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青岛: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样造

作者:陈宇豪 梅香 潘玉娇 发布时间:2018-11-0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陈宇豪 梅香 潘玉娇

  青岛市第二实验初级中学,成立于2009年,是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新区配套校。10年不到的时间,这所“新”校已成为该市新北区最受家长欢迎的学校之一。学校“掌舵人”、校长战志蛟经常会遇到同行充满疑惑地询问:“学校发展得这么好,有没有什么法宝?”

  “这一切都源于我们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战志蛟总是这样回答。自建校起,该校就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全国招聘、地市选拔、区域交流、梯队建设等方式,先后培养了一批具有国家、省、市、区级以上称号的优秀教师,由此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跻身优质校行列。该校的“成功经”也是青岛市近年来通过机制创新,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缩影。

  县管校聘 多元补充

  让基层拥有用人自主权

  2015年4月,青岛市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早在2014年,该市就印发《关于推进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职工编制实行“编办总量控制,教育动态调整”,岗位设置实行“人社总量控制,教育动态调配”,教育行政部门拥有更大的教师调配自主权。2016年,该市出台《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优秀教师向农村校、薄弱校流动,逐步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据统计,2017年该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轮岗比达32%;教师交流轮岗比达21.1%,其中,骨干教师交流比达32.3%。

  针对新市民、新学校增长速度快、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该市创建了教师多元补充机制。在统一公开招聘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自主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教师、紧缺专业人才、公费师范毕业生、师范类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奖者等多元化方式补充教师。近3年来,仅市教育局直属校通过这些途径补充的教师数量就占新补充教师总数的40%以上。

  此外,该市还创造性实施面试前置招聘,提高岗位匹配性。“以往常会出现新招聘教师笔试面试成绩好,但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情况,”市北区教育局局长王本猛介绍说,“近几年,我区拿出51个教师招聘指标进行面试前置,考录的教师基本都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对于学校紧缺学科的教师岗,该区教育局下放招聘权限,面试工作由学校校长和专家教师承担,可更专业地观察、判断报考人员的实际执教能力和发展潜力,让学校能够招聘到好用顶用的人才。据统计,从2014年至今,青岛经由面试前置招聘的教师已有近千名。

  提高待遇 注重关爱

  让教师一职更具吸引力

  青岛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231所,教职工14.5万人。如何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住,该市作出了数项探索。

  “我们第一步就是建立教师福利待遇定期增长机制,提高教师待遇。”青岛教育局副巡视员姜林介绍,该市全面统筹协调解决了教职工午餐补贴、体检费等,通过增设每月800元的班主任岗位津贴、寄宿制学校绩效工资、考核优秀学校绩效工资、民族班办学学校绩效工资、普通学校跨区域合作办学绩效工资等方式,切实提高了教师待遇。与此同时,该市还出台了《青岛市教育局局属单位年度工资总额核定办法》,以文件形式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保障教师多劳多得。

  乡村教师待遇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为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该市实施了“乡村教师关爱工程”,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为乡村教师落实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最高每月达650元;全面落实乡村教师体检制度,每人年体检费用不低于300元,有的区市达到500元以上;开通班车或发放交通补助等,最高达每月700元;落实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资金,以平度市为例,目前该市已投入713万元,建成教师周转宿舍206间。

  由此,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基本形成。2017年,青岛市通过遴选评出99名农村特级教师,享受农村特级教师津贴待遇,并开展针对性培训培养,增强其辐射农村教师发展的能力。

  政策保障 个性激发

  让培训从“吃桌餐”变为“自助餐”

  “以往教师培训中,往往会存在教师积极性不高、培训机会不均等、培训时间地点不合理等情况。”在姜林看来,要促使教师培训从“跟着走”变成“自己走”,应该让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高学习自主性。

  如何让教师培训从“吃桌餐”变为“自助餐”?该市瞄准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力,推出了有利于教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和教师培训新模式。如建立健全由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青岛名师培养组成的培养体系,助推教师持续读书学习,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自己。同时,完善名优教师参与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制度,组建名师工作室、采取师徒结对、学校教研室(组)共同教研的方式,做到智慧共生,共同成长。

  为给教师提供自主选学机会,增强培训针对性,该市从教师培训供给侧改革入手,基于教师培训需求和教师自主选择,重新组织培训资源,建立了教师个性化培训平台。通过平台,可对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统一收集、分析,再把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汇集起来,让培训单位了解教师需求,并专心研发培训课程,再供教师自主选择,最终实现“线上选课,线下参训”。

