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双德”养成记

作者:张前 李池云 发布时间:2019-04-1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张前 李池云

  他学习上认真刻苦,专业理论扎实;科研上积极探索,不惧挑战;连续3年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等荣誉;不久前,又荣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称号。

  他是南京邮电大学2016级博士研究生李双德,也是该校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博士一支部党支部书记兼博士班班长。面对爱徒,导师刘芫健教授谆谆教诲:“你的名字中有‘双德’,希望你德才兼备、厚德载物。”

  奉献不计回报

  “李老师,再回来教我们一次!”2013年李双德读本科期间,主动申请到山西省盂县山区均才小学支教。半年的日夕相处,孩子们对他恋恋不舍。李双德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一大早去教室生火炉,给班里的留守儿童买水果,帮他们洗衣服。他所教的班级在当地联考中成绩排名第一。他本人获得“全国扶贫顶岗支教志愿者标兵”称号。

  2014年,李双德考取刘芫健教授的硕士研究生,2016年成为博士研究生。研二时,他得知一名师弟为电磁场中的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犯愁后,随即购买相关书籍,花了一个月时间自学、收听网络课程,再用三四个晚上把相关知识教给师弟。

  李双德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深得师生喜爱。每次上实验课之前,他都提前半小时到场,布置好实验室的器材和用具。每到学期期末考试前,他还把自己整理的复习资料打印出来,分享给其他同学。如今,李双德带着师弟师妹们一起科研攻关,成了研究生的“领头羊”。

  “有时我忙得顾不上吃饭,刘老师给我送来工作餐。”李双德说,“正是导师心中时刻装着学生的品德感染了我,让我学会了处处替他人着想”。

  后劲在于原创

  李双德的研究方向是面向5G毫米波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力求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实现5G中电波的传播规律可视化,并通过信道测量与仿真建模揭示信道传播机理。读研初期,李双德总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出科研成绩,刘芫健则勉励他,“做研究要肯花时间,要把研究‘炖’得入味了,而不能满足于‘快餐’。”

  今年年初,李双德带着师弟去北京交通大学,借助其测量设备进行隧道内测量。为了得到准确的实测数据,他们每天都在隧道里蹲守15个小时左右。这些数据,成了李双德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基础。也是在这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只有坚持原创,科研才有后劲”。

  “李双德刻苦搞科研的劲头真令人佩服,连坐车都看科研文献。”李双德的一名师弟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李双德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有了科研积累,李双德开始申请省研究生创新项目。当时母亲病危,他白天尽心照顾母亲,晚上在医院楼道里撰写项目申请书。那两周,他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省级科研项目。

  信仰助推成长

  李双德从小学习晋剧,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戏曲的艺术熏陶。“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听一听《我的祖国》《绣金匾》这些歌曲,心情就敞亮了。”李双德说,“上高中时,每次看到冉冉升起的国旗,就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一时李双德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大二时入了党。去年起,李双德担任博士一支部党支部书记。目前,党支部有12名博士党员。“博士科研任务重,如何加强党支部建设?”面对新课题,李双德认为,要使支部党建成为博士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为什么做科研,科研能为国家贡献什么?”这些都成了博士一支部活动研讨的话题。渐渐地,党支部活动从“形散”到“神聚”,每个月两次以上的集中学习会,请假的党员少了,提前到场的多了,发言踊跃了,党支部微信群也活跃了起来。“博士一支部的会议记录,图文并茂,堪称范本。”学院党委组织委员吴进赞叹。“每个党员轮流做学习记录,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是李双德的招数之一。

  如今,党支部建立了“点对点”帮助制度,党员从学业和党性修养方面“一对一”结对,发挥所长,共同进步。目前,党支部共有7名博士获得国家奖学金,4人担任过学生干部,8人曾主持省创新项目。该支部党员共发表科研学术论文49篇,其中SCI/EI收录27篇。

