开发与经验建构。

  在课程开发上,要立足学段,注意所处大中小幼的阶段特征,开发符合学段水平的课程内容。在开发路径上,可因地制宜,或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或教师开发班本课程。无论哪种方式,从价值取向和内容建设上,都要回到核心价值,聚焦核心素养,突出教育重点,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领域着力确立教育目标:一是人性教育,培植健康人性,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追求高尚生存。二是公民教育,培植公民责任意识,引导理性公共参与,共助优质公共治理。三是科学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培植科学精神,拥抱真理。

  与此相适应,在课程开发时,要注意从多个维度确定课程内容,以便发挥全员育人作用,保障学生在与课程的相遇中建构丰富的人生经验。在此方面,非典期间,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专题性文化课程课题组开发的《当非典袭来的时候……》或有启发。为着重引导学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正确认识“非典”及其危害,体验生命的重要,感悟人生的意义,该课题组在编制专题文化读本时,利用教材中的《网上呼救》《我要报效我的祖国》《生命的壮歌》等课文,分别讲述的是科技与合作对成功克服危机的重要性、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对事业成功的动力作用,对师生坦然面对危机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同时补充了《探寻生命科学奥秘的人》一组文章、《抗击“非典”现在进行时》一组图文,前者介绍的是成功研制出“天花”疫苗的金纳,霍乱、狂犬病疫苗的发明者巴斯德,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消毒法的发明者利斯特等人的事迹,为学生梳理出人类战胜病魔的历史事件,内容中侧重于生命科学知识的渗透,使他们对生命的奥秘有了科学的认识,旨在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而《抗击“非典”现在进行时》则为学生提供了防范非典的资讯以及抗非一线涌现出的感人事迹,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连、与社会相通。另外,这些文章的表达方法各有特色,可以作为学生的习作指导。

  在经验建构上,要坚持五育并举、学科协同的课程实施原则。本次是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在教学时,涉及防控卫生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内容,可以邀请家长中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进课堂,以专业部门发布的防疫指南等为蓝本,增强科学性和宣传效果。而其他内容,更要注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建构经验。

  前述从“非典”中开发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三种课型及多种活动来进行:一是阅读课上夯实基础。根据“危机产生、人们如何应对”的线索,在阅读课上,深入研习文本,领悟文章主旨,感受课文中人物的献身精神;梳理科学家研究新病原的历史,感受医护人员同“非典”抗争的事迹,从历史的追忆和现实生活的感受两方面受到奉献精神的熏陶和生命科学的教育。二是班会课上提高升华。通过小品、相声、朗诵、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奋战在抗非一线医护人员的崇高敬意,深化对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献身于人类崇高事业的精神的理解,获得深挚的情意熏陶。三是习作课上发展创造。引导学生利用《探寻生命科学奥秘的人》一组资料进行题为《人类战胜病魔的几个瞬间》的习作训练,旨在培养学生检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叙述性的语言表达历史事件;结合班队会上学生的爱心奉献活动和阅读经验,做题为《致“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向您致敬》《致探寻生命科学的人》的书信习作训练,均收到良好效果。

  “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师者当敏锐抓住“即时情境”的教育契机,开发合宜课程,精心实施,生成丰富的课程经验,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一个德育人的“战疫”课

  ■宜兴市实验小学 潘淼

  2020年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疫情而显得很特别。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还没等我们把病毒研究明白,病毒就先我们一步检测出人类:体质的优劣、情绪的起伏、素养的高下、良知的存亡……在这样的时刻,我想为孩子们上六堂课,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甄别、认知与行动。

  历史课:正视现实莫慌张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染病一直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存在。天花、霍乱、鼠疫、疟疾……不仅给人类带来生理上的灾难和精神上的摧残,同时也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人类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是第一个传染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虽然它暂时还没有被科学家们攻克,但是一个月来,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不久一定会传来胜利的消息,就像人类已经完全战胜了天花一样。

  健康课:正确防控保健康

  不断刷新的疫情数字让我们触目惊心,但我要告诉孩子们:虽然病毒很可怕,但只要注意隔离,讲究卫生,合理饮食,锻炼身体,让我们自身足够强大,身体的免疫细胞就可以打败病毒。

  在健康课上,我要指导孩子们:一是养成卫生好习惯,认真洗手,不揉眼睛不吃手;出门记得戴口罩,安心居家不乱走。二是养成饮食好习惯,好好吃饭不挑食,蔬菜水果可多吃;每隔一会喝次水,多杯少量要保持。三是养成生活好习惯,合理作息有规律,充足睡眠疲劳去;适当运动练身体,强健体魄能防御。

