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郭万林:“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好老师”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导师简介: 

  郭万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受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开展交叉学科前沿及其在未来空天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创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2005年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纳尺度物理力学团队入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计划, 2010年成功申请建设教育部纳智能材料器件重点实验室,2011年,南航成功申请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微纳系统力学为其五个研究方向之一,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获徐芝纶力学一等奖,2017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工作和访学,并在多国讲学。  

  郭教授主要从事飞行器结构安全和智能化方面的力学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在Nature Nanotech.Nature Commun.Phys. Rev.Lett.,J.Am.Chem. Soc.,Nano Lett., Adv.Mater.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被SCI源刊物引用600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部分成果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已培养博士40名,硕士30名,其中全国优博2人,全国优博提名3人,杰青1人,优青2人,青千2人,青长2人。  

  先进事迹: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立德育人理念  

  提起郭万林老师,大家知道他有一大堆头衔和荣誉称号,比如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等等,然而郭老师自己最看重的,却是由学生提名、经学生投票评选出的“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这个称号。郭老师经常跟他的学生说:“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就一直在问自己是不是最好的学生;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后,我便不停地问自己是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力做到最好,这样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郭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授学生不仅要教知识文化,更多的是要传递奋斗的精神,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好老师。”朴实的语言,朴素的愿望,最终铸就的却是高山景行的职业操守。 

  传播爱国精神:家国情怀,义无反顾  

  郭老师时常在他的学生面前回忆他的导师——黄玉珊先生。黄玉珊先生是我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经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获得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时年23岁,正是年轻有为之时,却毅然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郭老师时常感慨:先生回国的时候是1940年,正是中国大地上炮弹横飞、满目疮痍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才会让一个人义无反顾地回到一个连首都都沦陷的国家!导师的爱国情怀像一颗种子在郭老师心中默默地扎下了根。  

  1995年,郭老师应邀前往在澳大利亚莫纳什(Monash)大学和澳国防科学技术组织(DSTO)专家中心工作,主要解决F111飞机的疲劳裂纹问题。1996年,郭老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为他提供了60万的科研经费,他马上决定回国。家人问他:60万的科研经费你自己能拿到多少呢?”“一分都没有,全是拿来做科研的。国家拿出这么多钱不容易,这表明咱们国家非常重视我们领域的研究,国家需要我,我必须要回去。”当年埋下的种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并且也开始开花、结果,传播给他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传播拼搏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生对郭老师最多的评价就是郭老师科研太刻苦了,出差回来不管多晚总是直奔实验室,第一时间和学生分享他出差期间的所得、所想、所悟。郭老师工作起来就没有时间概念,灵感来了兴奋得像个孩子,迫不及待地找学生讨论。每天几乎都是最早到实验室的人,晚上都要工作到午夜以后。 

  郭老师的学生,江苏大学教授唐淳回忆说:“2006年,受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陈长风教授的邀请,郭老师赴美国进行为期6个月的学术交流,当时我正在这个大学进行联合培养,郭老师就和我合住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唯一的一把钥匙是由郭老师保管的,我每天晚上都要等着郭老师一起下班,但是他经常凌晨一两点还在工作,有一次居然工作到凌晨5点,我都在办公室睡着了! 

  这样的拼搏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每一位学生。有一次,郭老师到中国商飞公司考察交流,公司的领导介绍说,郭老师的学生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听到公司领导对自己学生的敬业精神赞不绝口时,他感到高兴的同时,并不感到意外。他说:“在学校时我常常告诉学生,当遇到基础和能力可能更加扎实的学生竞争时,只有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使我们自己的科研水平不落后于人。在公司他们当然也明白,与基础和能力可能更加扎实的清华北大的学生们竞争时,他们只能更加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才能做到成绩斐然。” 

  开拓科研视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郭老师在2015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语重心长地向同学们说道:“当今的航空航天科技前沿,与上个世纪已完全不同。你们现在学习的大学课程,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但同时,必须主动了解学科前沿,主动学习。这样才能面向未来,脱颖而出。作为研究生,要从以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为主,转向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解决未解之难题的能力,还要培养提出好的科学问题、洞察科技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在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能够提出实质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为了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生,让学生到世界一流的课题组开眼界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他总是会推荐他的学生到国外著名的研究组去学习,目前他的学生中有半数以上都是去国外的科研机构学习交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项目”获得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宇锋是郭老师到南航后带的第一批博士,他印象最深的是郭老师对他学术视野的开拓,让他一个学飞行器设计的本科生,在研究生阶段进入了纳米的广阔世界。2003年,在郭老师的积极引荐下,郭宇锋有机会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学习一年。“郭老师一直强调,一定要具备前沿意识,尤其搞基础研究,一定要走出去交流思想、开阔眼界”。  

