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推进东西部教育共建

作者:华卜泉 发布时间:2018-04-1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江苏援青干部、青海省贵德县教育局副局长 华卜泉

  新形势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东西部教育事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应由“援建”走向“共建”。

  实施“教育共建”,首先必须从宏观层面确立三个基本策略:一是科研战略。长期以来, 贵德县教育一直是海南州教育的排头兵,是贵德县的一张名片。目前,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办学条件基本完善,教育公平基本实现。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给贵德人民带来了最大的福祉。但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新形势下,贵德教育还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因此,贵德绝大部分地区和学校由刚性管理转向文化引领,都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战略,把实施“三名工程”作为发展的主要抓手。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比较切合教师的文人特质和学校的文化氛围。二是人才高地。今年以来,贵德县教育局党委将深入推进“两学一做”活动与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融合,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校内涵发展”为第一要务,扎实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以期通过“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撬动效应”,促进全县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教师队伍的全面提升。贵德县“名师工作室”的定位是实践研究,目的是改善日常的教学行为,所申报的课题也都是从操作层面切入的, 追求“针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形成真成果”。三是群众路线。在贵德县“结对认亲”活动中,虽然县扶贫局对我们挂职干部这一群体没有专门要求,但是,经过协调,我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这一活动。将在第二故乡,深度融入群众中去,切实履行贵德党员干部应有的职责和义务,以实际行动展示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以此积极呼应江苏的“走帮服”活动。

  为了有效推进教育共建,我们探索建立了四个工作平台:一是“跟岗培训”,即组织贵德县教师赴海安县实施跟岗培训。整个培训按三年(六个学期)进行规划,每学期一次,每次两个星期,总计安排6期培训;每期培训25名左右的骨干教师,3年预计培训150名,达到全县教师总数的六分之一;每期培训兼顾所有学校、所有学段、所有学科,力争通过6期培训,使所有学科都有1名领军人物、1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2016年10月、2017年4月、2017年10月,先后在海安组织了3期跟岗培训,共培训了71名骨干教师。在培训模式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一对一,师带徒;全天候,全方位;走上海安的讲台讲一课。二是“一周两校”,即“每周两所学校,每校调研一天”。从机制层面将这一活动固化,促进调研活动常态化。每学期的 “一周两校” 活动做到了“学校全覆盖,学段全覆盖,学科全覆盖”。这种以现场诊断为手段,始终洋溢着平等、协商、尊重、理解气氛的调研活动,深受基层学校的欢迎。三是“名师工作室”。“贵德县名师工作室”是总称,具体的工作室以学科命名,首批建立了12个工作室,涉及初中语数外、物化、政史,小学语数外以及藏文教育、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每期两年,主持人采用选聘制,首批工作室遴选了12名主持人、66名成员;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经费由县财政专项经费、江苏援建经费、学校补助经费三部分构成,主要用于邀请专家讲学、购买图书资料、建立研修网页、组织教研活动、外出培训交流等。四是“南通名师走进贵德”。在江苏省对口支援海南州前方指挥部的推动下,两地教育局签订了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每年邀请南通的名师名校长来贵德授课、讲学、交流、互动。2017年5月22日以来,海安的名师、名校长分5批、66人来到了贵德县对应的结对学校和幼儿园,与贵德的教师同台展示、同课异构。其中初中语文、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三门学科的研讨活动,都是由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领衔进行,并向全海南州开放。从2017年11月18日以来,如皋的第一批3名骨干教师来到贵德,“蹲点学校,顶班上课”。围绕初三数学和初三英语的一个教学章节,每天进行“同课异构、研究作业、集体备课”,最后,进行质量检测和试卷分析,前后延续了15天,组织研讨课64节,研究作业32份,研究试卷2份,专题讲座18次,对两门学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剖分析。

责任编辑:李朋飞

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推进东西部教育共建
发布时间:2018-04-1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江苏援青干部、青海省贵德县教育局副局长 华卜泉

  新形势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东西部教育事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应由“援建”走向“共建”。

  实施“教育共建”,首先必须从宏观层面确立三个基本策略:一是科研战略。长期以来, 贵德县教育一直是海南州教育的排头兵,是贵德县的一张名片。目前,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办学条件基本完善,教育公平基本实现。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给贵德人民带来了最大的福祉。但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新形势下,贵德教育还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因此,贵德绝大部分地区和学校由刚性管理转向文化引领,都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战略,把实施“三名工程”作为发展的主要抓手。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比较切合教师的文人特质和学校的文化氛围。二是人才高地。今年以来,贵德县教育局党委将深入推进“两学一做”活动与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融合,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校内涵发展”为第一要务,扎实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以期通过“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撬动效应”,促进全县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教师队伍的全面提升。贵德县“名师工作室”的定位是实践研究,目的是改善日常的教学行为,所申报的课题也都是从操作层面切入的, 追求“针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形成真成果”。三是群众路线。在贵德县“结对认亲”活动中,虽然县扶贫局对我们挂职干部这一群体没有专门要求,但是,经过协调,我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这一活动。将在第二故乡,深度融入群众中去,切实履行贵德党员干部应有的职责和义务,以实际行动展示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以此积极呼应江苏的“走帮服”活动。

  为了有效推进教育共建,我们探索建立了四个工作平台:一是“跟岗培训”,即组织贵德县教师赴海安县实施跟岗培训。整个培训按三年(六个学期)进行规划,每学期一次,每次两个星期,总计安排6期培训;每期培训25名左右的骨干教师,3年预计培训150名,达到全县教师总数的六分之一;每期培训兼顾所有学校、所有学段、所有学科,力争通过6期培训,使所有学科都有1名领军人物、1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2016年10月、2017年4月、2017年10月,先后在海安组织了3期跟岗培训,共培训了71名骨干教师。在培训模式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一对一,师带徒;全天候,全方位;走上海安的讲台讲一课。二是“一周两校”,即“每周两所学校,每校调研一天”。从机制层面将这一活动固化,促进调研活动常态化。每学期的 “一周两校” 活动做到了“学校全覆盖,学段全覆盖,学科全覆盖”。这种以现场诊断为手段,始终洋溢着平等、协商、尊重、理解气氛的调研活动,深受基层学校的欢迎。三是“名师工作室”。“贵德县名师工作室”是总称,具体的工作室以学科命名,首批建立了12个工作室,涉及初中语数外、物化、政史,小学语数外以及藏文教育、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每期两年,主持人采用选聘制,首批工作室遴选了12名主持人、66名成员;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经费由县财政专项经费、江苏援建经费、学校补助经费三部分构成,主要用于邀请专家讲学、购买图书资料、建立研修网页、组织教研活动、外出培训交流等。四是“南通名师走进贵德”。在江苏省对口支援海南州前方指挥部的推动下,两地教育局签订了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每年邀请南通的名师名校长来贵德授课、讲学、交流、互动。2017年5月22日以来,海安的名师、名校长分5批、66人来到了贵德县对应的结对学校和幼儿园,与贵德的教师同台展示、同课异构。其中初中语文、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三门学科的研讨活动,都是由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领衔进行,并向全海南州开放。从2017年11月18日以来,如皋的第一批3名骨干教师来到贵德,“蹲点学校,顶班上课”。围绕初三数学和初三英语的一个教学章节,每天进行“同课异构、研究作业、集体备课”,最后,进行质量检测和试卷分析,前后延续了15天,组织研讨课64节,研究作业32份,研究试卷2份,专题讲座18次,对两门学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剖分析。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