  这些小细节,不仅在疫情期间需要人人做到,疫情过后,也要成为伴随孩子们一生的好习惯。

  思辨课:理智分析有思想

  宅家的每一天,各种媒体的多方报道成了我们和外界沟通的最主要途径。我们在通过新闻及时了解疫情相关信息的同时,也被一众谣言困扰着:吃香蕉会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香油滴鼻孔会阻断感染、熏白醋能消毒空气……

  我要和孩子们共同探讨:当消息来临时,我们是不加辨别全盘照收,还是要学会思考冷静分析?我会告诉孩子们,我们应该多一分理智,不轻信,谨慎选择消息来源,关注官方渠道发布的权威信息;我们应该多一分责任,不传谣,道听途说的信息不传播,没有经过证实的内容不发布。

  生命课:万物生灵皆高尚

  在疫情面前,生命显得格外脆弱,生命也变得格外坚强和珍贵。突如其来的灾难和变幻莫测的意外,会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更应该教会我们珍惜生命。

  我希望和孩子们分享: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要珍惜生命,感受生命中的美妙情感;我们要感恩生命,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进取的信念。

  我也希望能够和孩子们共勉: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永远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万物生灵。

  使命课:明确责任勇担当

  “为什么要读书?”这是对孩子们的灵魂之问。答案曾经是:为了长大后有个好工作,为了将来衣食无忧,为了可以自由选择想要的生活……也许,此次疫情发生后,以钟南山为首的医护人员逆向而行的背影会告诉我们一个更好的答案。

  其实,我早就想和孩子们聊聊:在110年前,12岁的周恩来就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不是游戏人生,不是畏难怕苦,它应当是积极进取,不屈不挠。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有国才有家”,心里只有自己的人,是自私的,是狭隘的。只有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对祖国有担当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技能课:学习生活当自强

  这个春节,不能参加亲朋好友的聚会,不能出门随意闲逛,不能去饭店用餐,甚至叫外卖也可能被传染病毒,居家的日子变得格外清闲和漫长。这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我想对孩子们说:借着这个机会,好好享受亲子时光,向爸爸妈妈学习一下做家务的本领:拖地的姿势怎样最省力、洗不同的衣服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去除杯子里的茶垢有哪些小妙招……对了,还可以好好地学几道拿手菜。

  当然,平时没有空看的课外书,正好也可以利用这个假期看起来,再也不要抱怨没有时间,现在正是你高效利用、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思考永远不会停止。希望我的六堂课,带给孩子们的启发能够伴随他们成长的步伐走得更远。

 

面对疫情,请上好生命教育课

  ■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陆云峰

  当人的生命遇到威胁时,就会出现主观认识偏差、行为举止失常、人际关系失衡,而且在大多数时候还不能积极地面对现实,特别是不能正确地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冲突与压力。成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需要我们再次直面生命尤其是生与死、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再次坚定地秉持生命教育之“人间最宝贵的只有生命”的价值判断。

  长江学者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说,生命的存在既是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的最终旨归。可以说,教育的最高目标就在于使我们认识并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尤其人的生命成长规律,尊重并理解生命特有的意义,保护生命,善待生命,积极生存,健康生活,独立发展,进而实现人的生命的最大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这场重大疫情面前,我们在恪尽职守、竭尽心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更有必要在这场“战疫”中引导学生对生命来一次彻底的认知、甄别与行动,让学生对生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更为虔诚的尊重和更为真切的成长。

  敬畏自然,遵循规律,是疫情面前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功课。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何谓天命?在当下的语境中,特别是面对当前的疫情,“天命”一定是自然及其规律,当然也包括生命及其特质;“畏天命”一定是顺应并尊重自然万物生命的规律以及人的生命成长的规律。在这个时间关口,需要搭建多种教育平台,比如学校微信公众号的专题推送、宣传栏的专题展示、教室板报的专题发布……同时,需要开辟多种教育途径,比如专题知识竞赛、主题班会课等。当然,更需要借助于学科教学,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关于自然、环境、生命的教育素材,告诉学生:什么是自然、什么是规律、什么是生命存在、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要尊重生命、在规律面前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让学生明白,改造自然的前提是认识自然、尊重生命、顺应规律,唯有这样,才能在“可为与不可为”之间有正确的抉择。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始终牢记,在自然面前,在人的生命面前,“规律意识”是教育的首要之义。

