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关注

教师海外培训:“开眼看世界”才能“放眼世界”(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

【策划人语】

“开眼看世界”才能“放眼世界”

■安 东

2003年,由江苏省教育厅负责总体设计、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的教师海外培训项目在国内率先建立,并于同年派出教育一线的优秀骨干教师赴海外培训。该项目旨在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通过开展海外培训以及跨国界合作、跨文化交流等方式,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先进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素质师资和教育管理者队伍,引领我省教育科学、优质、均衡、跨越式发展,促进我省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指出:“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所以,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就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而首当其冲的是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国际化视野,只有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们“开眼看世界”了,孩子们才能在未来去“放眼世界”。

省教育厅在设计培训计划时,特别注重分人、分学科、分地区、分国别,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学习和教育管理科目,采用上课、听课、讨论、参观等多种学习方式,力争使受训人员在短期培训中最大限度地开阔视野、更新理念,获得受益长期甚至受益终生的启示、知识、方法。老师们在学习和与别国同行的交流中,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比较中,进行了反思,突破了固有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汲取发达国家教育思想中的精髓部分,教师们有了全新的国际视野。经过海外培训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组成了上规模的排头兵队伍,他们的榜样与激励作用,促进了我省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大加快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

十余年来,海外教师培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期报道通过“独家策划”栏目呈现部分出国考察人员的经历、感想及领导专家的分析思考,同时在“教育瞭望”栏目刊登三位校长经过国外的培训考察后在自己的办学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借鉴他们的思考与实践,将出国培训收获的成果应用在我们的教学、教研、办学之中,将会一步一步把我省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域外纪事】

聆听“窗外”声音

■沈茂德

1998年10月1日,在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德国黑森州原柏尔中学校长艾德加·施密特先生在向我们介绍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时说:“经济的全球化对教育是很大的挑战,过去课本就是世界,现在世界就是课本。现代教育应该把世界上正在产生的种种问题(如艾滋病、环境变化等)都变成我们的教学内容。”确实如此,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但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活与生存的种种问题,如科学道德、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伴随着现代化产生的问题应该进入孩子们的学习课程。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短期培训期间,我们曾有机会观摩了一次国会会议。令我们深感惊讶的是:国会的会议竟可以让许多孩子现场观摩。国会会议结束后,我们又观摩了孩子们观摩国会会议以后的一次“班会”,老师确定了一个主题:上课时能不能喝咖啡。主题确定以后,老师开始招聘“国会”,谁做议长,谁做总理……,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举手申报,各就各位以后,顽皮的儿童竟变得如此庄重,在严肃的气氛中,孩子们各抒己见,开始了严肃的主题讨论。看着这些幼稚的儿童扮演、预演如此重要的“国会”成员,我心中不由一凛:这样的一次次演练(教育),使孩子们真实地体验,不断地积累,完善着成人世界应该有的经验与能力,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深意,岂是课本所能全部包括的。

在欧洲、美国的考察,我有这样强烈的印象——“什么都要钱”(如到处需小费),但另一种现象又给了我们更深的印象——“很多地方不要钱”(艺术馆、博物馆、科技活动中心、植物园等等对中小学免费或优惠开放),许多社区教育资源为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最佳的“世界知识与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俄罗斯,很多的影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都对中小学生大开绿灯,实行免票或票价优惠制度。俄罗斯音乐的圣殿——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每月都举办一场儿童专场音乐启蒙和欣赏演出,几大著名交响乐团轮流上演,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首席大提琴手等著名演奏家亲自配合讲解员为孩子们示范,着装整齐的孩子们专注地聆听音乐,感受着音乐的美。这些都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绝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孩子的素质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怀和世界文明、民族文化的熏陶,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共同的力量来支撑。

每次外访,视觉印象中除了难以忘记的那城市、乡村满地遍绿,各类交通的井然有序之外,看得最多、印象中最深的恐怕是欧美国家似乎无处不在、门类众多的、大多对公众开放的各类博物馆了。综合的、主题的,收费的、免费的林林总总,大大小小。但对参观者来说,它都在展示着古代的、近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自然的、人文的……传播着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种种成果和世界多元的文化,它也必然地在潜移默化中向观众灌输着国家和民族的哲学、文化、甚至政治的概念与影响,或许可以称之为隐性的,却非常深刻的(因为是在自觉中吸取和接受的)教育。我想,任何行为都受一定的思想支配,任何人都会在某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某种特定的教育或熏陶。欧美大量博物馆的创办与建设,除了历史与艺术的意义之外,国家教育意志必然深含其中。

2000年我随中国教育现代化考察团在美国考察期间,曾在华盛顿参观了宇航博物馆、古代艺术馆、现代艺术馆、国会图书馆、杰弗逊纪念堂等一些主题博物馆。宇航博物馆用众多的实物,详尽的史实材料展示了飞行器的演变史,展示了人类飞天梦想实现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许多中小学生或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地参观,或自己在亲身体验,“风洞试验”、“失重体验”……或几人一组,亲自动手参与“气垫导轨”等实验,我想,这种亲身体验、亲自动手的参观过程,它给予学生的肯定不仅仅是航空知识与历史知识,它更多的是激发了学生内在对科学的兴趣,对航天先辈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精神的景仰;站在为航天事业献身的“发现号”宇航员们的巨幅照片面前,我想,孩子们感受的肯定不仅仅是肃然和崇敬,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精神和探索宇宙无穷世界的勇气和力量……在纽约埃里克斯岛,目睹登陆美国的第一批移民的大量实物、照片和文字,我惊叹于极度现代化的美国竟如此重视历史史实。我想,这样的主题性展览,它给美国青少年的教育肯定是强烈和深刻的。

是否可以这样说,教育决非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教育的功能也决非仅在课堂。《荀子》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确有道理,在一个孩子的发展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力量是巨大的,而文化的浸润可能更深刻地奠定着每一个人的思维与习惯。对于孩子成长与教育的关注,仅凭学校一己之力难以面面俱到。是否可以这样说,现在各界都重视教育,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往往把教育理解为狭义的学校教育。当全社会把目光都投向学校,就往往忽略了除了学校外面社会文化的教育功能,忽视了整个社会、家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当我们意识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否不仅应该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的教育,我们更应该着力建设有利孩子们浸染的社区文化,而各种博物馆的建设应该说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否可以这样说,我们仅仅着力于生态文化的建设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舍得投资建设人文文化。让每个城市,甚至每个社区都有孩子们自由出入的博物馆,让我们的社区都逐渐变得书香浓郁,让孩子成长在一个更宽广的社会视野之中。

2008春我完成了30多万字的《窗内窗外》一书,在书中我曾这样写道:“一次培训与考察,不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拓展与积累,它绝不能成为一次路过、一次旁观,而是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体验、去浸濡。倘若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与习惯,尽管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并没有改变,但我们看星星的角度可能已经变了,我们吸收与借鉴的敏感已经变了,我们学校管理的视野已经变了。教育工作者,去一个国家,景点绝不是根本目标,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通过对人与学校生活的‘深呼吸’所感受的教育文化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我想,吸收一些“窗外”专家的声音不仅对学校的教育工作会有一定的启发,对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什么是教育”,更完整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才是真实的课程改革,也一定会有帮助。

(作者系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洞开视窗 刷新理念

——出国教育培训之感想

姜树华

两年来,如皋教育系统近60人次出国培训,组织严谨,效果甚佳。培训期间,我们不仅能直接呼吸到教育教学理论的新鲜空气,还能邀请到一些当地教育名人和我们交流,探讨教育教学方法。此外,我们还实地考察了很多学校、培训中心、博物馆等。虽然培训时间短暂,但对我们的影响是终身的,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认识也是永久的。

认识之一:教育应落点于习惯

曾多少次反思比较东西方国民素养之差别,出国培训让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一直以知识技能为教育的重心,忽略了素质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也许是问题的根蒂。在加拿大期间,我们观摩了很多暑假俱乐部(Summer Club)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的坐姿虽然很随意,但是听课的习惯很好。他们不随意讨论、喧哗,有问题就举手,征得老师的同意后才会发言。有小伙伴发言时,他们都会认真倾听,再提出自己的观点。那些孩子已经养成了倾听、善思、谦虚、尊重他人的良好学习品格。英国对不听话的学生设置了惩罚室,只是这种惩罚来得人文、来得有尊重,让学生在惩罚室思过,有老师陪你聊话,助你改错。习惯决定人一生的生活质量,决定了一个群体的生活健康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认识之二:教育应生存于宽松

宽松带来自由,自由带来愉悦,愉悦才会发生学习。加拿大特别注重营造积极的育人环境,学校虽然外观低调,但他们注重在校园内营造激励学生探究、创新的教学环境,有的通过“荣誉墙”(Honor Wall)展示历届学生所获得的各方面的荣誉,有的通过优作展览,鼓励学生互相学习,这一点很值我们借鉴。英国的教学灵动而有趣,每一堂课都会有多个活动贯穿其中。老师按照教学内容设计简易、有趣、自然、操作性强的活动,让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生乐在宽松之中,思考并学习着。

苏蔓中心组织的校长论坛

认识之三:教育应负责于生命

在任何国家或任何行业领域,交流表达、独立能力、时间管理、应用实践、尊重融合都是一个人获得生命质量的基本条件,教育只有兑现了这些才是对生命的负责。加拿大学校对学生的安全非常重视,不仅平时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还会定期举行“Lock Down”演练,这是北美特有的对师生进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的演练;马来西亚教育强调与自然之间和谐与发展,强调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宽容、理解;英国教育对生命尊严的捍卫,给了生命无限的自然生长空间:教室和走廊墙壁上都展示着学生的作品,实验室成为学生的“游乐场”,实验器材成了学生的“玩具”,学习的过程,就是学力的生长过程,更是生命的递升过程。

认识之四:教育应指向于生活

教育不远离生活,不能尽在梦幻园,让教育成为人自然的需求,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国外教育特别强调生活资源的鲜活运用。学一个国家的语言,必须从了解它的文化开始。负责教授我们加拿大文化的老师,非常善于选择、整合、利用鲜活的教学资源,一本书、一部电影,她总能挖掘其中很多的教学元素,然后组织一系列的阅读、讨论、实地考察活动,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加拿大老师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他们的观点是“Learn to swim in swimming”,一切知识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运用。英国教育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结合生活的多元评价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最大发展。宽松和谐的课堂给学生玩的感觉,生活的感觉。

