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培养未来科学家,从守护好奇心开始

作者:王拓 蔡姝雯 杨频萍 王梦然 发布时间:2020-09-15 来源: 新华日报

我省科技界教育界热议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提及的这个词——

培养未来科学家,从守护好奇心开始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好奇心”这个词被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提及,连日来在我省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中引发强烈共鸣。他们表示,一定守护好科研工作者的好奇心,为大胆假设、认真实证、勇于创造提供土壤;守护好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用足够的养分让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好奇心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好奇心是探索科学规律、进行科学创造的源泉。古往今来,许多成就斐然的科学家,他们的事业往往萌生于青少年时的兴趣,沿着兴趣的指引,最终开拓出成功的路径。

  “好奇心是开展研究、攻坚克难的重要原动力,对于好奇心,我深有感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刘世锋说,“我们的实验室面向未来移动通信、智慧城市、新型雷达和航空航天领域面临的系统带宽挑战,开展交叉学科微波光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作为研究生,我要主动参与重大课题研究,主动参与新机理、新技术研究,通过解决关键难题不断提升自我知识和能力的极限。”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董莎萌认为,青年老师必须培养自己和学生们的好奇心,对某一具体的科学现象充满兴趣、刨根问底。“我回国以来一直从事马铃薯晚疫病研究,晚疫病难以防治的主要原因是病菌变异快,为此,我带领学生开发和运用多种新技术破解病菌变异快的原因,每次获得一小点进步,不自觉地再往下想一点。”董莎萌说,“珍视学生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猜想、严谨求证,既是青年老师当仁不让的责任,也是我们真正乐趣的来源。”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应该把好奇心放在首要位置,这是驱动自己不断探索、将科学研究持久进行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研究员王策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希望更多地发现事物运行的规律。科研人员必须时刻抱有好奇心,经常问“为什么”,坚持透过现象去发现事物的本质。

  扬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郭保卫说,“大学进入农学专业,第一次看到试验田里的水稻,就充满好奇。读了作物栽培硕士,下田查茎蘖,第一次明白栽下的苗为何会长出更多穗子。读了博士,进一步明确分蘖发生及对产量的贡献。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研究者要知道如何收更多的籽粒,如何收获品质更好的稻米。”

  恒久好奇心激发无穷的毅力和耐心

  对勇闯科学“无人区”的开拓探索、“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潜心研究,更需要恒久好奇心,并激发出无穷的毅力和耐心。

  “做原始创新,大多数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科研人就是在不断地失败、再重来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取得突破的。”以科研项目“分子铁电材料”为例,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执行院长、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游雨蒙说,做这一“新材料”的研究,意味着没有经验可循,就好像步入一片没有开发的荒地,只有“好奇心”能驱动自己前行,越过一座座科学高峰。因为好奇心,才能促成“抵达高峰,再攀高峰”的反复循环。“接下来,我将和团队一同为分子铁电在更广领域的应用再攻关,小到可穿戴设备、柔性B超,大到危化管道检修、航空航天等,都是应用方向。”游雨蒙说。

  “基础研究从来容不得急功近利。”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青年教授潘宜昌对此有着深刻感受。潘宜昌2010年博士毕业以后,一直致力于“丙烯/丙烷分离过程”研究,10年冷板凳,换来一项化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10年攻关,做研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做选择,要摒弃浮躁,选择坚持,还要淡泊名利,不心猿意马,不半途而废。”潘宜昌说,10年间,“找上门来”项目很多,短期内还能出成果、获效益,但他都一一回绝,因为选择一条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科研路,对他来说更为重要。

  “将好奇心化为长期耕耘的坚持力,对从事天文相关研究尤其适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窦江培说,从事天文领域研究的人员初心就是源于好奇心,所以很好地把个人好奇心和职业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将好奇心化为长期耕耘的坚持力,对个人发展和本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能坚持最初的好奇心,这取决于个人的志向、情怀以及外部环境。青年要早立志、立大志。外部环境包括科学精神、科研文化的传承以及科研评价机制等,要提供对青年人才的支撑,鼓励新想法、新理念的提出并保证其最终能够实现。”