  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每位学生都有手把手被郭老师教着写文章、修改文章的经历,大家提起来都觉得“苦不堪言”。郭老师对学术的要求极其苛刻,从每个数据到写文章时每个单词都要求,学生的文章经常要修改十多遍,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跟郭老师改文章到深夜的经历。  

  “青年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助华教授本科学习的是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大二时偶然看到《南航报》上关于郭老师的报道,印象异常深刻,两年后保研慕名来到郭老师课题组。郭老师从张助华的本科生毕业设计开始指导,逐级扩展研究内容、加大研究深度,为他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助华说:“郭老师崇尚学术自由,注重挖掘我们的潜力,但细节把握非常严格,有的重要论文会来回迭代数十次。”张助华至今已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37篇,被他引2000多次。张助华坦言,自己能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如今的成绩,得益于郭老师的耐心指导与不断激励。 

  关爱学生,力所能及  

  在科研和学习上,郭万林是一位严师,然而在生活上,他却更像一位慈父。有一次开组会的时候,郭万林注意到一向特别踊跃发言的张助华居然一言不发,还表现出痛苦的表情,关切地问他怎么回事。原来张助华吃晚饭的时候不小心被一根鱼刺卡住了喉咙,郭老师让他赶紧去医院看看,张助华说还是等开完组会吧,但是郭老师坚决不同意,立即掏出300元钱并让另一位学生陪同张助华去医院。 

  郭老师本人生活非常节俭,但是每每发现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除了生活上的困难,学生在遇到情感问题、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都喜欢向郭老师倾诉,征求他的意见,甚至有一些毕业很多年的学生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都会给郭老师打电话,郭老师总是耐心聆听,然后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过人的智慧为其解疑答惑,引导其继续前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郭万林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慈父般的关怀永远都是学生们的精神食粮。 

责任编辑:李朋飞

郭万林:“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好老师”
发布时间:2018-08-06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导师简介: 

  郭万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受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开展交叉学科前沿及其在未来空天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创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2005年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纳尺度物理力学团队入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计划, 2010年成功申请建设教育部纳智能材料器件重点实验室,2011年,南航成功申请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微纳系统力学为其五个研究方向之一,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获徐芝纶力学一等奖,2017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工作和访学,并在多国讲学。  

  郭教授主要从事飞行器结构安全和智能化方面的力学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在Nature Nanotech.Nature Commun.Phys. Rev.Lett.,J.Am.Chem. Soc.,Nano Lett., Adv.Mater.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被SCI源刊物引用600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部分成果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已培养博士40名,硕士30名,其中全国优博2人,全国优博提名3人,杰青1人,优青2人,青千2人,青长2人。  

  先进事迹: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立德育人理念  

  提起郭万林老师,大家知道他有一大堆头衔和荣誉称号,比如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等等,然而郭老师自己最看重的,却是由学生提名、经学生投票评选出的“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这个称号。郭老师经常跟他的学生说:“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就一直在问自己是不是最好的学生;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后,我便不停地问自己是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力做到最好,这样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郭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授学生不仅要教知识文化,更多的是要传递奋斗的精神,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好老师。”朴实的语言,朴素的愿望,最终铸就的却是高山景行的职业操守。 

  传播爱国精神:家国情怀,义无反顾  

  郭老师时常在他的学生面前回忆他的导师——黄玉珊先生。黄玉珊先生是我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经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获得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时年23岁,正是年轻有为之时,却毅然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郭老师时常感慨:先生回国的时候是1940年,正是中国大地上炮弹横飞、满目疮痍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才会让一个人义无反顾地回到一个连首都都沦陷的国家!导师的爱国情怀像一颗种子在郭老师心中默默地扎下了根。  