认识之五:教育应精彩于差异

个性化的人、多样化的社会注定教育的本意是因材施教,而这点却在国外教育中得到见证。英国推崇“可选择的教育”,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并不是固定的,有必读课程和选修课程,必读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置的课程;选修课是由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商议后确定的。新加坡的教育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学校也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将优秀的学生送入更高层次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重视个别教育的客观结果使儿童的个性发展十分鲜明,充满朝气和创造力。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发现知识、探索真理的创造意识和能力。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其固有的基础和素质上获得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既具有公民一般素养、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才能的人,成为能够自食其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

出国培训是令我们兴奋的,兴奋的是我们领略了异国他乡独特的景致和文化,感受到了高度文明的社会气息,接受了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我们又是平静的,平静的是我们能客观地对待中外教育、文化的差异和优劣,对我们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

(作者系江苏省如皋市白蒲中心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感受异域文化 走近英国教育

孟 臻

2009年11月21日,我有幸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首批音乐、美术骨干教师进修团赴英国培训考察,在为期三周的学习交流中,英国的文化、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城市建筑的经典风格保存完好,美轮美奂的曼城、伦敦,古老而洋溢浪漫气息的约克、切斯特,奢华堂皇的温莎城堡,到处都可领略到维多利亚式和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凝重,俏丽,古典,灵秀,间或有现代建筑的样式,也绝不喧宾夺主。作为世界工业革命故乡的曼彻斯特,既是工业革命的教科书,也是城市重建的典范,在这里,可窥见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它不仅商贸繁华,而且也是英格兰西北部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负责我们培训任务的苏曼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就坐落于此。

典藏丰富的画廊、美术馆、博物馆是英国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缩影。我们参观了约克的火车头博物馆、利物浦美术馆、曼彻斯特工业博物馆,以及英国国家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在美术馆和博物馆,随处可见老师、家长带着孩子在此有秩序地参观、做笔记。这些资源有效地成为学校课堂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伦敦的国家画廊,收藏了13世纪到20世纪欧洲各画派的作品。我有幸目睹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文艺复兴时期巨匠们的传世之作。鲁本斯、毕加索、梵·高、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有尽有。《睡莲》《向日葵》等耳熟能详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经典名作莫不令人叹为观止。大英博物馆是迄今世界上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它既是大英帝国曾经“光辉”历史的见证,也记录了人类古老文明的发展史。这里的中国馆,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这样说一点不为过——敦煌壁画、佛教造像、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玉器,琳琅满目,中国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尽显其中。随队的翻译说,这些展出的藏品还不到馆藏的中国文物的十分之一。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摹本存世仅两幅,其中一幅就藏于此馆(另一幅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今天来自中国的游客在掩叹之余,又该留下怎样深深的思考呢?

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参观也是本次考察活动的内容之一。这两所大学举世闻名,它们不同于其他大学,街市和大学融为一体,街道从校园穿过,没有围墙,也没有恢弘的校门,连正式的校名招牌都没有,校园建筑古色古香,用石板铺就的街道,因狭长而古韵十足。学院内上百年历史的露天长椅,至今保存完好。那些参天古树虽历经沧桑,但遒劲且张扬。剑桥有徐志摩笔下静静流淌的康河,牛津有钱钟书孜孜求学的足迹(钱老曾毕业于牛津大学埃可塞特学院)。据说有人对这两所大学的教学思想做过分析,牛津经常会问:“what do you think?”剑桥则问:“what do you know?”由此可见,牛津侧重于思想,剑桥注重于求知。

在英国培训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曼彻斯特的一些中学和小学,接触了曼彻斯特当地的教育官员和英国国家考试机构(美术专业)委员会主席,对英国的中小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

英国的义务教育实施于1880年,之前是中世纪的教会学校,相对于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早了近一百年。“每个孩子都重要”、“兴趣是第一位”是英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初中和小学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国家规定课程标准,考试机构提供模块,同学科组可以相互交流,但各个老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独立设计教学内容,自主性强,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实用性。学生在校时间为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半,英国的学生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下午学生放学后,家长一般选择陪孩子或学习、或参观,或者请家教。数学、英语、科学作为初中阶段(16岁前)的必修课程,16岁参加初中资格证书的全国统考,自己选择考试测试等级,等级的高低作为升学或就业的参照。

英国的中小学规模较小,达到400人以上的学校规模算大的了,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有的是小学初中一贯制,也有的是初中高中一贯制。所有的学校都是小班化教学,平均每班不超过20人,老师授课时常设一名助教,甚至还有同选修科目的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堂辅导。带领我们参观的丹尼斯·奥利文校长一再强调“让孩子快乐学习”是他们倡导的教学宗旨,除了核心课程(英语、数学和科学)外,还增设了摄影、戏剧表演、木工、烹饪等学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的深度和宽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英国的中小学教育结构体系中,透明、公平、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其显著的特色。全国教学评估委员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评价,并在英国各大报刊媒体上公布学校排名,愿意自主选择学校的家长一般以此为依据。学生在7、11、14、16岁都要参加全国的统一考试,考试委员会会把考题在考前几个月发到学校,老师负责引导学生如何准备应考。考题只是能力检测的出发点,学生有充裕的准备时间和较大的发挥空间。平时所做的分析、整理和创作过程占考核的百分之六十,考卷成绩只占百分之四十。其核心课程由全国考委会的阅卷员阅卷,其他学科由本校老师批阅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因为大部分家长对全国组织的统一考试比较反感,现在好多学科的统考被废除了。小学阶段(11岁前),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各学科的教学(类似于我国师资匮乏地区的“包班”),他们认为这有利于对孩子发展方向的综合评估。高中学制两年,没有必修课,第一年最少选修四门课程,第二年是三门,只要上了高中,一般学生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特长发展的大学,大学招生也是以学生的选修统考成绩和面试为依据。这种选拔形式是大学和学生最佳的双向选择。

英国中小学的校园环境非常好(只要有泥土的地方都植上了草皮,实际上是英国的所有地方都这样,雨水充足,气候湿润,适合植物生长),教学设施完备,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公益场所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室布置个性化很强,大部分走廊及公用办公场所都用学生的作品来装饰,手工、摄影、抽象的装置艺术,五花八门。学校的师生都很热情,对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非常赞叹。目前,英国好多学校已经把汉语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

回国前一天,我们还参观了莎士比亚的故居。莎翁的故居坐落在牛津和曼城之间的一座典型的英国南部古镇。门楼铁牌上赫然标明的建筑年代是1531年。“一切伟大的艺术创造,无不来自寂寞和孤独。”莎翁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著作就诞生在这里,今天已经像古镇内清幽的布仑河水一样,静静流淌,流向世界每一个角落,流进不同肤色的读者心里。

虽然短暂的英国之行已经画上了句号,但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践行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才是此行的真正价值。还是用莎翁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吧:“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梦 想

高 辉

我出生在苏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学读的是村小,那时我的梦想是能到乡里的中心校去读书。

初中时,我如愿以偿、不出意外地就读于乡中学,从此每天要独自骑着自行车赶到2公里以外的学校去上学,对于一个11岁的男孩,这的确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

后来,我又到离家100公里以外的师范学校就读,这就意味着我毕业以后可以从事比较体面的教师工作,而不必像我的父亲那样辛勤地在土地上劳作——“汗流满面,才得糊口”。

师范学校里的同学来自周边三个地级市的6个县,我新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够走遍这6个县。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行程。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的梦想是能走遍全国。到现在,我已经去过南京、北京、上海以及周边邻省的几座城市。

工作后,随着收入的增加,我也计划走出国门去感受异域风情。计划中首选的国家是俄罗斯,一方面是因为在俄罗斯的白桦林里披着夕阳散步是一件颇有诗情画意的事,另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是离中国最近的欧洲国家,乘火车就能去。

这个计划我原本想在40岁之前完成。

对于英国,不是不曾梦想来过,而是因为她过于遥远,难以企及。就好像莎拉·布莱曼一样,虽然我很着迷于她的声音,很欣赏她的美丽,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成为她的男朋友。

在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英国被放在最边上,给人的感觉是地平线的尽头,像火星那么遥远。

所以,当我得知能够到英国来参加培训,能和这个孕育出莎士比亚、狄更斯、牛顿、亚当·斯密、培根的国度亲密接触,我真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出我的喜悦。

感谢苏曼的精心安排,让我们在培训学习之余从南到北全方位地感受了英国的历史文化。

苏曼为我们这次培训做了周密的计划,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参观考察。参观考察中既有普通学校也有音乐专业学校、有中学也有大学、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通过学习考察,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英国教育对学生人生梦想的成全。

英国的教育首先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学会自由地选择,主动地学习。“让他们学会走他自己的路,到老也不偏离。”教育是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所希望他成为的人。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也不是改造,而是唤醒,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巨人一旦醒来,潜能尽情释放,一个真正的人从此诞生。

英国教育体制中的课程设置与选择,考试的机制都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其次,英国的教育体制很完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社会都在关心教育,都在参与教育。

每天晚上父母为孩子所读的一个个经典故事、博物馆里一件件展品、成人相互之间彬彬有礼的问候、城市里每一处精心的设计,恰似英国每天夜里飘扬的雨丝,润物无声,滋养着孩子心中那真、善、美、爱的幼苗。

在音乐教育方面,英国的学校不仅仅注重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创作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在布拉姆霍尔高中(Bramhall High School),我们有幸听到了一名12岁和一名16岁的学生弹唱自己的作品,在切萨姆音乐学校(Chetham’s School of Music),我们听到了学生所作的钢琴曲,尤其第三首的古典主义作品,很有莫扎特的感觉。这些孩子已经可以称之为作曲家。

当然,其他的思考还有很多,但是教育哲学、教育体制、教学方向这三项是最基本的。

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一方面对英国教育感到钦佩,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教育感到自豪。

假如在十年前,新课程标准还没有颁布之前,我们到英国来,对英国教育肯定无法理解,就像一个乞丐无法想象百万富翁的生活。

而在新课程标准已经实行了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虽然能感受到我们的教育和英国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方向大体上是正确的。

我们穿越8个时区,跨越亚欧大陆,飞越三分之一的地球,一路追逐阳光,追逐梦想而来。因为音乐、因为教育相聚在这里。

虽然彼此的语言并不相同,但是友善的眼神相通。

虽然彼此的生活不同,但是音乐给灵魂的感动相通。

虽然教育的体制不同,但是真善美爱的育人目标相同。

虽然相聚的时间太短,离别的脚步过于匆匆,但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友谊能让四海相通。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江苏省2011年赴英国培训音乐教师团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作者单位: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宿迁分校)

在澳洲感受“教育即生活”

卢国华

十一月的昆士兰春意盎然,天高气爽,风轻云淡,到处郁郁葱葱,花香馥郁。大巴一直在草坪间疾驰,直到在一片树林边缓缓停下。大家茫然四顾,除了散落于树丛间草地上的几排平房和一幢两层小楼,其他什么建筑也没有。路边草地上立着一块别致的石头,上面镌有Fraser Coast Anglican College以及建校时间、首任校长等,目的地到了!学校没有围墙,自然也就没有校门。周围是几条放射状公路,在碧绿的草地上向远处蜿蜒延伸,直至消失于树林或亚热带雨林之中。

