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老师像一盏灯,照亮学生前行路(图)

作者:张涛 叶真 葛灵丹 沈峥嵘 发布时间:2019-09-10 来源: 《新华日报》

致敬第三十五个教师节,记者走近乡村教师、特教老师、思政课老师——

老师像一盏灯,照亮学生前行路

昨日,南京夫子庙小学学生为老师献上大大的拥抱,并祝老师节日快乐。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邵丹摄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9日,在全国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这群人生道路上的“点灯人”,感受他们孜孜不倦、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德师风。

  立足村小,用跳绳点亮孩童世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扎根乡村,为乡村孩子们点亮前行的路。

  从徐州新沂城区向北出发,驱车15分钟,再向西北行驶大约20分钟,便是乡村教师王丽任教的新安镇南陈小学。作为该校仅有的几位年轻教师,31岁的王丽身兼多职,老师和孩子们却都喜欢喊她“王教练”。

  每到大课间,这座地处苏鲁交界的村小便格外热闹,在跃动的音乐声中,数百名孩子共同参与花样跳绳,彩虹绳、八字对冲绳、十字交叉绳、交互绳、双跳双飞绳翻飞不断,王丽,就是这群孩子们的“总教头”。

  时间回到三年前,彼时,新沂市教育系统举办起各类新教育实验现场观摩和特色成果展示活动,推进新教育实验的春风扑面而来。“我们的特色项目在哪里?”王丽开始思索这样的问题。

  同年4月,一次偶然的外出学习,王丽接触到了花样跳绳这项运动,顿时眼前一亮。她暗下决心,要让花样跳绳在南陈小学落地生根。

  然而,对于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的王丽而言,教授花样跳绳,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为了把花样跳绳搞起来,她每每都是在夜里哄睡了孩子,才坐在电脑前上网搜集花样跳绳的相关资料。

  次日午后,王丽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演示她前一晚学习到的每一个动作,切磋每一个环节技巧。“很多次,我也想放弃,可是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和充满希望的双眼,我不忍让他们失望。”

  几年来,王丽主编的《绳彩飞扬》校本课程在全校普及使用,撰写的《花样跳绳》校本课程,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十大卓越课程”提名奖。

  “以绳健体、以绳增智、以绳促德。”今年7月,在全国跳绳联赛总决赛上,王丽带着孩子们勇夺7枚金牌、10枚银牌、3枚铜牌,让名不见经传的南陈小学走进大众视野。

  耕耘教坛,特教事业后继有人

  “我们来到这未开垦的地方,带着温暖带着爱,拨响孩子理智的琴弦……”一曲《特教工作者之歌》唱出了特教老师的心声。在这背后,歌曲作词者李泽慧以自己对特殊教育的深刻理解教导学生,以自己对特殊教育的强烈热爱影响学生。

  今年是第35个教师节,也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李泽慧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第35个年头。35年来,李泽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特教老师,共同为特殊的孩子们打开美丽人生。“作为一名特教老师,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平等看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并在此基础上有爱心、有耐心兼备专业知识技能与良好的沟通技能。”这是李泽慧会对每一届特殊教育学生说的话。

  在学生们眼中,李泽慧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之一。至今,毕业30多年的学生们遇到教学上的问题依然会和李泽慧沟通。

  珠扎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一名大四学生。2016年,他从西藏那曲来到南京。这位视力障碍同学对汉语很不熟悉,也不会使用盲文。与普通人同堂听课,珠扎需要比同学们更努力。李泽慧非常关注这位特殊的学生,她会经常和珠扎聊天,并给他课后“开小灶”。但每次分别时,李泽慧会让珠扎自己走,回到图书馆或寝室,而不是扶着他离开。“我会在后面默默看着他,直到他抵达安全的位置。”李泽慧说,“来到我们学校的都是成年人,老师关怀特殊的学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替代他们生活、完成任务。”

  用真实的力量让学生感同身受

  作为一名年轻的思政课老师,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5后教师、硕士生导师郑晶晶深感责任重大:“面对学生的疑问或错误认识,不能随声附和。既要有事实依据,也要有理论高度。”可是,要让年轻人对思政课的内容入脑入心,谈何容易?郑晶晶的“秘诀”就是坚持用客观、真实的力量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E起学习”网上思政微课堂中,郑晶晶从“我的青春焦虑吗?”“我的榜样在哪里?”“我的青春有意义吗?”这三个大学生日常关心的问题出发,跟学生们聊了聊什么才是有意义的青春,深受学生喜爱。在郑晶晶的微信里,都是学生给她发的“人生问题”。“有对专业学习不自信的,也有对未来没有把握的,也有对当下的人际关系有困惑的。我很开心他们愿意跟我聊这些,我也很愿意给他们一些引导,像这样的课后追踪特别真实,也特别有价值。”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谈谈你的幸福观”……一直以来,郑晶晶热衷于为学生设置“附加题”,将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她课堂上的“保留节目”。“每节课的前7分钟,是学生的自由言论时间,由两名同学对当下的不同社会热点进行阐述和评析。”虽然一年要上264节课,郑晶晶却一直坚持这样做。

  师者一团火,点亮万颗心。“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不仅要让学生说,更要让学生有思考、有深度、有体悟。孩子们喜欢上这门课就是我幸福的源泉!我希望自己可以是一盏灯,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郑晶晶说。