  “平台开放以来,教师踊跃参与,报名火爆,有些培训项目报名出现了‘秒杀’现象,没有报上名的教师,纷纷要求增加培训名额和培训班次。”该市教育局人事处副调研员张文学向记者介绍。截至2018年9月,该市教师个性化培训平台已注册8万余人,访问量近62万人次,注册机构65家,汇聚课程近 200门,完成培训13221人次。

  青岛莱西市济南路小学教师于选贞,在平台注册后参加了“班主任管理艺术与创新高级研修班”。她说:“这次培训,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需要的课程,感觉获益匪浅,还积累了培训学分。” 原来,在利用个性化培训平台之外,该市打通了培训与学分间的通道。在市、区、校三级共同建立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明确了市、区和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的责任,并为每位教师建立了电子档案和培训学分银行。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机制,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齐鲁名师、名校长人数在山东省17个设区市中位居首位,青岛市教师、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姜林骄傲地说。


  【记者手记】

“放”出来的动力和活力

■梅香

  全国教育报联盟第六届年会由《山东教育报》编辑部承办,论坛之外,还安排了8家教育报记者的联合采访,主题聚焦教师队伍建设。联合采访组听取了青岛市教育局以及市北区教育局关于创新机制、多措并举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介绍,深入采访了青岛市第二实验初中推进教师梯队发展的具体实践,还走进潍坊市昌邑奎聚中心校、昌邑一中,了解了昌邑一中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经验举措。

  关于山东教师队伍建设,《中国教育报》去年曾通过3篇调查报道作了推介,主题分别为:跳出编制的“框”、补齐最短的“板”、打破管理的“界”,精准揭示了破解难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山东经验。

  记者此行走进山东,亲身感受了山东多地学校因机制创新激生的活力。个人以为,山东的探索创新,对于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启示——

  首先,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切实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山东就是从顶层设计入手,朝着难题精准发力,打破部门条块管理界限,拆除体制机制藩篱,破解了教师编制、待遇等难题。

  其次,主管部门要充分相信基层的智慧和能量,敢于放权。这次联合采访记者听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自主”。 主管部门主动放手,向基层赋权,学校的事情由学校办,教师的事情由其自主,让利益相关人成为创新变革的主体,切实调动了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的热情和创造力。

  再次,山东在贡献了先行先试的经验之外,其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理念和精神,也是值得致敬和学习的。

责任编辑:陈路

青岛: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样造
发布时间:2018-11-09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陈宇豪 梅香 潘玉娇

  青岛市第二实验初级中学,成立于2009年,是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新区配套校。10年不到的时间,这所“新”校已成为该市新北区最受家长欢迎的学校之一。学校“掌舵人”、校长战志蛟经常会遇到同行充满疑惑地询问:“学校发展得这么好,有没有什么法宝?”

  “这一切都源于我们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战志蛟总是这样回答。自建校起,该校就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全国招聘、地市选拔、区域交流、梯队建设等方式,先后培养了一批具有国家、省、市、区级以上称号的优秀教师,由此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跻身优质校行列。该校的“成功经”也是青岛市近年来通过机制创新,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缩影。

  县管校聘 多元补充

  让基层拥有用人自主权

  2015年4月,青岛市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早在2014年,该市就印发《关于推进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职工编制实行“编办总量控制,教育动态调整”,岗位设置实行“人社总量控制,教育动态调配”,教育行政部门拥有更大的教师调配自主权。2016年,该市出台《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优秀教师向农村校、薄弱校流动,逐步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据统计,2017年该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轮岗比达32%;教师交流轮岗比达21.1%,其中,骨干教师交流比达32.3%。

  针对新市民、新学校增长速度快、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该市创建了教师多元补充机制。在统一公开招聘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自主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教师、紧缺专业人才、公费师范毕业生、师范类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奖者等多元化方式补充教师。近3年来,仅市教育局直属校通过这些途径补充的教师数量就占新补充教师总数的40%以上。

  此外,该市还创造性实施面试前置招聘,提高岗位匹配性。“以往常会出现新招聘教师笔试面试成绩好,但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情况,”市北区教育局局长王本猛介绍说,“近几年,我区拿出51个教师招聘指标进行面试前置,考录的教师基本都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对于学校紧缺学科的教师岗,该区教育局下放招聘权限,面试工作由学校校长和专家教师承担,可更专业地观察、判断报考人员的实际执教能力和发展潜力,让学校能够招聘到好用顶用的人才。据统计,从2014年至今,青岛经由面试前置招聘的教师已有近千名。

  提高待遇 注重关爱

  让教师一职更具吸引力

  青岛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231所,教职工14.5万人。如何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住,该市作出了数项探索。

