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中小学

跨越半个世纪,76岁诚信学生不忘恩师(图)

作者:范洪亚 程绍兰 陈德胜 发布时间:2016-03-30 来源: 扬州市教育局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范洪亚 程绍兰 陈德胜) 一次40元的资助,一张400元的还款单,这个发生在退休教师阎树林和他的学生之间,跨越近半个世纪的诚信故事,在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内广为流传。它背后蕴含的浓浓师生情和诚信感恩的力量更是叫人称赞,令人感动。 

  48年前,当年风华正茂的阎树林老师才32岁,当他得知20多岁的学生张碧扬家境困难时,毅然掏出40元资助他。那时,阎老师的工资每月只有22.5元。40元,是阎老师当时将近两个月的收入。 

  当年,阎老师的一次善举,深深埋藏在张碧扬心中。毕业后的张碧扬回到老家溧阳,生活并不富裕。时过境迁,当张碧扬有经济能力还钱给阎老师时,却无法联系上阎老师。“这一耽搁就是40多年,如今我也退休了,76岁了。可是老师的恩情我始终不忘。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找到阎老师。”张碧扬坚守着这个还钱信念。 

  20143月,张碧扬辗转打听到阎老师的一个模糊地址,通过邮局先汇出了100元,并在汇款单上写上,“先寄100元,如是阎树林老师本人,再寄300元”。接到汇款单,阎老师才回忆起当年资助学生的事,大度、豁达的阎老师没有到邮局取款,汇款单因为无人取款原路退给了张碧扬。 

  通过试探汇款确认阎老师地址的办法没成功,张碧扬又继续打听。今年319日,执着的张碧扬给扬大附中校长办公室写信,打电话咨询,终于确定了阎树林老师的地址。326日,一张400元的汇款单寄到了阎老师手中。在给阎老师的书信中,张碧扬不无感慨的写到,“在我困境中,您很慷慨地借钱给我,但我却长期未还,非常对不起您,请您能多谅解。”“没想到张碧扬这么执着,再不收,有点不近人情了。”阎老师被张碧扬的一颗执着的感恩之心所感动。然后,阎老师与48年没有联系的张碧扬通了电话。一根电话线,传递着一段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谊,双方约定,今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张碧扬到扬州来看望阎老师,重返当年学习生活的地方。 

  借钱,解困,感恩,退汇,再还款,阎老师师生间的感人故事,这几天在校园内传为佳话。 

  “这样的事发生在阎老师身上一点也不意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阎老师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顾红雅、扬州好人好警察徐兆华……他们都是阎老师的学生。”熟识阎前辈的老师们说。前几年,79届师生聚会,学生徐兆华来参加,阎老师说自己是徐兆华的粉丝,也号召大家都成为徐兆华的粉丝,并希望学生们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做好事,多出成绩。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我扬大附中也一点不意外。”校长自豪地说。追求真善美的核心价值观,是扬大附中60多年一脉相承的精神传统,学校“以德为先,德心一体”育人模式,已经让“求真 求善 求美 求健”的校训沁润到每一个附中人的心底,并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自觉。“诚信姐夫”赵红兵老师、诚信中学生徐砺寒,还有不久前拾金不昧的刘阿姨等诚信事迹的出现,是诠释,是体现,更是水到渠成。

(扬州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陈路

跨越半个世纪,76岁诚信学生不忘恩师(图)
发布时间:2016-03-30   
来       源:扬州市教育局  
作       者:范洪亚 程绍兰 陈德胜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范洪亚 程绍兰 陈德胜) 一次40元的资助,一张400元的还款单,这个发生在退休教师阎树林和他的学生之间,跨越近半个世纪的诚信故事,在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内广为流传。它背后蕴含的浓浓师生情和诚信感恩的力量更是叫人称赞,令人感动。 

  48年前,当年风华正茂的阎树林老师才32岁,当他得知20多岁的学生张碧扬家境困难时,毅然掏出40元资助他。那时,阎老师的工资每月只有22.5元。40元,是阎老师当时将近两个月的收入。 

  当年,阎老师的一次善举,深深埋藏在张碧扬心中。毕业后的张碧扬回到老家溧阳,生活并不富裕。时过境迁,当张碧扬有经济能力还钱给阎老师时,却无法联系上阎老师。“这一耽搁就是40多年,如今我也退休了,76岁了。可是老师的恩情我始终不忘。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找到阎老师。”张碧扬坚守着这个还钱信念。 

  20143月,张碧扬辗转打听到阎老师的一个模糊地址,通过邮局先汇出了100元,并在汇款单上写上,“先寄100元,如是阎树林老师本人,再寄300元”。接到汇款单,阎老师才回忆起当年资助学生的事,大度、豁达的阎老师没有到邮局取款,汇款单因为无人取款原路退给了张碧扬。 

  通过试探汇款确认阎老师地址的办法没成功,张碧扬又继续打听。今年319日,执着的张碧扬给扬大附中校长办公室写信,打电话咨询,终于确定了阎树林老师的地址。326日,一张400元的汇款单寄到了阎老师手中。在给阎老师的书信中,张碧扬不无感慨的写到,“在我困境中,您很慷慨地借钱给我,但我却长期未还,非常对不起您,请您能多谅解。”“没想到张碧扬这么执着,再不收,有点不近人情了。”阎老师被张碧扬的一颗执着的感恩之心所感动。然后,阎老师与48年没有联系的张碧扬通了电话。一根电话线,传递着一段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谊,双方约定,今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张碧扬到扬州来看望阎老师,重返当年学习生活的地方。 

  借钱,解困,感恩,退汇,再还款,阎老师师生间的感人故事,这几天在校园内传为佳话。 

  “这样的事发生在阎老师身上一点也不意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阎老师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顾红雅、扬州好人好警察徐兆华……他们都是阎老师的学生。”熟识阎前辈的老师们说。前几年,79届师生聚会,学生徐兆华来参加,阎老师说自己是徐兆华的粉丝,也号召大家都成为徐兆华的粉丝,并希望学生们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做好事,多出成绩。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我扬大附中也一点不意外。”校长自豪地说。追求真善美的核心价值观,是扬大附中60多年一脉相承的精神传统,学校“以德为先,德心一体”育人模式,已经让“求真 求善 求美 求健”的校训沁润到每一个附中人的心底,并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自觉。“诚信姐夫”赵红兵老师、诚信中学生徐砺寒,还有不久前拾金不昧的刘阿姨等诚信事迹的出现,是诠释,是体现,更是水到渠成。

(扬州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