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打通教师专业晋升的“绿色通道”

作者:缪志聪 范苏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范苏

  “真没想到,指导学生获奖也能评为教授。”1986年出生的王舒雅,是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得益于学校新的职称政策,在今年的职称评审中,她直接被认定评审为教授,跨越了论文发表的“门槛”。

  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论文,看教学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从2018年开始,南通大学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契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对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进行了有益改革,激发了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彰显出振兴本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才尽其用

  造就高素质师资

  《江海廉友文化活动中心廉能量廉洁文化传播》是南通大学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的参赛项目。作为项目指导教师,王舒雅不仅在职称评审中被认定评审为教授,还获得了学校50万元的奖励。

  如果说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厚土”,那么,第二课堂——各类专业竞赛就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演练地和实战场。“人才培养,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是更多的知识,还是学会如何学习?”王舒雅对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深刻的认识,“教师的使命就是育人,引导学生既要能熟读‘有字之书’,又要能通过实践、创业习得‘无字之书’,努力使得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一流人才,是大学永恒的核心使命。培养优秀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然而优秀教师怎么去发现,如何去甄别,就需要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

  2018年出台的《南通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试行)》进行了一些“校本”的探索和创新,提出在教书育人一线的教师,如果开发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或者指导学生在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高层次奖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都可以通过认定评审渠道申报高级职称。

  该校理学院副教授郭跃华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斩获一等奖,不仅获得学校颁发的卓越贡献奖,还通过认定评审渠道获评教学为主型教授。“对我们公共课老师来说,评职称太难了。”由于教学任务重,他很少能抽出时间做科研。“学校施行的新制度能极大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人人都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了一个目标付出,并有收获。”

  南通大学新的职称制度施行以来,已有16名业绩突出的教师被认定评审为高级职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哪里,人才培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在南通大学,只要教师取得有示范引领效应的高水平成果,我们就应当认可。”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说,“大学应当有这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评价人才的眼光和胸怀。”

  人尽其才

  不拘一格用人才

  1990年10月出生的葛明政是南通大学第一位“90后”教授,2018年一进校工作就享受到了校聘教授的待遇。在今年的职称评审中,他直接被认定评审为教授,跨越了任职年限的“门槛”。

  尽管“葛教授”很年轻,但他的科研成果一点都不单薄。目前,葛明政已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就有3篇,还拥有6项发明专利。

  人才是大校向强校转变的支撑,是破解难题、实现跨越的依靠。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但在人才工作实践中,人才评价其实一直未能尽如人意,甚至让人才“爱恨交织”。

  2018年7月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聚焦人才评价领域深层次问题,提出一系列精准、务实的改革举措,引发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强烈关注。

  为响应国家号召,适应高等教育新要求,南通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在人才聘用、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申报、薪酬分配等方面打破常规,实行特殊政策,开辟了一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快车道”,从而达到不拘一格地培养和使用优秀青年人才的目的。

  “南通大学吸引我的除了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政策,更重要的是优秀的科研团队和高层次的平台。”葛明政就职于纺织服装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加入了安全防护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团队。该中心是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等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解决纺织、应急防护等相关行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葛明政表示,“在这平台上,我能更好地发挥研究特长,最大程度地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南通大学人事处处长王晓峰指出,“只有真正抓住了人才的本质,才能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才是第一资源’。”

  用有所成

  育人工作跃上新台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要旗帜鲜明地发挥制度驱动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把人才的创造性活动从不适时的人才评价中解放出来,鼓励教师在一些领域填补空白,促进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干事的氛围。”高校智力资源“动”起来,振奋人心的激励政策是关键。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这番话给全校教师打了一针“强心剂”。

  当前,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南通大学针对本科教育中存在的评价标准、政策机制导向偏差等问题,通过“政策+机制+投入”这套加法,不断创新自身的用人机制,持续释放和激发人才活力,成为高素质教师的“强磁场”。

  除了实行代表性成果和实际性贡献的职称认定评审外,学校还针对性地优化了人才分类管理和评价,在传统的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等专业技术职务类型之外,增设了“社会服务型”,鼓励教师开展横向项目研究和社会服务,促进学校在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工作。

  人才评价的类型丰富了,标准也更加细分。为更好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型,学校突出主要标准,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如对“社会服务型”教师的评价,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思想,主要考察实践应用成果,对发表科研论文没有硬性要求;对“教学为主型”教师,主要考察教学类成果,发表与教学相关的教研论文,被视作科研论文。

  近两年来,通大学子在各大学科竞赛中硕果累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斩获一金两铜、中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五连冠、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跨境电商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3项冠军……各专业学子在国内外的大型比赛中共取得104个国际性奖项、1325个国家级比赛奖项、1234个省级科技竞赛奖项。考研升学率逐年提高,2019年增至19.58%,再创历史新高,涌现出许多“考研学霸”。就业率一直稳居98%以上。这一组组数据、一串串硕果正是学校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精彩体现。