  “我们第一步就是建立教师福利待遇定期增长机制,提高教师待遇。”青岛教育局副巡视员姜林介绍,该市全面统筹协调解决了教职工午餐补贴、体检费等,通过增设每月800元的班主任岗位津贴、寄宿制学校绩效工资、考核优秀学校绩效工资、民族班办学学校绩效工资、普通学校跨区域合作办学绩效工资等方式,切实提高了教师待遇。与此同时,该市还出台了《青岛市教育局局属单位年度工资总额核定办法》,以文件形式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保障教师多劳多得。

  乡村教师待遇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为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该市实施了“乡村教师关爱工程”,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为乡村教师落实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最高每月达650元;全面落实乡村教师体检制度,每人年体检费用不低于300元,有的区市达到500元以上;开通班车或发放交通补助等,最高达每月700元;落实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资金,以平度市为例,目前该市已投入713万元,建成教师周转宿舍206间。

  由此,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基本形成。2017年,青岛市通过遴选评出99名农村特级教师,享受农村特级教师津贴待遇,并开展针对性培训培养,增强其辐射农村教师发展的能力。

  政策保障 个性激发

  让培训从“吃桌餐”变为“自助餐”

  “以往教师培训中,往往会存在教师积极性不高、培训机会不均等、培训时间地点不合理等情况。”在姜林看来,要促使教师培训从“跟着走”变成“自己走”,应该让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高学习自主性。

  如何让教师培训从“吃桌餐”变为“自助餐”?该市瞄准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力,推出了有利于教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和教师培训新模式。如建立健全由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青岛名师培养组成的培养体系,助推教师持续读书学习,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自己。同时,完善名优教师参与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制度,组建名师工作室、采取师徒结对、学校教研室(组)共同教研的方式,做到智慧共生,共同成长。

  为给教师提供自主选学机会,增强培训针对性,该市从教师培训供给侧改革入手,基于教师培训需求和教师自主选择,重新组织培训资源,建立了教师个性化培训平台。通过平台,可对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统一收集、分析,再把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汇集起来,让培训单位了解教师需求,并专心研发培训课程,再供教师自主选择,最终实现“线上选课,线下参训”。

  “平台开放以来,教师踊跃参与,报名火爆,有些培训项目报名出现了‘秒杀’现象,没有报上名的教师,纷纷要求增加培训名额和培训班次。”该市教育局人事处副调研员张文学向记者介绍。截至2018年9月,该市教师个性化培训平台已注册8万余人,访问量近62万人次,注册机构65家,汇聚课程近 200门,完成培训13221人次。

  青岛莱西市济南路小学教师于选贞,在平台注册后参加了“班主任管理艺术与创新高级研修班”。她说:“这次培训,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需要的课程,感觉获益匪浅,还积累了培训学分。” 原来,在利用个性化培训平台之外,该市打通了培训与学分间的通道。在市、区、校三级共同建立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明确了市、区和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的责任,并为每位教师建立了电子档案和培训学分银行。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机制,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齐鲁名师、名校长人数在山东省17个设区市中位居首位,青岛市教师、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姜林骄傲地说。


  【记者手记】

“放”出来的动力和活力

■梅香

  全国教育报联盟第六届年会由《山东教育报》编辑部承办,论坛之外,还安排了8家教育报记者的联合采访,主题聚焦教师队伍建设。联合采访组听取了青岛市教育局以及市北区教育局关于创新机制、多措并举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介绍,深入采访了青岛市第二实验初中推进教师梯队发展的具体实践,还走进潍坊市昌邑奎聚中心校、昌邑一中,了解了昌邑一中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经验举措。

  关于山东教师队伍建设,《中国教育报》去年曾通过3篇调查报道作了推介,主题分别为:跳出编制的“框”、补齐最短的“板”、打破管理的“界”,精准揭示了破解难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山东经验。

  记者此行走进山东,亲身感受了山东多地学校因机制创新激生的活力。个人以为,山东的探索创新,对于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启示——

  首先,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切实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山东就是从顶层设计入手,朝着难题精准发力,打破部门条块管理界限,拆除体制机制藩篱,破解了教师编制、待遇等难题。

  其次,主管部门要充分相信基层的智慧和能量,敢于放权。这次联合采访记者听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自主”。 主管部门主动放手,向基层赋权,学校的事情由学校办,教师的事情由其自主,让利益相关人成为创新变革的主体,切实调动了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的热情和创造力。

  再次,山东在贡献了先行先试的经验之外,其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理念和精神,也是值得致敬和学习的。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