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心系教育 情满一生

作者:李大林 吴向裕 发布时间:2020-01-1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吴向裕

  一本语言学教学用书,何以成为众多高校中文专业的通用教材,又何以从1979年出版至今先后增订11个版本,创造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的奇迹?不久前,由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成功入选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70部经典图书。作为主编之一,语言学家廖序东为该书的编纂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学科的创始人,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我国教育事业和语言学事业。2006年12月,廖序东辞世,享年91岁。

  一部经典,回馈一个时代

  1915年3月,廖序东出生于湖北汉口,1936年中师毕业后担任小学国文教师,后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师从黎锦熙先生,并辗转多所高校任教。1957年后,他扎根江苏徐州,潜心研究语言学和教育学。

  “学校从无锡迁至徐州,在这里,廖老师才最终安定下来,这也为他推进我校中文学科和语言学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申回忆道,中文系设立之初,廖序东作为系主任,担起了整个系科的发展重任,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当时廖老师经常为中文系学生编写辅导资料,那些讲义特别实用,不仅在本校得到推广,外省市不少高校也陆续使用”。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范围内停开了近10年的现代汉语课程得以恢复,教材建设随之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不少高校教师提出1962年版《现代汉语》已不能满足需要,亟需一部贴合时代和学生特点的现代汉语教材。”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黄廖本”《现代汉语》编写组领导小组组长李行健说,当时廖序东与黄伯荣主动承担了教材的主要编写任务,这让编写组成员干劲十足,“各种理论的渗透,立论的抓取,细节的推敲,二老非常用功”。

  时至今日,经过11次修订,“黄廖本”《现代汉语》已经成为语言学界公认的经典教材,其使用量一直保持各类现代汉语教材之首。

  一个理想,倾注一生情怀

  一生心系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廖序东对待学生始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1981年,我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拿到的第一本教材就是‘黄廖本’《现代汉语》,大学毕业后,我如愿投到廖序东先生门下,成为他的学生。”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王建军说,廖序东作为学科带头人和院系主要负责人,平日很忙,但对待学生无微不至,“廖老师对我们从没有什么架子,常常关心我们的学业和生活,他为人为师的品质至今影响着我”。

  同为廖序东的学生,现任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副校长张勇更是感受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的真切内涵:“廖老师常建议我们叫他‘老师’,他总说‘主任’是他的职务,‘教授’是他的职称,这些都是临时的,只有‘老师’才是永久的。他的这句话,让我受益良多。”

  由于日常事务繁忙,有时无法在课堂上当面为学生解答的难题,廖序东就会让学生以书面方式汇总出来。他总是不厌其烦,工工整整地书写下答复,及时反馈给学生。“廖老师很勤奋,一学期下来,给我们的书面回复足有一本书的体量,后来我们整理油印了出来,传用了很多年。”张勇说。

  毕业后,张勇到连云港赣榆的一所中学任教,平时仍保持着与廖序东的书信往来。廖序东每信必应,并主动关心他的工作和生活。“多则两千余字,少则几百字,廖老师常常提醒我‘讲语文知识,应着重讲学生用错的内容’,一再强调要让学生‘会用’。熟悉的口吻,亲切的情感,廖老师是我一生的良师。”张勇说。

  一段传奇,汇聚一种精神

  廖序东带给当今学界的影响远不止《现代汉语》这一本书,在汉语语法、汉语方言、语言教学、语言学名著译介等方面,他都贡献了不少富有创意的成果。作为廖序东工作时间最长、付出精力最多的学校,江苏师大将语言学拓展为神经语言学,如今这一学科已成为学术界耀眼的明珠。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师大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杨亦鸣也是廖序东的学生。“‘黄廖本’《现代汉语》对我的学术生涯大有启发,语言学是我的研究根基。”据杨亦鸣介绍,江苏师大的语言学学科团队是我国神经语言学的开拓者,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他们就将语言学理论与神经科学等相结合,确立神经语言学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国内首批神经语言学博士和硕士人才。目前,该学科研究涉及神经词汇学、神经句法学、神经语音学、阅读障碍症等,取得了高水平研究成果。

  “廖老师留给我们的是他对待学术、对待教育事业的坚守和真诚,留给学校的是语言学的学术底蕴和学术根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杨亦鸣说。

  2015年,江苏师大举办“廖序东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一致把廖序东对学术、社会的贡献定义为“廖序东精神”,即“无限追求、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同年11月,江苏师大文学院设立“廖序东班”,以传承“廖序东精神”为主旨,引导学生潜心向学、追求卓越。如今,“廖序东班”已成为该校人才培养的一张名片。

  “廖老师是我校老一辈教师艰苦创业的杰出代表,他优秀的师德、师艺惠及了一代又一代师大学子。‘廖序东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说。