学校周围没有商店,没有网吧,没有摊点或流动小贩,甚至也没有民居。教室外树阴下有袋鼠歇息,蜥蜴在驻足观望,树上乌鸦肆无忌惮地大声鸣叫,翠鸟、火鸡、喜鹊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鸟雀悠然地飞来飞去,甚至旁若无人地在你脚下觅食,树林里各种有趣动物从容出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澳洲人与动物似乎都在享受各自原生态生活。

澳洲教育开放、规范、快乐、自主!平心而论,在这里,我们真正见识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

开放的澳洲教育。这是一所教会办私立完中,共240多名学生,班级生数从三五个到十几个不等。澳洲学校似乎都规模小、班额小,没有教材,没有统一作业本,甚至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但有办学自主权。课程设计、课时长度(40至75分钟不等)、活动安排、班额、轨制等等,都由学校自行安排。

有相对固定的班级,但不一定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教室都按不同功能进行装备,有的跟我们教室差不多,墙上张贴着学生各具个性的习作,更多教室则按其功能进行装备,有的像办公室配有各种办公、学习设施,有的像车间有各种实习材料,有的像实验室有实验器材,有的像大厨房有各种食材和炊具。学校为每个学生配一台笔记本电脑,学生可以随时无线上网。我们不禁嘀咕:这不是职校吗?其实人家就是一所普通学校。

苏澳中心的课堂

有一天上午,来自德国的十四岁小女孩Goodie一直担任向导,负责向我们介绍情况,分配同学带我们到各自想要去的班级。我们甚觉过意不去,怕耽误孩子学习,几次催促她去自己班级上课。她总是笑眯眯地说:“这是老师分给我的任务。”有同行者还信誓旦旦:“没事,我们会跟你老师解释!”殊不知,接待我们其实就是老师给她的“作业”。他们的教育,特别强调尝试与体验。在体育馆,一班学生正上球类课,见几个年龄明显较小的孩子夹杂其中,便问何故。Goodi说:“他们不是这个班的,在给老师当助教。”我问:“他们自己不上课吗?”女孩一脸茫然。她哪里知道,在我们的意识里,点点滴滴的时间都不能“耽误”,是要用来学习的!

规范的澳洲教育。学校每年有四个学期,每学期6到12周。作息时间都是上午9:00至下午3:00,中途有半小时上午茶和一小时午餐。学生一入学,学校和老师就会帮助制定人生规划。规划会随着孩子年龄和兴趣的变化而改变,所以每学期初都会在老师指导下作调整。学校教学计划性很强,与家长联系紧密。每周末都给家长发一份简报。有“上周要点”,即上周各种活动的完成情况;“下周安排”则是下周活动安排、建议、要求等;“家庭作业”与我们的概念完全不同,他们是布置给家长的任务,如“每天继续陪孩子阅读并记下阅读日记”、“可供选择的家庭活动(这些活动既有趣又能鼓励集中孩子注意力,同时有助于孩子学习)”等。

快乐自主的澳洲教育。澳洲人的教育观念与我们相去甚远。学生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健康与快乐,会花大笔钱给孩子买玩具和运动器材,每周都要花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陪孩子参加他们喜爱的体育运动,放学后问孩子的是“今天你在学校做了什么?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之类问题。学校几乎不考试,家长也不关心考分。房东苏在我们第一次刚到她家,就迫不及待地展示她儿子的“杰作”——一株在学校培育的豆荚。可见他们的教育观念与我们何其不同!所有孩子来自家长的压力非常少。

孩子在学校的压力也很小,没有谁为课业所累,学生有家庭作业,但绝不是我们观念上的作业。要么是社区调查,要么是活动准备、环境研究、动植物观察、与家长一起的活动或者网络资料检索、整理什么的。也许你会发现他们的书包很大很沉,但里面装的不是书本,而是午餐、运动装备或者小制作。

课堂上老师讲得很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相互合作。观摩了十几节课,只有高二的电磁学学生无法自学,老师才简要地讲了几分钟,其他如初三的缝纫课、高三的烹饪课、初一的网页制作等,基本都是学生们自己在做。印象最深的是一节初二历史课,学生们在做一个关于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课题研究,内容涉及家庭影响、政治主张、四连任原因等等。这项研究要求三周完成,基本都是学生自己做。有问题自己想办法,或独自解决,或与同学合作,或请老师指导,选择哪种途径悉听尊便。平时,老师对学生没有批评,只有提醒和暗示;没有否定,只有发表自己的意见供学生参考;没有严格的检查,只有个别指导或交流。他们很少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特别强调动手实践与亲身体验。有一个说法很能说明澳洲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记住世界上最长的5条河流很容易,而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安装一个灯泡并不容易。但5年后,学生可能早忘了那几条河流,而装灯泡却仍然记忆犹新,甚至终生不忘。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教育局教科室)

澳大利亚见闻与感想

姚泽基

昆士兰州,“阳光之州”,首府布里斯班,是我们学习考察的主要地区,我们进修语言的学校就是这里的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国际语言部。在澳大利亚六个星期的学习和考察过程中,我耳闻目睹了许多新鲜的事情,算是对澳大利亚有了一些了解,也有了许多思考。

我们在昆士兰科技大学学习之余,利用周末两天参观了昆士兰大学、GRIFITH大学,还利用一周时间考察了两所中学。因为语言的便利,我们比较深地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方方面面,从家庭生活、消费观念、饮食习惯、人生信仰、待人接物、教育模式到政治法律制度等等,今天我主要想说的是对所有种种的总体感受。

1.交通是个非常形象的问题。难以置信的是:在澳大利亚几乎没有听到过汽车喇叭声音,也没有见到过交通事故。所有开车人在转弯的时候,都要停下来,看右边和左边100米之内没有车时才拐弯上路;公交车站台的标志没有地点线路,只有车到站的每个时间,因为他们认为车准时到达是最重要的,可见他们重视的是时间。天天乘公交,竟然没有车提前通过,也没有车晚点!公交车驾驶员很受人尊敬,每个下车的人从后门下车时,都会说“Thank you!”尽管驾驶员可能听不见。所有从前门上车的人都会自觉地到后面坐。车里不能吃食物和饮料,有成年人站着的时候,学生和年轻人不能坐下。坐在车上的人一般就看书、看报、听耳机,不四处张望,很安静。遇到残疾人乘车,驾驶员主动下车,把一块铁扳翻过来搭成一个临时桥梁,让残疾人上车后,再收起铁板,继续前行。长途车司机更加让人钦佩,他们把旅客的所有重的行李厢都一个人搬到车上的行李架,不需要乘客麻烦,尽管驾驶员的年龄好像都比较年长,问起来才知道“这个是我的职责”。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感慨不已!

2.澳大利亚人崇尚环境保护、爱好体育运动。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有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这里空气清新、流水清澈干净,森林公园很多,而且全是免费。他们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城市里、郊区和农村牧区,到处都是青草绿树和奇花异草。根据了解,在澳大利亚每棵树木没有标记,没有什么年代久远的说明,但是有严格的法律保护所有的树木,如果违法毁树,或者建筑毁树,前者重罚或监禁,后者必须自己花钱,购买并种下同等数量的树木来补偿毁掉的树木。所以,天长日久,到处都能见到大树参天,郁郁葱葱。骑自行车的人多是锻炼健身的人,游泳是多数人的运动方式。美丽的海滩让人无言形容,是活力四射的澳大利亚人的天堂。

3.多元的文化,多彩的生活。澳大利亚可以说是个移民国家,悉尼500多万人口中,目前就有50多万华人,世界各地的人来到这个国家生活、定居,给澳大利亚也带来了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形成了特有的多元文化。人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遵守同一部法律,融洽共处。天天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人。

4.特别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每个家庭都有雨水收集装置,贮存在一个水箱里,净化后使用。街上和道路旁,校园里都装有随时可以喝到饮用水的水龙头,所以看不见人带茶杯。布里斯班河呈W形状流经整个市区,许多人乘一种叫做“CITYCAT”的游船游览,我曾经去过四次,在河面上没有见到过任何的漂浮物!在家里淋浴的时间也有规定,一般每次不超过三分钟!

5.澳大利亚的教育事业发达,有完善的教育发展体系,学生的入学率和毕业率都居世界前列,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吸引了大量的国外学生流入。学校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其中私立学校以教会学校为多,但近几年个人私立学校发展很快。本国公民在公立学校一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自幼稚园直至大学;但国外人口入学,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要交学费,数目每年从三四千元到一二万元(澳元)不等。教育输出业是澳大利亚的三大经济支柱之一。

在澳大利亚的各个州和地区中,教育的结构基本上是一样的。学生一般在上午9点钟到校,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吃饭和休息时间,下午3点就可以离校。中学生在下午3点后可以在学校进行一些课外的活动。

回顾以上的一切,我个人认为:澳大利亚人的包容性,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实用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教育而言,澳大利亚学生的学习环境虽然自由,但学生也必须每天穿校服到校上课,不能顶撞老师,如果有犯,则必须由家长带回家自己教育。或者自己请专人来教育,直到重新被学校认为行为规范了,才可以复学。学生有礼貌,懂得尊重别人,大方与人交流,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可以大胆表示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开朗活泼是主流特质。以上这些值得我们教育者思考。

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国家,交通靠左行。所以这次我还验证了一个说法:东方人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西方人需要42天。我在第三周结束时真的发现自己自觉地靠左行了。到回国后下飞机,出机场仍然不自觉地靠左行,差点撞上别人才恍然大悟!因此,建议感兴趣的人尝试一下,特别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把好的行为坚持三周,坚持21天,就会成为一种好习惯,而养成好习惯是学校培养学生最高境界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与加拿大的文化与教育零距离

陶梦凌

加拿大时间2010年3月10日至5月4日,我们江苏省2010年赴加拿大接受英语培训的雏燕班学员们,在多伦多的苏安学院参加了为期7周的培训,这7周的生活既紧张充实又和谐美好,令我们每一个人终生难忘。

苏安学院将我们一行99人分为3个班级,并为我们安排了3位优秀的教师:Julia Beck,Jean Jones和Christine M. Tebbutt,他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培训课程包括英语教师外语教学方法论、文化研究、听说训练、学校体验等。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体验了异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益匪浅。学习之余,我们参观了许多加拿大著名景点,多伦多市区的城市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安大略湖畔的自然风光清新秀美、尼亚加拉大瀑布气势磅礴震撼人心。通过教学讲座、教学参观、文化考察等多种方式,我们与加拿大当地的文化和教育进行了零距离接触,每一个参加培训的学员无不对加拿大的文化和教育理念感到耳目一新,无不被这所学院、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散发出来的巨大魅力所深深吸引。

