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

作者:蔡 明 发布时间:2021-12-0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蔡明

  1996年沪宁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时,我的教师专业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刚从省领导手中接过特级教师的红本本,我就被安排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向大三大四的师范生做关于教师成长的报告。

  那辰光,教师还是一个“清贫”的职业,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人心难免浮动,不少师范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当教师,改行、跳槽、下海成为“100度”以上的热词。

  快轮到我做“压轴”报告时,已经快到正午。我手指着自己的钟山表,示意主持人——不讲行吗?主持人回答得很干脆:“同学们都盼着呢!”台下此时也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主持人说,听听这掌声,你不讲行吗?

  盛情难却下,我硬着头皮开口了:“主持人、同学们,请原谅我,我的教龄只有15年,一点分量没有,真的压不了轴。”我扬了扬手中的讲话稿,接着说:“这就是我准备的发言稿,此时此刻,请允许我把我的汇报浓缩成一句话和大家共勉:如果你选择了教师职业,那就投入地爱一回吧!谢谢!”

  台下的掌声猛地响起,一浪高过一浪。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站起来,有的把手举过头顶,使劲地鼓掌,还夹着喝彩的声音。我也被同学们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知道,他们不只是在为我鼓掌,也是在表达自己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记得第二天,《江苏教育报》等多家媒体都对这次报告会作了长篇报道,我说的那句话,竟然成了醒目的大标题。

  我当时其实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成了特级教师!我以前也没想过自己能成为这样的“名师”,只是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因为年轻,我做任何事情都充满干劲。我白天上课、辅导学生,从不午休,晚上备课、批改作业,12点前没有关灯休息的习惯。刚工作那会儿,我在邻镇新坍中学教高中,星期天一般不回老家。一是省下乘公交的费用,二是省下时间自学。我是中师生,教高中是临时将就的工作,自认为水平也一般,每个月工资不足30元,身边还带着弟妹一起生活。为了“充电”,我狠心花了36元去邮购了一套函授大学的中文大专教材。周日和假期就是我自学的黄金时光,我一刻也不舍得浪费。

  一天,新坍中学程文联校长在大会上激动地宣布,学校高考打破了升学零的纪录。我当时作为教毕业班的老师,却没觉得有什么意外,因为这是我和学生一起奋斗的结果。

  但是,从我接过那个特级教师的红本本开始,我的压力陡然变大了,因为我成了别人眼中的“名师”了,必须当好表率。我有一种骑在老虎背上如坐针毡的感觉。

  我该怎么办?江苏省中语会时任会长王文荪先生知道了我的心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小老师,你要成为“大先生”。

  那会儿,我还真不懂得“大先生”的准确含义。我以为于我而言,第一要紧的是,按照特级教师标准的三句话——“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去努力,去补齐短板,夯实根基,坚持课改,以科研的姿态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3年后参加教师节庆祝活动,我再次来到南京。当我和洪宗礼老师站在一起,在省教育厅大门前留影时,我才恍然,洪老师这样的人不就是“大先生”吗?我是读他写的文章学会教书的后生。作为江苏省首批名教师,我觉得自己与洪老师的差距简直就是天壤云泥!洪老师一生致力于教书、写书、编教材、研究母语、提掖新人,成了我人生路上的灯塔。

  以后的日子里,我开始思考,如何在不断增加自身的“厚度”、拓展自己的“宽度”、提升自己“饱和度”的同时,尽可能地在课堂、课改、课题、课程诸方面有所突破,在关爱生命、呵护学生、培育人格方面做人生导师,在学科育人和培养年轻教师方面做领航人。

  于是,我发现蔡元培、李大钊、周树人,发现陶行知、叶圣陶……他们就是真正的“大先生”。我当时不知天高地厚地撰文示人,“要像叶圣陶那样教语文”!

  有人说我在学习上是“一个不晓得累的人”,我是默认的。因为,我不断发现值得我学习和追随的“大先生”,我研读他们的文章、专著,在他们的影响下,对教育有了依恋。为了教育事业我愿意付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如饥似渴,上下求索。

  进入21世纪,我遇上了苏州市首届名校长高万祥,我们结伴做“大语文”,推广“以生为本,人文关怀,自强不息”的理念,主张实施“一二三四五”人文工程,决计把高中学校办成培养“读书人口”的地方。我俩先后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后来,因为工作变化,我融入张家港教育的生态课堂大潮之中,从此,张家港的基础教育有了一张至今为人乐道的“名片”——生态课堂。

