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爱“常”在 不孤单

作者:万 娟 发布时间:2020-02-1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防疫期间,常州西藏民族中学的藏族学生们得到多方关怀——

爱“常”在 不孤单

  ■本报见习记者 万娟

  2月4日凌晨,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学生益西卓嘎突然发热、咳嗽、胸闷,值班教师王成洋第一时间将其送至医院就诊,好在只是普通肺炎,他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班主任杨艳华得知情况后,来不及洗漱,匆忙赶去医院,守在病床前,随时向学校及学生家长通报孩子的情况。6日,从西藏赶来的家长看到安然无恙的孩子,连连致谢。“我们学校共有452名藏族学生,这个春节有155人留在学校,我们必须对孩子们尽心尽力。”杨艳华说。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于1985年建校,是全国首批落实国务院“智力援藏”精神的内地西藏班(校)。这里的藏族孩子们十一二岁就告别父母,到常州上学,离家几千公里,他们称常州为“第二故乡”,把常州西藏民族中学视作为“家”。

  面对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该校组建了一支被称为“36524”的“英雄部队”——由班主任组成,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他们坚守在学校,成为学生们“生活上的慈母、思想上的益友、学习上的良师”。

  2月1日,是学生过完藏历新年的返校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为了确保安全,学校统一安排了2个集中观察点,安置返常的200多名学生。学生们在观察点与留校学生同步安排自主学习。

  每天早上8点和下午1点,教师们分别对校内和观察点各区域、各楼层进行打扫、消毒。下午3点半后是自由活动时间。学校内,学生分批次来到操场晒太阳、跳绳、跑步等。在观察点,为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学校特设体育活动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在特定区域开展趣味性室内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不同时段分散参与,保证每天基本的运动量。

  “我们待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还长,这些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教师吴虹告诉记者,他们每天给学生送饭、量体温,该校党支部书记巢小平在校园例行巡查时,看到有些男生的头发长了,还亲自“操刀”为他们理发。阳光下,学生乖巧地坐着,老师站在他身后细心地修剪,成了这个假期“常藏”校园里温馨美丽的一幅画面。

  在这次特殊的疫情中,藏族孩子的身边除了有教师们的守护,还有来自“常爸”“常妈”们的关怀。

  自2010年起,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每年都会举行汉藏家庭结对活动,截至目前,共有1425名藏族学生结对常州家庭,孩子们亲切地称呼结对家庭的爸爸妈妈为“常爸”“常妈”。

  1月22日,学生旦增色珍跟着她的“常妈”孙红回了家。“她就是我的另一个女儿,尽管疫情挺严重的,但我怕孩子在学校孤独,还是想接她一起过年。”2018年,常州市民孙红一家通过学校与正在上初一的旦增色珍结成了对子,从此,她便多了一个“贴心小棉袄”。周末、节假日,孙红都会到学校看望色珍,或接她回家,吃饭、看电影、逛书店、外出旅行……这段时间,孙红更是每天都打电话到学校询问色珍的情况,“我们想让孩子知道,‘常爸’‘常妈’一直在关心、支持她”。

  陈逞是一名“常爸”。在这次疫情中,他得知西藏民族中学消毒用品、口罩等物资紧缺的消息,便将自己竭尽全力争取到的500个防护口罩、25斤酒精,及时捐赠给了学校。“作为‘常爸’,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陈逞说。

  防疫期间,常州市教育局负责人多次前往西藏民族中学,关注防疫工作动向,指导学校制订工作方案,除了提供物资帮助以外,还召集10名专业校医和体育教师,增援学校防疫抗疫工作。

  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阻断了不少藏族学子与亲人的团聚,但他们身边,关爱“常”在,孩子们不再感到害怕,不再觉得孤单。

责任编辑:陈路

爱“常”在 不孤单
发布时间:2020-02-1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防疫期间,常州西藏民族中学的藏族学生们得到多方关怀——

爱“常”在 不孤单

  ■本报见习记者 万娟

  2月4日凌晨,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学生益西卓嘎突然发热、咳嗽、胸闷,值班教师王成洋第一时间将其送至医院就诊,好在只是普通肺炎,他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班主任杨艳华得知情况后,来不及洗漱,匆忙赶去医院,守在病床前,随时向学校及学生家长通报孩子的情况。6日,从西藏赶来的家长看到安然无恙的孩子,连连致谢。“我们学校共有452名藏族学生,这个春节有155人留在学校,我们必须对孩子们尽心尽力。”杨艳华说。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于1985年建校,是全国首批落实国务院“智力援藏”精神的内地西藏班(校)。这里的藏族孩子们十一二岁就告别父母,到常州上学,离家几千公里,他们称常州为“第二故乡”,把常州西藏民族中学视作为“家”。

  面对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该校组建了一支被称为“36524”的“英雄部队”——由班主任组成,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他们坚守在学校,成为学生们“生活上的慈母、思想上的益友、学习上的良师”。

  2月1日,是学生过完藏历新年的返校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为了确保安全,学校统一安排了2个集中观察点,安置返常的200多名学生。学生们在观察点与留校学生同步安排自主学习。

  每天早上8点和下午1点,教师们分别对校内和观察点各区域、各楼层进行打扫、消毒。下午3点半后是自由活动时间。学校内,学生分批次来到操场晒太阳、跳绳、跑步等。在观察点,为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学校特设体育活动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在特定区域开展趣味性室内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不同时段分散参与,保证每天基本的运动量。

  “我们待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还长,这些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教师吴虹告诉记者,他们每天给学生送饭、量体温,该校党支部书记巢小平在校园例行巡查时,看到有些男生的头发长了,还亲自“操刀”为他们理发。阳光下,学生乖巧地坐着,老师站在他身后细心地修剪,成了这个假期“常藏”校园里温馨美丽的一幅画面。

  在这次特殊的疫情中,藏族孩子的身边除了有教师们的守护,还有来自“常爸”“常妈”们的关怀。

  自2010年起,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每年都会举行汉藏家庭结对活动,截至目前,共有1425名藏族学生结对常州家庭,孩子们亲切地称呼结对家庭的爸爸妈妈为“常爸”“常妈”。

  1月22日,学生旦增色珍跟着她的“常妈”孙红回了家。“她就是我的另一个女儿,尽管疫情挺严重的,但我怕孩子在学校孤独,还是想接她一起过年。”2018年,常州市民孙红一家通过学校与正在上初一的旦增色珍结成了对子,从此,她便多了一个“贴心小棉袄”。周末、节假日,孙红都会到学校看望色珍,或接她回家,吃饭、看电影、逛书店、外出旅行……这段时间,孙红更是每天都打电话到学校询问色珍的情况,“我们想让孩子知道,‘常爸’‘常妈’一直在关心、支持她”。

  陈逞是一名“常爸”。在这次疫情中,他得知西藏民族中学消毒用品、口罩等物资紧缺的消息,便将自己竭尽全力争取到的500个防护口罩、25斤酒精,及时捐赠给了学校。“作为‘常爸’,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陈逞说。

  防疫期间,常州市教育局负责人多次前往西藏民族中学,关注防疫工作动向,指导学校制订工作方案,除了提供物资帮助以外,还召集10名专业校医和体育教师,增援学校防疫抗疫工作。

  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阻断了不少藏族学子与亲人的团聚,但他们身边,关爱“常”在,孩子们不再感到害怕,不再觉得孤单。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