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中小学

让发现发生

作者:王 频 发布时间:2018-12-0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王频

  不久前,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五(3)班学生参加职业体验课——“我是小小银行家”。课上,孩子们了解货币历史、认识各国钱币、学习识别假币……这是该校“发现教育”的一“景”。2013年,鲈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发现你自己——小学发现教育的实践研究”立项。如今,该校“发现教育”已走过5年。记者专赴吴江,探访该校如何让“发现”发生。

  发展转型,发现教育应运而生

  创办于1997年的鲈乡实小,以艺术教育见长。随着教改深入推进,该校在艺术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办学特色,以全面引领学校发展。“受艺术教育‘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理念启发,我们最终以‘发现教育’总领文化型特色建设。”该校校长李新说。2013年,该校基于“发现教育”的“十二五规划”课题正式立项。

  “重点要引导孩子们发现周围精彩纷呈的世界”“全力打造发现型课堂和课程”……针对该校的“发现教育”,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彭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永军等多位专家都给出了指导意见。

  基于此,该校将“发现教育”进一步明晰为:呵护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发现素养。除了学生的“发现”,该校还强调教师的“发现”——独具慧眼,给予孩子们适合的教育。

  厘清了“发现教育”的内涵,该校组织多位学科带头人等成立研究团队,由吴永军团队提供理论支持。“我们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包括学科教学研讨、基于某一发现元素的主题沙龙和专家教授讲学等。”该校副校长陆小青介绍道。

  提炼优化,《发现规程》催生新变化

  “我们将发现素养确定为内在学习动机、直觉思维、深度学习、自主性、自我反思五大元素,”李新说,“实现发现素养核心目标,必须以教学为载体。”如何让教师发自内心地认同、接受“发现教育”理念,并在课堂上有方向性地实施?在吴永军团队的指导下,该校反复研究,从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校本课程两个方面着手。

  依据吴永军建议的书目,教师们认真阅读、研讨,不断形成对发现素养、发现型课堂的理解和认同。与此同时,对教学进行反思,梳理经验、论文、案例,从中寻找聚焦发现素养的教学行为。“老师们提交的座谈记录稿等,合计约10万字。”陆小青说。

  为方便教师对照把握,该校为发现素养的每个元素确定2个基本要点,即好奇心与成功感、问题意识与预判等十大元素。这10个元素与具体的教学行为一一对应后,形成该校《“发现型课堂”教学规程》。

  “但要让每位教师每节课都遵守《规程》乃至有所升华,还需假以时日。”李新坦言。为此,该校以备课组、教研组、项目组为单位,分学科、分学段寻找教材中体现发现素养培养的点,开展基于《规程》的教学片段设计。

  此外,参与一次相关主题研究、备一节体现《规程》要素的课并自主实施……若干个“一”的任务,让教师的“发现”素养从教科研延伸至日常课,并提炼出3种教学范型——模仿发现型、引导发现型和自主发现型。

  “同学们,请把手里的8个桃子,每2个一份平均分,再想想还可以怎样平分呢?”在该校二(1)班数学课堂上,教师曹丽带领学生用模型认识“平均分”概念。曹丽告诉记者,学生在课上操作、观察、发现、分析,数学课充满了有趣的数学实验,“发现型课堂让数学更有趣”。

  提升素养,学生在发现中拔节

  为持续推进“发现教育”,该校专门制定长期《发现型课程规划》、中期《校本课程建设简表》和短期《学期课程建设计划》,“具体到每门课,都有明确的课程名称、目标、内容、评价。”李新说。

  以研究型综合实践课程为例,该校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分年段编写“童眼看世界之职业体验篇”“童眼看世界之寻找家乡美食”等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多样研究型综合实践课程。孩子们制订计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个个兴趣十足。

  “为了探究‘生活习惯与牙齿’,我们先后在网络和书本上搜集资料、调查师生生活习惯与牙齿状况、采访市民和牙医,由此制作的PPT受到称赞!”六(1)班学生方慨宁在“发现教育”中收获满满。5年来,鲈小师生用一双双“发现”的眼睛,探究课程、打造课堂、提升素养。

  “12月14日,课题即将结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李新说,“我们将继续深挖‘发现’特质,为师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陈路

