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激活乡村义务教育“神经末梢”

作者:李大林 汤雯 发布时间:2020-11-0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为贯彻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教育系统2020年“奋进之笔”行动总体方案》,在全省教育系统营造浓厚的奋进氛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全省教育系统组织实施2020年“奋进之笔”行动。自行动实施以来,各设区市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各省、市属高等学校聚焦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统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报从即日起到2021年2月底,开设“写好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奋进之笔”行动专栏,及时宣传各地各校项目实施情况,助推行动开展。敬请关注。

激活乡村义务教育“神经末梢”

——连云港市推进“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纪略

  ■本报记者 李大林  汤雯

  “这学期开学前,我一直犯愁,学校机房的电脑是2011年配置的,9年用下来,都不太好使了。就在这时,县里配的新电脑到位了。”10月22日,记者在灌南县张店镇中心小学采访,看着学校机房崭新的电脑,校长相帆满心喜悦。

  张店中心小学距灌南县城约15公里,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近几年,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流动人口增加,像张店中心小学这样的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相继出现投入不足、校舍陈旧、现代化设备设施配置落后等问题。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为全面加强我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办好公平优质的乡村义务教育,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列为突破项目,全市一盘棋部署,扎扎实实推进,目前已进入攻坚阶段。”连云港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中说。

  “缺什么,补什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连云港全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共有96所,这些学校多在远离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规模小、分布散,办学基础较为薄弱,是该市基础教育发展的短板。与此同时,全市还有乡村寄宿制学校105所,其中不少学校的学生居住、就餐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虽然这些学校在校生人数不多,但我们根据省市要求,以县区为单位,对所有‘两类学校’都进行逐校逐条排查,找出存在问题,确定整改措施,确保相关学校缺什么,补什么。”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苏守杰说。

  位于赣榆区石桥镇的大庄小学就是在改造提升工程中重焕生机的一所小规模学校。作为有着近70年办学历史的乡村校,大庄小学原是一所村级完小,但由于位置偏远,教育投入少,校舍老化,设施陈旧,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大量生源流失,生源不足百人。2011年调整为教学点后,学校规模日益萎缩。

  得益于“两类学校”改造提升工程,大庄小学进行了升级改造,第一期投入270万元异地新建,建成9个教室、3个专用室、200米标准化塑胶跑道,并添置必要的多媒体设备,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校舍新建后,当地企业界人士纷纷捐资助学。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爱心驿站,教师志愿者在周末和节假日全面担负起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指导其学习和生活,得到家长和社会一致好评。生源逐渐回流,目前在校生已突破200人。

  补齐短板,才能均衡发展。为确保到2020年底“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连云港市统筹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宿、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工程,加强分类指导,在“两类学校”校园校舍建设及装备配备方面下足力气,确保“两类学校”缺什么补什么。2020年计划投入1.89亿元,截至10月20日,已投入1.5亿元。

  “挂图作战”不留尾巴

  “‘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全市教育部门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为确保工程按时高质量完成,我们把工作细化到每周,力争做到随时调度、随时跟进。”苏守杰说。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连云港市逐层压实责任,市、县(区)两级政府均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市级层面明确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按照序时进度,今年7—8月,重点任务是购置图书、课桌、学生用床、计算机等软硬件,招聘并培训专任教师、保安等;8—11月,重点任务是推进基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强项目工程进度管理,以月报、周报等形式及时反馈,解决突出问题。

  采访中,记者从连云港市教育局发展规划与财务处拿到一份“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表,里面汇编了列入改善提升工程的89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和92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该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表中项目包括每所学校对照省定办学要求存在的问题、计划投入资金、已完成投入资金、已完成改造提升项目和未完成改造项目的进展情况等,真正做到“挂图作战、心中有数”。

  10月21日,记者走进赣榆区青口镇大庄小学采访时看到,该校的新建校舍和运动场地正在紧张施工。“这是一所只有2个教学班、55名在校生的村小教学点。由于位置偏远,校舍陈旧,办学条件差,很多青年教师都不愿意来这里任教,家长们也不愿将孩子送来上学。”赣榆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波说。

