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探索“适合的”德育新模式

作者:潘玉娇 高诗翔 郭鑫 发布时间:2018-01-2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尝试自主化德育、诗性化德育、本土化德育合一——

探索“适合的”德育新模式

  ■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高诗翔 郭鑫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前不久,当江苏教育报刊总社“适合的教育”大型新闻行动采访小组走进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时,该校三叶草诗社的一项常规活动——古典诗词朗诵会正在举行。这样的朗诵会,不仅仅是该校诗词爱好者的交流平台,更是学校实施诗性化德育的重要抓手。校长陈大庆告诉记者,6年来,该校尝试将自主化德育、诗性化德育和本土化德育合为一体,开启了适合学生发展的“三化德育”新模式。

  让学生成为自主德育的实施者

  2015年暑假,扬中二中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开学后,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学校原有的校园超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开的“诚信超市”。在新超市,学生可随时按需自取物品,只需将钱款投入钱箱即可。2年来,超市没有丢失一件物品,非但如此,学生还常常自发前往超市擦拭货架、整理货物。“我想,这是对自主化德育成效最好的证明。”对此,学生发展处处长张春生倍感欣慰。

  “学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对象,也应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这是我校实施自主化德育的初衷。”陈大庆说。在二中,学生在组织学校诸多文化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参与校园常规管理、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高三学生杨逸静是本学期刚“上任”的校长助理,每周五大课间,她都要与另外十多名小助理一起召开碰头会,了解同学们的新诉求,并将收集来的意见整合后提交至学校行政会议。最近,小助理们就学生就餐问题向校长提出了几个新建议,如增开用餐窗口、对不文明用餐行为进行批评教育等。“能够担任校长助理我很骄傲,一方面,我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反映同学们的心声;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考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处事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杨逸静高兴地说。

  除选聘校长助理外,该校还将校刊《新竹》全权交由学生管理,从组稿到审稿再到校对,每个环节都由学生负责。一开始,学生们大多摸不着头脑,但在一次次锻炼后,小记者、小编辑们渐渐驾轻就熟。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该刊物还荣获全国校园刊物评比大赛一等奖。对此,《新竹》副主编黄芳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文字能力、沟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增强,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黄芳说。

  让吟诗作词成为德育的生动实践

  每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是扬中二中一年一度的校园诗歌节。每逢这时,安静的校园显得格外热闹,诗词朗诵大赛、创作大赛,诗画比赛,古诗文课本剧表演轮番登场。一批爱好诗词的学生催生了该校的诗教特色,也促进了该校诗词教育与德育的相互渗透。

  高一学生刘倩在这次校园诗歌节中表现不俗,经大家投票选举,刘倩最终夺得“最佳风采奖”。谈及诗歌,刘倩很是兴奋:“以前总觉得这种晃着脑袋吟诗诵词的样子很土气,现在才发现,诗词中所蕴含的内容如此博大精深,让人获益匪浅。”

  除举办各类诗歌活动,该校还充分利用区域优质诗教资源,聘请当地诗词协会会员和诗词名家担任辅导员,指导该校学生进行诗词鉴赏与创作,并由此形成一批相对成熟的校本教材、开发出以诗词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吸引了大批学生参加,一批“校园诗人”由此崭露头角、茁壮成长。

  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习作的过程中,该校还组织学生在市内采风,鼓励学生用诗歌赞颂家乡之美、家乡之变。“孩子们写的诗,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心。我想,这也是德育的一种生动实践。”三叶草诗社社长耿震说。

  让本土资源成为德育的源头活水

  竹编是扬中的特产,但在制造业发达的今天,这一手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17年暑假,该校6名高二学生组建了一支“寻访竹艺”团队,通过搜寻相关史料、拜访竹编大师、将扬中与其他地区的竹编工艺进行比较等方式,形成了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也许我们的调研还很肤浅,但能为扬中日渐式微的竹编文化做点事,我们觉得很有价值。”团队成员张洋坚定地说。

  “本土资源就是良好的德育资源,社会实践则是德育工作的源头活水”,在扬中二中,这逐渐成为该校师生的共识。近6年来,每个寒暑假,扬中二中的学生都会深入社区、农村、企业,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相关的思考研究。

  在一次次社会实践中,孩子们认识了兢兢业业修桥建路的建筑工人、为保护水资源四处奔走呼吁的环保志愿者、顶着烈日走家串户的供销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渔民、致力于不断创新的企业管理人员……“与这些普通群众面对面,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感受到了普通人的光辉。”学生发展处副处长张健感慨道。

  “适合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我看来,改变以往说教式的德育模式,将德育与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相结合,正是我们践行适合的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陈大庆说。