让发现发生
——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推进“发现教育”侧记
发布时间:2018-12-0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王频

  不久前,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五(3)班学生参加职业体验课——“我是小小银行家”。课上,孩子们了解货币历史、认识各国钱币、学习识别假币……这是该校“发现教育”的一“景”。2013年,鲈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发现你自己——小学发现教育的实践研究”立项。如今,该校“发现教育”已走过5年。记者专赴吴江,探访该校如何让“发现”发生。

  发展转型,发现教育应运而生

  创办于1997年的鲈乡实小,以艺术教育见长。随着教改深入推进,该校在艺术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办学特色,以全面引领学校发展。“受艺术教育‘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理念启发,我们最终以‘发现教育’总领文化型特色建设。”该校校长李新说。2013年,该校基于“发现教育”的“十二五规划”课题正式立项。

  “重点要引导孩子们发现周围精彩纷呈的世界”“全力打造发现型课堂和课程”……针对该校的“发现教育”,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彭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永军等多位专家都给出了指导意见。

  基于此,该校将“发现教育”进一步明晰为:呵护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发现素养。除了学生的“发现”,该校还强调教师的“发现”——独具慧眼,给予孩子们适合的教育。

  厘清了“发现教育”的内涵,该校组织多位学科带头人等成立研究团队,由吴永军团队提供理论支持。“我们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包括学科教学研讨、基于某一发现元素的主题沙龙和专家教授讲学等。”该校副校长陆小青介绍道。

  提炼优化,《发现规程》催生新变化

  “我们将发现素养确定为内在学习动机、直觉思维、深度学习、自主性、自我反思五大元素,”李新说,“实现发现素养核心目标,必须以教学为载体。”如何让教师发自内心地认同、接受“发现教育”理念,并在课堂上有方向性地实施?在吴永军团队的指导下,该校反复研究,从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校本课程两个方面着手。

  依据吴永军建议的书目,教师们认真阅读、研讨,不断形成对发现素养、发现型课堂的理解和认同。与此同时,对教学进行反思,梳理经验、论文、案例,从中寻找聚焦发现素养的教学行为。“老师们提交的座谈记录稿等,合计约10万字。”陆小青说。

  为方便教师对照把握,该校为发现素养的每个元素确定2个基本要点,即好奇心与成功感、问题意识与预判等十大元素。这10个元素与具体的教学行为一一对应后,形成该校《“发现型课堂”教学规程》。

  “但要让每位教师每节课都遵守《规程》乃至有所升华,还需假以时日。”李新坦言。为此,该校以备课组、教研组、项目组为单位,分学科、分学段寻找教材中体现发现素养培养的点,开展基于《规程》的教学片段设计。

  此外,参与一次相关主题研究、备一节体现《规程》要素的课并自主实施……若干个“一”的任务,让教师的“发现”素养从教科研延伸至日常课,并提炼出3种教学范型——模仿发现型、引导发现型和自主发现型。

  “同学们,请把手里的8个桃子,每2个一份平均分,再想想还可以怎样平分呢?”在该校二(1)班数学课堂上,教师曹丽带领学生用模型认识“平均分”概念。曹丽告诉记者,学生在课上操作、观察、发现、分析,数学课充满了有趣的数学实验,“发现型课堂让数学更有趣”。

  提升素养,学生在发现中拔节

  为持续推进“发现教育”,该校专门制定长期《发现型课程规划》、中期《校本课程建设简表》和短期《学期课程建设计划》,“具体到每门课,都有明确的课程名称、目标、内容、评价。”李新说。

  以研究型综合实践课程为例,该校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分年段编写“童眼看世界之职业体验篇”“童眼看世界之寻找家乡美食”等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多样研究型综合实践课程。孩子们制订计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个个兴趣十足。

  “为了探究‘生活习惯与牙齿’,我们先后在网络和书本上搜集资料、调查师生生活习惯与牙齿状况、采访市民和牙医,由此制作的PPT受到称赞!”六(1)班学生方慨宁在“发现教育”中收获满满。5年来,鲈小师生用一双双“发现”的眼睛,探究课程、打造课堂、提升素养。

  “12月14日,课题即将结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李新说,“我们将继续深挖‘发现’特质,为师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