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学期于用 用适于地

作者:缪志聪 陈妍 发布时间:2018-12-0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陈妍

  日前,由南通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社会化应急服务体系关键技术研究”正式立项,这是该校继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建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创新中心后,以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在通大,同样承担服务产业发展重任的还有纺织团队。“能够在全国纺织领域占得一席之地,是通大纺织团队共同的荣耀,服务国家产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团队负责人、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高强说。

  在多年发展历程中,南通大学秉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以办“有责任担当”的大学为己任,为策应国家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对接国家战略,开门做大研究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去年12月,由通大牵头、联合十余家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设立的“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依托这一全链条式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承担新一代作战服装配套品种研究、防雨雪服装研究、新型辐射防护材料和涂装工艺研究、特殊环境军人可穿戴与增强技术研究、核生化防护特种装备重大核心技术研发等功能。

  这是南通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缩影。国家战略需求给通大人的创新研究不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拓展了大学的边界。今年4月,南通大学参与主办的第四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一批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科学基础、分析方法、实践应用等问题,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

  “当智库不是关起门来想点子,要协同联动,理论研究才能精准发力。”在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首席专家成长春看来,作为全国首家系统研究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机构,从服务沿海大开发到长江经济带发展,策应国家战略,南通大学目光敏锐。

  2009年,为策应国家沿海大开发战略,南通大学成立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2014年,紧抓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该校成立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2016年,该研究院获批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由该研究院发起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连续4年从不同视角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影响甚广。

  成长春介绍说,目前研究院承担了中宣部重大现实课题“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研究”的子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均衡发展的理论框架,对解决长江流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些研究成果受到国家工信部的高度重视,双方已协同开展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研究。

  校地同频共振,升级通大效应

  事实上,不仅是长江经济带和高端纺织制造的研究,近年来,南通大学与地方发展的互动越来越密切。南通是全国闻名的“纺织之乡”,也是江苏省纺织产品出口量最大的设区市。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纺织业也面临着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瞄准这一目标,通大纺织团队下足了功夫。

  江苏苏通碳纤维有限公司原来是一家国有企业,1998年企业改制,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为此,企业向通大纺织团队发出了“求援信”。自那以后,双方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到鼓励企业申报项目和专利,再到共同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经过多年的合作,江苏苏通碳纤维有限公司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提高有机溶剂的回收率,团队成员开展了有机溶剂回收用高效吸附材料及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研究,这项成果在产业化后,将原来对有机溶剂的吸附率从原来的90%提高到100%,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长期服务地方企业发展的实践中,通大纺织团队先后完成各类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指导十余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提升了企业向高端智能转型的技术含金量。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加深与国家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通大效应在一次次交流与融合中彰显。前不久,南通大学与通州区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提供决策咨询、人才交流培养等服务,积极推进通州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学校还建成国内高校首个饱和潜水模拟系统,成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基地,大学科技园成为苏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青创E 站”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去年,南通大学携手港闸区等共建的通科微电子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相继落户通大,两个新兴学院将与地方共同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要按照一个重点团队服务一个龙头企业、一个学院服务一个行业、一个优势学科服务一个重点产业的工作思路,提升学校服务地方和行业的水平。”该校校长施卫东说。

  贴近行业需求,紧抓创新热点

  近年来,南通大学党委坚持有效科研的理念,鼓励教师做能推动学科发展、反哺教学、契合社会需求、促进自身发展的科研。

  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堵俊教授扎根企业,先后为南通烟滤嘴公司、航海机械、桑夏太阳能等企业的46个项目提供技术服务,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机械工程学院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完成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建筑工程学院成军教授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先后编制国家级、省级建设工程施工工法50多项,主编(参编)国家(或行业)标准、江苏省地方标准10余部。

  电子信息学院徐晨教授团队攻克硅片划痕修复世界难题,为企业带来10亿元的直接销售。在技术前沿的类单晶领域,一举拿下20多个发明专利。

  以科研为先导,南通大学已成为行业和地方发展不折不扣的创新“引擎”。产学研结合,也进一步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近年来,学校新增校企联盟、产学研基地等373个,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年均增幅20%以上。

  “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和人才集聚地,理应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快与城市融合发展,”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说,“我校将牢牢把握国家‘双一流’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提升人才、学科、研究创新能力的推动力,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责任编辑:陈路