责任编辑:李朋飞

探索“适合的”德育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8-01-2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尝试自主化德育、诗性化德育、本土化德育合一——

探索“适合的”德育新模式

  ■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高诗翔 郭鑫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前不久,当江苏教育报刊总社“适合的教育”大型新闻行动采访小组走进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时,该校三叶草诗社的一项常规活动——古典诗词朗诵会正在举行。这样的朗诵会,不仅仅是该校诗词爱好者的交流平台,更是学校实施诗性化德育的重要抓手。校长陈大庆告诉记者,6年来,该校尝试将自主化德育、诗性化德育和本土化德育合为一体,开启了适合学生发展的“三化德育”新模式。

  让学生成为自主德育的实施者

  2015年暑假,扬中二中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开学后,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学校原有的校园超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开的“诚信超市”。在新超市,学生可随时按需自取物品,只需将钱款投入钱箱即可。2年来,超市没有丢失一件物品,非但如此,学生还常常自发前往超市擦拭货架、整理货物。“我想,这是对自主化德育成效最好的证明。”对此,学生发展处处长张春生倍感欣慰。

  “学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对象,也应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这是我校实施自主化德育的初衷。”陈大庆说。在二中,学生在组织学校诸多文化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参与校园常规管理、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高三学生杨逸静是本学期刚“上任”的校长助理,每周五大课间,她都要与另外十多名小助理一起召开碰头会,了解同学们的新诉求,并将收集来的意见整合后提交至学校行政会议。最近,小助理们就学生就餐问题向校长提出了几个新建议,如增开用餐窗口、对不文明用餐行为进行批评教育等。“能够担任校长助理我很骄傲,一方面,我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反映同学们的心声;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考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处事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杨逸静高兴地说。

  除选聘校长助理外,该校还将校刊《新竹》全权交由学生管理,从组稿到审稿再到校对,每个环节都由学生负责。一开始,学生们大多摸不着头脑,但在一次次锻炼后,小记者、小编辑们渐渐驾轻就熟。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该刊物还荣获全国校园刊物评比大赛一等奖。对此,《新竹》副主编黄芳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文字能力、沟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增强,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黄芳说。

  让吟诗作词成为德育的生动实践

  每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是扬中二中一年一度的校园诗歌节。每逢这时,安静的校园显得格外热闹,诗词朗诵大赛、创作大赛,诗画比赛,古诗文课本剧表演轮番登场。一批爱好诗词的学生催生了该校的诗教特色,也促进了该校诗词教育与德育的相互渗透。

  高一学生刘倩在这次校园诗歌节中表现不俗,经大家投票选举,刘倩最终夺得“最佳风采奖”。谈及诗歌,刘倩很是兴奋:“以前总觉得这种晃着脑袋吟诗诵词的样子很土气,现在才发现,诗词中所蕴含的内容如此博大精深,让人获益匪浅。”

  除举办各类诗歌活动,该校还充分利用区域优质诗教资源,聘请当地诗词协会会员和诗词名家担任辅导员,指导该校学生进行诗词鉴赏与创作,并由此形成一批相对成熟的校本教材、开发出以诗词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吸引了大批学生参加,一批“校园诗人”由此崭露头角、茁壮成长。

  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习作的过程中,该校还组织学生在市内采风,鼓励学生用诗歌赞颂家乡之美、家乡之变。“孩子们写的诗,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心。我想,这也是德育的一种生动实践。”三叶草诗社社长耿震说。

  让本土资源成为德育的源头活水

  竹编是扬中的特产,但在制造业发达的今天,这一手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17年暑假,该校6名高二学生组建了一支“寻访竹艺”团队,通过搜寻相关史料、拜访竹编大师、将扬中与其他地区的竹编工艺进行比较等方式,形成了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也许我们的调研还很肤浅,但能为扬中日渐式微的竹编文化做点事,我们觉得很有价值。”团队成员张洋坚定地说。

  “本土资源就是良好的德育资源,社会实践则是德育工作的源头活水”,在扬中二中,这逐渐成为该校师生的共识。近6年来,每个寒暑假,扬中二中的学生都会深入社区、农村、企业,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相关的思考研究。

  在一次次社会实践中,孩子们认识了兢兢业业修桥建路的建筑工人、为保护水资源四处奔走呼吁的环保志愿者、顶着烈日走家串户的供销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渔民、致力于不断创新的企业管理人员……“与这些普通群众面对面,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感受到了普通人的光辉。”学生发展处副处长张健感慨道。

  “适合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我看来,改变以往说教式的德育模式,将德育与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相结合,正是我们践行适合的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陈大庆说。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