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张东升:知行合一立师德,躬耕煤海育良才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导师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第七批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层次引进人才和“优秀支疆教师”、全国煤炭教育先进工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负责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发表论文120余篇(SCI/EI收录80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

  先进事迹:

  从1500米深的地下矿井到4000米高的阿勒泰山南麓矿山;从渤海之滨到西北边陲,从北方的荒漠化地貌到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从分层炮采的万吨级矿井到大采高综采的千万吨级矿井;从0.8米极薄煤层刨煤机综采工作面到50米巨厚煤层综放工作;从不到40米长的短壁工作面到300余米的超长工作面,从房柱式开采到无煤柱开采,从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攻关到水资源保护性采煤理论创新……这不仅是张东升教授投身矿业科技的历程,更是他培育采矿人才的印记。从教27年,张东升老师从一名矢志报国的矿业学子,到一名引领矿业学科前沿方向的知名学者,他始终把培养一流矿业人才,建设一流矿业学科作为勤求博采、立德树人的目标和动力。

  明德惟馨立师范 

  “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这是张东升老师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学生,其实就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老师有没有尽心尽力、有没有立德立范,总会在学生身上有所反映。当老师不要总去抱怨学生做得不好,而是要经常反思自己,还有哪儿做得不够好。”张东升老师将师者为表、党员为公的要求融入到研究生的培养当中,把临时党支部建立在出差课题组中,是张老师长期坚持的特色做法。

  张老师一直坚守“学煤爱煤,强煤报国”的信念,长期坚持以国家科技需求为研究方向。上世纪80年代末巷道支护问题突出,他以软岩支护为硕士研究方向;到了90年代,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是当时长期制约国内矿业发展的瓶颈,他率先选择高产高效矿井标准及技术研发作为博士研究方向;进入本世纪后,煤炭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他又率先承担起“保水采煤”这一当时称得上绝对冷门的新兴研究方向,这正是张东升老师胸怀学科大格局的最佳印证。保水开采研究团队刚建立时,他自筹经费资助项目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通过十余年的坚守,该研究方向已在国际相关学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学生王旭锋说:“正是张老师对煤炭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厚爱,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行动,才坚定了我们的专业理想。很多时候,学生的理想信念就来自于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举动、甚至是一个坚定的眼神。”

  匠心学术求真知 

  “采矿工程专业常给人一种艰苦、危险的印象,是什么信念支撑您一干就是近30年呢?”在张东升的执教生涯中,经常被学生问到这个问题。他总是用亲身经历的两件事作为回答。“大二暑假在煤矿实习期间,我下井来到工作环境艰苦的采掘工作面,从工人羡慕和期待的目光中看到最多的是整个煤炭行业对科技进步和采矿专门人才的渴求。”“读研期间,我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到兖州鲍店煤矿做现场工业性试验,亲历科研成果成功解决了井下大断面软岩硐室支护难题时。那种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让我对采矿工程学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情”。此后,如何以科技创新改善矿山艰苦环境、降低安全风险、提高生产效率便成了张东升老师求学问道的源动力。

  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坚。“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张东升老师经常教导学生的一句话,“阅读一篇文献,不要仅仅沉浸于欣赏别人的结论,更应该推敲其中的不足与局限。”“在实验数据分析中,要更加关注其中的‘奇点’。” 曾经一名研一同学在处理现场矿压观测数据时发现与教材上所讲的顶板来压规律不符,便以观测不准为由删掉了相关数据。当张老师发现数据缺失缘由后,严肃批评了他因为迷信权威而差一点错失顶板大小周期来压机理方面的解释。正是基于求真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他先后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成长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653人才工程首席专家等国家级人才。

  春风化雨润桃李 

  张老师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研究我国西部弱胶结地层煤炭开采问题时,张老师与研究生在历经三个月、六次调查铺设的基础上,终于在春节前两天完成了物理模拟研究。“如果没有张老师的亲自指导,这次实验肯定完不成。导师尚能如此,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怎能不继续努力?”研究生张世忠如是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科研平台对于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基于国家973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平台,张老师在每次年度总结会、项目协调会等大型学术交流会,要求研究生必须到场领略学术大家们的治学风采,并鼓励敢于与专家们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生们的学术视野得以扩展,研究思路更加明晰。目前在读研究生人均发表SCI/EI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3人曾获国家奖学金,3人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资助。