学期于用 用适于地
——南通大学创新引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8-12-0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陈妍

  日前,由南通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社会化应急服务体系关键技术研究”正式立项,这是该校继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建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创新中心后,以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在通大,同样承担服务产业发展重任的还有纺织团队。“能够在全国纺织领域占得一席之地,是通大纺织团队共同的荣耀,服务国家产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团队负责人、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高强说。

  在多年发展历程中,南通大学秉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以办“有责任担当”的大学为己任,为策应国家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对接国家战略,开门做大研究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去年12月,由通大牵头、联合十余家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设立的“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依托这一全链条式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承担新一代作战服装配套品种研究、防雨雪服装研究、新型辐射防护材料和涂装工艺研究、特殊环境军人可穿戴与增强技术研究、核生化防护特种装备重大核心技术研发等功能。

  这是南通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缩影。国家战略需求给通大人的创新研究不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拓展了大学的边界。今年4月,南通大学参与主办的第四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一批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科学基础、分析方法、实践应用等问题,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

  “当智库不是关起门来想点子,要协同联动,理论研究才能精准发力。”在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首席专家成长春看来,作为全国首家系统研究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机构,从服务沿海大开发到长江经济带发展,策应国家战略,南通大学目光敏锐。

  2009年,为策应国家沿海大开发战略,南通大学成立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2014年,紧抓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该校成立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2016年,该研究院获批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由该研究院发起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连续4年从不同视角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影响甚广。

  成长春介绍说,目前研究院承担了中宣部重大现实课题“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研究”的子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均衡发展的理论框架,对解决长江流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些研究成果受到国家工信部的高度重视,双方已协同开展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研究。

  校地同频共振,升级通大效应

  事实上,不仅是长江经济带和高端纺织制造的研究,近年来,南通大学与地方发展的互动越来越密切。南通是全国闻名的“纺织之乡”,也是江苏省纺织产品出口量最大的设区市。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纺织业也面临着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瞄准这一目标,通大纺织团队下足了功夫。

  江苏苏通碳纤维有限公司原来是一家国有企业,1998年企业改制,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为此,企业向通大纺织团队发出了“求援信”。自那以后,双方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到鼓励企业申报项目和专利,再到共同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经过多年的合作,江苏苏通碳纤维有限公司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提高有机溶剂的回收率,团队成员开展了有机溶剂回收用高效吸附材料及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研究,这项成果在产业化后,将原来对有机溶剂的吸附率从原来的90%提高到100%,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长期服务地方企业发展的实践中,通大纺织团队先后完成各类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指导十余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提升了企业向高端智能转型的技术含金量。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加深与国家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通大效应在一次次交流与融合中彰显。前不久,南通大学与通州区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提供决策咨询、人才交流培养等服务,积极推进通州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学校还建成国内高校首个饱和潜水模拟系统,成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基地,大学科技园成为苏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青创E 站”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去年,南通大学携手港闸区等共建的通科微电子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相继落户通大,两个新兴学院将与地方共同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要按照一个重点团队服务一个龙头企业、一个学院服务一个行业、一个优势学科服务一个重点产业的工作思路,提升学校服务地方和行业的水平。”该校校长施卫东说。

  贴近行业需求,紧抓创新热点

  近年来,南通大学党委坚持有效科研的理念,鼓励教师做能推动学科发展、反哺教学、契合社会需求、促进自身发展的科研。

  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堵俊教授扎根企业,先后为南通烟滤嘴公司、航海机械、桑夏太阳能等企业的46个项目提供技术服务,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机械工程学院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完成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建筑工程学院成军教授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先后编制国家级、省级建设工程施工工法50多项,主编(参编)国家(或行业)标准、江苏省地方标准10余部。

  电子信息学院徐晨教授团队攻克硅片划痕修复世界难题,为企业带来10亿元的直接销售。在技术前沿的类单晶领域,一举拿下20多个发明专利。

  以科研为先导,南通大学已成为行业和地方发展不折不扣的创新“引擎”。产学研结合,也进一步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近年来,学校新增校企联盟、产学研基地等373个,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年均增幅20%以上。

  “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和人才集聚地,理应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快与城市融合发展,”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说,“我校将牢牢把握国家‘双一流’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提升人才、学科、研究创新能力的推动力,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