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教育声音

作者:潘玉娇 任素梅 发布时间:2020-01-1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1月13日至18日,江苏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和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宁召开。其间,围绕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话题,来自教育界的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请听——

“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教育声音

  ■本报记者 潘玉娇 任素梅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征程,“勤劳智慧有自信、实干坚韧敢创新、低调务实不张扬”的江苏人将如何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委员们纷纷以政府工作报告为指引,把脉我省教育发展,凝智聚力、建言献策。

  有温度、有力度

  凝心聚力办人民满意教育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和结对办学”“巩固提升‘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水平”“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和教师负担”“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50所、普通高中50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20年教育发展目标的表述务实又体现担当。

  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校长管晓蓉用“四个一”概括了她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以后的感受:“一目了然”,报告结构严谨,用数据、事实说话;“一路风尘”,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一片丹心”,对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用心、用情、用力,有温度、有力度、有厚度;“一如既往”,时刻以“应考”和“奔跑”的姿态书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时代答卷。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教育惠民”,这让管晓蓉特别兴奋:“作为教育领域的人大代表,我将及时把这些有温度的政策传达到基层学校。”

  “优质均衡”“高品质”——这是省人大代表、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中方校长、江苏省天一中学原校长沈茂德在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提炼出的2020年江苏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与管晓蓉一样,他对教育被列为2020年我省要办好的“十项民生实事”之首感到非常高兴,“我相信江苏基础教育的明天会更加高品质”。

  “吴政隆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定位、工作目标和新的举措,让人振奋之余感到责任重大。”省人大代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总编辑赵建春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和结对办学等内容颇有感触。“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在围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扎实有效的措施,在高品质高中建设和集团化办学方面探索出许多特色鲜明的经验,从而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有高度、有温度;有目标、有举措;有态度、有行动;有刚性要求,也有柔性政策——这是省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李久生在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之后的感受。关于2020年教育的努力方向,他有两点思考:第一,教育如何做到既“优质”又“均衡”,两者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两全”?这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第二,目前大家对“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关注度比较高,那么非“双一流”高校该如何建设?“非‘双一流’高校要建设好,同样需要配套政策和措施的支持,希望相关部门加强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重科技、强人才

  提升内涵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江苏既是科技强省,也是人才强省。每年两会期间,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们总是对政府报告中的“科技”“人才”两个关键词格外关注,今年也不例外。吴政隆省长提出“要发挥我省科教人才和实体经济双重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这些表述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如何发挥好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力军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省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说,“作为江苏的高校,要利用好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助推江苏构建自主产业体系。”这些年,扬州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2019年,该校签署了省市共建合作协议,合作期间,扬州市政府每年提供资金支持扬大建设科创平台。同时,为推动科技创新,扬大还与农业产业研究院合作,在乡村振兴、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作出贡献。

  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副院长李心合则认为,激发高校的创新力,除了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外,更要注重技术与资本的结合,因为技术如果不和资本结合,就很难快速被市场、社会认可,“江苏应当建立需求导向、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在技术创新最开始的谋划、设计上,就要与资本对接,让研发的技术都具备商业转化的可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了要“巩固提升‘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水平”,江苏大学是我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省人大代表、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认为,做强农业装备这一优势学科,是学校更好地为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的有效手段。他为此准备了一个大力发展现代智能农机装备的议案,议案中提出了4点建议:加强智能农机装备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打造世界级农机装备创新产业园,强化智慧农业示范应用,开展农业生产“宜机化”改造。

  轻负担、强师资

  热点议题聚焦民生关切

  随着我省校外培训机构集中整治和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的开展,“减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绕不开的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和教师负担”。究竟怎样看待“减负”?如何做才能真正“减负”?代表、委员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减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省人大代表、徐州市第一中学校长陈青认为要从3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从微观层面上说,它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牢牢树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念,因材施教,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从中观层面,它需要学校精心设计课程、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精心组织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选择;从宏观层面,它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加强家校沟通,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多部门同频共振,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省政协委员、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校长戚韵东认为,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是教育人的使命担当。她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学校能够上下呼应,共同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而努力,“比如我们鼓楼区的在线课堂、‘宝爸宝妈学堂’和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这些都为孩子们的课外辅导需求提供了有效的解决路径”。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样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省政协委员、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刘毓航认为,虽然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不多,但教师培养依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与老百姓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紧密相关,教师队伍建设要与时代同频共振”。

  省政协委员、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表示,对于教育来说,获得高质量发展,必须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希望下一步,江苏能够继续强化人才资源建设,让发展后继有‘才’”。

  有情怀、添智慧

  积极献策直击社会热点

  本次省“两会”,不少基础教育界的代表委员还将目光投向了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这一热点话题。

  “生涯规划不是学生选科走班的被动性应对,”省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成锦平表示,“学校应从学生‘成人’的视角全方位地审视与优化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路径。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认识自我、发展潜能,从而为学生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与设计发展通道提供必要支撑,提高学生个体发展与国家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他认为,高中生生涯规划不在“规划”本身,而在规划过程中学生个体在品格素养、学业发展、职业了解、能力提高等多方面的自我认知与主动发展。“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样、发展、变化是高中生生涯规划的特点。家长需要认识到这一特点,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资源,支持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同时引导他们在各项体验活动中学会反思、适应与创新。

  在省政协委员、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尤小平看来,生涯规划教育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方向,才可能有努力学习的动力;还要帮助学生将长远目标分解为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发挥生涯规划对学生日常学习的激励作用。

  如何做好生涯规划?省政协委员、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校长吴铁俊认为,关键要处理好4组关系:一是“我想”和“我能”的关系,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发展路径;二是“小我”和“大我”的关系,让学生增强使命担当;三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四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学业’‘专业’‘职业’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美同心圆。”