  善待生命,恪守规则,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义项。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自然规则的“自然人”。只有在大自然中,儿童才能找到属于他的童年,也只有在“亲近”中,儿童才能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进而认识生命、发展天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对于疫情及其防控,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当然,更重要的是指导孩子们在突发的疫情面前,如何在遵守并维护公共秩序中规避病毒,善待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当前,人民日报、人民教育等权威官微,加上省市县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基层学校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微信公众号,不断地推出既准确清晰又生动形象的“疫情”“防控”解读,这正在让孩子们经历着“可观”“可感”“可鉴”“可学”的体验过程,这是生命教育的应然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是要丰富这样的过程,让孩子们在经历中明白:善待生命,不仅是要善待自己的生命,还要善待他人的生命;不仅要学会与他人和平共处,更要学会与自然共融共生。我们要记住,“规则意识”一定是我们回归生活、走向社会、改造世界的准绳,这是面对疫情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面对疫情的生命教育课中,除了上述两点,还需要对孩子们进行积极的心理介入,让他们不仅仅“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去“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面对已经发生的疫情,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此次疫情正是在为“明日之生命”敲响警钟——疫情是可怕的,但又是不可怕的,人类就是在对自然的一次次征服中开创未来的。同时,我们更有必要让孩子们拥有“规划意识”,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同时,积极应对来自于大自然一次次对人类生命的挑战,用知识改变未来,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够蓬蓬勃勃地生长。

责任编辑:陈路

这场重大疫情,可以是一堂怎样的人生大课?(一)
发布时间:2020-02-1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对于学生而言,人生大课,常常是学校未能排进课表,却又正是学生在真实的祸福、得失、悲喜的情境中,去提出与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那些核心问题,并尝试着解答它们,从中受益的课。

  在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这场战役中,不断刷新的疫情数字、新闻故事背后是生命的一次次较量和守护。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场医学上的战役,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这场战役中,您认为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甄别、认知与行动,体现并传递教育者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关爱,并能在这场疫情过后,给学生留下更加强大的思辨力、责任感以及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深刻理解,让学生的思想力在疫情面前获得生长?

用好即时情境 发展核心素养

  ■南通市教育局 刘卫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成为一种危机,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但危机并非一无是处,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曾指出:“这些事件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它包括有威胁生命的重大危机、突发的对新的更高级生活的向往、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状态的号召和告诫,以及对今后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遭遇等。”对教育者而言,需要我们“危”中见“机”,善于利用这些突发的、充满不确定性、超越预设游离于规划之外的“即时情境”,开掘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加以实施,以收到超乎寻常的教育效果,让教育引领生活。

  用好“即时情境”,开发并实施课程,是重视情境教育的具体化。关注“即时情境”中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沟通了学校教育教学和当下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课程更具现场化、更富针对性。当下的社会氛围、学校师生的关注焦点和精神状态等,带给课程实施鲜活的气息,师生置身于这样真实的情境之中,教学的目标、内容、心向、情绪等要素高度统一,有机交融,教育的“时、效、度”更易于达成。

  有效发挥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价值,需要以课程为载体,做好课程开发与经验建构。

  在课程开发上,要立足学段,注意所处大中小幼的阶段特征,开发符合学段水平的课程内容。在开发路径上,可因地制宜,或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或教师开发班本课程。无论哪种方式,从价值取向和内容建设上,都要回到核心价值,聚焦核心素养,突出教育重点,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领域着力确立教育目标:一是人性教育,培植健康人性,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追求高尚生存。二是公民教育,培植公民责任意识,引导理性公共参与,共助优质公共治理。三是科学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培植科学精神,拥抱真理。

  与此相适应,在课程开发时,要注意从多个维度确定课程内容,以便发挥全员育人作用,保障学生在与课程的相遇中建构丰富的人生经验。在此方面,非典期间,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专题性文化课程课题组开发的《当非典袭来的时候……》或有启发。为着重引导学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正确认识“非典”及其危害,体验生命的重要,感悟人生的意义,该课题组在编制专题文化读本时,利用教材中的《网上呼救》《我要报效我的祖国》《生命的壮歌》等课文,分别讲述的是科技与合作对成功克服危机的重要性、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对事业成功的动力作用,对师生坦然面对危机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同时补充了《探寻生命科学奥秘的人》一组文章、《抗击“非典”现在进行时》一组图文,前者介绍的是成功研制出“天花”疫苗的金纳,霍乱、狂犬病疫苗的发明者巴斯德,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消毒法的发明者利斯特等人的事迹,为学生梳理出人类战胜病魔的历史事件,内容中侧重于生命科学知识的渗透,使他们对生命的奥秘有了科学的认识,旨在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而《抗击“非典”现在进行时》则为学生提供了防范非典的资讯以及抗非一线涌现出的感人事迹,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连、与社会相通。另外,这些文章的表达方法各有特色,可以作为学生的习作指导。