  1995年,郭老师应邀前往在澳大利亚莫纳什(Monash)大学和澳国防科学技术组织(DSTO)专家中心工作,主要解决F111飞机的疲劳裂纹问题。1996年,郭老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为他提供了60万的科研经费,他马上决定回国。家人问他:60万的科研经费你自己能拿到多少呢?”“一分都没有,全是拿来做科研的。国家拿出这么多钱不容易,这表明咱们国家非常重视我们领域的研究,国家需要我,我必须要回去。”当年埋下的种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并且也开始开花、结果,传播给他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传播拼搏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生对郭老师最多的评价就是郭老师科研太刻苦了,出差回来不管多晚总是直奔实验室,第一时间和学生分享他出差期间的所得、所想、所悟。郭老师工作起来就没有时间概念,灵感来了兴奋得像个孩子,迫不及待地找学生讨论。每天几乎都是最早到实验室的人,晚上都要工作到午夜以后。 

  郭老师的学生,江苏大学教授唐淳回忆说:“2006年,受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陈长风教授的邀请,郭老师赴美国进行为期6个月的学术交流,当时我正在这个大学进行联合培养,郭老师就和我合住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唯一的一把钥匙是由郭老师保管的,我每天晚上都要等着郭老师一起下班,但是他经常凌晨一两点还在工作,有一次居然工作到凌晨5点,我都在办公室睡着了! 

  这样的拼搏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每一位学生。有一次,郭老师到中国商飞公司考察交流,公司的领导介绍说,郭老师的学生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听到公司领导对自己学生的敬业精神赞不绝口时,他感到高兴的同时,并不感到意外。他说:“在学校时我常常告诉学生,当遇到基础和能力可能更加扎实的学生竞争时,只有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使我们自己的科研水平不落后于人。在公司他们当然也明白,与基础和能力可能更加扎实的清华北大的学生们竞争时,他们只能更加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才能做到成绩斐然。” 

  开拓科研视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郭老师在2015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语重心长地向同学们说道:“当今的航空航天科技前沿,与上个世纪已完全不同。你们现在学习的大学课程,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但同时,必须主动了解学科前沿,主动学习。这样才能面向未来,脱颖而出。作为研究生,要从以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为主,转向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解决未解之难题的能力,还要培养提出好的科学问题、洞察科技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在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能够提出实质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为了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生,让学生到世界一流的课题组开眼界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他总是会推荐他的学生到国外著名的研究组去学习,目前他的学生中有半数以上都是去国外的科研机构学习交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项目”获得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宇锋是郭老师到南航后带的第一批博士,他印象最深的是郭老师对他学术视野的开拓,让他一个学飞行器设计的本科生,在研究生阶段进入了纳米的广阔世界。2003年,在郭老师的积极引荐下,郭宇锋有机会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学习一年。“郭老师一直强调,一定要具备前沿意识,尤其搞基础研究,一定要走出去交流思想、开阔眼界”。  

  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每位学生都有手把手被郭老师教着写文章、修改文章的经历,大家提起来都觉得“苦不堪言”。郭老师对学术的要求极其苛刻,从每个数据到写文章时每个单词都要求,学生的文章经常要修改十多遍,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跟郭老师改文章到深夜的经历。  

  “青年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助华教授本科学习的是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大二时偶然看到《南航报》上关于郭老师的报道,印象异常深刻,两年后保研慕名来到郭老师课题组。郭老师从张助华的本科生毕业设计开始指导,逐级扩展研究内容、加大研究深度,为他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助华说:“郭老师崇尚学术自由,注重挖掘我们的潜力,但细节把握非常严格,有的重要论文会来回迭代数十次。”张助华至今已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37篇,被他引2000多次。张助华坦言,自己能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如今的成绩,得益于郭老师的耐心指导与不断激励。 

  关爱学生,力所能及  

  在科研和学习上,郭万林是一位严师,然而在生活上,他却更像一位慈父。有一次开组会的时候,郭万林注意到一向特别踊跃发言的张助华居然一言不发,还表现出痛苦的表情,关切地问他怎么回事。原来张助华吃晚饭的时候不小心被一根鱼刺卡住了喉咙,郭老师让他赶紧去医院看看,张助华说还是等开完组会吧,但是郭老师坚决不同意,立即掏出300元钱并让另一位学生陪同张助华去医院。 

  郭老师本人生活非常节俭,但是每每发现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除了生活上的困难,学生在遇到情感问题、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都喜欢向郭老师倾诉,征求他的意见,甚至有一些毕业很多年的学生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都会给郭老师打电话,郭老师总是耐心聆听,然后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过人的智慧为其解疑答惑,引导其继续前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郭万林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慈父般的关怀永远都是学生们的精神食粮。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