  借助小规模学校改造的契机,赣榆区投入106万余元到该教学点,其中多功能教室、图书室和专职保安人员均已配备到位,约280平方米的新教室也将于11月底落成。“改善校容校貌的同时,我们还将利用信息化手段、配齐配足音体美专任教师等,逐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未来这里将能满足3个班、90多名学生正常学习需求。”张波告诉记者。

  苏守杰表示,按照时间节点,下阶段,市教育局将对全市“两类学校”建设项目督导检查,及时通报学校建设、布局调整、群众评价、督导检查和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落实情况,确保全市所有工程按期完成,不留尾巴。

  高素质教师成为“源头活水”

  东海县驼峰中学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在校生2400余人,其中寄宿生超过1400人。随着“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的实施,该校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餐厅各1栋,缓解了教学用房、宿舍、食堂的紧张状况,改善了办学条件。

  虽然该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但与城区学校相比,差距仍在。记者有些好奇:一所乡镇中学为何有这样的办学规模?家长们争着把孩子送到这所乡镇初中,原因何在?

  “2017年8月,驼峰中学与东海县第一实验中学组建共同体。在共同体架构下,两校的资源、管理、课堂教学等实现了完全同步,尤其是在教师配置上,两校也完全打通。”东海县第一实验中学校长孙利说,师资的均衡配置,对驼峰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家长也越来越认可。

  东海配置师资的有益经验,也应用到连云港“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中。为均衡教师资源,该市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心小学骨干教师定期到小规模学校交流机制,城区学校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教师,在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特级教师和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时,应有2年以上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确保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制度化、公开化。

  在此基础上,连云港市强化实践培养导向,加大经费投入,强化“两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他们遴选一批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国培计划”,省、市级培训优先考虑乡村教师,并向“两类学校”教师倾斜。同时,建立城乡学校“手拉手”对口支援关系,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让每一所“两类学校”都有城区对口学校,加强教师和学科间的教研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两类学校’是乡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是加快教育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我们将以抓铁留痕的决心,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学校,满足农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陈中说。

责任编辑:陈路

激活乡村义务教育“神经末梢”
发布时间:2020-11-09   
来       源: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为贯彻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教育系统2020年“奋进之笔”行动总体方案》,在全省教育系统营造浓厚的奋进氛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全省教育系统组织实施2020年“奋进之笔”行动。自行动实施以来,各设区市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各省、市属高等学校聚焦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统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报从即日起到2021年2月底,开设“写好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奋进之笔”行动专栏,及时宣传各地各校项目实施情况,助推行动开展。敬请关注。

激活乡村义务教育“神经末梢”

——连云港市推进“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纪略

  ■本报记者 李大林  汤雯

  “这学期开学前,我一直犯愁,学校机房的电脑是2011年配置的,9年用下来,都不太好使了。就在这时,县里配的新电脑到位了。”10月22日,记者在灌南县张店镇中心小学采访,看着学校机房崭新的电脑,校长相帆满心喜悦。

  张店中心小学距灌南县城约15公里,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近几年,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流动人口增加,像张店中心小学这样的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相继出现投入不足、校舍陈旧、现代化设备设施配置落后等问题。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为全面加强我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办好公平优质的乡村义务教育,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列为突破项目,全市一盘棋部署,扎扎实实推进,目前已进入攻坚阶段。”连云港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中说。

  “缺什么,补什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连云港全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共有96所,这些学校多在远离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规模小、分布散,办学基础较为薄弱,是该市基础教育发展的短板。与此同时,全市还有乡村寄宿制学校105所,其中不少学校的学生居住、就餐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虽然这些学校在校生人数不多,但我们根据省市要求,以县区为单位,对所有‘两类学校’都进行逐校逐条排查,找出存在问题,确定整改措施,确保相关学校缺什么,补什么。”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苏守杰说。

  位于赣榆区石桥镇的大庄小学就是在改造提升工程中重焕生机的一所小规模学校。作为有着近70年办学历史的乡村校,大庄小学原是一所村级完小,但由于位置偏远,教育投入少,校舍老化,设施陈旧,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大量生源流失,生源不足百人。2011年调整为教学点后,学校规模日益萎缩。

