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从“指标一流”走向“公认一流”

作者:杨频萍 王拓 发布时间:2019-03-14 来源: 《新华日报》

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热议“双一流”建设——

从“指标一流”走向“公认一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重大战略决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已是“双一流”连续第五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世界一流”如何实现,“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

  一流大学要有家国天下的格局抱负

  国内大学与“世界一流”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认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视角来分析,国内大学还不能很好满足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以及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等三大需求,需要下大力气逐步推动从“指标一流”到“公认一流”的转变。

  他认为,高校“双一流”建设要推动高等教育“慢变量”的内涵式发展,其核心要点是摒弃浮躁和功利。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力争做到统一与分类的平衡、现在与未来的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主观与客观的平衡、能力与结构的平衡、过程与结果的平衡、内涵与指标的平衡、引领与支撑的平衡、规模与产出的平衡,给大学发展以足够的空间与时间,通过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速度变化、动力转换等来实现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蕴含有本土文明的底色,植根独特的文化土壤,有自身使命和价值观,有深沉而远大的抱负,能够为其他国家、其他文明提供实质性的启示和借鉴。”吕建说。南京大学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正是为南大“双一流”建设展开家国天下的大格局。“修身”是推进综合改革,适应新时代;“齐家”是全面实施服务江苏战略;“治国”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平天下”是建设“第一个南大”,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风格”的发展道路。

  “双一流”建设亟待统一规划支持

  “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137所,其中45所为地方高校,占近三分之一,这些高校大多是行业特色型院校。”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说,大多入围“双一流”建设的地方高校,长期以来投入和获得的支持相对不足、欠账较多,既不能得到中央财政等资源的大力支持,不少地方政府也没能给予足够的政策、经费的支持,使得这些高校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引导和激励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实现内涵式和差别化发展,不仅需要高校自身不断进行结构性改革,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不断创新支持方式、精准支持,以更加清晰、明确的政策推进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胡刚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从中央层面进一步制定有效支持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的意见,“统筹谋划,将入围的高校纳入部属高校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细化可以享受教育部直属高校同类标准和待遇的‘红利’清单,切实予以政策支持。譬如在高层次人才工程和科技项目申报、研究生招生规模等方面减少省级统筹,专项配置相关资源、直接下达有关指标和计划。”

  胡刚建议,切实发挥相关学科评议组、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支持同一立项学科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加强交流,推进相关一流学科或建设高校形成联盟,不断加强协同和完善分工,以在世界范围内追求一流为目标,提升我国相关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绩效考核标准,要更加注重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包括高校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促进行业进步发展和参与世界竞争等方面的举措和贡献。”

  科研和教学是“双一流”两翼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科研和教学相互结合。”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说,国外一流大学中,没有教授不上课,也没有教授不做科研,上课、做科研并不矛盾,必须相互融合。

  施大宁表示,“双一流”评价体系方案正在制定中,但毫无疑问,大家已经公认将一流人才的培养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根本性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不追求学术发展,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个学术共同体,学术是大学生存发展的基础。两者是一个学校发展的两翼。

  “现在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怎么把一流的科研学科优势转变成一流的教学资源,怎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研究型教学的主体地位,构建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系统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施大宁说,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范式,从过去知识灌输型为主,转向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引领创新发展的能力。

  “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整的、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发展的、开放的培养模式。”施大宁说,南航将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南航金课”,探索设置富有挑战性的本科荣誉课程。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包括建立教师教学档案,全面反映和评估教师人才培养的工作。“我们一直都注重人才培养,但教学评价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相信我们一定会探索出一个方法,评价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学科、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施大宁表示。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频萍 王拓

责任编辑:陈路

从“指标一流”走向“公认一流”
发布时间:2019-03-14   
来       源:《新华日报》  

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热议“双一流”建设——

从“指标一流”走向“公认一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重大战略决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已是“双一流”连续第五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世界一流”如何实现,“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

  一流大学要有家国天下的格局抱负

  国内大学与“世界一流”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认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视角来分析,国内大学还不能很好满足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以及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等三大需求,需要下大力气逐步推动从“指标一流”到“公认一流”的转变。

  他认为,高校“双一流”建设要推动高等教育“慢变量”的内涵式发展,其核心要点是摒弃浮躁和功利。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力争做到统一与分类的平衡、现在与未来的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主观与客观的平衡、能力与结构的平衡、过程与结果的平衡、内涵与指标的平衡、引领与支撑的平衡、规模与产出的平衡,给大学发展以足够的空间与时间,通过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速度变化、动力转换等来实现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蕴含有本土文明的底色,植根独特的文化土壤,有自身使命和价值观,有深沉而远大的抱负,能够为其他国家、其他文明提供实质性的启示和借鉴。”吕建说。南京大学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正是为南大“双一流”建设展开家国天下的大格局。“修身”是推进综合改革,适应新时代;“齐家”是全面实施服务江苏战略;“治国”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平天下”是建设“第一个南大”,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风格”的发展道路。

  “双一流”建设亟待统一规划支持

  “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137所,其中45所为地方高校,占近三分之一,这些高校大多是行业特色型院校。”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说,大多入围“双一流”建设的地方高校,长期以来投入和获得的支持相对不足、欠账较多,既不能得到中央财政等资源的大力支持,不少地方政府也没能给予足够的政策、经费的支持,使得这些高校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引导和激励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实现内涵式和差别化发展,不仅需要高校自身不断进行结构性改革,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不断创新支持方式、精准支持,以更加清晰、明确的政策推进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胡刚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从中央层面进一步制定有效支持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的意见,“统筹谋划,将入围的高校纳入部属高校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细化可以享受教育部直属高校同类标准和待遇的‘红利’清单,切实予以政策支持。譬如在高层次人才工程和科技项目申报、研究生招生规模等方面减少省级统筹,专项配置相关资源、直接下达有关指标和计划。”

  胡刚建议,切实发挥相关学科评议组、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支持同一立项学科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加强交流,推进相关一流学科或建设高校形成联盟,不断加强协同和完善分工,以在世界范围内追求一流为目标,提升我国相关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绩效考核标准,要更加注重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包括高校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促进行业进步发展和参与世界竞争等方面的举措和贡献。”

  科研和教学是“双一流”两翼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科研和教学相互结合。”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说,国外一流大学中,没有教授不上课,也没有教授不做科研,上课、做科研并不矛盾,必须相互融合。

  施大宁表示,“双一流”评价体系方案正在制定中,但毫无疑问,大家已经公认将一流人才的培养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根本性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不追求学术发展,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个学术共同体,学术是大学生存发展的基础。两者是一个学校发展的两翼。

  “现在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怎么把一流的科研学科优势转变成一流的教学资源,怎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研究型教学的主体地位,构建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系统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施大宁说,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范式,从过去知识灌输型为主,转向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引领创新发展的能力。

  “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整的、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发展的、开放的培养模式。”施大宁说,南航将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南航金课”,探索设置富有挑战性的本科荣誉课程。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包括建立教师教学档案,全面反映和评估教师人才培养的工作。“我们一直都注重人才培养,但教学评价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相信我们一定会探索出一个方法,评价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学科、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施大宁表示。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频萍 王拓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