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乡村小站”里有大文章

作者:潘玉娇 万娟 发布时间:2019-11-0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潘玉娇 见习记者 万娟

  “为什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花费时间这么多,成效却不高?”“部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怎样才能在课堂中落实好?”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研修活动在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举行。40余名来自南塘桥小学及附近乡村学校的教师齐聚一堂,向坐在台上的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黄亚芬、常州市语文骨干教师刘芙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些问题琐碎而繁杂,但都是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黄亚芬和刘芙华显然早有准备,在进行简要解答以后,她们还通过课堂教学示范、微讲座等方式为教师们拨开迷雾。

  这是常州市庄惠芬名校长培养基地语文学科乡村培育站的一场常规活动。与一般教师培训不同的是,这个培育站的活动没有行政指导,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完全由基地成员发起、当地教师自发组织参与,用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校长庄惠芬的话来说,“学科培育站领衔人连车费都要自己贴,一切全凭对乡村教学的热爱”。

  事情要从去年说起。2018年,常州在全市建立了19个由办学实绩特别显著、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校长主持的“名校长培养基地”,旨在发挥名校长引领作用,打造校长专业成长共同体。“名校长培养基地”共有254名培养对象,在为期3年的时间里,他们将定期通过理论学习、主题沙龙、挂职锻炼、课题研究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庄惠芬领衔的培养基地共有19名成员。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是武进区乡村学校的“一把手”。学校情况各不相同,但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却有类似之处。渐渐地,庄惠芬发现,基地成立以后,她与成员们交流最多的是彼此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但乡村学校面临的另一个发展难题——薄弱学科如何提升,是这些校长们一直想解决、又难以解决的“心头之患”。

  怎么办?“一把手”们聚在一起,很快就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何不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培育站,发挥各自学校的学科优势,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带领基地成员校共同成长?于是,庄惠芬带领校长们在对各校学科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了以施璐嘉、彭峰、黄亚芬等21名市、区学科带头人为领衔人的16个乡村学校学科培育站,并在14所小学落户。自今年9月起,各学科培育站已陆续开展活动。

  以南塘桥小学为例,校长吴亚娟是常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这几年该校数学学科发展强劲,但语文学科却相对薄弱,“主要是缺少学科领衔人”。于是,吴亚娟希望在学校建立语文学科培育站,加大对学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引领,助推他们专业成长。

  “培育站的第一轮运作时间为一年,由培育站学科领衔人、培育站设点学校、名校长培养基地三方共同签订合作协议,领衔人负责学科专业引领;站点校负责提供后勤保障;基地负责总体协调。”庄惠芬说,“一年结束后,学校可以根据培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和领衔人的意愿,选择终止合作或者继续合作。”据她介绍,设点的学校每月至少举办一次研修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展示、评课议课、座谈会、沙龙等。除了本校教师,其他学校有兴趣的教师也都可以参加。

  培育站的研修活动针对性很强,学科领衔人需要提前对站点校的学科教学情况摸底,并对每一名教师进行分析,为其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计划。记者发现,在黄亚芬和刘芙华共同撰写的关于南塘桥小学语文学科的研修计划中,既有对学校教师群体的整体结构分析,也有每一名教师3~5年内专业成长的具体规划;既有一年内研修活动的详细安排,也有学科发展疑难问题的对策研究,这种“诊断式”的学科引领,为乡村学校“抱团生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每一名教师、每一堂课。”庄惠芬表示,学科乡村培育站不仅能使站点学校教师获益,也能加深领衔人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再认知和流程再造,从而实现对乡村学校所需学科的精准帮扶,“学科强了、教师优了、课堂活了,教育就美了,城乡差距就缩小了,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虽然才启动不久,但这些乡村学科培育站已引发了广泛关注,慕名而来的教师越来越多,有些甚至来自常州市区。“这种自下而上发起的学科培育站,体现的是我们乡村教师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热爱教育的情怀。”武进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腊美说,“希望他们能够把这件好事踏踏实实做好,为乡村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责任编辑:陈路

