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问学课堂:漾溢语文的意蕴之美

作者:孙庆博 发布时间:2019-11-2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昆山开发区实验小学 孙庆博

  前段时间,我去南京。见面时,潘文彬兄把新出的一本教学专著——《实实在在教语文》赠与我。欣喜之余,我更加钦佩他对儿童的那份尊重和理解,对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那份衷心与痴情。

  回来后,细品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感觉字字珠玑,篇篇都闪烁着他的真知灼见。透过文字,我看见了他从容、优雅地行走在语文路上的美好情景,我也能体味到他作为一个语文教育人源自内心的那份快乐和幸福。

  书中潘兄用详实的文字阐释了他的教育观、教学观、儿童观和人才观。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他抱朴求实,平衡中寻突破,创造性地提出了“问学”课堂教学的新主张、新策略,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开启了一扇新窗。透过这扇窗,我领略到了别样又精彩纷呈的教育风景。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与“问”是一个整体,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的学习始于“问”,而后“学”。潘兄研究后认为,既然学习发端于问题,学习就应当先“问”后“学”,循“问”而“教”,以“问”促“教”,课堂要引领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围绕学习内容,主动地问,大胆地问,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学习,要回归朴素,回归本原,回归常识,回归应有的过程和状态。

  问学课堂的提出,顺应了儿童的认知和学习发展规律,它触摸到了儿童的天性,也在启示我们:问学课堂,不是教师“教”的课堂,而是学生“学”的课堂;问学课堂,不是教师“讲”的课堂,而是学生“问”的课堂;问学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问学课堂为学生搭建磨砺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问学课堂也为综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打开了新生面、新境界。

  潘文彬对教学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对文本的研读上、对教学的设计上、对教法的选择上、对活动的组织上,而是把着力点放在教学的主体——儿童上。他认为:儿童永远要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他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相信儿童有无限的潜力和潜能。他倡导要还给学生自由,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自由的精神和灵魂,让“儿童像个儿童”。教师要利用好汉语言的文化资源、文本资源,引领儿童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儿童今天的发展,多教给他们一些学习上的“干货”,让其在听说读写思这些实实在在的言语实践中迅速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更要能放眼未来,提醒我们教学还要关注儿童的情感以及学习兴趣的培育,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儿童在学习探究中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意蕴之美,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习,是慢的艺术,切不可操之过急,要有一份沉淀下来的心和冷静的思考,迟开的花,它可能最娇艳,也可能最晚凋谢。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问学课堂,坚持以“问”为特征,以“学”为核心,鼓励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深度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如何“问”?向书本问,向师友问,向同学问,向资源问……如何“学”?要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儿童“把自己的心沉潜到文字中去揣摩品味,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深究……”通过真问题、真思考、真探究、真合作、真交流、真分享,让真正的学习在课堂上发生。以“问”促“思”,要重视培养儿童思考的习惯和思维的品格。

  如何将“问学”落到实处?潘文彬提出的“五步”教学流程,以现实、有趣、探索的情境将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现在了课堂上,即“自主探学——分享互学——优化练学——总结理学——多元评学”。学生的学有目标、有梯度、有评价的标准,形式多种多样。这样的范式,不仅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也为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风景,潘兄的“五步”教学流程,值得每一位语文教育人细细研读。

  这本书收录了潘兄的多篇“问学”课例,每篇都有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有课堂教学的留痕,有同行的观感,有专家的赏析,读后给予我许多启迪。我很认同刘荃老师对潘兄课堂的评价:“我觉得潘老师的课堂也恰似用才情和智慧酿造而出的一杯美酒,它甘醇甜美,芳香四溢,让唇齿生津,有通体舒畅之感。”

  这本书,让我受益很多,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以后的教学之路。我准备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工作室的成员和我身边的朋友,让他们也从中受益,上实实在在的课,做实实在在的人。

责任编辑:陈路

问学课堂:漾溢语文的意蕴之美
发布时间:2019-11-2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昆山开发区实验小学 孙庆博

  前段时间,我去南京。见面时,潘文彬兄把新出的一本教学专著——《实实在在教语文》赠与我。欣喜之余,我更加钦佩他对儿童的那份尊重和理解,对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那份衷心与痴情。

  回来后,细品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感觉字字珠玑,篇篇都闪烁着他的真知灼见。透过文字,我看见了他从容、优雅地行走在语文路上的美好情景,我也能体味到他作为一个语文教育人源自内心的那份快乐和幸福。

  书中潘兄用详实的文字阐释了他的教育观、教学观、儿童观和人才观。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他抱朴求实,平衡中寻突破,创造性地提出了“问学”课堂教学的新主张、新策略,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开启了一扇新窗。透过这扇窗,我领略到了别样又精彩纷呈的教育风景。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与“问”是一个整体,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的学习始于“问”,而后“学”。潘兄研究后认为,既然学习发端于问题,学习就应当先“问”后“学”,循“问”而“教”,以“问”促“教”,课堂要引领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围绕学习内容,主动地问,大胆地问,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学习,要回归朴素,回归本原,回归常识,回归应有的过程和状态。

  问学课堂的提出,顺应了儿童的认知和学习发展规律,它触摸到了儿童的天性,也在启示我们:问学课堂,不是教师“教”的课堂,而是学生“学”的课堂;问学课堂,不是教师“讲”的课堂,而是学生“问”的课堂;问学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问学课堂为学生搭建磨砺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问学课堂也为综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打开了新生面、新境界。

  潘文彬对教学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对文本的研读上、对教学的设计上、对教法的选择上、对活动的组织上,而是把着力点放在教学的主体——儿童上。他认为:儿童永远要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他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相信儿童有无限的潜力和潜能。他倡导要还给学生自由,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自由的精神和灵魂,让“儿童像个儿童”。教师要利用好汉语言的文化资源、文本资源,引领儿童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儿童今天的发展,多教给他们一些学习上的“干货”,让其在听说读写思这些实实在在的言语实践中迅速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更要能放眼未来,提醒我们教学还要关注儿童的情感以及学习兴趣的培育,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儿童在学习探究中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意蕴之美,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习,是慢的艺术,切不可操之过急,要有一份沉淀下来的心和冷静的思考,迟开的花,它可能最娇艳,也可能最晚凋谢。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问学课堂,坚持以“问”为特征,以“学”为核心,鼓励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深度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如何“问”?向书本问,向师友问,向同学问,向资源问……如何“学”?要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儿童“把自己的心沉潜到文字中去揣摩品味,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深究……”通过真问题、真思考、真探究、真合作、真交流、真分享,让真正的学习在课堂上发生。以“问”促“思”,要重视培养儿童思考的习惯和思维的品格。

  如何将“问学”落到实处?潘文彬提出的“五步”教学流程,以现实、有趣、探索的情境将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现在了课堂上,即“自主探学——分享互学——优化练学——总结理学——多元评学”。学生的学有目标、有梯度、有评价的标准,形式多种多样。这样的范式,不仅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也为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风景,潘兄的“五步”教学流程,值得每一位语文教育人细细研读。

  这本书收录了潘兄的多篇“问学”课例,每篇都有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有课堂教学的留痕,有同行的观感,有专家的赏析,读后给予我许多启迪。我很认同刘荃老师对潘兄课堂的评价:“我觉得潘老师的课堂也恰似用才情和智慧酿造而出的一杯美酒,它甘醇甜美,芳香四溢,让唇齿生津,有通体舒畅之感。”

  这本书,让我受益很多,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以后的教学之路。我准备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工作室的成员和我身边的朋友,让他们也从中受益,上实实在在的课,做实实在在的人。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