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市县

无锡两高中校友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图)

作者:叶向远 杨洁丹 发布时间:2015-12-1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叶向远 杨洁丹)近日传出喜讯,无锡一中校友、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教授黄如和天一中学校友、中国科技大学量子计算实验研究专业教授杜江峰两位无锡籍科学家新晋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据介绍,黄如1981年到1985年就读于无锡市第一中学。孙一平老师是黄如进入市一中后的第一任班主任,她对黄如的印象是,一个个子不高,很朴实的小女孩。孙老师回忆说,黄如人品好、很勤奋,随着时间推移,她身上的学霸气质凸显,“她是那种过目不忘的孩子,老师讲过的东西她都记得住,所以主科、副科都学得好。”黄如初中时代给老师们留下的另一深刻印象是喜欢独立思考。“她是个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和其他同学相比,遇到难题她不太喜欢问老师,但是每次考试都很稳定。”在物理老师沈瑞清看来,正是黄如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让她学习上的后劲特别强,或许也是她后来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1984年,黄如以高分考上了无锡市一中高中部,而且上的是当时的“女生班”。“那时市一中试点‘女生班’,我就是她高一和高二的班主任。”洪元瑞老师说,市一中当时云集全市少年精英,生源情况非常好,给女生们单独开班,既是考虑到女生的思维习惯与男生有所不同,也是为了培养女生独立自主、不缩在男生后面的精神,“当时全市的女生尖子可以说都在我们班上,黄如在这些学生里同样也显出了她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特点,而且这时她已表现出了自己执着的个性,研究问题的时候非常有韧性。”黄如的专业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这个专业到底研究什么呢?其实微电子学研究的项目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其中的电子器件都是微电子学的研究方向。事实上,如果没有微电子学的基础研究,那么这些富有创意的电子产品将无奈地受限于电池的电量、原件发热等问题,变成中看不中用的高科技玩具。而黄如正是致力于带领团队设计超低功耗的电子器件,让高科技真正能够应用在现实生活里。但这样的工作并不简单,运行速度更快的芯片要求更小的晶体管,但集成密度的提高以及尺寸减小会导致功耗剧增,整个芯片的温度上升,甚至产生信息被破坏或者电路系统瘫痪等连锁反应。多年来,全球科学家一直在着力解决芯片的功耗和发热问题。据了解,面对这一难点问题,黄如立足基础器件研究,以根本性的工作原理和器件结构为突破口开展工作。她从不同电子系统对功耗和其他性能的不同要求出发,发明了全新的局域SOI器件结构,提出动态自适应超陡转换新工作原理以及其他一些新器件技术,不仅巧妙地解决了传统器件存在的问题,使电路功耗降低效果显著,而且在设计之初就潜在地具备了大规模集成的潜力,为成果延拓转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杜江峰1969年出生于无锡县东湖塘公社(现锡山区东湖塘镇),是地地道道的无锡人。从小,他就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据天一中学原书记盛福清回忆,1983年,杜江峰初中毕业时,父母希望他读中专早点参加工作,就代他填了志愿表。然而,一心想报考江苏省天一中学的杜江峰闻讯大失所望,一向听话的他用停止在校复习、回家闷头“睡觉”的方式进行“抗争”,父母拗不过他,只好到学校改填志愿。杜江峰如愿以偿进入天一中学就读并立志考取名牌大学,“要做引领世界前沿的研究。”“杜江峰从小就勤学好问,他问的问题常常让当教师的父母也答不上来。”盛福清喜滋滋地对记者回忆起往事:学习中,杜江峰不死记公式和结论,而是喜欢自己推导;他还喜欢“一题多解”,从中找出最佳解法。“因为他的优异表现,学校经研究把他定为报考中科大少年班的苗子,鼓励他在教师指导下超前自学。”1985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教师带着数学、物理试卷到天一中学,对准备报考中科大少年班的学生进行测试。杜江峰的测试成绩很好,而且数学测试中要用一个当时高中尚未教过的公式,他在试卷上推导了出来并用以正确解题,还用与测试老师不同的思路和公式正确解出另一道物理试题。中科大认为他基础扎实、思维缜密且有创造性,决定破格免试录取,他是天一中学1985年16位免试保送上大学的学生中唯一一位高二学生。谈起考取中科大少年班这一点,杜江峰感恩母校:“无锡历来重视教育,正是母校的培养使我有机会考上中科大少年班,进入更高的平台学习、做研究。”在中科大少年班,杜江峰逐渐崭露头角,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获中科大学子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21岁时,他在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毕业留校,28岁进军当时最新的量子计算实验研究领域,成为我国最早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杜江峰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及其应用的实验研究,在量子物理实验技术和先进仪器装备研制,以及在量子物理与精密测量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应用均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看到当年的学生如此优秀,盛福清激动地说:“他是我们的骄傲。”在繁忙的科研工作期间,杜江峰也经常走进母校的“名人课堂”,与学生面对面,“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引导学弟、学妹们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方向。高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学,每所高校有各自不同的性格,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每年,杜江峰都会回无锡看望父母以及恩师,“根在无锡,当然要常回家看看!”他说。

  (无锡市教育局)

 

杜江峰走进天一“名人课堂”

 