责任编辑:陈路

“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教育声音
发布时间:2020-01-1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1月13日至18日,江苏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和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宁召开。其间,围绕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话题,来自教育界的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请听——

“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教育声音

  ■本报记者 潘玉娇 任素梅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征程,“勤劳智慧有自信、实干坚韧敢创新、低调务实不张扬”的江苏人将如何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委员们纷纷以政府工作报告为指引,把脉我省教育发展,凝智聚力、建言献策。

  有温度、有力度

  凝心聚力办人民满意教育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和结对办学”“巩固提升‘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水平”“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和教师负担”“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50所、普通高中50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20年教育发展目标的表述务实又体现担当。

  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校长管晓蓉用“四个一”概括了她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以后的感受:“一目了然”,报告结构严谨,用数据、事实说话;“一路风尘”,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一片丹心”,对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用心、用情、用力,有温度、有力度、有厚度;“一如既往”,时刻以“应考”和“奔跑”的姿态书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时代答卷。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教育惠民”,这让管晓蓉特别兴奋:“作为教育领域的人大代表,我将及时把这些有温度的政策传达到基层学校。”

  “优质均衡”“高品质”——这是省人大代表、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中方校长、江苏省天一中学原校长沈茂德在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提炼出的2020年江苏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与管晓蓉一样,他对教育被列为2020年我省要办好的“十项民生实事”之首感到非常高兴,“我相信江苏基础教育的明天会更加高品质”。

  “吴政隆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定位、工作目标和新的举措,让人振奋之余感到责任重大。”省人大代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总编辑赵建春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和结对办学等内容颇有感触。“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在围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扎实有效的措施,在高品质高中建设和集团化办学方面探索出许多特色鲜明的经验,从而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有高度、有温度;有目标、有举措;有态度、有行动;有刚性要求,也有柔性政策——这是省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李久生在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之后的感受。关于2020年教育的努力方向,他有两点思考:第一,教育如何做到既“优质”又“均衡”,两者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两全”?这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第二,目前大家对“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关注度比较高,那么非“双一流”高校该如何建设?“非‘双一流’高校要建设好,同样需要配套政策和措施的支持,希望相关部门加强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重科技、强人才

  提升内涵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江苏既是科技强省,也是人才强省。每年两会期间,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们总是对政府报告中的“科技”“人才”两个关键词格外关注,今年也不例外。吴政隆省长提出“要发挥我省科教人才和实体经济双重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这些表述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如何发挥好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力军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省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说,“作为江苏的高校,要利用好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助推江苏构建自主产业体系。”这些年,扬州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2019年,该校签署了省市共建合作协议,合作期间,扬州市政府每年提供资金支持扬大建设科创平台。同时,为推动科技创新,扬大还与农业产业研究院合作,在乡村振兴、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作出贡献。

  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副院长李心合则认为,激发高校的创新力,除了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外,更要注重技术与资本的结合,因为技术如果不和资本结合,就很难快速被市场、社会认可,“江苏应当建立需求导向、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在技术创新最开始的谋划、设计上,就要与资本对接,让研发的技术都具备商业转化的可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了要“巩固提升‘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水平”,江苏大学是我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省人大代表、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认为,做强农业装备这一优势学科,是学校更好地为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的有效手段。他为此准备了一个大力发展现代智能农机装备的议案,议案中提出了4点建议:加强智能农机装备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打造世界级农机装备创新产业园,强化智慧农业示范应用,开展农业生产“宜机化”改造。

  轻负担、强师资

  热点议题聚焦民生关切

  随着我省校外培训机构集中整治和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的开展,“减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绕不开的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和教师负担”。究竟怎样看待“减负”?如何做才能真正“减负”?代表、委员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减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省人大代表、徐州市第一中学校长陈青认为要从3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从微观层面上说,它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牢牢树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念,因材施教,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从中观层面,它需要学校精心设计课程、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精心组织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选择;从宏观层面,它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加强家校沟通,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多部门同频共振,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省政协委员、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校长戚韵东认为,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是教育人的使命担当。她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学校能够上下呼应,共同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而努力,“比如我们鼓楼区的在线课堂、‘宝爸宝妈学堂’和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这些都为孩子们的课外辅导需求提供了有效的解决路径”。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样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省政协委员、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刘毓航认为,虽然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不多,但教师培养依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与老百姓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紧密相关,教师队伍建设要与时代同频共振”。

  省政协委员、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表示,对于教育来说,获得高质量发展,必须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希望下一步,江苏能够继续强化人才资源建设,让发展后继有‘才’”。

  有情怀、添智慧

  积极献策直击社会热点

  本次省“两会”,不少基础教育界的代表委员还将目光投向了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这一热点话题。

  “生涯规划不是学生选科走班的被动性应对,”省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成锦平表示,“学校应从学生‘成人’的视角全方位地审视与优化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路径。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认识自我、发展潜能,从而为学生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与设计发展通道提供必要支撑,提高学生个体发展与国家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他认为,高中生生涯规划不在“规划”本身,而在规划过程中学生个体在品格素养、学业发展、职业了解、能力提高等多方面的自我认知与主动发展。“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样、发展、变化是高中生生涯规划的特点。家长需要认识到这一特点,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资源,支持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同时引导他们在各项体验活动中学会反思、适应与创新。

  在省政协委员、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尤小平看来,生涯规划教育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方向,才可能有努力学习的动力;还要帮助学生将长远目标分解为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发挥生涯规划对学生日常学习的激励作用。

  如何做好生涯规划?省政协委员、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校长吴铁俊认为,关键要处理好4组关系:一是“我想”和“我能”的关系,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发展路径;二是“小我”和“大我”的关系,让学生增强使命担当;三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四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学业’‘专业’‘职业’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美同心圆。”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