众所周知,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没有本源民族,多元文化是加拿大文化的必然特性,即加拿大文化具有多元与和谐的特点,这也正是Christine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她向我们热情而详尽地传授了这方面的知识。加拿大在容纳多元文化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人们,他们隶属不同民族、不同种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却和睦共处,百花齐放。如果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那么加拿大就是一碗“色拉”——一切差异在这里都能得到尊重、宽容和共存,而不是改变。加拿大鼓励任何背景、任何民族的人们保留他们自己的文化,而正是移民和多元的文化为这个年轻的国家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在加拿大,人与人之间极度的和谐友善更令人难以置信。在这里,车让人是通行的规则,在车离行人尚远时已提早开始等候路人先过,这是我的亲身体验,感到受宠若惊。在这里,公交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司机从不会催乘客下车,却会很耐心地为他们下降台阶,方便有推车或腿脚不利索的乘客;在这里,几乎每个坐电梯的人都很自觉地靠右站立,方便后面赶时间的人超越。在这里,随处可以听到“excuse me”“sorry”“thank you”等礼貌用语,男士们的绅士风度也是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你迷路了,任何身旁的人都会热情地为你指引方向,甚至还会主动询问需不需要帮忙。

作为一名教师,此次加拿大学习之行让我感触最深、同时收获最大的还是在教育教学上,尽管国情不同导致科目班级设置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异,但不容置疑,加拿大的教育具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方面。

一、加拿大学生都非常自信,而中国学生相对欠缺。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点:encouragement & praise——鼓励、表扬学生; correct students individually——一对一或私下纠正学生的错误,为学生留足面子;make progress step by step——一步步地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而不是急于求成;opportunities to speak & practice——多给学生展示锻炼自己的机会;rewards——适当的奖励可以激起学生努力的欲望;group work——小组合作,组员互相帮助;remove shyness & mixed abilities——转移害羞及能力的互鉴互学,可以让其中一个组员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给比较羞于开口的同学,然后让这位学生来阐述所听到的话。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方式,可以为每个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开口说话、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苏密中心组织学员参观

二、加拿大的学习让我对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在上课的形式上,需要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尽最大的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为他们创设尽可能多的英语语境与使用机会。为提高教学效率,加拿大的老师们在课堂教学环境上给我们设置了多种挑战,为我们传授适合在教学中采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他们不断地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与语言的认知过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他们毫不吝惜为我们传授了诸多的理论知识及实用的教学方法。在每一个学习阶段结束之前,当时的任课教师都会问:我的教学内容对你们的教学有帮助吗?你们回国可以带给自己的学生哪些东西?并让我们写下来互相讨论,相信通过这么多天高质量的强化培训学习,我们完全能够将这些来自加拿大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来。

三、加拿大教育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很深刻,这正是他们最注重最强调的方面。通过自身的学习及教授、专家的悉心讲解,我对教育平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前我觉得教育平等就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这样的见解其实只是停留于表面,过于肤浅。在加拿大教育界看来,平等意味着通过满足个体的需求来提供公平的机会,也就是让所有学生实现高水平的成就,并且通过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去成为民主社会有责任的成员。作为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Mr.Cabrera从五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剖析,分别是:学生的评估和评价的公平,教学策略的公平,课堂管理的公平,社区参与的公平,教学大纲的公平。只有从这五个方面着手,才能打造并实现真正公平的教育。

这次的加拿大研修之行,很好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我的人生观及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也许西方国家的文明,其核心正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参与此次异国培训的教师,我们要当好桥梁的角色,把这些收获传递给其他千千万万的教师,让这些先进的理念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课堂上,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当我们的学生对学习都能产生自发的兴趣,当我们的学生从小都能学会真正地平等待人,那时,我们的教育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时代先进的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坊前实验小学)

【组织者说】

“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苏 教

一、“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硕果累累

2003年,按照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围绕教育强省建设目标,为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加大我省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师资国际合作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经江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省外办等部门联手,实施全省教师短期出国进修再充电计划。当年7月,经过精心组织,首批80名来自全省中小学校的第一线教师,前往英国进行短期进修培训,开启了国内教育界境外规模进修培训的“破冰之旅”。

目前江苏省拥有4个海外培训基地,属全国首创,合作单位遍布7个国家及地区。2004年,经国家商务部批准,我省教师海外培训的第一个基地——苏曼中心在英国曼彻斯特成立,被新华社等境内外媒体称为江苏教育的一项“开创性举措”;随后,在省财政厅和相关部门支持下,又分别建立了苏澳中心(澳大利亚)、苏安中心(加拿大)和苏密中心(美国)三个海外培训基地。四个基地均由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简称“苏教国际”)负责运营管理。

十余年来,全省教师短期出国进修再充电计划快速发展,模式不断创新。进修培训内容包括各类英语教师培训,管理者、专业课及双语教师、职业院校专业技术教师以及部分学校或地区申请的教师海外培训。受训对象从中小学到幼教、特教、高职院校全覆盖,培训方式也从单向灌输延伸到了双向互动。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我省已有18077名(含计划外1451名)教师参加了全省教师短期出国进修再充电计划;与300多家世界著名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开展了合作,规模全国第一。

教师培训十余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历年的参训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们在学习教学经验、交流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开拓了全球视野,受训经历将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重要而难忘的一环。在此期间,许多教师们培训归来之后将自己的所见所得以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是研究论文、或是感想笔录,其中许多文章都发表到专业报刊供他人学习。除了论文与感想以外,更多的教师们则是将出国培训收获的成果直接应用在了自身的教研工作之中,在各自的教育领域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经过海外培训以后,越来越多的有愿景、有抱负的教师们通过对国外教育理念与思想的学习总结,结合自身的努力实践,最终成为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他们脚踏实地、放眼未来,一步一步将我省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十余年来,我省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立足于推动教育水平全面发展,一直致力于加快我省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在江苏省教育厅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特殊教育,从苏北、苏中到苏南,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育的特点,项目部门有针对性地制订海外培训项目、规划方案,以促使我省教育均衡、平稳、健康地发展。为了提升苏北地区年轻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我省从2007年开始启动雏雁培育项目。在此前提下,江苏省作为全国率先开创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的省份,还积极肩负起模范带头作用,已连续2年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和山东省教育厅委托,依托我省境外教师研修基地,培养了多批外省教师,将培训的成果与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分享,提升相关地区的教育水平。

二、关于“教师海外培训项目”的思考

我省自2003年起便开创了教师出国培训项目,这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但我省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程度依然不能满足我国现今经济教育水平高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加深的大环境。我们还需加快推进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形势的需要。

1.培训要适应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趋势。在教师出国培训十来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项目体系已趋于成熟,但是鉴于国内外教育水平和理念日新月异,满足于现状、缺乏国际眼光将很难维系培训项目的时效性,长此以往必将与国际教育潮流脱节进而失去培训本身的意义。因此如何注重培训内容的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是将来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2.要加强培训深度,注重教学科研实用性。强化我省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推动全省教育水平整体发展是我们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的立足之本,每一位学员在经过境外的短期培训与交流之后都应该有所获益并应用于自身的实际工作之中。因此在近几年教师培训项目初见成效之际,我们就应当进一步投入精力在加强培训的整体深度之中,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不仅要学有所得,更要学以致用。这就需要加强境外培训的深度与实用性,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专业科研,我们都需要让参加项目的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们确实有所斩获,在培训结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仍然能够受用,并切实可行地应用于我省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改革当中。

3.兼顾优质与均衡的教育发展。尽管我省教育水平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省内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与教育资源参差不齐,我省在整体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方面离目标仍有相当一段距离,教师出国培训项目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同样也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省内不同地区教学资源水平的具体差距,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注重整体培训水平优质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推动江苏各地区教育水平在健康有序的前提下快速稳步地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

三、“教师海外培训项目”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十余年来,教师出国培训项目在省内各级院校、部门、相关单位的协助下茁壮成长,项目虽然整体上十分顺利,但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还需改进疏通的地方。为适应省内不断增加的师资培训需求,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教师培训整体规模、开辟新线路等方式来适应当前形势。同时在培训内容方面需要加强培训课程和校际交流互动的深度和长期性。另一方面,在教师培训行前的国内审批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门槛障碍,导致工作效率较低甚至经常影响教育厅的正常派出计划。这一方面需要我们要经常与省内各协作部门和相关单位加强沟通联系,减少不必要的障碍,同时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教师出国培训项目在我省范围内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到教师培训工作在我省教育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1.加强专项计划间的紧密配合。为了继续贯彻我省年度教师培训专项计划高效、顺利地进行,我们需要吸取这几年操作方面的经验,加强与项目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从项目立项之初起就积极沟通、紧密配合,确保项目平稳有序地如期按计划进行。为达成这一点,我们不仅需要各方合作单位的积极合作,也需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和前瞻性。

2.加强基地建设。海外培训基地作为我省教师出国培训的重要依托,其机能的完善与发展也是整体项目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在加强基地建设方面,我们不仅要从培训设施等硬件环境入手,也要加强境外师资等软件方面的建设,同时积极开拓培训课程在不同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与当地各大院校和教育部门的合作,挖掘国际交流资源,同时也紧密与国内院校、协同单位的联系,从多个方面加强海外培训基地的整体机能,让每一位被派往海外基地培训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们都能收获到最多的学习成果。

3.加强调研。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的参加成员的调研工作一直是我们总结与改进的重要指标。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有效地完善我省教师出国培训项目,调研不仅要采用问卷调查、培训总结等书面方式,还要通过学员座谈会、院校回访等方式面对面地与参训学员们进行交流,本着服务于省内教师、贡献于江苏教育的初衷,切实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住今后教师出国培训的改进要点与发展方向。

4.整体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我省教师培训工作开展至今虽已10年,但仍旧处于需求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项目中有很多部分处于已经在推进但仍需再进一步加强的过程中。除了此前提到的培训涉及范围、课题内容深度、服务内容完善以外,我们依然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并逐步达成的过程,不仅需要政府和教育厅的政策支持、各相关协作单位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全省各级院校和教育部门的积极参与。相信在教师出国培训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外界各方的帮助下,我省的整体教育水平会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专家视线】

