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与课改同行

作者:周 俊 发布时间:2018-10-1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周俊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生命的潜能是无限的,教育要创造条件,去激活、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个性的张扬,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基于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不断探索着、践行着,衣带渐宽终不悔。

  

  2002年,我要上一堂苏州市级公开课。为了体现课标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结合教材内容,我组织学生在课前进行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于是,学生自我组合,3人一组,每3组选择同一种影响因素(如水、温度、空气、光照),选择同一种植物种子(如绿豆、黄豆、蚕豆、小麦或玉米),开展实验探究。由于时值冬天,室内温度偏低,又没有恒温箱,但兴致盎然的学生竟然将我的办公室变成了临时实验室,长桌子上摆放着每个小组的“实验作品”,上方挂着一排“长明灯”,每天中午和放学前,学生们都会定时来看望他们的“小宝宝”,观察并记录这些“小宝宝”的变化。一个月后的公开课上,每组学生派一名代表,先展示自己组的“实验作品”,然后进行汇报交流,其他学生提出质疑,由该代表进行答疑,再由学生组成的“专家小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整堂课,学生是主角,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学生交流后进行点评以及活动后总结。

  在这堂课中,虽然学生的表现还比较稚嫩,但学生的观察、实验、表达、评价能力得到了提升。更让人惊喜的是,一位平时学习很不出色的学生在这次的论文答辩中一下子成了同学们心中的英雄,而她本人也因此逐渐建立了自信心,课堂上从沉默寡言到积极思维敢于举手发言,同时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生物学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不断增长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

  二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央电教馆、中央教科所等单位联合在常熟市中学召开了“首届全球‘ET’学术峰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课”评比活动,我作为参赛选手参加了这次活动。针对本次是整合课,我选择了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4章第2节《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如何在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毒品的情况下,让学生感受其危害,从而自觉远离毒品,这时信息技术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如模拟探究实验,阐释冰毒、摇头丸对人体的危害;模拟缉毒行动,为吸毒嫌疑人员进行模拟检测,并用所学的知识对吸毒者进行劝说教育,最后开展禁毒宣誓仪式及网上签名活动。

  曾几何时,我们这帮“菜鸟”以稚嫩的思想、笨拙的笔触,借助鼠标在网络世界里闯荡,尝试着用自己刚学来的一点儿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但总是捉襟见肘。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批热衷于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专家以及有着独特发展眼光的IT企业领导,他们共同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教学平台,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大胆创新的教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天地。如今,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从整合走向融合,由此带来了新思想、新手段、新方法,为生物学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对我而言,幸福是一种成就感,在成就教师、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2003年,我校申报立项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之子课题“依托学习型校园网,构建学校——家庭——社区”ETPS“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虽然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学生,但是在开展课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对教师的成长进行了观察研究,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也需要“ETPS”,E:ENCOURAGE(鼓励),T:TRUST(信任),P:PROGRESS(进步),S:SUCCEED(成功)。

  著名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说:“力求成功是人的成就动机之一。”布鲁纳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内部动机的原型。好奇、力求成功是人的基本心理动机,是推动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内部机制来说,每一个教师都要相信自身的发展潜能,要善于肯定、认可、接纳自我,确立“我能行”的观念,启动和形成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因此,“E:鼓励自己能取得成功,T: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是帮助教师获得成功的前提。同时,教师也具有多元化的兴趣和智能结构,要为教师设立多元目标、多元评价标准。如此,教师才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获得职业幸福感。

  自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以后,我的专业发展有了新的舞台。2011年,我被苏州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2015年,我成为常熟市中学生命科学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不论是“导师”,还是“领衔人”,我始终坚持“师德引领、专业引领”,要求自己做到热爱事业,即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有敬业精神,即严谨、求实、创新。当导师时,我能根据学生的思想理念、学识基础、研究兴趣、智能结构、个性特征,帮助学生选择其合适的研究项目,以合适的方式,在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中,在师生彼此的思想碰撞中,促使学生在研究中思考、在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生命的价值。当领衔人时,我和全体成员一起,围绕课题“概念图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立足生物学课堂,发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的互动优势,在民主、和谐、健康、积极的氛围中,感受着团队发展的力量和专业成长的幸福。

(周俊,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现任常熟市孝友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陈路

