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化评价改革实践探索

作者:严必友 发布时间:2021-03-24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不久前,作为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的试点省市,江苏、河北、辽宁、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联合举行了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物理、历史、化学、地理、生物、政治由各省市组织命题。组织适应性考试是教育部统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是确保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的重要举措。对于考生来说,这也是一次全面的“演练”。新高考在考试科目、计分方式、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等环节都有重大调整,这次适应性考试,可以让考生充分熟悉各环节流程,尽快适应新高考。为指导全省教师做好冲刺阶段的新高考复习迎考工作,本报本期推出新高考专题,选发专家和名师对本次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试卷的评析和沉着应对新高考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化评价改革实践探索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严必友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各省市普通高中在推进新课改以来课程实施的质量以及学生发展的总体情况,发现问题,查找不足,以便在后期的管理和教学中调整和完善。这次考试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我们必须对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以及高考评价改革的精神进行深入的学习,对情境、思维、素养和价值等进行思考和研究。

  其实,只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近年来颁发的关于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一系列文件,我们就能清晰地了解和把握国家高考改革的理念和路径。如:2018年12月25日《中国教育报》刊发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一文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加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加强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等方面的考查和引导;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夯实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2019年12月25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高考改革要在教育功能上实现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成为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在评价理念上实现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这些文件都鲜明地指出了高考改革作为“体现国家人才培养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的重要载体,在价值、内容、方式上的调整与转型。所以,这次适应性考试结束之后,有专家评论说,这次考试就像一面镜子,把学校和教师的理念、认识、能力、素养充分地映照出来。

  尽管这次适应性考试数学试卷有较高的难度,但纵观整份试卷,应当说试题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创新点多,亮点多,思维含量高,能力要求高,充分体现了上述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在多角度、多层次考查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了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及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展示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了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以及试题的层次性,实现了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转变,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在命题的理念和价值上,试卷较好地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精神。“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如适应性考试数学试卷第20题,蕴含数学思想和立德树人价值于其中,除了考查数学知识以外,还考查了生活实践情境和科技情境,同时也是文化的彰显与自信。“四层”是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如数学试卷第3题是一道逻辑推理题,强化了逻辑推理这个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第21题是一道有关双曲线的问题,在考查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还考查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以及化归等数学思想。“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数学试卷第12题考查了导函数和三角函数之间的综合应用,第16题体现了数学和物理学科间的综合性和数学的应用性,第15题是一道结论开放的填空题,形式新颖,体现了创新性。

  在命题的风格和内容上,试卷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高落差”的调控策略,具有较好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低起点”主要表现在题目门槛低、入口宽、渐次提升,减少复杂的计算,突出数学思维,彰显数学知识的宽度和

  扎实程度。如数学试卷第7题,是一道解析几何的基本运算题,试题注重运算能力的考查,简化运算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该题具有非常好的区分度;“多层次”体现为试题在方法选择上的多样性,在难度上重视思维的层次性。如第17题,是一道递归数列和新数列问题,问题不难,但方法多样,可以直接推证,也可以猜想归纳证明,也可以构造新数列,这就需要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优化运算。“高落差”体现在重视数学学科的选拔功能,在综合性和创新性上对考生具有较高的要求。如第20题,考查空间弯曲性“曲率”,这是一道数学中的“新定义”题,通过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新定义,第一问需要将问题转化,用顶点数乘以2π减去各面的内角和,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问题转化能力,同时考查了多边形内角和的结论,只要读懂题意应当能顺利求解;第二问要求证明的是一般多面体,并未给出多面体的更多条件,因此需要利用第一问得到的边与面的关系来证明,思维要求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这次适应性考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教师应当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认真关注和思考,作出适当的调整。面对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只有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把握方向,才能顺应变革,从容应对。广大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学科素养以及对新课改、新考改的理解能力,力求站得高,看得全,看得清,看得透。新高考数学命题的框架的构建基础是高考评价体系、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教师应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框架,深入研究2020年山东卷和8省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试卷命题反映出的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新的要求和趋势,紧紧抓住数学学科考查的内容——核心价值、学

  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促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新高考面前,要强化学科育人的意识,着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因为简单增加学习时间和题海战术,效果已大不如前,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情境识别、材料阅读、信息提取、关键词把握、分析转化能力的培养以及解题速度、规范性和准确性的训练。一定要深研新课标,深研课本练习题,帮助学生梳理教材知识体系,提炼结构模型,立足教材基本例题、习题,搞好变式研究,促进迁移转化。复习基础知识时要引导学生突出主干知识、抓住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形成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和渗透。

  要注重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不能将数学解题简单模式化、公式化、程序化,不搞题海战术和机械训练,而要选择典型,提炼结构,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形成对知识的感悟,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性思维能力和算法算理的训练,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看清本质,抓住关键,把握基本规律。