  为了生态课堂的不断升级,我组建了生态教育团队,借力“通式教育”特级教师工作室、名师共同体等机制,完成了一个国家级、若干省市级生态课堂、生态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特别是完成了生态语文教育的项目实践,获得了基础教育省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我们主张“从书本中学,到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语文是每一个人的语文,每一个生命都在语文里成长。”

  获奖不是我的目的,生态语文永远在路上,我永远走在努力成为“大先生”的路上。

  于是,我又发现当代的于漪、顾明远、鲁洁、顾黄初是“大先生”,朱永新、成尚荣、杨九俊、陆志平等也都是“大先生”。他们是有大情怀、大视界、大智慧的精神灿烂的人。

  我一直把他们当做生态语文项目实验推广和生态教育团队建设发展的领航人。多年后,在生态教育这个团队中,一批特级教师、省教学名师脱颖而出,不只是语文学科的,还有数学学科的,不只是初高中的,还有小学的。有的已经成为全国模范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有的已经成为省“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有的已经成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教育团队样本”已被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清晰记得2013年成尚荣先生在“苏派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会上说:“生态语文应当成为一个流派。团队中一定要有核心人物、领军人物。显然,这就是蔡明。他是领跑者,其他人是追随者、同行者。但蔡明应该有这个胸怀,希望有团队成员超过你。当然超过不容易,要有一个过程。当有人超过的时候 ,蔡明的笑容应该更灿烂、更自然。”

  成先生的话言犹在耳,这么多年来,我从未懈怠过,也一直以成先生的话鞭策自己。团队中的朱治国、陈芳、徐芳等人已经立学立派,多人成为港城教育名家和姑苏领军人才。我现在依然和他们在一起,为他们鼓与呼,也为团队和区域更多的人能够像他们一样成长起来而默默地支持着、推动着相关工作。

  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如陶行知、于漪那样的教育家,但我以为可以努力成为““大先生””,拥有忠诚教育的大情怀,放眼宇宙的大视野,悲天悯人的大胸襟,度己度人的大气度,立德树人的大格局,培根铸魂的大智慧,破惑攻坚的大手笔,与时俱进、命运与共的大境界……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一生无悔!仰望诸多名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者系苏派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生态教育团队领衔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陈路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
发布时间:2021-12-0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蔡 明

  ■蔡明

  1996年沪宁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时,我的教师专业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刚从省领导手中接过特级教师的红本本,我就被安排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向大三大四的师范生做关于教师成长的报告。

  那辰光,教师还是一个“清贫”的职业,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人心难免浮动,不少师范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当教师,改行、跳槽、下海成为“100度”以上的热词。

  快轮到我做“压轴”报告时,已经快到正午。我手指着自己的钟山表,示意主持人——不讲行吗?主持人回答得很干脆:“同学们都盼着呢!”台下此时也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主持人说,听听这掌声,你不讲行吗?

  盛情难却下,我硬着头皮开口了:“主持人、同学们,请原谅我,我的教龄只有15年,一点分量没有,真的压不了轴。”我扬了扬手中的讲话稿,接着说:“这就是我准备的发言稿,此时此刻,请允许我把我的汇报浓缩成一句话和大家共勉:如果你选择了教师职业,那就投入地爱一回吧!谢谢!”

  台下的掌声猛地响起,一浪高过一浪。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站起来,有的把手举过头顶,使劲地鼓掌,还夹着喝彩的声音。我也被同学们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知道,他们不只是在为我鼓掌,也是在表达自己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记得第二天,《江苏教育报》等多家媒体都对这次报告会作了长篇报道,我说的那句话,竟然成了醒目的大标题。

  我当时其实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成了特级教师!我以前也没想过自己能成为这样的“名师”,只是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因为年轻,我做任何事情都充满干劲。我白天上课、辅导学生,从不午休,晚上备课、批改作业,12点前没有关灯休息的习惯。刚工作那会儿,我在邻镇新坍中学教高中,星期天一般不回老家。一是省下乘公交的费用,二是省下时间自学。我是中师生,教高中是临时将就的工作,自认为水平也一般,每个月工资不足30元,身边还带着弟妹一起生活。为了“充电”,我狠心花了36元去邮购了一套函授大学的中文大专教材。周日和假期就是我自学的黄金时光,我一刻也不舍得浪费。