  本报记者 张涛 叶真 葛灵丹 沈峥嵘

责任编辑:陈路

老师像一盏灯,照亮学生前行路(图)
发布时间:2019-09-10   
来       源:《新华日报》  

致敬第三十五个教师节,记者走近乡村教师、特教老师、思政课老师——

老师像一盏灯,照亮学生前行路

昨日,南京夫子庙小学学生为老师献上大大的拥抱,并祝老师节日快乐。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邵丹摄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9日,在全国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这群人生道路上的“点灯人”,感受他们孜孜不倦、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德师风。

  立足村小,用跳绳点亮孩童世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扎根乡村,为乡村孩子们点亮前行的路。

  从徐州新沂城区向北出发,驱车15分钟,再向西北行驶大约20分钟,便是乡村教师王丽任教的新安镇南陈小学。作为该校仅有的几位年轻教师,31岁的王丽身兼多职,老师和孩子们却都喜欢喊她“王教练”。

  每到大课间,这座地处苏鲁交界的村小便格外热闹,在跃动的音乐声中,数百名孩子共同参与花样跳绳,彩虹绳、八字对冲绳、十字交叉绳、交互绳、双跳双飞绳翻飞不断,王丽,就是这群孩子们的“总教头”。

  时间回到三年前,彼时,新沂市教育系统举办起各类新教育实验现场观摩和特色成果展示活动,推进新教育实验的春风扑面而来。“我们的特色项目在哪里?”王丽开始思索这样的问题。

  同年4月,一次偶然的外出学习,王丽接触到了花样跳绳这项运动,顿时眼前一亮。她暗下决心,要让花样跳绳在南陈小学落地生根。

  然而,对于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的王丽而言,教授花样跳绳,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为了把花样跳绳搞起来,她每每都是在夜里哄睡了孩子,才坐在电脑前上网搜集花样跳绳的相关资料。

  次日午后,王丽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演示她前一晚学习到的每一个动作,切磋每一个环节技巧。“很多次,我也想放弃,可是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和充满希望的双眼,我不忍让他们失望。”

  几年来,王丽主编的《绳彩飞扬》校本课程在全校普及使用,撰写的《花样跳绳》校本课程,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十大卓越课程”提名奖。

  “以绳健体、以绳增智、以绳促德。”今年7月,在全国跳绳联赛总决赛上,王丽带着孩子们勇夺7枚金牌、10枚银牌、3枚铜牌,让名不见经传的南陈小学走进大众视野。

  耕耘教坛,特教事业后继有人

  “我们来到这未开垦的地方,带着温暖带着爱,拨响孩子理智的琴弦……”一曲《特教工作者之歌》唱出了特教老师的心声。在这背后,歌曲作词者李泽慧以自己对特殊教育的深刻理解教导学生,以自己对特殊教育的强烈热爱影响学生。

  今年是第35个教师节,也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李泽慧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第35个年头。35年来,李泽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特教老师,共同为特殊的孩子们打开美丽人生。“作为一名特教老师,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平等看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并在此基础上有爱心、有耐心兼备专业知识技能与良好的沟通技能。”这是李泽慧会对每一届特殊教育学生说的话。

  在学生们眼中,李泽慧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之一。至今,毕业30多年的学生们遇到教学上的问题依然会和李泽慧沟通。

  珠扎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一名大四学生。2016年,他从西藏那曲来到南京。这位视力障碍同学对汉语很不熟悉,也不会使用盲文。与普通人同堂听课,珠扎需要比同学们更努力。李泽慧非常关注这位特殊的学生,她会经常和珠扎聊天,并给他课后“开小灶”。但每次分别时,李泽慧会让珠扎自己走,回到图书馆或寝室,而不是扶着他离开。“我会在后面默默看着他,直到他抵达安全的位置。”李泽慧说,“来到我们学校的都是成年人,老师关怀特殊的学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替代他们生活、完成任务。”

  用真实的力量让学生感同身受

  作为一名年轻的思政课老师,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5后教师、硕士生导师郑晶晶深感责任重大:“面对学生的疑问或错误认识,不能随声附和。既要有事实依据,也要有理论高度。”可是,要让年轻人对思政课的内容入脑入心,谈何容易?郑晶晶的“秘诀”就是坚持用客观、真实的力量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E起学习”网上思政微课堂中,郑晶晶从“我的青春焦虑吗?”“我的榜样在哪里?”“我的青春有意义吗?”这三个大学生日常关心的问题出发,跟学生们聊了聊什么才是有意义的青春,深受学生喜爱。在郑晶晶的微信里,都是学生给她发的“人生问题”。“有对专业学习不自信的,也有对未来没有把握的,也有对当下的人际关系有困惑的。我很开心他们愿意跟我聊这些,我也很愿意给他们一些引导,像这样的课后追踪特别真实,也特别有价值。”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谈谈你的幸福观”……一直以来,郑晶晶热衷于为学生设置“附加题”,将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她课堂上的“保留节目”。“每节课的前7分钟,是学生的自由言论时间,由两名同学对当下的不同社会热点进行阐述和评析。”虽然一年要上264节课,郑晶晶却一直坚持这样做。

  师者一团火,点亮万颗心。“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不仅要让学生说,更要让学生有思考、有深度、有体悟。孩子们喜欢上这门课就是我幸福的源泉!我希望自己可以是一盏灯,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郑晶晶说。

  本报记者 张涛 叶真 葛灵丹 沈峥嵘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