  题海战术只能训练技能,提高熟练程度,并不能真正培养出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要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抓好平时各个环节,比如审题要谨慎、推理要严密、表述要清楚、计算要准确等,要让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回顾反思,做反刍的牛,不做贪吃的鱼,自我去发现和总结,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矫正改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独立思考、判断选择的机会,才能有真正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责任编辑:陈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化评价改革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1-03-24   
来       源: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不久前,作为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的试点省市,江苏、河北、辽宁、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联合举行了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物理、历史、化学、地理、生物、政治由各省市组织命题。组织适应性考试是教育部统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是确保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的重要举措。对于考生来说,这也是一次全面的“演练”。新高考在考试科目、计分方式、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等环节都有重大调整,这次适应性考试,可以让考生充分熟悉各环节流程,尽快适应新高考。为指导全省教师做好冲刺阶段的新高考复习迎考工作,本报本期推出新高考专题,选发专家和名师对本次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试卷的评析和沉着应对新高考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化评价改革实践探索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严必友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各省市普通高中在推进新课改以来课程实施的质量以及学生发展的总体情况,发现问题,查找不足,以便在后期的管理和教学中调整和完善。这次考试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我们必须对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以及高考评价改革的精神进行深入的学习,对情境、思维、素养和价值等进行思考和研究。

  其实,只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近年来颁发的关于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一系列文件,我们就能清晰地了解和把握国家高考改革的理念和路径。如:2018年12月25日《中国教育报》刊发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一文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加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加强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等方面的考查和引导;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夯实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2019年12月25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高考改革要在教育功能上实现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成为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在评价理念上实现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这些文件都鲜明地指出了高考改革作为“体现国家人才培养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的重要载体,在价值、内容、方式上的调整与转型。所以,这次适应性考试结束之后,有专家评论说,这次考试就像一面镜子,把学校和教师的理念、认识、能力、素养充分地映照出来。

  尽管这次适应性考试数学试卷有较高的难度,但纵观整份试卷,应当说试题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创新点多,亮点多,思维含量高,能力要求高,充分体现了上述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在多角度、多层次考查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了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及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展示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了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以及试题的层次性,实现了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转变,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在命题的理念和价值上,试卷较好地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精神。“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如适应性考试数学试卷第20题,蕴含数学思想和立德树人价值于其中,除了考查数学知识以外,还考查了生活实践情境和科技情境,同时也是文化的彰显与自信。“四层”是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如数学试卷第3题是一道逻辑推理题,强化了逻辑推理这个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第21题是一道有关双曲线的问题,在考查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还考查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以及化归等数学思想。“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数学试卷第12题考查了导函数和三角函数之间的综合应用,第16题体现了数学和物理学科间的综合性和数学的应用性,第15题是一道结论开放的填空题,形式新颖,体现了创新性。

  在命题的风格和内容上,试卷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高落差”的调控策略,具有较好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低起点”主要表现在题目门槛低、入口宽、渐次提升,减少复杂的计算,突出数学思维,彰显数学知识的宽度和

  扎实程度。如数学试卷第7题,是一道解析几何的基本运算题,试题注重运算能力的考查,简化运算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该题具有非常好的区分度;“多层次”体现为试题在方法选择上的多样性,在难度上重视思维的层次性。如第17题,是一道递归数列和新数列问题,问题不难,但方法多样,可以直接推证,也可以猜想归纳证明,也可以构造新数列,这就需要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优化运算。“高落差”体现在重视数学学科的选拔功能,在综合性和创新性上对考生具有较高的要求。如第20题,考查空间弯曲性“曲率”,这是一道数学中的“新定义”题,通过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新定义,第一问需要将问题转化,用顶点数乘以2π减去各面的内角和,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问题转化能力,同时考查了多边形内角和的结论,只要读懂题意应当能顺利求解;第二问要求证明的是一般多面体,并未给出多面体的更多条件,因此需要利用第一问得到的边与面的关系来证明,思维要求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这次适应性考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教师应当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认真关注和思考,作出适当的调整。面对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只有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把握方向,才能顺应变革,从容应对。广大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学科素养以及对新课改、新考改的理解能力,力求站得高,看得全,看得清,看得透。新高考数学命题的框架的构建基础是高考评价体系、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教师应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框架,深入研究2020年山东卷和8省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试卷命题反映出的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新的要求和趋势,紧紧抓住数学学科考查的内容——核心价值、学

  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促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新高考面前,要强化学科育人的意识,着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因为简单增加学习时间和题海战术,效果已大不如前,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情境识别、材料阅读、信息提取、关键词把握、分析转化能力的培养以及解题速度、规范性和准确性的训练。一定要深研新课标,深研课本练习题,帮助学生梳理教材知识体系,提炼结构模型,立足教材基本例题、习题,搞好变式研究,促进迁移转化。复习基础知识时要引导学生突出主干知识、抓住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形成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和渗透。

  要注重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不能将数学解题简单模式化、公式化、程序化,不搞题海战术和机械训练,而要选择典型,提炼结构,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形成对知识的感悟,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性思维能力和算法算理的训练,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看清本质,抓住关键,把握基本规律。

  题海战术只能训练技能,提高熟练程度,并不能真正培养出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要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抓好平时各个环节,比如审题要谨慎、推理要严密、表述要清楚、计算要准确等,要让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回顾反思,做反刍的牛,不做贪吃的鱼,自我去发现和总结,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矫正改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独立思考、判断选择的机会,才能有真正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