  在经验建构上,要坚持五育并举、学科协同的课程实施原则。本次是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在教学时,涉及防控卫生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内容,可以邀请家长中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进课堂,以专业部门发布的防疫指南等为蓝本,增强科学性和宣传效果。而其他内容,更要注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建构经验。

  前述从“非典”中开发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三种课型及多种活动来进行:一是阅读课上夯实基础。根据“危机产生、人们如何应对”的线索,在阅读课上,深入研习文本,领悟文章主旨,感受课文中人物的献身精神;梳理科学家研究新病原的历史,感受医护人员同“非典”抗争的事迹,从历史的追忆和现实生活的感受两方面受到奉献精神的熏陶和生命科学的教育。二是班会课上提高升华。通过小品、相声、朗诵、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奋战在抗非一线医护人员的崇高敬意,深化对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献身于人类崇高事业的精神的理解,获得深挚的情意熏陶。三是习作课上发展创造。引导学生利用《探寻生命科学奥秘的人》一组资料进行题为《人类战胜病魔的几个瞬间》的习作训练,旨在培养学生检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叙述性的语言表达历史事件;结合班队会上学生的爱心奉献活动和阅读经验,做题为《致“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向您致敬》《致探寻生命科学的人》的书信习作训练,均收到良好效果。

  “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师者当敏锐抓住“即时情境”的教育契机,开发合宜课程,精心实施,生成丰富的课程经验,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一个德育人的“战疫”课

  ■宜兴市实验小学 潘淼

  2020年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疫情而显得很特别。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还没等我们把病毒研究明白,病毒就先我们一步检测出人类:体质的优劣、情绪的起伏、素养的高下、良知的存亡……在这样的时刻,我想为孩子们上六堂课,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甄别、认知与行动。

  历史课:正视现实莫慌张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染病一直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存在。天花、霍乱、鼠疫、疟疾……不仅给人类带来生理上的灾难和精神上的摧残,同时也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人类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是第一个传染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虽然它暂时还没有被科学家们攻克,但是一个月来,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不久一定会传来胜利的消息,就像人类已经完全战胜了天花一样。

  健康课:正确防控保健康

  不断刷新的疫情数字让我们触目惊心,但我要告诉孩子们:虽然病毒很可怕,但只要注意隔离,讲究卫生,合理饮食,锻炼身体,让我们自身足够强大,身体的免疫细胞就可以打败病毒。

  在健康课上,我要指导孩子们:一是养成卫生好习惯,认真洗手,不揉眼睛不吃手;出门记得戴口罩,安心居家不乱走。二是养成饮食好习惯,好好吃饭不挑食,蔬菜水果可多吃;每隔一会喝次水,多杯少量要保持。三是养成生活好习惯,合理作息有规律,充足睡眠疲劳去;适当运动练身体,强健体魄能防御。

  这些小细节,不仅在疫情期间需要人人做到,疫情过后,也要成为伴随孩子们一生的好习惯。

  思辨课:理智分析有思想

  宅家的每一天,各种媒体的多方报道成了我们和外界沟通的最主要途径。我们在通过新闻及时了解疫情相关信息的同时,也被一众谣言困扰着:吃香蕉会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香油滴鼻孔会阻断感染、熏白醋能消毒空气……

  我要和孩子们共同探讨:当消息来临时,我们是不加辨别全盘照收,还是要学会思考冷静分析?我会告诉孩子们,我们应该多一分理智,不轻信,谨慎选择消息来源,关注官方渠道发布的权威信息;我们应该多一分责任,不传谣,道听途说的信息不传播,没有经过证实的内容不发布。

  生命课:万物生灵皆高尚

  在疫情面前,生命显得格外脆弱,生命也变得格外坚强和珍贵。突如其来的灾难和变幻莫测的意外,会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更应该教会我们珍惜生命。

  我希望和孩子们分享: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要珍惜生命,感受生命中的美妙情感;我们要感恩生命,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进取的信念。

  我也希望能够和孩子们共勉: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永远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万物生灵。

