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层面的思考

作者:佟 柠 发布时间:2021-05-2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佟柠

  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层面,让课程创生与教学创新紧紧围绕培育时代新人展开,是每一所学校的使命担当。只有生动形象、深得认同的育人目标,才能发挥对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引领统摄力。同样,也只有彰显新型育人模式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才能支撑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此,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需要有展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支持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和突出学科典型学习方式的教学育人实践以及三者间的协同一致。

  设计展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毕业生形象。毕业生形象是学校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形象化表述,体现着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办学宗旨,属于学校教育哲学范畴。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办学的最高思考,是学校文化的本质概括,是学校育人共同体的教育信仰。学校教育哲学也是学校处理各种事务和关系的价值标尺和基本方法,蕴含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校制度中。刻画毕业生形象,是凝练学校教育哲学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核心内容,需要集结各方育人力量,共同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需要运用教育智慧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学校育人文化传承、学生作为学习者的鲜明特点等综合起来多方面考虑,更需要以形象的话语方式来表达。例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发布的毕业生形象——“新时代匡园毕业生”,即培养“终身运动者、使命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就体现出了毕业生形象设计所应具备的完整性、时代性、学习性、统摄性、校本性、表现性等关键特征。设计毕业生形象对凝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在学校内部形成育人同心,统筹课程规划实施,助力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建构支持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人是道德、心智、情感、身体和谐发展的人。要想培养完整的人,学校就要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而完整的教育则以支持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为重要基础。德育让学生体验高尚的精神境界,智育让学生学会清晰地思考,体育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美育为学生优雅生活铺陈生命底色;劳动教育为学生创造世界奠定手脑和谐的基础……支持育人目标达成的五育并举不能空悬,应该以坚实的课程体系作为保障。把学校课程发展作为一个体系来建构,需要从两个方向去考虑:一是让育人目标、课程目标、课程门类结构保持一致性,同时要保证所开发的每一门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一致性;二是让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主题活动等各类课程整体指向学校的育人目标,在五育并举功能的发挥上各有分担,综合育人,在课程类型上分层分类、丰富多样,满足选择,从而为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提供支持。例如,为培养“问题解决者”,锡山高中把“研创式”大任务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选修课程,旨在通过与各学科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相融通,为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提供充分的课程空间和时间,从而实现课程育人。

  探索教学育人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教学育人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但是只有以正确的方式教学,才能达成目标。正确的教学方式是与学科特质相匹配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例如,学习语文的典型方式主要是阅读和写作,因此,支持阅读和写作就成为培养“语言建构与应用”等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以此类推,各学科的典型学习方式,诸如思想政治课程的辩论、物理和化学的实验探究、地理学的野外考察等,均为实现教学育人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当前育人模式的重要方向,即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开展实践学习。为此,教师需要掌握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一体化技术——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基于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让评价任务与学习任务融合实施。其中,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需要教师关注多种类型的目标,如描述具体可观察、可评量学习成果的成果性目标;描述具体学习过程或经历的体验性目标;描述具体学习任务、体现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的表现性目标。学习任务或评价任务应是真实情境、知识、意义三者的有机整合,情境是知识的条件化,知识是隐含在情境中需要学习的内容,任务则是运用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具有积极意义。例如,让学生写一篇在班会课上的主题发言稿,就是学生面对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恰当建构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通过指向核心素养的毕业生形象涵育,建构支持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探索教学育人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以专业化、系统性、创造性、高品质的顶层设计创新实施,让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落实到学校一级,我们就能创造出学校育人新样态。

  (作者系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发展研究部主任)

责任编辑:陈路

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层面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5-2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佟柠

  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层面,让课程创生与教学创新紧紧围绕培育时代新人展开,是每一所学校的使命担当。只有生动形象、深得认同的育人目标,才能发挥对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引领统摄力。同样,也只有彰显新型育人模式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才能支撑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此,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需要有展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支持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和突出学科典型学习方式的教学育人实践以及三者间的协同一致。

  设计展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毕业生形象。毕业生形象是学校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形象化表述,体现着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办学宗旨,属于学校教育哲学范畴。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办学的最高思考,是学校文化的本质概括,是学校育人共同体的教育信仰。学校教育哲学也是学校处理各种事务和关系的价值标尺和基本方法,蕴含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校制度中。刻画毕业生形象,是凝练学校教育哲学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核心内容,需要集结各方育人力量,共同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需要运用教育智慧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学校育人文化传承、学生作为学习者的鲜明特点等综合起来多方面考虑,更需要以形象的话语方式来表达。例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发布的毕业生形象——“新时代匡园毕业生”,即培养“终身运动者、使命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就体现出了毕业生形象设计所应具备的完整性、时代性、学习性、统摄性、校本性、表现性等关键特征。设计毕业生形象对凝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在学校内部形成育人同心,统筹课程规划实施,助力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建构支持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人是道德、心智、情感、身体和谐发展的人。要想培养完整的人,学校就要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而完整的教育则以支持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为重要基础。德育让学生体验高尚的精神境界,智育让学生学会清晰地思考,体育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美育为学生优雅生活铺陈生命底色;劳动教育为学生创造世界奠定手脑和谐的基础……支持育人目标达成的五育并举不能空悬,应该以坚实的课程体系作为保障。把学校课程发展作为一个体系来建构,需要从两个方向去考虑:一是让育人目标、课程目标、课程门类结构保持一致性,同时要保证所开发的每一门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一致性;二是让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主题活动等各类课程整体指向学校的育人目标,在五育并举功能的发挥上各有分担,综合育人,在课程类型上分层分类、丰富多样,满足选择,从而为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提供支持。例如,为培养“问题解决者”,锡山高中把“研创式”大任务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选修课程,旨在通过与各学科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相融通,为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提供充分的课程空间和时间,从而实现课程育人。

  探索教学育人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教学育人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但是只有以正确的方式教学,才能达成目标。正确的教学方式是与学科特质相匹配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例如,学习语文的典型方式主要是阅读和写作,因此,支持阅读和写作就成为培养“语言建构与应用”等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以此类推,各学科的典型学习方式,诸如思想政治课程的辩论、物理和化学的实验探究、地理学的野外考察等,均为实现教学育人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当前育人模式的重要方向,即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开展实践学习。为此,教师需要掌握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一体化技术——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基于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让评价任务与学习任务融合实施。其中,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需要教师关注多种类型的目标,如描述具体可观察、可评量学习成果的成果性目标;描述具体学习过程或经历的体验性目标;描述具体学习任务、体现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的表现性目标。学习任务或评价任务应是真实情境、知识、意义三者的有机整合,情境是知识的条件化,知识是隐含在情境中需要学习的内容,任务则是运用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具有积极意义。例如,让学生写一篇在班会课上的主题发言稿,就是学生面对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恰当建构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通过指向核心素养的毕业生形象涵育,建构支持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探索教学育人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以专业化、系统性、创造性、高品质的顶层设计创新实施,让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落实到学校一级,我们就能创造出学校育人新样态。

  (作者系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发展研究部主任)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