“乡村小站”里有大文章
发布时间:2019-11-0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潘玉娇 见习记者 万娟

  “为什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花费时间这么多,成效却不高?”“部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怎样才能在课堂中落实好?”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研修活动在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举行。40余名来自南塘桥小学及附近乡村学校的教师齐聚一堂,向坐在台上的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黄亚芬、常州市语文骨干教师刘芙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些问题琐碎而繁杂,但都是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黄亚芬和刘芙华显然早有准备,在进行简要解答以后,她们还通过课堂教学示范、微讲座等方式为教师们拨开迷雾。

  这是常州市庄惠芬名校长培养基地语文学科乡村培育站的一场常规活动。与一般教师培训不同的是,这个培育站的活动没有行政指导,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完全由基地成员发起、当地教师自发组织参与,用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校长庄惠芬的话来说,“学科培育站领衔人连车费都要自己贴,一切全凭对乡村教学的热爱”。

  事情要从去年说起。2018年,常州在全市建立了19个由办学实绩特别显著、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校长主持的“名校长培养基地”,旨在发挥名校长引领作用,打造校长专业成长共同体。“名校长培养基地”共有254名培养对象,在为期3年的时间里,他们将定期通过理论学习、主题沙龙、挂职锻炼、课题研究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庄惠芬领衔的培养基地共有19名成员。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是武进区乡村学校的“一把手”。学校情况各不相同,但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却有类似之处。渐渐地,庄惠芬发现,基地成立以后,她与成员们交流最多的是彼此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但乡村学校面临的另一个发展难题——薄弱学科如何提升,是这些校长们一直想解决、又难以解决的“心头之患”。

  怎么办?“一把手”们聚在一起,很快就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何不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培育站,发挥各自学校的学科优势,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带领基地成员校共同成长?于是,庄惠芬带领校长们在对各校学科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了以施璐嘉、彭峰、黄亚芬等21名市、区学科带头人为领衔人的16个乡村学校学科培育站,并在14所小学落户。自今年9月起,各学科培育站已陆续开展活动。

  以南塘桥小学为例,校长吴亚娟是常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这几年该校数学学科发展强劲,但语文学科却相对薄弱,“主要是缺少学科领衔人”。于是,吴亚娟希望在学校建立语文学科培育站,加大对学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引领,助推他们专业成长。

  “培育站的第一轮运作时间为一年,由培育站学科领衔人、培育站设点学校、名校长培养基地三方共同签订合作协议,领衔人负责学科专业引领;站点校负责提供后勤保障;基地负责总体协调。”庄惠芬说,“一年结束后,学校可以根据培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和领衔人的意愿,选择终止合作或者继续合作。”据她介绍,设点的学校每月至少举办一次研修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展示、评课议课、座谈会、沙龙等。除了本校教师,其他学校有兴趣的教师也都可以参加。

  培育站的研修活动针对性很强,学科领衔人需要提前对站点校的学科教学情况摸底,并对每一名教师进行分析,为其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计划。记者发现,在黄亚芬和刘芙华共同撰写的关于南塘桥小学语文学科的研修计划中,既有对学校教师群体的整体结构分析,也有每一名教师3~5年内专业成长的具体规划;既有一年内研修活动的详细安排,也有学科发展疑难问题的对策研究,这种“诊断式”的学科引领,为乡村学校“抱团生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每一名教师、每一堂课。”庄惠芬表示,学科乡村培育站不仅能使站点学校教师获益,也能加深领衔人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再认知和流程再造,从而实现对乡村学校所需学科的精准帮扶,“学科强了、教师优了、课堂活了,教育就美了,城乡差距就缩小了,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虽然才启动不久,但这些乡村学科培育站已引发了广泛关注,慕名而来的教师越来越多,有些甚至来自常州市区。“这种自下而上发起的学科培育站,体现的是我们乡村教师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热爱教育的情怀。”武进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腊美说,“希望他们能够把这件好事踏踏实实做好,为乡村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