责任编辑:陈路

“双德”养成记
——记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李双德
发布时间:2019-04-1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张前 李池云

  他学习上认真刻苦,专业理论扎实;科研上积极探索,不惧挑战;连续3年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等荣誉;不久前,又荣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称号。

  他是南京邮电大学2016级博士研究生李双德,也是该校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博士一支部党支部书记兼博士班班长。面对爱徒,导师刘芫健教授谆谆教诲:“你的名字中有‘双德’,希望你德才兼备、厚德载物。”

  奉献不计回报

  “李老师,再回来教我们一次!”2013年李双德读本科期间,主动申请到山西省盂县山区均才小学支教。半年的日夕相处,孩子们对他恋恋不舍。李双德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一大早去教室生火炉,给班里的留守儿童买水果,帮他们洗衣服。他所教的班级在当地联考中成绩排名第一。他本人获得“全国扶贫顶岗支教志愿者标兵”称号。

  2014年,李双德考取刘芫健教授的硕士研究生,2016年成为博士研究生。研二时,他得知一名师弟为电磁场中的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犯愁后,随即购买相关书籍,花了一个月时间自学、收听网络课程,再用三四个晚上把相关知识教给师弟。

  李双德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深得师生喜爱。每次上实验课之前,他都提前半小时到场,布置好实验室的器材和用具。每到学期期末考试前,他还把自己整理的复习资料打印出来,分享给其他同学。如今,李双德带着师弟师妹们一起科研攻关,成了研究生的“领头羊”。

  “有时我忙得顾不上吃饭,刘老师给我送来工作餐。”李双德说,“正是导师心中时刻装着学生的品德感染了我,让我学会了处处替他人着想”。

  后劲在于原创

  李双德的研究方向是面向5G毫米波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力求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实现5G中电波的传播规律可视化,并通过信道测量与仿真建模揭示信道传播机理。读研初期,李双德总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出科研成绩,刘芫健则勉励他,“做研究要肯花时间,要把研究‘炖’得入味了,而不能满足于‘快餐’。”

  今年年初,李双德带着师弟去北京交通大学,借助其测量设备进行隧道内测量。为了得到准确的实测数据,他们每天都在隧道里蹲守15个小时左右。这些数据,成了李双德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基础。也是在这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只有坚持原创,科研才有后劲”。

  “李双德刻苦搞科研的劲头真令人佩服,连坐车都看科研文献。”李双德的一名师弟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李双德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有了科研积累,李双德开始申请省研究生创新项目。当时母亲病危,他白天尽心照顾母亲,晚上在医院楼道里撰写项目申请书。那两周,他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省级科研项目。

  信仰助推成长

  李双德从小学习晋剧,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戏曲的艺术熏陶。“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听一听《我的祖国》《绣金匾》这些歌曲,心情就敞亮了。”李双德说,“上高中时,每次看到冉冉升起的国旗,就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一时李双德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大二时入了党。去年起,李双德担任博士一支部党支部书记。目前,党支部有12名博士党员。“博士科研任务重,如何加强党支部建设?”面对新课题,李双德认为,要使支部党建成为博士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为什么做科研,科研能为国家贡献什么?”这些都成了博士一支部活动研讨的话题。渐渐地,党支部活动从“形散”到“神聚”,每个月两次以上的集中学习会,请假的党员少了,提前到场的多了,发言踊跃了,党支部微信群也活跃了起来。“博士一支部的会议记录,图文并茂,堪称范本。”学院党委组织委员吴进赞叹。“每个党员轮流做学习记录,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是李双德的招数之一。

  如今,党支部建立了“点对点”帮助制度,党员从学业和党性修养方面“一对一”结对,发挥所长,共同进步。目前,党支部共有7名博士获得国家奖学金,4人担任过学生干部,8人曾主持省创新项目。该支部党员共发表科研学术论文49篇,其中SCI/EI收录27篇。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