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看江苏教育的国际化

杨锐 龚放 杨晓波

我国教育对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古代教育文化的中心,对世界教育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其对周边各国的教育系统的生成与发展的影响至今仍极为深远。然而,自鸦片战争国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以来,向他国主要是欧美学习成为近二百年来的最紧迫的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存亡。直到2008年,来到我国学习的外国人数(223499)历史性地超越了走出国门求学的国人数(179800)[1]。这也标志了中国教育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新时代,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在学习他人的同时,把我们宝贵的教育和文化向世界传播成为同等重要的另一项任务。这是我国成为国际主流力量的题中之意,具有重大意义。教育如何走出国门,如何成功地输送到异国他乡文化中的目的地,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

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已成为全球趋势。有识之士们纷纷指出:一个国家如能使其教育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就能吸引知识资本,为提高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作出重要贡献。江苏省根据自身特点,做出了走教育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之路的战略部署,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教育扩大国际交流合作进程。江苏省在加拿大投资设立苏安学院,更是一马当先,走出国门办学,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

江苏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拥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多元同存的经济文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社会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小康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江苏省在1998年已基本完成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转变,进入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001年,江苏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292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小康标准值高2.18倍;人均GDP已突破14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5元,小康实现程度均为100%[2]。在这种发展态势下,2003年江苏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率先”[3]奋斗目标。

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曾深刻分析道[4]:“江苏是经济大省,但自然资源少,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小,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一特殊省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扬科教人才之长,避资源禀赋之短,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之路”。同时,“江苏省研发机构众多,人才资源总量较大,创新意识较强,科教优势突出,为走创新驱动之路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此,科教兴省、创新驱动成为了江苏省又快又好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决策。

2005年江苏省政府做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教育事业在全省‘两个率先’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当前,我省现代化建设已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省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大的优势是教育优势,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进一步增强我省的综合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两个率先’步伐,最关键的是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决定》强调指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为主要动力”,并且提出了“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增强高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扩大教育对外交流,……建立一批对外交流的国内培训基地、国外办学基地和教师培训基地”;“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面向世界推介江苏教育品牌”等重大举措。

从政府的战略部署来看,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已经成为江苏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更明确指出:“将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江苏省教育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主动融入世界。”[5]自此,江苏教育国际化事业全面展开。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苏省已经开启了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之路。1986年9月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开创了国内首例中外合作办学的先例,江苏因此而成为率先开展并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省份。自2003年以来,江苏又在全国率先建立海外教师培训基地,成为全国首创之举。特别是2007年在加拿大多伦多设立的苏安中心(2009年起更名为苏安学院)更是江苏省教育厅倾力打造的北美教育交流与培训平台,每年交流、培训加上办学等业务规模超过千人。在高质量、高效益完成教师海外培训工作的同时,苏安学院不断拓宽与海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新业务,全面推动江苏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向世界推介江苏教育、树立江苏教育品牌的重要平台。

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在2008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上指出[6]:“江苏能不能通过国际化融入全球化、加快推进现代化,让国际化与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进,归根结底是能不能发挥我省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省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能否有效推进。”换言之,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已成为江苏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

2008年江苏省政府又出台了《江苏省关于扎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国际合作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中外合作办学是江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江苏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地、各校要从‘以国际化推进现代化’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高度,提高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因此,江苏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渐形成了江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格局,主要表现在[7]四个方面:一是江苏省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成绩显著。2006年,全国第一所本科层次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高校——西交利物浦大学在苏州正式成立并招生;全省高中阶段共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0个,有1750对中外中小学结成友好学校。二是国际交流平台不断拓展。目前江苏省已在英国曼彻斯特、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堪萨斯设立了四个海外教育交流与培训中心。三是师资国际培训得到加强。江苏省是全国率先组织教师赴境外培训的省份之一。自2003年起,江苏省教育厅实施大规模的教师海外培训计划,每年选派1000名教师出国(境)培训,从2008年起,每年培训规模扩大到2000名。四是积极从国外引进急需的师资来江苏任教,全省具有聘请外教资格的学校达400余所,每年聘请外专外教1600人左右,聘请外教学校数和聘请的外教数均位居全国前列。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特别指出:“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纲要》还提出了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的具体指标,如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方面,“到2020年,高水平大学本科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5%以上、其他院校达3%以上”;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到2020年,职业院校20%以上的专业课要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在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方面,“到2020年,在苏学习的留学生达5万人左右,其中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达5%以上”;在教师国际化能力方面,“要扩大海外教师培训规模。着力建好教师海外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在加强海外教师培训、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强化汉语国际教育、展示江苏教育成就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原题《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新征程:苏安学院跨境办学的案例分析》,有删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08年17.98万人出国留学16.16万人自费出国留学[J/OL].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江苏省吹响“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号角[J/OL].http://www.gx-info.gov.cn第16期(总第31期),2004.9.9.

[3]郑晋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访江苏省省长李学勇[N].光明日报, 2011-3-25,(4)

[4]同上。

[5]沈健.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学校领导力建设[J]. 江苏教育研究,2009.(2).

[6]同上。

[7]同上。

(杨锐博士,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龚放教授,南京大学高教所所长;杨晓波博士,加拿大苏安学院副院长)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刘北洋

教师海外培训:“开眼看世界”才能“放眼世界”(图)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  
作       者:

【策划人语】

“开眼看世界”才能“放眼世界”

■安 东

2003年,由江苏省教育厅负责总体设计、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的教师海外培训项目在国内率先建立,并于同年派出教育一线的优秀骨干教师赴海外培训。该项目旨在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通过开展海外培训以及跨国界合作、跨文化交流等方式,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先进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素质师资和教育管理者队伍,引领我省教育科学、优质、均衡、跨越式发展,促进我省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指出:“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所以,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就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而首当其冲的是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国际化视野,只有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们“开眼看世界”了,孩子们才能在未来去“放眼世界”。

省教育厅在设计培训计划时,特别注重分人、分学科、分地区、分国别,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学习和教育管理科目,采用上课、听课、讨论、参观等多种学习方式,力争使受训人员在短期培训中最大限度地开阔视野、更新理念,获得受益长期甚至受益终生的启示、知识、方法。老师们在学习和与别国同行的交流中,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比较中,进行了反思,突破了固有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汲取发达国家教育思想中的精髓部分,教师们有了全新的国际视野。经过海外培训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组成了上规模的排头兵队伍,他们的榜样与激励作用,促进了我省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大加快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

十余年来,海外教师培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期报道通过“独家策划”栏目呈现部分出国考察人员的经历、感想及领导专家的分析思考,同时在“教育瞭望”栏目刊登三位校长经过国外的培训考察后在自己的办学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借鉴他们的思考与实践,将出国培训收获的成果应用在我们的教学、教研、办学之中,将会一步一步把我省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域外纪事】

聆听“窗外”声音

■沈茂德

1998年10月1日,在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德国黑森州原柏尔中学校长艾德加·施密特先生在向我们介绍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时说:“经济的全球化对教育是很大的挑战,过去课本就是世界,现在世界就是课本。现代教育应该把世界上正在产生的种种问题(如艾滋病、环境变化等)都变成我们的教学内容。”确实如此,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但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活与生存的种种问题,如科学道德、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伴随着现代化产生的问题应该进入孩子们的学习课程。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短期培训期间,我们曾有机会观摩了一次国会会议。令我们深感惊讶的是:国会的会议竟可以让许多孩子现场观摩。国会会议结束后,我们又观摩了孩子们观摩国会会议以后的一次“班会”,老师确定了一个主题:上课时能不能喝咖啡。主题确定以后,老师开始招聘“国会”,谁做议长,谁做总理……,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举手申报,各就各位以后,顽皮的儿童竟变得如此庄重,在严肃的气氛中,孩子们各抒己见,开始了严肃的主题讨论。看着这些幼稚的儿童扮演、预演如此重要的“国会”成员,我心中不由一凛:这样的一次次演练(教育),使孩子们真实地体验,不断地积累,完善着成人世界应该有的经验与能力,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深意,岂是课本所能全部包括的。

在欧洲、美国的考察,我有这样强烈的印象——“什么都要钱”(如到处需小费),但另一种现象又给了我们更深的印象——“很多地方不要钱”(艺术馆、博物馆、科技活动中心、植物园等等对中小学免费或优惠开放),许多社区教育资源为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最佳的“世界知识与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俄罗斯,很多的影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都对中小学生大开绿灯,实行免票或票价优惠制度。俄罗斯音乐的圣殿——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每月都举办一场儿童专场音乐启蒙和欣赏演出,几大著名交响乐团轮流上演,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首席大提琴手等著名演奏家亲自配合讲解员为孩子们示范,着装整齐的孩子们专注地聆听音乐,感受着音乐的美。这些都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绝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孩子的素质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怀和世界文明、民族文化的熏陶,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共同的力量来支撑。

每次外访,视觉印象中除了难以忘记的那城市、乡村满地遍绿,各类交通的井然有序之外,看得最多、印象中最深的恐怕是欧美国家似乎无处不在、门类众多的、大多对公众开放的各类博物馆了。综合的、主题的,收费的、免费的林林总总,大大小小。但对参观者来说,它都在展示着古代的、近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自然的、人文的……传播着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种种成果和世界多元的文化,它也必然地在潜移默化中向观众灌输着国家和民族的哲学、文化、甚至政治的概念与影响,或许可以称之为隐性的,却非常深刻的(因为是在自觉中吸取和接受的)教育。我想,任何行为都受一定的思想支配,任何人都会在某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某种特定的教育或熏陶。欧美大量博物馆的创办与建设,除了历史与艺术的意义之外,国家教育意志必然深含其中。

2000年我随中国教育现代化考察团在美国考察期间,曾在华盛顿参观了宇航博物馆、古代艺术馆、现代艺术馆、国会图书馆、杰弗逊纪念堂等一些主题博物馆。宇航博物馆用众多的实物,详尽的史实材料展示了飞行器的演变史,展示了人类飞天梦想实现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许多中小学生或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地参观,或自己在亲身体验,“风洞试验”、“失重体验”……或几人一组,亲自动手参与“气垫导轨”等实验,我想,这种亲身体验、亲自动手的参观过程,它给予学生的肯定不仅仅是航空知识与历史知识,它更多的是激发了学生内在对科学的兴趣,对航天先辈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精神的景仰;站在为航天事业献身的“发现号”宇航员们的巨幅照片面前,我想,孩子们感受的肯定不仅仅是肃然和崇敬,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精神和探索宇宙无穷世界的勇气和力量……在纽约埃里克斯岛,目睹登陆美国的第一批移民的大量实物、照片和文字,我惊叹于极度现代化的美国竟如此重视历史史实。我想,这样的主题性展览,它给美国青少年的教育肯定是强烈和深刻的。