与课改同行
发布时间:2018-10-1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周俊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生命的潜能是无限的,教育要创造条件,去激活、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个性的张扬,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基于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不断探索着、践行着,衣带渐宽终不悔。

  

  2002年,我要上一堂苏州市级公开课。为了体现课标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结合教材内容,我组织学生在课前进行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于是,学生自我组合,3人一组,每3组选择同一种影响因素(如水、温度、空气、光照),选择同一种植物种子(如绿豆、黄豆、蚕豆、小麦或玉米),开展实验探究。由于时值冬天,室内温度偏低,又没有恒温箱,但兴致盎然的学生竟然将我的办公室变成了临时实验室,长桌子上摆放着每个小组的“实验作品”,上方挂着一排“长明灯”,每天中午和放学前,学生们都会定时来看望他们的“小宝宝”,观察并记录这些“小宝宝”的变化。一个月后的公开课上,每组学生派一名代表,先展示自己组的“实验作品”,然后进行汇报交流,其他学生提出质疑,由该代表进行答疑,再由学生组成的“专家小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整堂课,学生是主角,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学生交流后进行点评以及活动后总结。

  在这堂课中,虽然学生的表现还比较稚嫩,但学生的观察、实验、表达、评价能力得到了提升。更让人惊喜的是,一位平时学习很不出色的学生在这次的论文答辩中一下子成了同学们心中的英雄,而她本人也因此逐渐建立了自信心,课堂上从沉默寡言到积极思维敢于举手发言,同时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生物学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不断增长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

  二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央电教馆、中央教科所等单位联合在常熟市中学召开了“首届全球‘ET’学术峰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课”评比活动,我作为参赛选手参加了这次活动。针对本次是整合课,我选择了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4章第2节《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如何在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毒品的情况下,让学生感受其危害,从而自觉远离毒品,这时信息技术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如模拟探究实验,阐释冰毒、摇头丸对人体的危害;模拟缉毒行动,为吸毒嫌疑人员进行模拟检测,并用所学的知识对吸毒者进行劝说教育,最后开展禁毒宣誓仪式及网上签名活动。

  曾几何时,我们这帮“菜鸟”以稚嫩的思想、笨拙的笔触,借助鼠标在网络世界里闯荡,尝试着用自己刚学来的一点儿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但总是捉襟见肘。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批热衷于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专家以及有着独特发展眼光的IT企业领导,他们共同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教学平台,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大胆创新的教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天地。如今,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从整合走向融合,由此带来了新思想、新手段、新方法,为生物学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对我而言,幸福是一种成就感,在成就教师、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2003年,我校申报立项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之子课题“依托学习型校园网,构建学校——家庭——社区”ETPS“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虽然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学生,但是在开展课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对教师的成长进行了观察研究,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也需要“ETPS”,E:ENCOURAGE(鼓励),T:TRUST(信任),P:PROGRESS(进步),S:SUCCEED(成功)。

  著名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说:“力求成功是人的成就动机之一。”布鲁纳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内部动机的原型。好奇、力求成功是人的基本心理动机,是推动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内部机制来说,每一个教师都要相信自身的发展潜能,要善于肯定、认可、接纳自我,确立“我能行”的观念,启动和形成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因此,“E:鼓励自己能取得成功,T: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是帮助教师获得成功的前提。同时,教师也具有多元化的兴趣和智能结构,要为教师设立多元目标、多元评价标准。如此,教师才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获得职业幸福感。

  自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以后,我的专业发展有了新的舞台。2011年,我被苏州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2015年,我成为常熟市中学生命科学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不论是“导师”,还是“领衔人”,我始终坚持“师德引领、专业引领”,要求自己做到热爱事业,即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有敬业精神,即严谨、求实、创新。当导师时,我能根据学生的思想理念、学识基础、研究兴趣、智能结构、个性特征,帮助学生选择其合适的研究项目,以合适的方式,在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中,在师生彼此的思想碰撞中,促使学生在研究中思考、在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生命的价值。当领衔人时,我和全体成员一起,围绕课题“概念图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立足生物学课堂,发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的互动优势,在民主、和谐、健康、积极的氛围中,感受着团队发展的力量和专业成长的幸福。

(周俊,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现任常熟市孝友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