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入细入微见实效

作者:潘玉娇 唐守伦 朱江平 发布时间:2018-06-1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唐守伦 朱江平

  “星期二下午”,在镇江市敏成小学五年级张臻远、李炜等孩子心里,是一个特别值得期待的时刻:参加学校“七色光合唱团”,与团里小伙伴们一起练声、听音准、练习音阶。这支由42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在“蒲公英”少儿音乐作品大赛、“新苗奖”儿童音乐大赛等全国性赛事上都取得不俗成绩。2015年7月,孩子们还受邀参加“维也纳世界和平合唱节”,获世界铜奖。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也应邀在镇江西津渡与敏成小学合唱团联谊合演,受到现场音乐专家及观众一致赞誉。

  “七色光合唱团”的优异表现,是敏成小学多年来注重美育熏陶、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结果,也是全区中小学校践行“适合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和谐发展的生动例证。在京口区教育局局长郭先武看来,“适合的教育”体现在教育系统各个方面的改革实践中,“从大的方面来说,它涉及行政部门应当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从细节来说,它蕴含在育人全过程,体现为学校推进的每一项活动之中。”

  拓宽思路

  构建适合的课程体系

  在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有趣的创新实验室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去处:“蚕宝宝生命体验馆”由学校和江科大联合共建,让学生在养殖小动物的过程中了解生物科技知识;“玩创空间”配备3D打印机,拥有可进行编程、测评、直播的机器人;“创意工坊”将青花瓷的制作与天真烂漫的儿童画相结合;“船模天地”开展舰模和船模制作,让孩子们初步探究工程学和力学……近年来,该校以培养“自信、坚毅、乐享、创新的阳光小创客”为目标,致力于建设阳光创客课程,实验室的创建则为课程顺利开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江科大附小校长蔡艳介绍,阳光创客课程包括“阳光整合性课程群”“阳光STEM+项目课程群”等,给予不同学习能力的孩子不同的发展空间。“比如我们在一二年级科学课开设‘玩创空间’课程,美术学科开设创意瓷器课程,英语学科开展创客戏剧课程。”蔡艳说,“我们希望在现有教育条件下,进行前瞻性思考和科学规划,让教育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这是我们对‘适合的教育’的一种探索”。

  在镇江市实验小学校长李素琴眼中,践行“适合的教育”理念应当从读书开始。为此,学校营造适宜的书香环境、与孩子们共同寻求适合的阅读方法,并建立适当的诵读课程。语文教研组按照文体梳理小学语文教材各年段文本,开展不同文体的专题教学研讨。低年级学生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三四年级诵读《小古文一百篇》,五六年级诵读《经典篇目20篇》。“诵读经典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促进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李素琴说。

  “贯彻落实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倡导的‘适合的教育’理念,镇江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办适应教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双重规律的教育;坚持办适应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双重路径的教育;坚持办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双重选择的教育。” 镇江市教育局局长刘元良认为,“探索适合的教育,离不开构建更加适合的课程,特别是要努力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突出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业能力有机结合” 。与此契合,京口区各校坚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目前,桃花坞小学的墨趣课程、香江花城小学的数学文化基地、中山路小学的德育实践课程等,都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获得百姓认可与好评。

  激发动力

  探寻适合的评价方式

  随着“六月考试季”的来临,面对复习迎考的压力,孩子们也格外忙碌。不过,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低年级学生却显得相当轻松。原来,自2017年6月开始,该校在一二年级阶段试行“快乐考”,取消原来的书面测试,转而探索绿色评价体系,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

  何为“快乐考”?即孩子们通过做“闯关游戏”,(上接第1版)展现一学期以来的收获。比如二年级学生考题包括识字、诵读、口算、认识钟表、叠衣服等8项内容,每个项目都以游戏形式开展。学生每过一关,教师就给予相应的星级评价,从而真正做到考试“有乐趣、无压力”。

  中山路小学副校长杨海峰告诉记者,学校试行“快乐考”,主要是为了达到给学生减负的目的。“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教育的适应阶段,取消书面考试,适当延长低年级学生的调试期,可以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校长刘正才看来,“快乐考”的意义还体现在对绿色评价方式的探索上,“‘快乐考’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涉及学科知识,也关注生活能力,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