是否可以这样说,教育决非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教育的功能也决非仅在课堂。《荀子》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确有道理,在一个孩子的发展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力量是巨大的,而文化的浸润可能更深刻地奠定着每一个人的思维与习惯。对于孩子成长与教育的关注,仅凭学校一己之力难以面面俱到。是否可以这样说,现在各界都重视教育,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往往把教育理解为狭义的学校教育。当全社会把目光都投向学校,就往往忽略了除了学校外面社会文化的教育功能,忽视了整个社会、家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当我们意识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否不仅应该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的教育,我们更应该着力建设有利孩子们浸染的社区文化,而各种博物馆的建设应该说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否可以这样说,我们仅仅着力于生态文化的建设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舍得投资建设人文文化。让每个城市,甚至每个社区都有孩子们自由出入的博物馆,让我们的社区都逐渐变得书香浓郁,让孩子成长在一个更宽广的社会视野之中。

2008春我完成了30多万字的《窗内窗外》一书,在书中我曾这样写道:“一次培训与考察,不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拓展与积累,它绝不能成为一次路过、一次旁观,而是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体验、去浸濡。倘若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与习惯,尽管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并没有改变,但我们看星星的角度可能已经变了,我们吸收与借鉴的敏感已经变了,我们学校管理的视野已经变了。教育工作者,去一个国家,景点绝不是根本目标,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通过对人与学校生活的‘深呼吸’所感受的教育文化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我想,吸收一些“窗外”专家的声音不仅对学校的教育工作会有一定的启发,对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什么是教育”,更完整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才是真实的课程改革,也一定会有帮助。

(作者系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洞开视窗 刷新理念

——出国教育培训之感想

姜树华

两年来,如皋教育系统近60人次出国培训,组织严谨,效果甚佳。培训期间,我们不仅能直接呼吸到教育教学理论的新鲜空气,还能邀请到一些当地教育名人和我们交流,探讨教育教学方法。此外,我们还实地考察了很多学校、培训中心、博物馆等。虽然培训时间短暂,但对我们的影响是终身的,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认识也是永久的。

认识之一:教育应落点于习惯

曾多少次反思比较东西方国民素养之差别,出国培训让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一直以知识技能为教育的重心,忽略了素质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也许是问题的根蒂。在加拿大期间,我们观摩了很多暑假俱乐部(Summer Club)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的坐姿虽然很随意,但是听课的习惯很好。他们不随意讨论、喧哗,有问题就举手,征得老师的同意后才会发言。有小伙伴发言时,他们都会认真倾听,再提出自己的观点。那些孩子已经养成了倾听、善思、谦虚、尊重他人的良好学习品格。英国对不听话的学生设置了惩罚室,只是这种惩罚来得人文、来得有尊重,让学生在惩罚室思过,有老师陪你聊话,助你改错。习惯决定人一生的生活质量,决定了一个群体的生活健康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认识之二:教育应生存于宽松

宽松带来自由,自由带来愉悦,愉悦才会发生学习。加拿大特别注重营造积极的育人环境,学校虽然外观低调,但他们注重在校园内营造激励学生探究、创新的教学环境,有的通过“荣誉墙”(Honor Wall)展示历届学生所获得的各方面的荣誉,有的通过优作展览,鼓励学生互相学习,这一点很值我们借鉴。英国的教学灵动而有趣,每一堂课都会有多个活动贯穿其中。老师按照教学内容设计简易、有趣、自然、操作性强的活动,让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生乐在宽松之中,思考并学习着。

苏蔓中心组织的校长论坛

认识之三:教育应负责于生命

在任何国家或任何行业领域,交流表达、独立能力、时间管理、应用实践、尊重融合都是一个人获得生命质量的基本条件,教育只有兑现了这些才是对生命的负责。加拿大学校对学生的安全非常重视,不仅平时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还会定期举行“Lock Down”演练,这是北美特有的对师生进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的演练;马来西亚教育强调与自然之间和谐与发展,强调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宽容、理解;英国教育对生命尊严的捍卫,给了生命无限的自然生长空间:教室和走廊墙壁上都展示着学生的作品,实验室成为学生的“游乐场”,实验器材成了学生的“玩具”,学习的过程,就是学力的生长过程,更是生命的递升过程。

认识之四:教育应指向于生活

教育不远离生活,不能尽在梦幻园,让教育成为人自然的需求,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国外教育特别强调生活资源的鲜活运用。学一个国家的语言,必须从了解它的文化开始。负责教授我们加拿大文化的老师,非常善于选择、整合、利用鲜活的教学资源,一本书、一部电影,她总能挖掘其中很多的教学元素,然后组织一系列的阅读、讨论、实地考察活动,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加拿大老师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他们的观点是“Learn to swim in swimming”,一切知识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运用。英国教育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结合生活的多元评价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最大发展。宽松和谐的课堂给学生玩的感觉,生活的感觉。

认识之五:教育应精彩于差异

个性化的人、多样化的社会注定教育的本意是因材施教,而这点却在国外教育中得到见证。英国推崇“可选择的教育”,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并不是固定的,有必读课程和选修课程,必读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置的课程;选修课是由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商议后确定的。新加坡的教育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学校也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将优秀的学生送入更高层次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重视个别教育的客观结果使儿童的个性发展十分鲜明,充满朝气和创造力。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发现知识、探索真理的创造意识和能力。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其固有的基础和素质上获得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既具有公民一般素养、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才能的人,成为能够自食其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

出国培训是令我们兴奋的,兴奋的是我们领略了异国他乡独特的景致和文化,感受到了高度文明的社会气息,接受了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我们又是平静的,平静的是我们能客观地对待中外教育、文化的差异和优劣,对我们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

(作者系江苏省如皋市白蒲中心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感受异域文化 走近英国教育

孟 臻

2009年11月21日,我有幸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首批音乐、美术骨干教师进修团赴英国培训考察,在为期三周的学习交流中,英国的文化、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城市建筑的经典风格保存完好,美轮美奂的曼城、伦敦,古老而洋溢浪漫气息的约克、切斯特,奢华堂皇的温莎城堡,到处都可领略到维多利亚式和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凝重,俏丽,古典,灵秀,间或有现代建筑的样式,也绝不喧宾夺主。作为世界工业革命故乡的曼彻斯特,既是工业革命的教科书,也是城市重建的典范,在这里,可窥见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它不仅商贸繁华,而且也是英格兰西北部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负责我们培训任务的苏曼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就坐落于此。

典藏丰富的画廊、美术馆、博物馆是英国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缩影。我们参观了约克的火车头博物馆、利物浦美术馆、曼彻斯特工业博物馆,以及英国国家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在美术馆和博物馆,随处可见老师、家长带着孩子在此有秩序地参观、做笔记。这些资源有效地成为学校课堂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伦敦的国家画廊,收藏了13世纪到20世纪欧洲各画派的作品。我有幸目睹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文艺复兴时期巨匠们的传世之作。鲁本斯、毕加索、梵·高、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有尽有。《睡莲》《向日葵》等耳熟能详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经典名作莫不令人叹为观止。大英博物馆是迄今世界上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它既是大英帝国曾经“光辉”历史的见证,也记录了人类古老文明的发展史。这里的中国馆,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这样说一点不为过——敦煌壁画、佛教造像、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玉器,琳琅满目,中国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尽显其中。随队的翻译说,这些展出的藏品还不到馆藏的中国文物的十分之一。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摹本存世仅两幅,其中一幅就藏于此馆(另一幅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今天来自中国的游客在掩叹之余,又该留下怎样深深的思考呢?

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参观也是本次考察活动的内容之一。这两所大学举世闻名,它们不同于其他大学,街市和大学融为一体,街道从校园穿过,没有围墙,也没有恢弘的校门,连正式的校名招牌都没有,校园建筑古色古香,用石板铺就的街道,因狭长而古韵十足。学院内上百年历史的露天长椅,至今保存完好。那些参天古树虽历经沧桑,但遒劲且张扬。剑桥有徐志摩笔下静静流淌的康河,牛津有钱钟书孜孜求学的足迹(钱老曾毕业于牛津大学埃可塞特学院)。据说有人对这两所大学的教学思想做过分析,牛津经常会问:“what do you think?”剑桥则问:“what do you know?”由此可见,牛津侧重于思想,剑桥注重于求知。

在英国培训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曼彻斯特的一些中学和小学,接触了曼彻斯特当地的教育官员和英国国家考试机构(美术专业)委员会主席,对英国的中小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

英国的义务教育实施于1880年,之前是中世纪的教会学校,相对于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早了近一百年。“每个孩子都重要”、“兴趣是第一位”是英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初中和小学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国家规定课程标准,考试机构提供模块,同学科组可以相互交流,但各个老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独立设计教学内容,自主性强,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实用性。学生在校时间为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半,英国的学生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下午学生放学后,家长一般选择陪孩子或学习、或参观,或者请家教。数学、英语、科学作为初中阶段(16岁前)的必修课程,16岁参加初中资格证书的全国统考,自己选择考试测试等级,等级的高低作为升学或就业的参照。

英国的中小学规模较小,达到400人以上的学校规模算大的了,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有的是小学初中一贯制,也有的是初中高中一贯制。所有的学校都是小班化教学,平均每班不超过20人,老师授课时常设一名助教,甚至还有同选修科目的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堂辅导。带领我们参观的丹尼斯·奥利文校长一再强调“让孩子快乐学习”是他们倡导的教学宗旨,除了核心课程(英语、数学和科学)外,还增设了摄影、戏剧表演、木工、烹饪等学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的深度和宽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英国的中小学教育结构体系中,透明、公平、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其显著的特色。全国教学评估委员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评价,并在英国各大报刊媒体上公布学校排名,愿意自主选择学校的家长一般以此为依据。学生在7、11、14、16岁都要参加全国的统一考试,考试委员会会把考题在考前几个月发到学校,老师负责引导学生如何准备应考。考题只是能力检测的出发点,学生有充裕的准备时间和较大的发挥空间。平时所做的分析、整理和创作过程占考核的百分之六十,考卷成绩只占百分之四十。其核心课程由全国考委会的阅卷员阅卷,其他学科由本校老师批阅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因为大部分家长对全国组织的统一考试比较反感,现在好多学科的统考被废除了。小学阶段(11岁前),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各学科的教学(类似于我国师资匮乏地区的“包班”),他们认为这有利于对孩子发展方向的综合评估。高中学制两年,没有必修课,第一年最少选修四门课程,第二年是三门,只要上了高中,一般学生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特长发展的大学,大学招生也是以学生的选修统考成绩和面试为依据。这种选拔形式是大学和学生最佳的双向选择。

英国中小学的校园环境非常好(只要有泥土的地方都植上了草皮,实际上是英国的所有地方都这样,雨水充足,气候湿润,适合植物生长),教学设施完备,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公益场所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室布置个性化很强,大部分走廊及公用办公场所都用学生的作品来装饰,手工、摄影、抽象的装置艺术,五花八门。学校的师生都很热情,对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非常赞叹。目前,英国好多学校已经把汉语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

