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用课来表达对新课标的理解

作者:蔡丽洁 李剑 发布时间:2019-04-1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蔡丽洁 李剑

  4月13日至14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举办苏派名师精品课堂(高中语文)观摩与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展开交流和研讨,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新课标,立足课堂,直面难点,探索“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老教材”的现实应对策略,吸引了省内及海南、湖南、广西等省(自治区)的约400位语文教师参加。

  活动开幕式上,省教育厅巡视员朱卫国高度评价:“这次活动,有两句话让人印象很深刻:用课来澄清对新课标的认识,用课来表达对新高考的探索。可见活动策划的用心和担当。”

  课程改革须有正确思想引领

  “我们的语文教师,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要思考未来的教育怎么发展、未来的教育怎么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同步并且支持民族复兴。”4月13日上午,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王湛做了题为《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报告,从宏观层面向与会教师介绍了这次课程改革整体的背景和要求,剖析了中国教育从哪来、走到哪、往哪去的问题。

  在报告中,王湛分别从重大部署、先进理念、宏伟愿景和战略任务四个方面,深入解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他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战略任务要围绕“普及、质量、公平、结构”四个维度展开,向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出发。

  王湛指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课程改革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引领,课程改革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建设更有使命担当、更有时代精神、更有生机活力、更有成长空间、更有实施保障的课程。

  对与会的高中语文教师,王湛表达了期望:统编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和内涵是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

  在高屋建瓴的报告之后,活动进入了展示课环节。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许友超老师在黑板上有力地写下“人性美才是人类的希望”,通过课堂,通过疑读的方式,将小说文本《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精神力量,将人性的真善美传递给学生。在课堂展示后,许友超阐述了对新课标背景下新教材的期待与预判:“如果新教材来了,我们必须思考现有的能力是否可以驾驭它。但新的东西本就是在旧有精华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须避免把原有课堂的顽疾变成固定延续。一个教师就是一门课程,同样一本‘武功秘籍’(教材)在不同的人手上,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才是课堂本身,教师的学养、对学生的爱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由衷迷恋才是关键。”

  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增强?深度学习应有的样态是怎样的?

  4月13日下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两位教师对新课标的落地进行了探索。特级教师张丽娟大胆地进行群词教学的尝试——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带领学生品读必修教材中柳永的三首词,让学生通过细究诗词文本,走近词人,了解词人的经历和精神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当堂创作,用诗词表达自己对词人的认识与评价。面对必修教材中唯一一篇元杂剧,青年教师杨梅立足于“读懂元杂剧”的任务目标,带着学生研读宾白、体悟科介、研读唱词,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品味其中浓烈的“情”,并当堂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所理解的“长亭送别”。两节课都在努力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践在深度阅读之后的深度写作。

  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在评课时指出,面对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实践,要大胆尝试,勇于反思,他强调,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就如同张丽娟老师努力以自己对诗词读写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诗词阅读与创作的热情。

  南京市中华中学教师严龙文在本次活动中执教实用类文本《足下的野草与文化之美》。这篇文本虽自2005年就被纳入教材,却是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回避的难点。严龙文在课上探索落实了“实用类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学习在课堂上的呈现,让学生通过文本研习,体会“美的创造”由何而生,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校园的记忆留存及其意义,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张克中认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尤其要关注“学习者中心”“真实的情境学习”“任务学习”“素养评价”四个关键要素。在严龙文老师的课堂上,就能看到对以上4点要素的关注和探索。

  “听了几堂课,我摸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的‘门道’——关注人的培养。语文就应当是这样的,对于未来的语文教育,我们充满了期盼。”远道而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北部湾高级中学教师董顺娣如是说。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课程自觉与改革自觉

  “我不希望,好的演讲中的那些道理由我来告诉学生,我想让学生去看、去体会、去交流,然后自己从中悟出那些技巧。”4月14日上午,在执教《演讲稿,写给听众》一课中,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第一中学教师薛海兵带着这样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学习的支架——声音文本、视频媒介、图尔敏模型,通过任务、情境、逻辑到对象,让学生轻松完成演讲稿写作这一难点的学习。张克中评价这堂课“很好地呈现了新课标希望出现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真实情境下开展主动学习、实践学习和有体验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深度学习。