  一天,新坍中学程文联校长在大会上激动地宣布,学校高考打破了升学零的纪录。我当时作为教毕业班的老师,却没觉得有什么意外,因为这是我和学生一起奋斗的结果。

  但是,从我接过那个特级教师的红本本开始,我的压力陡然变大了,因为我成了别人眼中的“名师”了,必须当好表率。我有一种骑在老虎背上如坐针毡的感觉。

  我该怎么办?江苏省中语会时任会长王文荪先生知道了我的心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小老师,你要成为“大先生”。

  那会儿,我还真不懂得“大先生”的准确含义。我以为于我而言,第一要紧的是,按照特级教师标准的三句话——“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去努力,去补齐短板,夯实根基,坚持课改,以科研的姿态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3年后参加教师节庆祝活动,我再次来到南京。当我和洪宗礼老师站在一起,在省教育厅大门前留影时,我才恍然,洪老师这样的人不就是“大先生”吗?我是读他写的文章学会教书的后生。作为江苏省首批名教师,我觉得自己与洪老师的差距简直就是天壤云泥!洪老师一生致力于教书、写书、编教材、研究母语、提掖新人,成了我人生路上的灯塔。

  以后的日子里,我开始思考,如何在不断增加自身的“厚度”、拓展自己的“宽度”、提升自己“饱和度”的同时,尽可能地在课堂、课改、课题、课程诸方面有所突破,在关爱生命、呵护学生、培育人格方面做人生导师,在学科育人和培养年轻教师方面做领航人。

  于是,我发现蔡元培、李大钊、周树人,发现陶行知、叶圣陶……他们就是真正的“大先生”。我当时不知天高地厚地撰文示人,“要像叶圣陶那样教语文”!

  有人说我在学习上是“一个不晓得累的人”,我是默认的。因为,我不断发现值得我学习和追随的“大先生”,我研读他们的文章、专著,在他们的影响下,对教育有了依恋。为了教育事业我愿意付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如饥似渴,上下求索。

  进入21世纪,我遇上了苏州市首届名校长高万祥,我们结伴做“大语文”,推广“以生为本,人文关怀,自强不息”的理念,主张实施“一二三四五”人文工程,决计把高中学校办成培养“读书人口”的地方。我俩先后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后来,因为工作变化,我融入张家港教育的生态课堂大潮之中,从此,张家港的基础教育有了一张至今为人乐道的“名片”——生态课堂。

  为了生态课堂的不断升级,我组建了生态教育团队,借力“通式教育”特级教师工作室、名师共同体等机制,完成了一个国家级、若干省市级生态课堂、生态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特别是完成了生态语文教育的项目实践,获得了基础教育省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我们主张“从书本中学,到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语文是每一个人的语文,每一个生命都在语文里成长。”

  获奖不是我的目的,生态语文永远在路上,我永远走在努力成为“大先生”的路上。

  于是,我又发现当代的于漪、顾明远、鲁洁、顾黄初是“大先生”,朱永新、成尚荣、杨九俊、陆志平等也都是“大先生”。他们是有大情怀、大视界、大智慧的精神灿烂的人。

  我一直把他们当做生态语文项目实验推广和生态教育团队建设发展的领航人。多年后,在生态教育这个团队中,一批特级教师、省教学名师脱颖而出,不只是语文学科的,还有数学学科的,不只是初高中的,还有小学的。有的已经成为全国模范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有的已经成为省“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有的已经成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教育团队样本”已被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清晰记得2013年成尚荣先生在“苏派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会上说:“生态语文应当成为一个流派。团队中一定要有核心人物、领军人物。显然,这就是蔡明。他是领跑者,其他人是追随者、同行者。但蔡明应该有这个胸怀,希望有团队成员超过你。当然超过不容易,要有一个过程。当有人超过的时候 ,蔡明的笑容应该更灿烂、更自然。”

  成先生的话言犹在耳,这么多年来,我从未懈怠过,也一直以成先生的话鞭策自己。团队中的朱治国、陈芳、徐芳等人已经立学立派,多人成为港城教育名家和姑苏领军人才。我现在依然和他们在一起,为他们鼓与呼,也为团队和区域更多的人能够像他们一样成长起来而默默地支持着、推动着相关工作。

  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如陶行知、于漪那样的教育家,但我以为可以努力成为““大先生””,拥有忠诚教育的大情怀,放眼宇宙的大视野,悲天悯人的大胸襟,度己度人的大气度,立德树人的大格局,培根铸魂的大智慧,破惑攻坚的大手笔,与时俱进、命运与共的大境界……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一生无悔!仰望诸多名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者系苏派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生态教育团队领衔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