黄如教授

责任编辑:周灵

无锡两高中校友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图)
发布时间:2015-12-10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叶向远 杨洁丹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叶向远 杨洁丹)近日传出喜讯,无锡一中校友、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教授黄如和天一中学校友、中国科技大学量子计算实验研究专业教授杜江峰两位无锡籍科学家新晋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据介绍,黄如1981年到1985年就读于无锡市第一中学。孙一平老师是黄如进入市一中后的第一任班主任,她对黄如的印象是,一个个子不高,很朴实的小女孩。孙老师回忆说,黄如人品好、很勤奋,随着时间推移,她身上的学霸气质凸显,“她是那种过目不忘的孩子,老师讲过的东西她都记得住,所以主科、副科都学得好。”黄如初中时代给老师们留下的另一深刻印象是喜欢独立思考。“她是个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和其他同学相比,遇到难题她不太喜欢问老师,但是每次考试都很稳定。”在物理老师沈瑞清看来,正是黄如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让她学习上的后劲特别强,或许也是她后来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1984年,黄如以高分考上了无锡市一中高中部,而且上的是当时的“女生班”。“那时市一中试点‘女生班’,我就是她高一和高二的班主任。”洪元瑞老师说,市一中当时云集全市少年精英,生源情况非常好,给女生们单独开班,既是考虑到女生的思维习惯与男生有所不同,也是为了培养女生独立自主、不缩在男生后面的精神,“当时全市的女生尖子可以说都在我们班上,黄如在这些学生里同样也显出了她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特点,而且这时她已表现出了自己执着的个性,研究问题的时候非常有韧性。”黄如的专业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这个专业到底研究什么呢?其实微电子学研究的项目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其中的电子器件都是微电子学的研究方向。事实上,如果没有微电子学的基础研究,那么这些富有创意的电子产品将无奈地受限于电池的电量、原件发热等问题,变成中看不中用的高科技玩具。而黄如正是致力于带领团队设计超低功耗的电子器件,让高科技真正能够应用在现实生活里。但这样的工作并不简单,运行速度更快的芯片要求更小的晶体管,但集成密度的提高以及尺寸减小会导致功耗剧增,整个芯片的温度上升,甚至产生信息被破坏或者电路系统瘫痪等连锁反应。多年来,全球科学家一直在着力解决芯片的功耗和发热问题。据了解,面对这一难点问题,黄如立足基础器件研究,以根本性的工作原理和器件结构为突破口开展工作。她从不同电子系统对功耗和其他性能的不同要求出发,发明了全新的局域SOI器件结构,提出动态自适应超陡转换新工作原理以及其他一些新器件技术,不仅巧妙地解决了传统器件存在的问题,使电路功耗降低效果显著,而且在设计之初就潜在地具备了大规模集成的潜力,为成果延拓转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杜江峰1969年出生于无锡县东湖塘公社(现锡山区东湖塘镇),是地地道道的无锡人。从小,他就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据天一中学原书记盛福清回忆,1983年,杜江峰初中毕业时,父母希望他读中专早点参加工作,就代他填了志愿表。然而,一心想报考江苏省天一中学的杜江峰闻讯大失所望,一向听话的他用停止在校复习、回家闷头“睡觉”的方式进行“抗争”,父母拗不过他,只好到学校改填志愿。杜江峰如愿以偿进入天一中学就读并立志考取名牌大学,“要做引领世界前沿的研究。”“杜江峰从小就勤学好问,他问的问题常常让当教师的父母也答不上来。”盛福清喜滋滋地对记者回忆起往事:学习中,杜江峰不死记公式和结论,而是喜欢自己推导;他还喜欢“一题多解”,从中找出最佳解法。“因为他的优异表现,学校经研究把他定为报考中科大少年班的苗子,鼓励他在教师指导下超前自学。”1985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教师带着数学、物理试卷到天一中学,对准备报考中科大少年班的学生进行测试。杜江峰的测试成绩很好,而且数学测试中要用一个当时高中尚未教过的公式,他在试卷上推导了出来并用以正确解题,还用与测试老师不同的思路和公式正确解出另一道物理试题。中科大认为他基础扎实、思维缜密且有创造性,决定破格免试录取,他是天一中学1985年16位免试保送上大学的学生中唯一一位高二学生。谈起考取中科大少年班这一点,杜江峰感恩母校:“无锡历来重视教育,正是母校的培养使我有机会考上中科大少年班,进入更高的平台学习、做研究。”在中科大少年班,杜江峰逐渐崭露头角,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获中科大学子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21岁时,他在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毕业留校,28岁进军当时最新的量子计算实验研究领域,成为我国最早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杜江峰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及其应用的实验研究,在量子物理实验技术和先进仪器装备研制,以及在量子物理与精密测量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应用均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看到当年的学生如此优秀,盛福清激动地说:“他是我们的骄傲。”在繁忙的科研工作期间,杜江峰也经常走进母校的“名人课堂”,与学生面对面,“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引导学弟、学妹们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方向。高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学,每所高校有各自不同的性格,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每年,杜江峰都会回无锡看望父母以及恩师,“根在无锡,当然要常回家看看!”他说。

  (无锡市教育局)

 

杜江峰走进天一“名人课堂”

 

黄如教授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