责任编辑:陈路

打通教师专业晋升的“绿色通道”
——南通大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纪实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范苏

  “真没想到,指导学生获奖也能评为教授。”1986年出生的王舒雅,是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得益于学校新的职称政策,在今年的职称评审中,她直接被认定评审为教授,跨越了论文发表的“门槛”。

  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论文,看教学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从2018年开始,南通大学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契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对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进行了有益改革,激发了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彰显出振兴本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才尽其用

  造就高素质师资

  《江海廉友文化活动中心廉能量廉洁文化传播》是南通大学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的参赛项目。作为项目指导教师,王舒雅不仅在职称评审中被认定评审为教授,还获得了学校50万元的奖励。

  如果说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厚土”,那么,第二课堂——各类专业竞赛就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演练地和实战场。“人才培养,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是更多的知识,还是学会如何学习?”王舒雅对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深刻的认识,“教师的使命就是育人,引导学生既要能熟读‘有字之书’,又要能通过实践、创业习得‘无字之书’,努力使得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一流人才,是大学永恒的核心使命。培养优秀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然而优秀教师怎么去发现,如何去甄别,就需要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

  2018年出台的《南通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试行)》进行了一些“校本”的探索和创新,提出在教书育人一线的教师,如果开发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或者指导学生在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高层次奖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都可以通过认定评审渠道申报高级职称。

  该校理学院副教授郭跃华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斩获一等奖,不仅获得学校颁发的卓越贡献奖,还通过认定评审渠道获评教学为主型教授。“对我们公共课老师来说,评职称太难了。”由于教学任务重,他很少能抽出时间做科研。“学校施行的新制度能极大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人人都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了一个目标付出,并有收获。”

  南通大学新的职称制度施行以来,已有16名业绩突出的教师被认定评审为高级职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哪里,人才培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在南通大学,只要教师取得有示范引领效应的高水平成果,我们就应当认可。”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说,“大学应当有这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评价人才的眼光和胸怀。”

  人尽其才

  不拘一格用人才

  1990年10月出生的葛明政是南通大学第一位“90后”教授,2018年一进校工作就享受到了校聘教授的待遇。在今年的职称评审中,他直接被认定评审为教授,跨越了任职年限的“门槛”。

  尽管“葛教授”很年轻,但他的科研成果一点都不单薄。目前,葛明政已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就有3篇,还拥有6项发明专利。

  人才是大校向强校转变的支撑,是破解难题、实现跨越的依靠。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但在人才工作实践中,人才评价其实一直未能尽如人意,甚至让人才“爱恨交织”。

  2018年7月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聚焦人才评价领域深层次问题,提出一系列精准、务实的改革举措,引发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强烈关注。

  为响应国家号召,适应高等教育新要求,南通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在人才聘用、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申报、薪酬分配等方面打破常规,实行特殊政策,开辟了一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快车道”,从而达到不拘一格地培养和使用优秀青年人才的目的。

  “南通大学吸引我的除了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政策,更重要的是优秀的科研团队和高层次的平台。”葛明政就职于纺织服装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加入了安全防护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团队。该中心是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等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解决纺织、应急防护等相关行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葛明政表示,“在这平台上,我能更好地发挥研究特长,最大程度地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南通大学人事处处长王晓峰指出,“只有真正抓住了人才的本质,才能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才是第一资源’。”

  用有所成

  育人工作跃上新台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要旗帜鲜明地发挥制度驱动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把人才的创造性活动从不适时的人才评价中解放出来,鼓励教师在一些领域填补空白,促进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干事的氛围。”高校智力资源“动”起来,振奋人心的激励政策是关键。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这番话给全校教师打了一针“强心剂”。

  当前,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南通大学针对本科教育中存在的评价标准、政策机制导向偏差等问题,通过“政策+机制+投入”这套加法,不断创新自身的用人机制,持续释放和激发人才活力,成为高素质教师的“强磁场”。

  除了实行代表性成果和实际性贡献的职称认定评审外,学校还针对性地优化了人才分类管理和评价,在传统的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等专业技术职务类型之外,增设了“社会服务型”,鼓励教师开展横向项目研究和社会服务,促进学校在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工作。

  人才评价的类型丰富了,标准也更加细分。为更好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型,学校突出主要标准,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如对“社会服务型”教师的评价,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思想,主要考察实践应用成果,对发表科研论文没有硬性要求;对“教学为主型”教师,主要考察教学类成果,发表与教学相关的教研论文,被视作科研论文。

  近两年来,通大学子在各大学科竞赛中硕果累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斩获一金两铜、中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五连冠、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跨境电商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3项冠军……各专业学子在国内外的大型比赛中共取得104个国际性奖项、1325个国家级比赛奖项、1234个省级科技竞赛奖项。考研升学率逐年提高,2019年增至19.58%,再创历史新高,涌现出许多“考研学霸”。就业率一直稳居98%以上。这一组组数据、一串串硕果正是学校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精彩体现。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