  中山路小学的做法是京口区域推进学生绿色评价实践研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以“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发展”为目的,鼓励各校改变以往的评价模式,在评价内容、形式上更加注重发展性评价、多元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我们探索绿色的评价体系,归根结底就是寻求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既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又能获取努力的方向与发展的动力。”京口区教育局副局长黄涛说。

  自主管理

  探索适合的习惯养成模式

  仅仅21天,中山路小学大禹山校区二年级女生小张就从一个不会盛饭的娇柔“小公主”变成“光盘小卫士”。这小小的变化,折射了京口区教育教学管理的一次探索。

  本学期开始,大禹山校区二年级以上学生开始实行在校自助用餐。从过去的标配午餐盒到如今的自助餐,源于学校“规范而自由”的教育理念。据副校长李飞介绍,自助用餐时,学生可以自主决定饭菜分量,也可根据喜好增添。此举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减少了浪费。“过去每次餐后食堂会产生4桶剩菜,如今只剩半桶了。”在选择餐具时,学校还特地使用瓷碗碟,并规定一旦损坏照价赔偿。实行自助就餐第一周,孩子们不小心打破了5套餐具。如今,打破餐具的现象基本绝迹,孩子们在珍惜粮食的同时也学会了爱护公共物品。

  2017年开始,京口区教育局根据“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理念,在全区推进“21天养成行动”,从平日点滴习惯入手,培养全面发展的“京口好学生”。用21天培养学生良好的“吃饭习惯”,正是其中一项具体举措。

  学府路小学地处城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较高。孩子们单纯朴实,卫生习惯欠佳。为此,该校实行“全员自主保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21天养成行动”启动后,“全员自主保洁”活动全面升级,形成网格化卫生管理新模式。“我们将全校划分成30个一级网格、30个二级网格和27个三级网格,每个网格都定人、定岗、定责。在各自的网格中,学生负责清洁卫生和维持基本秩序,目前已完全实现自主管理。”校长王芳说。

  “落实‘适合的教育’,既体现在宏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也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之中。”郭先武说,“聚焦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是教育的返璞归真,也是京口教育人对‘适合的教育’一种诠释”。

责任编辑:陈路

入细入微见实效
——镇江京口全面落实“适合的教育”理念侧记
发布时间:2018-06-1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唐守伦 朱江平

  “星期二下午”,在镇江市敏成小学五年级张臻远、李炜等孩子心里,是一个特别值得期待的时刻:参加学校“七色光合唱团”,与团里小伙伴们一起练声、听音准、练习音阶。这支由42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在“蒲公英”少儿音乐作品大赛、“新苗奖”儿童音乐大赛等全国性赛事上都取得不俗成绩。2015年7月,孩子们还受邀参加“维也纳世界和平合唱节”,获世界铜奖。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也应邀在镇江西津渡与敏成小学合唱团联谊合演,受到现场音乐专家及观众一致赞誉。

  “七色光合唱团”的优异表现,是敏成小学多年来注重美育熏陶、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结果,也是全区中小学校践行“适合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和谐发展的生动例证。在京口区教育局局长郭先武看来,“适合的教育”体现在教育系统各个方面的改革实践中,“从大的方面来说,它涉及行政部门应当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从细节来说,它蕴含在育人全过程,体现为学校推进的每一项活动之中。”

  拓宽思路

  构建适合的课程体系

  在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有趣的创新实验室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去处:“蚕宝宝生命体验馆”由学校和江科大联合共建,让学生在养殖小动物的过程中了解生物科技知识;“玩创空间”配备3D打印机,拥有可进行编程、测评、直播的机器人;“创意工坊”将青花瓷的制作与天真烂漫的儿童画相结合;“船模天地”开展舰模和船模制作,让孩子们初步探究工程学和力学……近年来,该校以培养“自信、坚毅、乐享、创新的阳光小创客”为目标,致力于建设阳光创客课程,实验室的创建则为课程顺利开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江科大附小校长蔡艳介绍,阳光创客课程包括“阳光整合性课程群”“阳光STEM+项目课程群”等,给予不同学习能力的孩子不同的发展空间。“比如我们在一二年级科学课开设‘玩创空间’课程,美术学科开设创意瓷器课程,英语学科开展创客戏剧课程。”蔡艳说,“我们希望在现有教育条件下,进行前瞻性思考和科学规划,让教育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这是我们对‘适合的教育’的一种探索”。

