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向青春一代传递信仰

作者:阿妮尔 发布时间:2020-09-3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见习记者 阿妮尔

  “和学生分享自己信仰的理论,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自2010年博士毕业至今,37岁的何畏已经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思政课讲台上活跃了10个春秋。

  从青年讲师到教授、博导,何畏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向一届又一届学子倾心传递。她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粉丝”众多,被南航大学子评为“最值得听的课程”。她还曾以全校第一的票数赢得南航大研究生“最具人气导师”称号。10年来,何畏将思政课讲成了学生想听、爱听的“金牌”课程,也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植根于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心底。

  魅力满分的思政课

  “如果不是真的听过何老师的课,根本无法想象思政课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就好像心中的一扇门被打开了。”不少学生感慨,听了何老师一堂课,就会着迷似的盼着再上她的课。

  “老师,有人说我们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您说对吗?”“巴黎圣母院大火后有人提起圆明园,您怎么看?”“老师,您怎么看待‘党指挥枪’?”……在何畏的课堂上,思政理论教学从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而是将专业理论与学生提问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出的一个个课程专题。这种“问题导向,以理服人”式的教学法,让看似枯燥的理论内容在案例和研讨中逐渐入脑入心。

  在讲解“党指挥枪”时,何畏根据上半年严峻的国内疫情形势,以陈薇院士接受采访的片段为例,结合党指挥军队星夜出征、驰援武汉的英雄事迹,将党、军队和人民的关系娓娓道来,“军队来自人民,反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党的旗帜成为军队的旗帜,党的使命成为军队的使命,党的理想成为军队的理想。”书本上白纸黑字的思政理论随着鲜活的案例舞动起来,接上了时事的“地气”。

  “我从不回避问题,让学生尽情提问,不管是敏感问题还是热门问题,”何畏说,学生最疑惑的问题,会成为自己和团队的科研选题,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成为课程专题。“思政课归根结底要以理服人,必须把理论研究透、讲解透,让学生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钥匙’,这样,他们就可以自己去破解理论和现实中的一个个问题。”

  为此,何畏带领团队打造推出通识课《理解中国》。“‘理解’的一层意思是‘认识’,另一层是‘认同’,”何畏眼中闪着光,“这门课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认识中国来理解中国,只有理解才会真正热爱,接下来才自然愿意为祖国作贡献。”何畏和课题组摸索出了“6+1”教学模式,即6位思政教师和1位理工科教师配合,集体备课,在课上带领学生分组研讨,为学生搭建“理解中国”的桥梁。这门课程也被学生笑称为“史上最豪华阵容”选修课——50人的课堂每节课都有7位教师和4位研究生助教全程参与。

  “为师者,当寝食难安”

  课堂上,何畏从容优雅,神采飞扬;而课下,从教10余年的她始终保持“赶考”状态,她坦言常因担心课堂质量惶恐焦虑。

  “毛主席说过,我们开铺子要进货,东西卖完了,不能不进货,不然就没东西卖了呀!”从教多年,何畏依然不停“进货”,课堂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的理论研究,才是她为师的底气。

  给工科生上课,她从国产飞机研制讲起;给文科生上课,她用一首诗歌铺垫;给艺术生上课,她用绘画艺术开头;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一个个震撼的“抗疫”故事出现在她的讲义里……在何畏看来,教学就是学生出考卷,老师答好题。“课堂上拿什么去吸引和说服学生,有时候我真的很不安。当想到一个特别好的案例时,我会特别兴奋,想快一点和学生分享;但如果想不到什么亮点,我就特别恐慌、紧张。”

  《理解中国》每周只有两个半小时的授课时间,但除去何畏和团队其他教师的个人备课时间外,团队集体备课时间往往超过10小时。“团队一起打磨课程,每周主讲的老师先试讲,其他成员提出意见。课程结束后,还要进行反思,哪里做得不好,以后改进。”团队青年辅导员康冲说。

  “作为一名教师,我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在何畏看来,社会现象纷繁复杂,每节课学生都可能提出新问题,能不能把这些问题回答好,能不能真正引领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社会和国家,责任重大。

  让青年一代沐浴信仰之光

  “我一直努力追求马克思主义者人格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何畏说,“我在讲台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发自内心地渴望别人认同,不是认同我,而是认同我讲的理论。”这种强大的“信仰力”感染了许多青年学子。

  在何畏的带领下,《理解中国》团队如今已走出多位“金牌讲师”。康冲在刚刚落幕的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与专业教师同台竞技,获得一等奖。王洋在摘得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后,选择跟随何畏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

  “何老师在第一节课时就告诉我们,她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南航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微波光子学硕士研究生李露告诉记者,她在大二的“毛概”课上与何畏相遇,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为之一颤”。当时的李露很迷茫,何畏的这份坚定一下子吸引了她。现在,她也和何畏一样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像李露这样跟随何畏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还有许多。2011年,何畏带领学生在南航大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为有志青年提供信仰的交流地。社团中的同学来自南航大各个学院,以何畏的思政课为纽带相聚,后来,核心成员20余人全部获得本校或外校的保研资格。目前在南京师范大学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沈晓海,本是南航大航空宇航学院的“超级学霸”。毕业前,他转投何畏门下,“我想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像何老师一样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今,社团成员大都毕业,分散在祖国各地,但每年12月31日回南航大“跨年”是他们不变的约定。

  十年思政,何畏向青春一代传递信仰。“何老师真的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让大家有前进的勇气。”李露说,何老师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传递给他们,他们也将坚定不移地将这份信仰传递下去。