  祖国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将群星闪耀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这让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倍感责任重大。”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兼淮安分校校长朱征说,南京外国语学校一直致力于复合型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2015年起就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壁垒,融合高中、高校以及高新企业等社会资源,合力推进科技创新教育。“未来南外将把这一‘走向大师’工程继续做细做扎实,助力青年学子的培养,使其具备科学家潜质。”

  “培养研究能力与兴趣应从小抓起,从小开始就反复训练,使创新、思考成为习惯,最后将习惯演变成为一种本能、素养。”南京市第九高级中学通用技术教师陈乾介绍,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是初高中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方面,“研究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如果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喜欢琢磨新东西、研究新东西,那么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概率和数量就会大大增加。”

  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龚一钦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孩子抓起,如果孩子们体验不到科学所带来的乐趣,他们就会轻易抛弃科学,而培养创新兴趣和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全社会需要向孩子们提供各类优质活动与体验资源,在起到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开发智力、培养各项能力的同时让孩子们能够快乐且投入地参与其中。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的评判标准应将创新性、真实性、独立性放在首位,弘扬严谨求实的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让孩子们明白富有想象的探索远比完美的结果更加珍贵。”

  “祖国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将群星闪耀。”南京大学团委书记蔡颖蔚说,除了在学校统筹领导下做好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外,还积极发挥青年学生的生力军作用,为中小学生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孩子的科学能力提升、科学精神培养贡献青春力量。“我们每年举办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平均每年带领全国100多名中学生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领略科学魅力,培养科学兴趣。未来,我们将通过线上线下、前方后方、实体远程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依托南京大学丰富的科教资源帮助西部地区构建高水平的青少年科普体系。”

本报记者 王拓 蔡姝雯 杨频萍 王梦然

责任编辑:陈路

培养未来科学家,从守护好奇心开始
发布时间:2020-09-15   
来       源:新华日报  

我省科技界教育界热议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提及的这个词——

培养未来科学家,从守护好奇心开始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好奇心”这个词被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提及,连日来在我省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中引发强烈共鸣。他们表示,一定守护好科研工作者的好奇心,为大胆假设、认真实证、勇于创造提供土壤;守护好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用足够的养分让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好奇心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好奇心是探索科学规律、进行科学创造的源泉。古往今来,许多成就斐然的科学家,他们的事业往往萌生于青少年时的兴趣,沿着兴趣的指引,最终开拓出成功的路径。

  “好奇心是开展研究、攻坚克难的重要原动力,对于好奇心,我深有感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刘世锋说,“我们的实验室面向未来移动通信、智慧城市、新型雷达和航空航天领域面临的系统带宽挑战,开展交叉学科微波光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作为研究生,我要主动参与重大课题研究,主动参与新机理、新技术研究,通过解决关键难题不断提升自我知识和能力的极限。”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董莎萌认为,青年老师必须培养自己和学生们的好奇心,对某一具体的科学现象充满兴趣、刨根问底。“我回国以来一直从事马铃薯晚疫病研究,晚疫病难以防治的主要原因是病菌变异快,为此,我带领学生开发和运用多种新技术破解病菌变异快的原因,每次获得一小点进步,不自觉地再往下想一点。”董莎萌说,“珍视学生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猜想、严谨求证,既是青年老师当仁不让的责任,也是我们真正乐趣的来源。”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应该把好奇心放在首要位置,这是驱动自己不断探索、将科学研究持久进行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研究员王策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希望更多地发现事物运行的规律。科研人员必须时刻抱有好奇心,经常问“为什么”,坚持透过现象去发现事物的本质。

