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聚焦育人方式变革 发展优质基础教育

作者:潘玉娇 万娟 发布时间:2020-12-0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在南京举行

聚焦育人方式变革 发展优质基础教育

  本报讯(记者 潘玉娇 见习记者 万娟)12月5日至6日,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会议以“发展中国特色优质基础教育:聚焦育人方式变革”为主题,强调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成果奖推广“两个重点”,服务宏观(国家)、中观(地方)和微观(学校)“三大主体”。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江苏省副省长马欣,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以及全国基础教育界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共1200余人到场参会,另有550余万人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远程参会。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上,基础教育应当如何发展?郑富芝强调,基础教育要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创设新模式,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基固本,着力在六大“强化”上下功夫。一是有教无类强化公平,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关注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将全纳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二是坚持标准强化基础,为学生打牢思想方法基础,打牢知识技能基础,打牢生存生活基础,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共同基础。三是“五育”并举强化素质,坚持德育为先,强化政治思想素质,培根铸魂;补齐短板,当前特别要强化劳动素质,培育奋斗精神。四是办学多样强化特色,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新特色应该多样、开放、融通,重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重在调动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重在构建动力机制。五是培养模式强化创新,改革培养模式,聚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把创新的种子早一点埋在孩子们心中。六是和谐校园强化安全,常态防护、严明纪律、净化环境,把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

  与会者认为,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育人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对此,王湛指出,中小学要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在课程改革顶层设计时,要聚焦核心素养培养。面对真实而复杂的情境解决真实问题,让学生有激励性、体验性、完整性的参与,这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校还要增强实践育人功能,重视实践性课程建设,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坚持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葛道凯介绍了“十三五”以来江苏教育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他指出,在“十四五”开启新征程之际,江苏将探索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江苏路径,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现代化,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现代化,推进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现代化,推进“四有”好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现代化,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讲述了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豆腐坊的故事。作为一所山区小学,该校在李希贵的建议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向村民招聘“兼职老师”,山区浆水豆腐的手艺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扬光大,不仅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手艺的魅力,还通过劳作让豆腐走进北京饭店的餐桌。“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豆腐坊课程,事实上它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体系的有效落实。”李希贵说,九渡河小学提供了一个山村小学教育现代化的样本,将课程生态与产业生态相融合,探索了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新的学习形态。

  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市教育局承办。除主论坛外,还设置了15场分论坛和11场微论坛,与会者就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与课程改革相关问题开展深入研讨和交流。

责任编辑:陈路

聚焦育人方式变革 发展优质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09   
来       源:江苏教育报  

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在南京举行

聚焦育人方式变革 发展优质基础教育

  本报讯(记者 潘玉娇 见习记者 万娟)12月5日至6日,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会议以“发展中国特色优质基础教育:聚焦育人方式变革”为主题,强调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成果奖推广“两个重点”,服务宏观(国家)、中观(地方)和微观(学校)“三大主体”。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江苏省副省长马欣,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以及全国基础教育界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共1200余人到场参会,另有550余万人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远程参会。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上,基础教育应当如何发展?郑富芝强调,基础教育要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创设新模式,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基固本,着力在六大“强化”上下功夫。一是有教无类强化公平,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关注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将全纳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二是坚持标准强化基础,为学生打牢思想方法基础,打牢知识技能基础,打牢生存生活基础,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共同基础。三是“五育”并举强化素质,坚持德育为先,强化政治思想素质,培根铸魂;补齐短板,当前特别要强化劳动素质,培育奋斗精神。四是办学多样强化特色,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新特色应该多样、开放、融通,重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重在调动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重在构建动力机制。五是培养模式强化创新,改革培养模式,聚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把创新的种子早一点埋在孩子们心中。六是和谐校园强化安全,常态防护、严明纪律、净化环境,把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

  与会者认为,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育人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对此,王湛指出,中小学要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在课程改革顶层设计时,要聚焦核心素养培养。面对真实而复杂的情境解决真实问题,让学生有激励性、体验性、完整性的参与,这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校还要增强实践育人功能,重视实践性课程建设,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坚持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葛道凯介绍了“十三五”以来江苏教育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他指出,在“十四五”开启新征程之际,江苏将探索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江苏路径,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现代化,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现代化,推进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现代化,推进“四有”好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现代化,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讲述了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豆腐坊的故事。作为一所山区小学,该校在李希贵的建议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向村民招聘“兼职老师”,山区浆水豆腐的手艺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扬光大,不仅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手艺的魅力,还通过劳作让豆腐走进北京饭店的餐桌。“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豆腐坊课程,事实上它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体系的有效落实。”李希贵说,九渡河小学提供了一个山村小学教育现代化的样本,将课程生态与产业生态相融合,探索了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新的学习形态。

  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市教育局承办。除主论坛外,还设置了15场分论坛和11场微论坛,与会者就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与课程改革相关问题开展深入研讨和交流。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