  张克中也在评课中呼吁广大语文教师:“语文课堂需要转向。虽然我们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达到理想的语文教育的状态,但我们首先应该要有改革的自觉——朝着新课标的方向。”

  随后,在题为《用课表达对新课标的理解》的专题报告中,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表示:新课标势必带来一场变革,用教学实践表达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作为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核心成员,唐江澎从“情境·任务”“深度阅读”“群文教学”3个方面,结合教学案例,帮助广大语文教师澄清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误区。譬如,他指出,情境必须是真实的,也就是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表达才是综合语文能力的反映;语文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任务的发生应该通过学生来呈现,任务必须是有关语文的、表达与交流的任务,且教师在设计任务指令时,必须具有清晰的指向性,任务应该是具体的且具有启发性的。

  在谈到与会教师普遍关心的“深度阅读”问题时,唐江澎强调,在一堂课上,学生接触文本的长度就是语文味的浓度,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深度就是教学的有效度。整本书阅读也可能变成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未必是深度阅读,单篇文章的阅读如果真正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就是深度阅读,深度阅读应该发生在每节课上。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既应该登高望远,又应该脚踏实地。面对新课标,语文教师要有实践变革的自觉,同时也应该思考语文课堂应当带给学生什么。”这是海安市实验高级中学教师严敏此行最大的收获。

  “语文教学无止境,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能够从事母语教学,把如此优秀、这般优美的中国语言文化和学生分享,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认识新课标,落实新课改,广大语文教师首先要建立课程自觉、改革自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新的经验,为语文教学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活动圆满落幕之际,王湛的讲话鼓舞着践行在新课标探索一线的广大教师,且思且行,且悟且进,不断攀登教育新高峰。

责任编辑:陈路

用课来表达对新课标的理解
——苏派名师精品课堂(高中语文)观摩与研讨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19-04-19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蔡丽洁 李剑

  4月13日至14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举办苏派名师精品课堂(高中语文)观摩与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展开交流和研讨,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新课标,立足课堂,直面难点,探索“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老教材”的现实应对策略,吸引了省内及海南、湖南、广西等省(自治区)的约400位语文教师参加。

  活动开幕式上,省教育厅巡视员朱卫国高度评价:“这次活动,有两句话让人印象很深刻:用课来澄清对新课标的认识,用课来表达对新高考的探索。可见活动策划的用心和担当。”

  课程改革须有正确思想引领

  “我们的语文教师,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要思考未来的教育怎么发展、未来的教育怎么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同步并且支持民族复兴。”4月13日上午,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王湛做了题为《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报告,从宏观层面向与会教师介绍了这次课程改革整体的背景和要求,剖析了中国教育从哪来、走到哪、往哪去的问题。

  在报告中,王湛分别从重大部署、先进理念、宏伟愿景和战略任务四个方面,深入解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他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战略任务要围绕“普及、质量、公平、结构”四个维度展开,向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出发。

  王湛指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课程改革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引领,课程改革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建设更有使命担当、更有时代精神、更有生机活力、更有成长空间、更有实施保障的课程。

  对与会的高中语文教师,王湛表达了期望:统编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和内涵是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

  在高屋建瓴的报告之后,活动进入了展示课环节。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许友超老师在黑板上有力地写下“人性美才是人类的希望”,通过课堂,通过疑读的方式,将小说文本《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精神力量,将人性的真善美传递给学生。在课堂展示后,许友超阐述了对新课标背景下新教材的期待与预判:“如果新教材来了,我们必须思考现有的能力是否可以驾驭它。但新的东西本就是在旧有精华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须避免把原有课堂的顽疾变成固定延续。一个教师就是一门课程,同样一本‘武功秘籍’(教材)在不同的人手上,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才是课堂本身,教师的学养、对学生的爱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由衷迷恋才是关键。”

  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增强?深度学习应有的样态是怎样的?