责任编辑:陈路

向青春一代传递信仰
——记南航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何畏
发布时间:2020-09-3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见习记者 阿妮尔

  “和学生分享自己信仰的理论,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自2010年博士毕业至今,37岁的何畏已经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思政课讲台上活跃了10个春秋。

  从青年讲师到教授、博导,何畏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向一届又一届学子倾心传递。她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粉丝”众多,被南航大学子评为“最值得听的课程”。她还曾以全校第一的票数赢得南航大研究生“最具人气导师”称号。10年来,何畏将思政课讲成了学生想听、爱听的“金牌”课程,也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植根于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心底。

  魅力满分的思政课

  “如果不是真的听过何老师的课,根本无法想象思政课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就好像心中的一扇门被打开了。”不少学生感慨,听了何老师一堂课,就会着迷似的盼着再上她的课。

  “老师,有人说我们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您说对吗?”“巴黎圣母院大火后有人提起圆明园,您怎么看?”“老师,您怎么看待‘党指挥枪’?”……在何畏的课堂上,思政理论教学从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而是将专业理论与学生提问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出的一个个课程专题。这种“问题导向,以理服人”式的教学法,让看似枯燥的理论内容在案例和研讨中逐渐入脑入心。

  在讲解“党指挥枪”时,何畏根据上半年严峻的国内疫情形势,以陈薇院士接受采访的片段为例,结合党指挥军队星夜出征、驰援武汉的英雄事迹,将党、军队和人民的关系娓娓道来,“军队来自人民,反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党的旗帜成为军队的旗帜,党的使命成为军队的使命,党的理想成为军队的理想。”书本上白纸黑字的思政理论随着鲜活的案例舞动起来,接上了时事的“地气”。

  “我从不回避问题,让学生尽情提问,不管是敏感问题还是热门问题,”何畏说,学生最疑惑的问题,会成为自己和团队的科研选题,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成为课程专题。“思政课归根结底要以理服人,必须把理论研究透、讲解透,让学生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钥匙’,这样,他们就可以自己去破解理论和现实中的一个个问题。”

  为此,何畏带领团队打造推出通识课《理解中国》。“‘理解’的一层意思是‘认识’,另一层是‘认同’,”何畏眼中闪着光,“这门课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认识中国来理解中国,只有理解才会真正热爱,接下来才自然愿意为祖国作贡献。”何畏和课题组摸索出了“6+1”教学模式,即6位思政教师和1位理工科教师配合,集体备课,在课上带领学生分组研讨,为学生搭建“理解中国”的桥梁。这门课程也被学生笑称为“史上最豪华阵容”选修课——50人的课堂每节课都有7位教师和4位研究生助教全程参与。

  “为师者,当寝食难安”

  课堂上,何畏从容优雅,神采飞扬;而课下,从教10余年的她始终保持“赶考”状态,她坦言常因担心课堂质量惶恐焦虑。

  “毛主席说过,我们开铺子要进货,东西卖完了,不能不进货,不然就没东西卖了呀!”从教多年,何畏依然不停“进货”,课堂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的理论研究,才是她为师的底气。

  给工科生上课,她从国产飞机研制讲起;给文科生上课,她用一首诗歌铺垫;给艺术生上课,她用绘画艺术开头;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一个个震撼的“抗疫”故事出现在她的讲义里……在何畏看来,教学就是学生出考卷,老师答好题。“课堂上拿什么去吸引和说服学生,有时候我真的很不安。当想到一个特别好的案例时,我会特别兴奋,想快一点和学生分享;但如果想不到什么亮点,我就特别恐慌、紧张。”

  《理解中国》每周只有两个半小时的授课时间,但除去何畏和团队其他教师的个人备课时间外,团队集体备课时间往往超过10小时。“团队一起打磨课程,每周主讲的老师先试讲,其他成员提出意见。课程结束后,还要进行反思,哪里做得不好,以后改进。”团队青年辅导员康冲说。

  “作为一名教师,我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在何畏看来,社会现象纷繁复杂,每节课学生都可能提出新问题,能不能把这些问题回答好,能不能真正引领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社会和国家,责任重大。

  让青年一代沐浴信仰之光

  “我一直努力追求马克思主义者人格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何畏说,“我在讲台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发自内心地渴望别人认同,不是认同我,而是认同我讲的理论。”这种强大的“信仰力”感染了许多青年学子。

  在何畏的带领下,《理解中国》团队如今已走出多位“金牌讲师”。康冲在刚刚落幕的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与专业教师同台竞技,获得一等奖。王洋在摘得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后,选择跟随何畏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

  “何老师在第一节课时就告诉我们,她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南航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微波光子学硕士研究生李露告诉记者,她在大二的“毛概”课上与何畏相遇,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为之一颤”。当时的李露很迷茫,何畏的这份坚定一下子吸引了她。现在,她也和何畏一样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像李露这样跟随何畏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还有许多。2011年,何畏带领学生在南航大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为有志青年提供信仰的交流地。社团中的同学来自南航大各个学院,以何畏的思政课为纽带相聚,后来,核心成员20余人全部获得本校或外校的保研资格。目前在南京师范大学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沈晓海,本是南航大航空宇航学院的“超级学霸”。毕业前,他转投何畏门下,“我想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像何老师一样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今,社团成员大都毕业,分散在祖国各地,但每年12月31日回南航大“跨年”是他们不变的约定。

  十年思政,何畏向青春一代传递信仰。“何老师真的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让大家有前进的勇气。”李露说,何老师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传递给他们,他们也将坚定不移地将这份信仰传递下去。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