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变革课程教学:让核心素养落地

作者:蒋建华 发布时间:2018-04-1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是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在许多国家称之为21世纪技能,也被认为是“胜任力”或“未来素养”。近年来,“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热词,其实质就是人的素养系统中具有根本性和统领性的成分,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之中的“关键素养”,是人之为人之根本。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这是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方向标”与“总开关”,是对课程“三维目标”的发展与深化的升级转型版,表明我国教育指导思想从教书向育人方面的重大转变。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吸收了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开发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反映了时代要求和先进教学思想,同时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引导各学科教学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智轻德的育人倾向,进而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领悟各学科新课标的精神不能局限于其结构和内容,也要认真研读新方案、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核心素养的解读、总体思路、价值导向、设置原则、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课程教学与评价建议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等。其中变化很多,但最核心的变化是育人理念的变化,即首次提出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课程以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宗旨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新方案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的落位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通用核心素养为纲,内蕴其中;二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外显其中。在文本结构上,新课标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两个部分,在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对每门课程的统一要求,也是最大的特色亮点。例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六个方面,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四大要素,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三个方面,即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五个方面,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此外,本次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修订重新思考了课程定位、设置原则和课程结构等,亮点纷呈。例如,“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亮点,并将其分布在高中三个年级的三类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之中;数学学科突出“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跨越”,采用了“主线—主题—核心内容”的课程内容结构,并把选修课程分为A、B、C、D、E五类,供学生自主选择;英语学科提出了指向核心素养有效形成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核心素养“新坐标”下要有新思维、新作为、新气象。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教与学?培养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程与课堂如何转型?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转变角色,重塑行为,潜移默化地渗透与内化在具体的学校教育活动、学科教学和学生良好习惯培养过程之中,让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

  明确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教育部课题组明确指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有效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细化到学科素养的培育。通用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呈现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从学校课程建设的角度看,通用核心素养的三个领域适合从宏观层面落位在学校的理念系统中,这就要求学校重新审视原有的理念系统,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教育愿景;通用核心素养的六大品质适合从中观层面落位在学校一体化课程系统中,这也要求学校重构基于核心素养品质的新课程图谱;通用核心素养的18个基本要点适合从微观层面落位在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与评价系统中,这就要求教师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新气象,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与评价体系,开展学科课程群建设,推动课堂转型。

  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主体在于一线教师。如何在国家厘定的核心素养框架内定位学科教育,更好地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如何打通从知识到素养的通道,让核心素养培育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需要每个教师转变观念与思维方式,潜心思考研究,提升自身核心素养与专业水平,充分认识从“教学”升华为“教育”、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新要求,让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动自觉。一是提升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力,把握概念内涵、明确目标、对接课程内容与考试评价要求。二是提升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执行力,增强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研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与本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选择,在不脱离学科本质的前提下发展核心素养,熟练掌握知识、能力、态度转化为核心素养的过程,并结合各学段的学生特点合理设计培育过程与培育方法,创造性地加以实施。三是提升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估水平,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完善学科实践与探究活动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四是注重各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与融通,关注通用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核心素养,注重思维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基于学科内容、依托学科群和主题教育活动、尝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等有效育人途径。

  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在于变革传统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载体是课程,主渠道在课堂,学科核心素养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内驱力。一线教师需要更多的清晰指向与行为自觉,重构教学生态,注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行为转变,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时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使学科教学过程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每节课都要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合理性、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性等方面下功夫,善于围绕主题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成更具功能性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努力实现从目标到行动、从“内隐”到“外显”的转变,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力求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项活动、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真正让核心素养内化为学生成长的DNA,这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点。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具有阶段性、连续性、整合性的特点,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孤立知识点的教学,学生心中没有知识框架,难以形成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当整体把握学科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更要关注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对核心素养发展的贡献,打破“一课一教案”的思维方式,尝试主题式、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把相对形成逻辑体系的内容进行整合,思考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什么样的素养,使教学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关注培养人的全球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回归教育本真,是教育走出困境的希望所在。面对“核心素养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新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思想上必须有新认识、新提升、新境界,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有新思考、新作为、新成效,真正让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学科教学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学生本位,让课堂教学更具有教育性,注重“育”中“学”、“学”中“育”,实现从“育知”走向“育人”。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中学原校长、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朋飞