回国前一天,我们还参观了莎士比亚的故居。莎翁的故居坐落在牛津和曼城之间的一座典型的英国南部古镇。门楼铁牌上赫然标明的建筑年代是1531年。“一切伟大的艺术创造,无不来自寂寞和孤独。”莎翁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著作就诞生在这里,今天已经像古镇内清幽的布仑河水一样,静静流淌,流向世界每一个角落,流进不同肤色的读者心里。

虽然短暂的英国之行已经画上了句号,但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践行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才是此行的真正价值。还是用莎翁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吧:“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梦 想

高 辉

我出生在苏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学读的是村小,那时我的梦想是能到乡里的中心校去读书。

初中时,我如愿以偿、不出意外地就读于乡中学,从此每天要独自骑着自行车赶到2公里以外的学校去上学,对于一个11岁的男孩,这的确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

后来,我又到离家100公里以外的师范学校就读,这就意味着我毕业以后可以从事比较体面的教师工作,而不必像我的父亲那样辛勤地在土地上劳作——“汗流满面,才得糊口”。

师范学校里的同学来自周边三个地级市的6个县,我新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够走遍这6个县。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行程。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的梦想是能走遍全国。到现在,我已经去过南京、北京、上海以及周边邻省的几座城市。

工作后,随着收入的增加,我也计划走出国门去感受异域风情。计划中首选的国家是俄罗斯,一方面是因为在俄罗斯的白桦林里披着夕阳散步是一件颇有诗情画意的事,另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是离中国最近的欧洲国家,乘火车就能去。

这个计划我原本想在40岁之前完成。

对于英国,不是不曾梦想来过,而是因为她过于遥远,难以企及。就好像莎拉·布莱曼一样,虽然我很着迷于她的声音,很欣赏她的美丽,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成为她的男朋友。

在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英国被放在最边上,给人的感觉是地平线的尽头,像火星那么遥远。

所以,当我得知能够到英国来参加培训,能和这个孕育出莎士比亚、狄更斯、牛顿、亚当·斯密、培根的国度亲密接触,我真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出我的喜悦。

感谢苏曼的精心安排,让我们在培训学习之余从南到北全方位地感受了英国的历史文化。

苏曼为我们这次培训做了周密的计划,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参观考察。参观考察中既有普通学校也有音乐专业学校、有中学也有大学、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通过学习考察,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英国教育对学生人生梦想的成全。

英国的教育首先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学会自由地选择,主动地学习。“让他们学会走他自己的路,到老也不偏离。”教育是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所希望他成为的人。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也不是改造,而是唤醒,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巨人一旦醒来,潜能尽情释放,一个真正的人从此诞生。

英国教育体制中的课程设置与选择,考试的机制都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其次,英国的教育体制很完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社会都在关心教育,都在参与教育。

每天晚上父母为孩子所读的一个个经典故事、博物馆里一件件展品、成人相互之间彬彬有礼的问候、城市里每一处精心的设计,恰似英国每天夜里飘扬的雨丝,润物无声,滋养着孩子心中那真、善、美、爱的幼苗。

在音乐教育方面,英国的学校不仅仅注重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创作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在布拉姆霍尔高中(Bramhall High School),我们有幸听到了一名12岁和一名16岁的学生弹唱自己的作品,在切萨姆音乐学校(Chetham’s School of Music),我们听到了学生所作的钢琴曲,尤其第三首的古典主义作品,很有莫扎特的感觉。这些孩子已经可以称之为作曲家。

当然,其他的思考还有很多,但是教育哲学、教育体制、教学方向这三项是最基本的。

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一方面对英国教育感到钦佩,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教育感到自豪。

假如在十年前,新课程标准还没有颁布之前,我们到英国来,对英国教育肯定无法理解,就像一个乞丐无法想象百万富翁的生活。

而在新课程标准已经实行了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虽然能感受到我们的教育和英国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方向大体上是正确的。

我们穿越8个时区,跨越亚欧大陆,飞越三分之一的地球,一路追逐阳光,追逐梦想而来。因为音乐、因为教育相聚在这里。

虽然彼此的语言并不相同,但是友善的眼神相通。

虽然彼此的生活不同,但是音乐给灵魂的感动相通。

虽然教育的体制不同,但是真善美爱的育人目标相同。

虽然相聚的时间太短,离别的脚步过于匆匆,但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友谊能让四海相通。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江苏省2011年赴英国培训音乐教师团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作者单位: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宿迁分校)

在澳洲感受“教育即生活”

卢国华

十一月的昆士兰春意盎然,天高气爽,风轻云淡,到处郁郁葱葱,花香馥郁。大巴一直在草坪间疾驰,直到在一片树林边缓缓停下。大家茫然四顾,除了散落于树丛间草地上的几排平房和一幢两层小楼,其他什么建筑也没有。路边草地上立着一块别致的石头,上面镌有Fraser Coast Anglican College以及建校时间、首任校长等,目的地到了!学校没有围墙,自然也就没有校门。周围是几条放射状公路,在碧绿的草地上向远处蜿蜒延伸,直至消失于树林或亚热带雨林之中。

学校周围没有商店,没有网吧,没有摊点或流动小贩,甚至也没有民居。教室外树阴下有袋鼠歇息,蜥蜴在驻足观望,树上乌鸦肆无忌惮地大声鸣叫,翠鸟、火鸡、喜鹊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鸟雀悠然地飞来飞去,甚至旁若无人地在你脚下觅食,树林里各种有趣动物从容出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澳洲人与动物似乎都在享受各自原生态生活。

澳洲教育开放、规范、快乐、自主!平心而论,在这里,我们真正见识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

开放的澳洲教育。这是一所教会办私立完中,共240多名学生,班级生数从三五个到十几个不等。澳洲学校似乎都规模小、班额小,没有教材,没有统一作业本,甚至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但有办学自主权。课程设计、课时长度(40至75分钟不等)、活动安排、班额、轨制等等,都由学校自行安排。

有相对固定的班级,但不一定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教室都按不同功能进行装备,有的跟我们教室差不多,墙上张贴着学生各具个性的习作,更多教室则按其功能进行装备,有的像办公室配有各种办公、学习设施,有的像车间有各种实习材料,有的像实验室有实验器材,有的像大厨房有各种食材和炊具。学校为每个学生配一台笔记本电脑,学生可以随时无线上网。我们不禁嘀咕:这不是职校吗?其实人家就是一所普通学校。

苏澳中心的课堂

有一天上午,来自德国的十四岁小女孩Goodie一直担任向导,负责向我们介绍情况,分配同学带我们到各自想要去的班级。我们甚觉过意不去,怕耽误孩子学习,几次催促她去自己班级上课。她总是笑眯眯地说:“这是老师分给我的任务。”有同行者还信誓旦旦:“没事,我们会跟你老师解释!”殊不知,接待我们其实就是老师给她的“作业”。他们的教育,特别强调尝试与体验。在体育馆,一班学生正上球类课,见几个年龄明显较小的孩子夹杂其中,便问何故。Goodi说:“他们不是这个班的,在给老师当助教。”我问:“他们自己不上课吗?”女孩一脸茫然。她哪里知道,在我们的意识里,点点滴滴的时间都不能“耽误”,是要用来学习的!

规范的澳洲教育。学校每年有四个学期,每学期6到12周。作息时间都是上午9:00至下午3:00,中途有半小时上午茶和一小时午餐。学生一入学,学校和老师就会帮助制定人生规划。规划会随着孩子年龄和兴趣的变化而改变,所以每学期初都会在老师指导下作调整。学校教学计划性很强,与家长联系紧密。每周末都给家长发一份简报。有“上周要点”,即上周各种活动的完成情况;“下周安排”则是下周活动安排、建议、要求等;“家庭作业”与我们的概念完全不同,他们是布置给家长的任务,如“每天继续陪孩子阅读并记下阅读日记”、“可供选择的家庭活动(这些活动既有趣又能鼓励集中孩子注意力,同时有助于孩子学习)”等。

快乐自主的澳洲教育。澳洲人的教育观念与我们相去甚远。学生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健康与快乐,会花大笔钱给孩子买玩具和运动器材,每周都要花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陪孩子参加他们喜爱的体育运动,放学后问孩子的是“今天你在学校做了什么?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之类问题。学校几乎不考试,家长也不关心考分。房东苏在我们第一次刚到她家,就迫不及待地展示她儿子的“杰作”——一株在学校培育的豆荚。可见他们的教育观念与我们何其不同!所有孩子来自家长的压力非常少。

孩子在学校的压力也很小,没有谁为课业所累,学生有家庭作业,但绝不是我们观念上的作业。要么是社区调查,要么是活动准备、环境研究、动植物观察、与家长一起的活动或者网络资料检索、整理什么的。也许你会发现他们的书包很大很沉,但里面装的不是书本,而是午餐、运动装备或者小制作。

课堂上老师讲得很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相互合作。观摩了十几节课,只有高二的电磁学学生无法自学,老师才简要地讲了几分钟,其他如初三的缝纫课、高三的烹饪课、初一的网页制作等,基本都是学生们自己在做。印象最深的是一节初二历史课,学生们在做一个关于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课题研究,内容涉及家庭影响、政治主张、四连任原因等等。这项研究要求三周完成,基本都是学生自己做。有问题自己想办法,或独自解决,或与同学合作,或请老师指导,选择哪种途径悉听尊便。平时,老师对学生没有批评,只有提醒和暗示;没有否定,只有发表自己的意见供学生参考;没有严格的检查,只有个别指导或交流。他们很少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特别强调动手实践与亲身体验。有一个说法很能说明澳洲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记住世界上最长的5条河流很容易,而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安装一个灯泡并不容易。但5年后,学生可能早忘了那几条河流,而装灯泡却仍然记忆犹新,甚至终生不忘。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教育局教科室)

澳大利亚见闻与感想

姚泽基

昆士兰州,“阳光之州”,首府布里斯班,是我们学习考察的主要地区,我们进修语言的学校就是这里的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国际语言部。在澳大利亚六个星期的学习和考察过程中,我耳闻目睹了许多新鲜的事情,算是对澳大利亚有了一些了解,也有了许多思考。

我们在昆士兰科技大学学习之余,利用周末两天参观了昆士兰大学、GRIFITH大学,还利用一周时间考察了两所中学。因为语言的便利,我们比较深地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方方面面,从家庭生活、消费观念、饮食习惯、人生信仰、待人接物、教育模式到政治法律制度等等,今天我主要想说的是对所有种种的总体感受。

1.交通是个非常形象的问题。难以置信的是:在澳大利亚几乎没有听到过汽车喇叭声音,也没有见到过交通事故。所有开车人在转弯的时候,都要停下来,看右边和左边100米之内没有车时才拐弯上路;公交车站台的标志没有地点线路,只有车到站的每个时间,因为他们认为车准时到达是最重要的,可见他们重视的是时间。天天乘公交,竟然没有车提前通过,也没有车晚点!公交车驾驶员很受人尊敬,每个下车的人从后门下车时,都会说“Thank you!”尽管驾驶员可能听不见。所有从前门上车的人都会自觉地到后面坐。车里不能吃食物和饮料,有成年人站着的时候,学生和年轻人不能坐下。坐在车上的人一般就看书、看报、听耳机,不四处张望,很安静。遇到残疾人乘车,驾驶员主动下车,把一块铁扳翻过来搭成一个临时桥梁,让残疾人上车后,再收起铁板,继续前行。长途车司机更加让人钦佩,他们把旅客的所有重的行李厢都一个人搬到车上的行李架,不需要乘客麻烦,尽管驾驶员的年龄好像都比较年长,问起来才知道“这个是我的职责”。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感慨不已!