  张老师不仅教导学生要格物致知、宁静致远,更要有团队精神。特别是技术高度发达、学科高度融合的今天,科研工作仅靠一己之力是不够的,需要团队的联合攻关。十余年的研究过程中,张东升老师组建的西部煤炭保水开采研究团队,吸纳了地质工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并培养为学术骨干,并于2016年获批“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我是张东升老师的学生中第三个破格晋升教授的,我们这些小苗之所以能不断成长,正是得益于张老师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染”,32岁的范钢伟由衷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正是张老师春风化雨般培养研究生的真实写照。

  大爱援疆赤子心 

  新疆作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不仅缺资源开发技术与设备,更缺煤炭开采的专门人才。2011年,张东升老师做出了人生中一次重大抉择:赴新疆大学教育援疆。援疆伊始,就在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一天深夜,他突然接到家人来电:“父亲走了。”而随后的三年,爱人又被确诊患重病,内弟、岳母因重病相继去世。至亲病重却无法榻前尽孝,爱人患病却无法陪伴左右,儿子高考却无法亲自辅导,成为他心中最大的愧疚。援疆结束返校后,张老师动情地对组织说:“有愧于家人无愧于组织,有愧为儿女无愧为师者,没有辜负组织的重托和母校的厚望。”

  4年间,张东升促成了新疆大学8名青年教师赴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3名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并指导了其中2名博士和3名硕士研究生;又为新疆煤炭企业培养了1名博士和2名在职硕士研究生;在张老师的感召下,他们毕业后均返疆工作。“张老师真的是全身心地扑在我们的培养上,带着我们下井‘干活’,陪着我们熬夜做实验。他不是来‘摆摆样子’的,是真正来做事情的”,新疆大学刘洪林老师如是说。同时,张东升老师还牵头组建了自治区“新疆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提升了新疆大学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水平。张东升老师被评为相继被评为“优秀援疆干部人才”“优秀支疆教师”。

  桃李芬芳满园春,张东升老师至今已培养出30多名博士、150多名硕士,其中42人已成长为煤炭企业的主要负责人、10人已晋升为高校教授。“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正是张东升老师人生境界和宽大胸襟的写照,更是一名师德模范的责任和担当。

    

责任编辑:李朋飞

张东升:知行合一立师德,躬耕煤海育良才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导师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第七批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层次引进人才和“优秀支疆教师”、全国煤炭教育先进工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负责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发表论文120余篇(SCI/EI收录80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

  先进事迹:

  从1500米深的地下矿井到4000米高的阿勒泰山南麓矿山;从渤海之滨到西北边陲,从北方的荒漠化地貌到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从分层炮采的万吨级矿井到大采高综采的千万吨级矿井;从0.8米极薄煤层刨煤机综采工作面到50米巨厚煤层综放工作;从不到40米长的短壁工作面到300余米的超长工作面,从房柱式开采到无煤柱开采,从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攻关到水资源保护性采煤理论创新……这不仅是张东升教授投身矿业科技的历程,更是他培育采矿人才的印记。从教27年,张东升老师从一名矢志报国的矿业学子,到一名引领矿业学科前沿方向的知名学者,他始终把培养一流矿业人才,建设一流矿业学科作为勤求博采、立德树人的目标和动力。

  明德惟馨立师范 

  “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这是张东升老师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学生,其实就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老师有没有尽心尽力、有没有立德立范,总会在学生身上有所反映。当老师不要总去抱怨学生做得不好,而是要经常反思自己,还有哪儿做得不够好。”张东升老师将师者为表、党员为公的要求融入到研究生的培养当中,把临时党支部建立在出差课题组中,是张老师长期坚持的特色做法。

  张老师一直坚守“学煤爱煤,强煤报国”的信念,长期坚持以国家科技需求为研究方向。上世纪80年代末巷道支护问题突出,他以软岩支护为硕士研究方向;到了90年代,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是当时长期制约国内矿业发展的瓶颈,他率先选择高产高效矿井标准及技术研发作为博士研究方向;进入本世纪后,煤炭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他又率先承担起“保水采煤”这一当时称得上绝对冷门的新兴研究方向,这正是张东升老师胸怀学科大格局的最佳印证。保水开采研究团队刚建立时,他自筹经费资助项目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通过十余年的坚守,该研究方向已在国际相关学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学生王旭锋说:“正是张老师对煤炭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厚爱,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行动,才坚定了我们的专业理想。很多时候,学生的理想信念就来自于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举动、甚至是一个坚定的眼神。”

