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有一种培训叫做『改变』

作者:许燕萍 发布时间:2018-07-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中校区 许燕萍

  2012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版开始实施,同年暑假,新一轮课标培训如火如荼展开,我们学校也不例外,邀请了南京小学数学教研员朱宇辉老师来校作讲座。朱老师的课标培训没有高深的理论,却有很多鲜活的实例,随着一个个例子的展开,对新课标的认识不知不觉植入我的教育思想。那年的培训,成为改变我教学的开始。

  改变从课标开始。课标是什么?朱老师说:“课标是所有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教学任务完成的底线。”我从来都以为教学只要达到课标的要求就可以了。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我发现,在教学时,我总是满足于完成课标的要求、满足于自己的教学,根本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如果课标的要求只是基本要求、是底线,那我的课离学生需要的课还有很大的差距。从那时起,我开始好好研读课标。

  原来教材也可以改变。教材是什么?教材在我心中就如“标准”一般存在,从来没有质疑过教材中的不足之处,也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来整合教材、修改教材,甚至创新教材。可是,朱老师却说:“用好教材是一种教法,适当地调整教材也许更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学会利用教材赋予教师的开发空间进行合理、适度、准确地开发。”随着朱老师一个个例子的展开,我的思路也豁然开朗。在平常教学中,教师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例如教材中有这样一课: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材上的问题你会计算吗?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我按照教材设计教学步骤:学生自己尝试→小组交流算法→全班交流,结果发现学生尝试后大部分都不会做,更谈不上交流。当教学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我往往会责怪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问题,并没有考虑自己在教学上是否存在不妥。听了专家的报告后发现,很多教师在使用这一教材时都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既然是个普遍问题,那就不是学生的问题了。作为一线教师,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改变。如果将教材中设计的问题略作改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通常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你会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吗?试一试,和同桌交流你的方法。学生交流就有了方向,自主尝试就有了成功的机会。

  让目标变得可测。教学目标是什么?是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学目标哪里来?教师一般都从教参上抄、网上搜。以前写教案时,教学目标一般采取的是拿来主义,抽象、空洞、缺乏操作性,教学目标就像摆设。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朱老师说:“不易实施,也不好检测,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制定具体而又可测的教学目标。”印象最深的,是朱老师关于一年级《统计》一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往我们都直接抄写教参上的目标: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2.使学生能利用统计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然而,学生怎样才能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怎样来认识象形统计图、简单的统计表?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检测学生会利用统计数据来提出和回答问题?这一系列目标该如何达成?其实,教师并不清楚。朱老师是这样制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能清楚地将“大象家的客人”按名称分类;2.能根据动物分类,用等量的“头像”排成“象形统计图”;3.能通过“象形统计图”统计出各种动物的数量;4.能仿照例题,与同伴进行一次合作统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小而详细,空洞的理论少了,实际的做法多了,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做到心中有目标、教学有方向。

  我一直希望能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个能让学生轻松学习、有效学习、养成良好学习方法的好老师。通过这次培训,我感受到,要做个好老师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不断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增添新的基石,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理想扬帆远航。

责任编辑:李朋飞

有一种培训叫做『改变』
发布时间:2018-07-20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中校区 许燕萍

  2012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版开始实施,同年暑假,新一轮课标培训如火如荼展开,我们学校也不例外,邀请了南京小学数学教研员朱宇辉老师来校作讲座。朱老师的课标培训没有高深的理论,却有很多鲜活的实例,随着一个个例子的展开,对新课标的认识不知不觉植入我的教育思想。那年的培训,成为改变我教学的开始。

  改变从课标开始。课标是什么?朱老师说:“课标是所有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教学任务完成的底线。”我从来都以为教学只要达到课标的要求就可以了。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我发现,在教学时,我总是满足于完成课标的要求、满足于自己的教学,根本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如果课标的要求只是基本要求、是底线,那我的课离学生需要的课还有很大的差距。从那时起,我开始好好研读课标。

  原来教材也可以改变。教材是什么?教材在我心中就如“标准”一般存在,从来没有质疑过教材中的不足之处,也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来整合教材、修改教材,甚至创新教材。可是,朱老师却说:“用好教材是一种教法,适当地调整教材也许更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学会利用教材赋予教师的开发空间进行合理、适度、准确地开发。”随着朱老师一个个例子的展开,我的思路也豁然开朗。在平常教学中,教师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例如教材中有这样一课: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材上的问题你会计算吗?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我按照教材设计教学步骤:学生自己尝试→小组交流算法→全班交流,结果发现学生尝试后大部分都不会做,更谈不上交流。当教学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我往往会责怪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问题,并没有考虑自己在教学上是否存在不妥。听了专家的报告后发现,很多教师在使用这一教材时都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既然是个普遍问题,那就不是学生的问题了。作为一线教师,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改变。如果将教材中设计的问题略作改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通常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你会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吗?试一试,和同桌交流你的方法。学生交流就有了方向,自主尝试就有了成功的机会。

  让目标变得可测。教学目标是什么?是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学目标哪里来?教师一般都从教参上抄、网上搜。以前写教案时,教学目标一般采取的是拿来主义,抽象、空洞、缺乏操作性,教学目标就像摆设。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朱老师说:“不易实施,也不好检测,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制定具体而又可测的教学目标。”印象最深的,是朱老师关于一年级《统计》一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往我们都直接抄写教参上的目标: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2.使学生能利用统计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然而,学生怎样才能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怎样来认识象形统计图、简单的统计表?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检测学生会利用统计数据来提出和回答问题?这一系列目标该如何达成?其实,教师并不清楚。朱老师是这样制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能清楚地将“大象家的客人”按名称分类;2.能根据动物分类,用等量的“头像”排成“象形统计图”;3.能通过“象形统计图”统计出各种动物的数量;4.能仿照例题,与同伴进行一次合作统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小而详细,空洞的理论少了,实际的做法多了,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做到心中有目标、教学有方向。

  我一直希望能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个能让学生轻松学习、有效学习、养成良好学习方法的好老师。通过这次培训,我感受到,要做个好老师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不断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增添新的基石,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理想扬帆远航。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