变革课程教学:让核心素养落地
发布时间:2018-04-1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是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在许多国家称之为21世纪技能,也被认为是“胜任力”或“未来素养”。近年来,“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热词,其实质就是人的素养系统中具有根本性和统领性的成分,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之中的“关键素养”,是人之为人之根本。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这是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方向标”与“总开关”,是对课程“三维目标”的发展与深化的升级转型版,表明我国教育指导思想从教书向育人方面的重大转变。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吸收了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开发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反映了时代要求和先进教学思想,同时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引导各学科教学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智轻德的育人倾向,进而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领悟各学科新课标的精神不能局限于其结构和内容,也要认真研读新方案、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核心素养的解读、总体思路、价值导向、设置原则、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课程教学与评价建议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等。其中变化很多,但最核心的变化是育人理念的变化,即首次提出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课程以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宗旨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新方案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的落位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通用核心素养为纲,内蕴其中;二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外显其中。在文本结构上,新课标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两个部分,在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对每门课程的统一要求,也是最大的特色亮点。例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六个方面,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四大要素,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三个方面,即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五个方面,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此外,本次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修订重新思考了课程定位、设置原则和课程结构等,亮点纷呈。例如,“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亮点,并将其分布在高中三个年级的三类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之中;数学学科突出“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跨越”,采用了“主线—主题—核心内容”的课程内容结构,并把选修课程分为A、B、C、D、E五类,供学生自主选择;英语学科提出了指向核心素养有效形成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核心素养“新坐标”下要有新思维、新作为、新气象。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教与学?培养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程与课堂如何转型?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转变角色,重塑行为,潜移默化地渗透与内化在具体的学校教育活动、学科教学和学生良好习惯培养过程之中,让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

  明确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教育部课题组明确指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有效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细化到学科素养的培育。通用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呈现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从学校课程建设的角度看,通用核心素养的三个领域适合从宏观层面落位在学校的理念系统中,这就要求学校重新审视原有的理念系统,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教育愿景;通用核心素养的六大品质适合从中观层面落位在学校一体化课程系统中,这也要求学校重构基于核心素养品质的新课程图谱;通用核心素养的18个基本要点适合从微观层面落位在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与评价系统中,这就要求教师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新气象,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与评价体系,开展学科课程群建设,推动课堂转型。

  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主体在于一线教师。如何在国家厘定的核心素养框架内定位学科教育,更好地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如何打通从知识到素养的通道,让核心素养培育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需要每个教师转变观念与思维方式,潜心思考研究,提升自身核心素养与专业水平,充分认识从“教学”升华为“教育”、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新要求,让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动自觉。一是提升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力,把握概念内涵、明确目标、对接课程内容与考试评价要求。二是提升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执行力,增强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研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与本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选择,在不脱离学科本质的前提下发展核心素养,熟练掌握知识、能力、态度转化为核心素养的过程,并结合各学段的学生特点合理设计培育过程与培育方法,创造性地加以实施。三是提升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估水平,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完善学科实践与探究活动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四是注重各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与融通,关注通用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核心素养,注重思维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基于学科内容、依托学科群和主题教育活动、尝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等有效育人途径。

  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在于变革传统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载体是课程,主渠道在课堂,学科核心素养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内驱力。一线教师需要更多的清晰指向与行为自觉,重构教学生态,注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行为转变,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时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使学科教学过程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每节课都要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合理性、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性等方面下功夫,善于围绕主题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成更具功能性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努力实现从目标到行动、从“内隐”到“外显”的转变,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力求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项活动、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真正让核心素养内化为学生成长的DNA,这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点。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具有阶段性、连续性、整合性的特点,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孤立知识点的教学,学生心中没有知识框架,难以形成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当整体把握学科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更要关注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对核心素养发展的贡献,打破“一课一教案”的思维方式,尝试主题式、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把相对形成逻辑体系的内容进行整合,思考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什么样的素养,使教学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关注培养人的全球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回归教育本真,是教育走出困境的希望所在。面对“核心素养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新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思想上必须有新认识、新提升、新境界,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有新思考、新作为、新成效,真正让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学科教学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学生本位,让课堂教学更具有教育性,注重“育”中“学”、“学”中“育”,实现从“育知”走向“育人”。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中学原校长、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