  匠心学术求真知 

  “采矿工程专业常给人一种艰苦、危险的印象,是什么信念支撑您一干就是近30年呢?”在张东升的执教生涯中,经常被学生问到这个问题。他总是用亲身经历的两件事作为回答。“大二暑假在煤矿实习期间,我下井来到工作环境艰苦的采掘工作面,从工人羡慕和期待的目光中看到最多的是整个煤炭行业对科技进步和采矿专门人才的渴求。”“读研期间,我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到兖州鲍店煤矿做现场工业性试验,亲历科研成果成功解决了井下大断面软岩硐室支护难题时。那种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让我对采矿工程学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情”。此后,如何以科技创新改善矿山艰苦环境、降低安全风险、提高生产效率便成了张东升老师求学问道的源动力。

  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坚。“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张东升老师经常教导学生的一句话,“阅读一篇文献,不要仅仅沉浸于欣赏别人的结论,更应该推敲其中的不足与局限。”“在实验数据分析中,要更加关注其中的‘奇点’。” 曾经一名研一同学在处理现场矿压观测数据时发现与教材上所讲的顶板来压规律不符,便以观测不准为由删掉了相关数据。当张老师发现数据缺失缘由后,严肃批评了他因为迷信权威而差一点错失顶板大小周期来压机理方面的解释。正是基于求真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他先后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成长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653人才工程首席专家等国家级人才。

  春风化雨润桃李 

  张老师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研究我国西部弱胶结地层煤炭开采问题时,张老师与研究生在历经三个月、六次调查铺设的基础上,终于在春节前两天完成了物理模拟研究。“如果没有张老师的亲自指导,这次实验肯定完不成。导师尚能如此,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怎能不继续努力?”研究生张世忠如是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科研平台对于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基于国家973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平台,张老师在每次年度总结会、项目协调会等大型学术交流会,要求研究生必须到场领略学术大家们的治学风采,并鼓励敢于与专家们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生们的学术视野得以扩展,研究思路更加明晰。目前在读研究生人均发表SCI/EI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3人曾获国家奖学金,3人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资助。

  张老师不仅教导学生要格物致知、宁静致远,更要有团队精神。特别是技术高度发达、学科高度融合的今天,科研工作仅靠一己之力是不够的,需要团队的联合攻关。十余年的研究过程中,张东升老师组建的西部煤炭保水开采研究团队,吸纳了地质工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并培养为学术骨干,并于2016年获批“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我是张东升老师的学生中第三个破格晋升教授的,我们这些小苗之所以能不断成长,正是得益于张老师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染”,32岁的范钢伟由衷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正是张老师春风化雨般培养研究生的真实写照。

  大爱援疆赤子心 

  新疆作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不仅缺资源开发技术与设备,更缺煤炭开采的专门人才。2011年,张东升老师做出了人生中一次重大抉择:赴新疆大学教育援疆。援疆伊始,就在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一天深夜,他突然接到家人来电:“父亲走了。”而随后的三年,爱人又被确诊患重病,内弟、岳母因重病相继去世。至亲病重却无法榻前尽孝,爱人患病却无法陪伴左右,儿子高考却无法亲自辅导,成为他心中最大的愧疚。援疆结束返校后,张老师动情地对组织说:“有愧于家人无愧于组织,有愧为儿女无愧为师者,没有辜负组织的重托和母校的厚望。”

  4年间,张东升促成了新疆大学8名青年教师赴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3名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并指导了其中2名博士和3名硕士研究生;又为新疆煤炭企业培养了1名博士和2名在职硕士研究生;在张老师的感召下,他们毕业后均返疆工作。“张老师真的是全身心地扑在我们的培养上,带着我们下井‘干活’,陪着我们熬夜做实验。他不是来‘摆摆样子’的,是真正来做事情的”,新疆大学刘洪林老师如是说。同时,张东升老师还牵头组建了自治区“新疆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提升了新疆大学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水平。张东升老师被评为相继被评为“优秀援疆干部人才”“优秀支疆教师”。

  桃李芬芳满园春,张东升老师至今已培养出30多名博士、150多名硕士,其中42人已成长为煤炭企业的主要负责人、10人已晋升为高校教授。“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正是张东升老师人生境界和宽大胸襟的写照,更是一名师德模范的责任和担当。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