责任编辑:陈路

心系教育 情满一生
——记江苏师范大学汉语言学科创始人廖序东
发布时间:2020-01-1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吴向裕

  一本语言学教学用书,何以成为众多高校中文专业的通用教材,又何以从1979年出版至今先后增订11个版本,创造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的奇迹?不久前,由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成功入选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70部经典图书。作为主编之一,语言学家廖序东为该书的编纂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学科的创始人,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我国教育事业和语言学事业。2006年12月,廖序东辞世,享年91岁。

  一部经典,回馈一个时代

  1915年3月,廖序东出生于湖北汉口,1936年中师毕业后担任小学国文教师,后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师从黎锦熙先生,并辗转多所高校任教。1957年后,他扎根江苏徐州,潜心研究语言学和教育学。

  “学校从无锡迁至徐州,在这里,廖老师才最终安定下来,这也为他推进我校中文学科和语言学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申回忆道,中文系设立之初,廖序东作为系主任,担起了整个系科的发展重任,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当时廖老师经常为中文系学生编写辅导资料,那些讲义特别实用,不仅在本校得到推广,外省市不少高校也陆续使用”。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范围内停开了近10年的现代汉语课程得以恢复,教材建设随之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不少高校教师提出1962年版《现代汉语》已不能满足需要,亟需一部贴合时代和学生特点的现代汉语教材。”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黄廖本”《现代汉语》编写组领导小组组长李行健说,当时廖序东与黄伯荣主动承担了教材的主要编写任务,这让编写组成员干劲十足,“各种理论的渗透,立论的抓取,细节的推敲,二老非常用功”。

  时至今日,经过11次修订,“黄廖本”《现代汉语》已经成为语言学界公认的经典教材,其使用量一直保持各类现代汉语教材之首。

  一个理想,倾注一生情怀

  一生心系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廖序东对待学生始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1981年,我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拿到的第一本教材就是‘黄廖本’《现代汉语》,大学毕业后,我如愿投到廖序东先生门下,成为他的学生。”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王建军说,廖序东作为学科带头人和院系主要负责人,平日很忙,但对待学生无微不至,“廖老师对我们从没有什么架子,常常关心我们的学业和生活,他为人为师的品质至今影响着我”。

  同为廖序东的学生,现任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副校长张勇更是感受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的真切内涵:“廖老师常建议我们叫他‘老师’,他总说‘主任’是他的职务,‘教授’是他的职称,这些都是临时的,只有‘老师’才是永久的。他的这句话,让我受益良多。”

  由于日常事务繁忙,有时无法在课堂上当面为学生解答的难题,廖序东就会让学生以书面方式汇总出来。他总是不厌其烦,工工整整地书写下答复,及时反馈给学生。“廖老师很勤奋,一学期下来,给我们的书面回复足有一本书的体量,后来我们整理油印了出来,传用了很多年。”张勇说。

  毕业后,张勇到连云港赣榆的一所中学任教,平时仍保持着与廖序东的书信往来。廖序东每信必应,并主动关心他的工作和生活。“多则两千余字,少则几百字,廖老师常常提醒我‘讲语文知识,应着重讲学生用错的内容’,一再强调要让学生‘会用’。熟悉的口吻,亲切的情感,廖老师是我一生的良师。”张勇说。

  一段传奇,汇聚一种精神

  廖序东带给当今学界的影响远不止《现代汉语》这一本书,在汉语语法、汉语方言、语言教学、语言学名著译介等方面,他都贡献了不少富有创意的成果。作为廖序东工作时间最长、付出精力最多的学校,江苏师大将语言学拓展为神经语言学,如今这一学科已成为学术界耀眼的明珠。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师大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杨亦鸣也是廖序东的学生。“‘黄廖本’《现代汉语》对我的学术生涯大有启发,语言学是我的研究根基。”据杨亦鸣介绍,江苏师大的语言学学科团队是我国神经语言学的开拓者,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他们就将语言学理论与神经科学等相结合,确立神经语言学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国内首批神经语言学博士和硕士人才。目前,该学科研究涉及神经词汇学、神经句法学、神经语音学、阅读障碍症等,取得了高水平研究成果。

  “廖老师留给我们的是他对待学术、对待教育事业的坚守和真诚,留给学校的是语言学的学术底蕴和学术根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杨亦鸣说。

  2015年,江苏师大举办“廖序东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一致把廖序东对学术、社会的贡献定义为“廖序东精神”,即“无限追求、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同年11月,江苏师大文学院设立“廖序东班”,以传承“廖序东精神”为主旨,引导学生潜心向学、追求卓越。如今,“廖序东班”已成为该校人才培养的一张名片。

  “廖老师是我校老一辈教师艰苦创业的杰出代表,他优秀的师德、师艺惠及了一代又一代师大学子。‘廖序东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说。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