  使命课:明确责任勇担当

  “为什么要读书?”这是对孩子们的灵魂之问。答案曾经是:为了长大后有个好工作,为了将来衣食无忧,为了可以自由选择想要的生活……也许,此次疫情发生后,以钟南山为首的医护人员逆向而行的背影会告诉我们一个更好的答案。

  其实,我早就想和孩子们聊聊:在110年前,12岁的周恩来就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不是游戏人生,不是畏难怕苦,它应当是积极进取,不屈不挠。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有国才有家”,心里只有自己的人,是自私的,是狭隘的。只有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对祖国有担当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技能课:学习生活当自强

  这个春节,不能参加亲朋好友的聚会,不能出门随意闲逛,不能去饭店用餐,甚至叫外卖也可能被传染病毒,居家的日子变得格外清闲和漫长。这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我想对孩子们说:借着这个机会,好好享受亲子时光,向爸爸妈妈学习一下做家务的本领:拖地的姿势怎样最省力、洗不同的衣服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去除杯子里的茶垢有哪些小妙招……对了,还可以好好地学几道拿手菜。

  当然,平时没有空看的课外书,正好也可以利用这个假期看起来,再也不要抱怨没有时间,现在正是你高效利用、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思考永远不会停止。希望我的六堂课,带给孩子们的启发能够伴随他们成长的步伐走得更远。

 

面对疫情,请上好生命教育课

  ■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陆云峰

  当人的生命遇到威胁时,就会出现主观认识偏差、行为举止失常、人际关系失衡,而且在大多数时候还不能积极地面对现实,特别是不能正确地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冲突与压力。成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需要我们再次直面生命尤其是生与死、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再次坚定地秉持生命教育之“人间最宝贵的只有生命”的价值判断。

  长江学者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说,生命的存在既是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的最终旨归。可以说,教育的最高目标就在于使我们认识并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尤其人的生命成长规律,尊重并理解生命特有的意义,保护生命,善待生命,积极生存,健康生活,独立发展,进而实现人的生命的最大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这场重大疫情面前,我们在恪尽职守、竭尽心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更有必要在这场“战疫”中引导学生对生命来一次彻底的认知、甄别与行动,让学生对生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更为虔诚的尊重和更为真切的成长。

  敬畏自然,遵循规律,是疫情面前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功课。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何谓天命?在当下的语境中,特别是面对当前的疫情,“天命”一定是自然及其规律,当然也包括生命及其特质;“畏天命”一定是顺应并尊重自然万物生命的规律以及人的生命成长的规律。在这个时间关口,需要搭建多种教育平台,比如学校微信公众号的专题推送、宣传栏的专题展示、教室板报的专题发布……同时,需要开辟多种教育途径,比如专题知识竞赛、主题班会课等。当然,更需要借助于学科教学,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关于自然、环境、生命的教育素材,告诉学生:什么是自然、什么是规律、什么是生命存在、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要尊重生命、在规律面前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让学生明白,改造自然的前提是认识自然、尊重生命、顺应规律,唯有这样,才能在“可为与不可为”之间有正确的抉择。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始终牢记,在自然面前,在人的生命面前,“规律意识”是教育的首要之义。

  善待生命,恪守规则,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义项。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自然规则的“自然人”。只有在大自然中,儿童才能找到属于他的童年,也只有在“亲近”中,儿童才能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进而认识生命、发展天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对于疫情及其防控,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当然,更重要的是指导孩子们在突发的疫情面前,如何在遵守并维护公共秩序中规避病毒,善待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当前,人民日报、人民教育等权威官微,加上省市县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基层学校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微信公众号,不断地推出既准确清晰又生动形象的“疫情”“防控”解读,这正在让孩子们经历着“可观”“可感”“可鉴”“可学”的体验过程,这是生命教育的应然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是要丰富这样的过程,让孩子们在经历中明白:善待生命,不仅是要善待自己的生命,还要善待他人的生命;不仅要学会与他人和平共处,更要学会与自然共融共生。我们要记住,“规则意识”一定是我们回归生活、走向社会、改造世界的准绳,这是面对疫情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面对疫情的生命教育课中,除了上述两点,还需要对孩子们进行积极的心理介入,让他们不仅仅“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去“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面对已经发生的疫情,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此次疫情正是在为“明日之生命”敲响警钟——疫情是可怕的,但又是不可怕的,人类就是在对自然的一次次征服中开创未来的。同时,我们更有必要让孩子们拥有“规划意识”,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同时,积极应对来自于大自然一次次对人类生命的挑战,用知识改变未来,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够蓬蓬勃勃地生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