  扬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郭保卫说,“大学进入农学专业,第一次看到试验田里的水稻,就充满好奇。读了作物栽培硕士,下田查茎蘖,第一次明白栽下的苗为何会长出更多穗子。读了博士,进一步明确分蘖发生及对产量的贡献。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研究者要知道如何收更多的籽粒,如何收获品质更好的稻米。”

  恒久好奇心激发无穷的毅力和耐心

  对勇闯科学“无人区”的开拓探索、“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潜心研究,更需要恒久好奇心,并激发出无穷的毅力和耐心。

  “做原始创新,大多数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科研人就是在不断地失败、再重来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取得突破的。”以科研项目“分子铁电材料”为例,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执行院长、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游雨蒙说,做这一“新材料”的研究,意味着没有经验可循,就好像步入一片没有开发的荒地,只有“好奇心”能驱动自己前行,越过一座座科学高峰。因为好奇心,才能促成“抵达高峰,再攀高峰”的反复循环。“接下来,我将和团队一同为分子铁电在更广领域的应用再攻关,小到可穿戴设备、柔性B超,大到危化管道检修、航空航天等,都是应用方向。”游雨蒙说。

  “基础研究从来容不得急功近利。”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青年教授潘宜昌对此有着深刻感受。潘宜昌2010年博士毕业以后,一直致力于“丙烯/丙烷分离过程”研究,10年冷板凳,换来一项化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10年攻关,做研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做选择,要摒弃浮躁,选择坚持,还要淡泊名利,不心猿意马,不半途而废。”潘宜昌说,10年间,“找上门来”项目很多,短期内还能出成果、获效益,但他都一一回绝,因为选择一条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科研路,对他来说更为重要。

  “将好奇心化为长期耕耘的坚持力,对从事天文相关研究尤其适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窦江培说,从事天文领域研究的人员初心就是源于好奇心,所以很好地把个人好奇心和职业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将好奇心化为长期耕耘的坚持力,对个人发展和本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能坚持最初的好奇心,这取决于个人的志向、情怀以及外部环境。青年要早立志、立大志。外部环境包括科学精神、科研文化的传承以及科研评价机制等,要提供对青年人才的支撑,鼓励新想法、新理念的提出并保证其最终能够实现。”

  祖国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将群星闪耀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这让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倍感责任重大。”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兼淮安分校校长朱征说,南京外国语学校一直致力于复合型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2015年起就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壁垒,融合高中、高校以及高新企业等社会资源,合力推进科技创新教育。“未来南外将把这一‘走向大师’工程继续做细做扎实,助力青年学子的培养,使其具备科学家潜质。”

  “培养研究能力与兴趣应从小抓起,从小开始就反复训练,使创新、思考成为习惯,最后将习惯演变成为一种本能、素养。”南京市第九高级中学通用技术教师陈乾介绍,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是初高中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方面,“研究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如果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喜欢琢磨新东西、研究新东西,那么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概率和数量就会大大增加。”

  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龚一钦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孩子抓起,如果孩子们体验不到科学所带来的乐趣,他们就会轻易抛弃科学,而培养创新兴趣和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全社会需要向孩子们提供各类优质活动与体验资源,在起到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开发智力、培养各项能力的同时让孩子们能够快乐且投入地参与其中。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的评判标准应将创新性、真实性、独立性放在首位,弘扬严谨求实的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让孩子们明白富有想象的探索远比完美的结果更加珍贵。”

  “祖国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将群星闪耀。”南京大学团委书记蔡颖蔚说,除了在学校统筹领导下做好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外,还积极发挥青年学生的生力军作用,为中小学生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孩子的科学能力提升、科学精神培养贡献青春力量。“我们每年举办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平均每年带领全国100多名中学生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领略科学魅力,培养科学兴趣。未来,我们将通过线上线下、前方后方、实体远程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依托南京大学丰富的科教资源帮助西部地区构建高水平的青少年科普体系。”

本报记者 王拓 蔡姝雯 杨频萍 王梦然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