  4月13日下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两位教师对新课标的落地进行了探索。特级教师张丽娟大胆地进行群词教学的尝试——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带领学生品读必修教材中柳永的三首词,让学生通过细究诗词文本,走近词人,了解词人的经历和精神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当堂创作,用诗词表达自己对词人的认识与评价。面对必修教材中唯一一篇元杂剧,青年教师杨梅立足于“读懂元杂剧”的任务目标,带着学生研读宾白、体悟科介、研读唱词,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品味其中浓烈的“情”,并当堂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所理解的“长亭送别”。两节课都在努力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践在深度阅读之后的深度写作。

  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在评课时指出,面对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实践,要大胆尝试,勇于反思,他强调,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就如同张丽娟老师努力以自己对诗词读写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诗词阅读与创作的热情。

  南京市中华中学教师严龙文在本次活动中执教实用类文本《足下的野草与文化之美》。这篇文本虽自2005年就被纳入教材,却是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回避的难点。严龙文在课上探索落实了“实用类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学习在课堂上的呈现,让学生通过文本研习,体会“美的创造”由何而生,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校园的记忆留存及其意义,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张克中认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尤其要关注“学习者中心”“真实的情境学习”“任务学习”“素养评价”四个关键要素。在严龙文老师的课堂上,就能看到对以上4点要素的关注和探索。

  “听了几堂课,我摸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的‘门道’——关注人的培养。语文就应当是这样的,对于未来的语文教育,我们充满了期盼。”远道而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北部湾高级中学教师董顺娣如是说。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课程自觉与改革自觉

  “我不希望,好的演讲中的那些道理由我来告诉学生,我想让学生去看、去体会、去交流,然后自己从中悟出那些技巧。”4月14日上午,在执教《演讲稿,写给听众》一课中,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第一中学教师薛海兵带着这样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学习的支架——声音文本、视频媒介、图尔敏模型,通过任务、情境、逻辑到对象,让学生轻松完成演讲稿写作这一难点的学习。张克中评价这堂课“很好地呈现了新课标希望出现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真实情境下开展主动学习、实践学习和有体验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深度学习。

  张克中也在评课中呼吁广大语文教师:“语文课堂需要转向。虽然我们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达到理想的语文教育的状态,但我们首先应该要有改革的自觉——朝着新课标的方向。”

  随后,在题为《用课表达对新课标的理解》的专题报告中,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表示:新课标势必带来一场变革,用教学实践表达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作为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核心成员,唐江澎从“情境·任务”“深度阅读”“群文教学”3个方面,结合教学案例,帮助广大语文教师澄清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误区。譬如,他指出,情境必须是真实的,也就是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表达才是综合语文能力的反映;语文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任务的发生应该通过学生来呈现,任务必须是有关语文的、表达与交流的任务,且教师在设计任务指令时,必须具有清晰的指向性,任务应该是具体的且具有启发性的。

  在谈到与会教师普遍关心的“深度阅读”问题时,唐江澎强调,在一堂课上,学生接触文本的长度就是语文味的浓度,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深度就是教学的有效度。整本书阅读也可能变成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未必是深度阅读,单篇文章的阅读如果真正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就是深度阅读,深度阅读应该发生在每节课上。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既应该登高望远,又应该脚踏实地。面对新课标,语文教师要有实践变革的自觉,同时也应该思考语文课堂应当带给学生什么。”这是海安市实验高级中学教师严敏此行最大的收获。

  “语文教学无止境,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能够从事母语教学,把如此优秀、这般优美的中国语言文化和学生分享,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认识新课标,落实新课改,广大语文教师首先要建立课程自觉、改革自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新的经验,为语文教学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活动圆满落幕之际,王湛的讲话鼓舞着践行在新课标探索一线的广大教师,且思且行,且悟且进,不断攀登教育新高峰。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