  得益于“两类学校”改造提升工程,大庄小学进行了升级改造,第一期投入270万元异地新建,建成9个教室、3个专用室、200米标准化塑胶跑道,并添置必要的多媒体设备,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校舍新建后,当地企业界人士纷纷捐资助学。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爱心驿站,教师志愿者在周末和节假日全面担负起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指导其学习和生活,得到家长和社会一致好评。生源逐渐回流,目前在校生已突破200人。

  补齐短板,才能均衡发展。为确保到2020年底“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连云港市统筹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宿、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工程,加强分类指导,在“两类学校”校园校舍建设及装备配备方面下足力气,确保“两类学校”缺什么补什么。2020年计划投入1.89亿元,截至10月20日,已投入1.5亿元。

  “挂图作战”不留尾巴

  “‘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全市教育部门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为确保工程按时高质量完成,我们把工作细化到每周,力争做到随时调度、随时跟进。”苏守杰说。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连云港市逐层压实责任,市、县(区)两级政府均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市级层面明确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按照序时进度,今年7—8月,重点任务是购置图书、课桌、学生用床、计算机等软硬件,招聘并培训专任教师、保安等;8—11月,重点任务是推进基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强项目工程进度管理,以月报、周报等形式及时反馈,解决突出问题。

  采访中,记者从连云港市教育局发展规划与财务处拿到一份“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表,里面汇编了列入改善提升工程的89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和92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该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表中项目包括每所学校对照省定办学要求存在的问题、计划投入资金、已完成投入资金、已完成改造提升项目和未完成改造项目的进展情况等,真正做到“挂图作战、心中有数”。

  10月21日,记者走进赣榆区青口镇大庄小学采访时看到,该校的新建校舍和运动场地正在紧张施工。“这是一所只有2个教学班、55名在校生的村小教学点。由于位置偏远,校舍陈旧,办学条件差,很多青年教师都不愿意来这里任教,家长们也不愿将孩子送来上学。”赣榆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波说。

  借助小规模学校改造的契机,赣榆区投入106万余元到该教学点,其中多功能教室、图书室和专职保安人员均已配备到位,约280平方米的新教室也将于11月底落成。“改善校容校貌的同时,我们还将利用信息化手段、配齐配足音体美专任教师等,逐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未来这里将能满足3个班、90多名学生正常学习需求。”张波告诉记者。

  苏守杰表示,按照时间节点,下阶段,市教育局将对全市“两类学校”建设项目督导检查,及时通报学校建设、布局调整、群众评价、督导检查和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落实情况,确保全市所有工程按期完成,不留尾巴。

  高素质教师成为“源头活水”

  东海县驼峰中学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在校生2400余人,其中寄宿生超过1400人。随着“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的实施,该校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餐厅各1栋,缓解了教学用房、宿舍、食堂的紧张状况,改善了办学条件。

  虽然该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但与城区学校相比,差距仍在。记者有些好奇:一所乡镇中学为何有这样的办学规模?家长们争着把孩子送到这所乡镇初中,原因何在?

  “2017年8月,驼峰中学与东海县第一实验中学组建共同体。在共同体架构下,两校的资源、管理、课堂教学等实现了完全同步,尤其是在教师配置上,两校也完全打通。”东海县第一实验中学校长孙利说,师资的均衡配置,对驼峰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家长也越来越认可。

  东海配置师资的有益经验,也应用到连云港“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中。为均衡教师资源,该市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心小学骨干教师定期到小规模学校交流机制,城区学校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教师,在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特级教师和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时,应有2年以上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确保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制度化、公开化。

  在此基础上,连云港市强化实践培养导向,加大经费投入,强化“两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他们遴选一批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国培计划”,省、市级培训优先考虑乡村教师,并向“两类学校”教师倾斜。同时,建立城乡学校“手拉手”对口支援关系,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让每一所“两类学校”都有城区对口学校,加强教师和学科间的教研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两类学校’是乡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是加快教育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我们将以抓铁留痕的决心,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学校,满足农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陈中说。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