  在镇江市实验小学校长李素琴眼中,践行“适合的教育”理念应当从读书开始。为此,学校营造适宜的书香环境、与孩子们共同寻求适合的阅读方法,并建立适当的诵读课程。语文教研组按照文体梳理小学语文教材各年段文本,开展不同文体的专题教学研讨。低年级学生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三四年级诵读《小古文一百篇》,五六年级诵读《经典篇目20篇》。“诵读经典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促进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李素琴说。

  “贯彻落实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倡导的‘适合的教育’理念,镇江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办适应教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双重规律的教育;坚持办适应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双重路径的教育;坚持办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双重选择的教育。” 镇江市教育局局长刘元良认为,“探索适合的教育,离不开构建更加适合的课程,特别是要努力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突出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业能力有机结合” 。与此契合,京口区各校坚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目前,桃花坞小学的墨趣课程、香江花城小学的数学文化基地、中山路小学的德育实践课程等,都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获得百姓认可与好评。

  激发动力

  探寻适合的评价方式

  随着“六月考试季”的来临,面对复习迎考的压力,孩子们也格外忙碌。不过,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低年级学生却显得相当轻松。原来,自2017年6月开始,该校在一二年级阶段试行“快乐考”,取消原来的书面测试,转而探索绿色评价体系,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

  何为“快乐考”?即孩子们通过做“闯关游戏”,(上接第1版)展现一学期以来的收获。比如二年级学生考题包括识字、诵读、口算、认识钟表、叠衣服等8项内容,每个项目都以游戏形式开展。学生每过一关,教师就给予相应的星级评价,从而真正做到考试“有乐趣、无压力”。

  中山路小学副校长杨海峰告诉记者,学校试行“快乐考”,主要是为了达到给学生减负的目的。“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教育的适应阶段,取消书面考试,适当延长低年级学生的调试期,可以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校长刘正才看来,“快乐考”的意义还体现在对绿色评价方式的探索上,“‘快乐考’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涉及学科知识,也关注生活能力,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

  中山路小学的做法是京口区域推进学生绿色评价实践研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以“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发展”为目的,鼓励各校改变以往的评价模式,在评价内容、形式上更加注重发展性评价、多元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我们探索绿色的评价体系,归根结底就是寻求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既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又能获取努力的方向与发展的动力。”京口区教育局副局长黄涛说。

  自主管理

  探索适合的习惯养成模式

  仅仅21天,中山路小学大禹山校区二年级女生小张就从一个不会盛饭的娇柔“小公主”变成“光盘小卫士”。这小小的变化,折射了京口区教育教学管理的一次探索。

  本学期开始,大禹山校区二年级以上学生开始实行在校自助用餐。从过去的标配午餐盒到如今的自助餐,源于学校“规范而自由”的教育理念。据副校长李飞介绍,自助用餐时,学生可以自主决定饭菜分量,也可根据喜好增添。此举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减少了浪费。“过去每次餐后食堂会产生4桶剩菜,如今只剩半桶了。”在选择餐具时,学校还特地使用瓷碗碟,并规定一旦损坏照价赔偿。实行自助就餐第一周,孩子们不小心打破了5套餐具。如今,打破餐具的现象基本绝迹,孩子们在珍惜粮食的同时也学会了爱护公共物品。

  2017年开始,京口区教育局根据“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理念,在全区推进“21天养成行动”,从平日点滴习惯入手,培养全面发展的“京口好学生”。用21天培养学生良好的“吃饭习惯”,正是其中一项具体举措。

  学府路小学地处城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较高。孩子们单纯朴实,卫生习惯欠佳。为此,该校实行“全员自主保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21天养成行动”启动后,“全员自主保洁”活动全面升级,形成网格化卫生管理新模式。“我们将全校划分成30个一级网格、30个二级网格和27个三级网格,每个网格都定人、定岗、定责。在各自的网格中,学生负责清洁卫生和维持基本秩序,目前已完全实现自主管理。”校长王芳说。

  “落实‘适合的教育’,既体现在宏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也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之中。”郭先武说,“聚焦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是教育的返璞归真,也是京口教育人对‘适合的教育’一种诠释”。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