2.澳大利亚人崇尚环境保护、爱好体育运动。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有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这里空气清新、流水清澈干净,森林公园很多,而且全是免费。他们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城市里、郊区和农村牧区,到处都是青草绿树和奇花异草。根据了解,在澳大利亚每棵树木没有标记,没有什么年代久远的说明,但是有严格的法律保护所有的树木,如果违法毁树,或者建筑毁树,前者重罚或监禁,后者必须自己花钱,购买并种下同等数量的树木来补偿毁掉的树木。所以,天长日久,到处都能见到大树参天,郁郁葱葱。骑自行车的人多是锻炼健身的人,游泳是多数人的运动方式。美丽的海滩让人无言形容,是活力四射的澳大利亚人的天堂。

3.多元的文化,多彩的生活。澳大利亚可以说是个移民国家,悉尼500多万人口中,目前就有50多万华人,世界各地的人来到这个国家生活、定居,给澳大利亚也带来了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形成了特有的多元文化。人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遵守同一部法律,融洽共处。天天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人。

4.特别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每个家庭都有雨水收集装置,贮存在一个水箱里,净化后使用。街上和道路旁,校园里都装有随时可以喝到饮用水的水龙头,所以看不见人带茶杯。布里斯班河呈W形状流经整个市区,许多人乘一种叫做“CITYCAT”的游船游览,我曾经去过四次,在河面上没有见到过任何的漂浮物!在家里淋浴的时间也有规定,一般每次不超过三分钟!

5.澳大利亚的教育事业发达,有完善的教育发展体系,学生的入学率和毕业率都居世界前列,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吸引了大量的国外学生流入。学校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其中私立学校以教会学校为多,但近几年个人私立学校发展很快。本国公民在公立学校一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自幼稚园直至大学;但国外人口入学,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要交学费,数目每年从三四千元到一二万元(澳元)不等。教育输出业是澳大利亚的三大经济支柱之一。

在澳大利亚的各个州和地区中,教育的结构基本上是一样的。学生一般在上午9点钟到校,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吃饭和休息时间,下午3点就可以离校。中学生在下午3点后可以在学校进行一些课外的活动。

回顾以上的一切,我个人认为:澳大利亚人的包容性,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实用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教育而言,澳大利亚学生的学习环境虽然自由,但学生也必须每天穿校服到校上课,不能顶撞老师,如果有犯,则必须由家长带回家自己教育。或者自己请专人来教育,直到重新被学校认为行为规范了,才可以复学。学生有礼貌,懂得尊重别人,大方与人交流,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可以大胆表示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开朗活泼是主流特质。以上这些值得我们教育者思考。

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国家,交通靠左行。所以这次我还验证了一个说法:东方人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西方人需要42天。我在第三周结束时真的发现自己自觉地靠左行了。到回国后下飞机,出机场仍然不自觉地靠左行,差点撞上别人才恍然大悟!因此,建议感兴趣的人尝试一下,特别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把好的行为坚持三周,坚持21天,就会成为一种好习惯,而养成好习惯是学校培养学生最高境界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与加拿大的文化与教育零距离

陶梦凌

加拿大时间2010年3月10日至5月4日,我们江苏省2010年赴加拿大接受英语培训的雏燕班学员们,在多伦多的苏安学院参加了为期7周的培训,这7周的生活既紧张充实又和谐美好,令我们每一个人终生难忘。

苏安学院将我们一行99人分为3个班级,并为我们安排了3位优秀的教师:Julia Beck,Jean Jones和Christine M. Tebbutt,他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培训课程包括英语教师外语教学方法论、文化研究、听说训练、学校体验等。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体验了异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益匪浅。学习之余,我们参观了许多加拿大著名景点,多伦多市区的城市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安大略湖畔的自然风光清新秀美、尼亚加拉大瀑布气势磅礴震撼人心。通过教学讲座、教学参观、文化考察等多种方式,我们与加拿大当地的文化和教育进行了零距离接触,每一个参加培训的学员无不对加拿大的文化和教育理念感到耳目一新,无不被这所学院、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散发出来的巨大魅力所深深吸引。

众所周知,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没有本源民族,多元文化是加拿大文化的必然特性,即加拿大文化具有多元与和谐的特点,这也正是Christine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她向我们热情而详尽地传授了这方面的知识。加拿大在容纳多元文化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人们,他们隶属不同民族、不同种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却和睦共处,百花齐放。如果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那么加拿大就是一碗“色拉”——一切差异在这里都能得到尊重、宽容和共存,而不是改变。加拿大鼓励任何背景、任何民族的人们保留他们自己的文化,而正是移民和多元的文化为这个年轻的国家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在加拿大,人与人之间极度的和谐友善更令人难以置信。在这里,车让人是通行的规则,在车离行人尚远时已提早开始等候路人先过,这是我的亲身体验,感到受宠若惊。在这里,公交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司机从不会催乘客下车,却会很耐心地为他们下降台阶,方便有推车或腿脚不利索的乘客;在这里,几乎每个坐电梯的人都很自觉地靠右站立,方便后面赶时间的人超越。在这里,随处可以听到“excuse me”“sorry”“thank you”等礼貌用语,男士们的绅士风度也是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你迷路了,任何身旁的人都会热情地为你指引方向,甚至还会主动询问需不需要帮忙。

作为一名教师,此次加拿大学习之行让我感触最深、同时收获最大的还是在教育教学上,尽管国情不同导致科目班级设置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异,但不容置疑,加拿大的教育具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方面。

一、加拿大学生都非常自信,而中国学生相对欠缺。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点:encouragement & praise——鼓励、表扬学生; correct students individually——一对一或私下纠正学生的错误,为学生留足面子;make progress step by step——一步步地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而不是急于求成;opportunities to speak & practice——多给学生展示锻炼自己的机会;rewards——适当的奖励可以激起学生努力的欲望;group work——小组合作,组员互相帮助;remove shyness & mixed abilities——转移害羞及能力的互鉴互学,可以让其中一个组员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给比较羞于开口的同学,然后让这位学生来阐述所听到的话。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方式,可以为每个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开口说话、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苏密中心组织学员参观

二、加拿大的学习让我对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在上课的形式上,需要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尽最大的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为他们创设尽可能多的英语语境与使用机会。为提高教学效率,加拿大的老师们在课堂教学环境上给我们设置了多种挑战,为我们传授适合在教学中采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他们不断地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与语言的认知过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他们毫不吝惜为我们传授了诸多的理论知识及实用的教学方法。在每一个学习阶段结束之前,当时的任课教师都会问:我的教学内容对你们的教学有帮助吗?你们回国可以带给自己的学生哪些东西?并让我们写下来互相讨论,相信通过这么多天高质量的强化培训学习,我们完全能够将这些来自加拿大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来。

三、加拿大教育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很深刻,这正是他们最注重最强调的方面。通过自身的学习及教授、专家的悉心讲解,我对教育平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前我觉得教育平等就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这样的见解其实只是停留于表面,过于肤浅。在加拿大教育界看来,平等意味着通过满足个体的需求来提供公平的机会,也就是让所有学生实现高水平的成就,并且通过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去成为民主社会有责任的成员。作为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Mr.Cabrera从五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剖析,分别是:学生的评估和评价的公平,教学策略的公平,课堂管理的公平,社区参与的公平,教学大纲的公平。只有从这五个方面着手,才能打造并实现真正公平的教育。

这次的加拿大研修之行,很好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我的人生观及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也许西方国家的文明,其核心正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参与此次异国培训的教师,我们要当好桥梁的角色,把这些收获传递给其他千千万万的教师,让这些先进的理念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课堂上,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当我们的学生对学习都能产生自发的兴趣,当我们的学生从小都能学会真正地平等待人,那时,我们的教育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时代先进的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坊前实验小学)

【组织者说】

“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苏 教

一、“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硕果累累

2003年,按照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围绕教育强省建设目标,为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加大我省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师资国际合作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经江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省外办等部门联手,实施全省教师短期出国进修再充电计划。当年7月,经过精心组织,首批80名来自全省中小学校的第一线教师,前往英国进行短期进修培训,开启了国内教育界境外规模进修培训的“破冰之旅”。

目前江苏省拥有4个海外培训基地,属全国首创,合作单位遍布7个国家及地区。2004年,经国家商务部批准,我省教师海外培训的第一个基地——苏曼中心在英国曼彻斯特成立,被新华社等境内外媒体称为江苏教育的一项“开创性举措”;随后,在省财政厅和相关部门支持下,又分别建立了苏澳中心(澳大利亚)、苏安中心(加拿大)和苏密中心(美国)三个海外培训基地。四个基地均由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简称“苏教国际”)负责运营管理。

十余年来,全省教师短期出国进修再充电计划快速发展,模式不断创新。进修培训内容包括各类英语教师培训,管理者、专业课及双语教师、职业院校专业技术教师以及部分学校或地区申请的教师海外培训。受训对象从中小学到幼教、特教、高职院校全覆盖,培训方式也从单向灌输延伸到了双向互动。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我省已有18077名(含计划外1451名)教师参加了全省教师短期出国进修再充电计划;与300多家世界著名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开展了合作,规模全国第一。

教师培训十余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历年的参训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们在学习教学经验、交流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开拓了全球视野,受训经历将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重要而难忘的一环。在此期间,许多教师们培训归来之后将自己的所见所得以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是研究论文、或是感想笔录,其中许多文章都发表到专业报刊供他人学习。除了论文与感想以外,更多的教师们则是将出国培训收获的成果直接应用在了自身的教研工作之中,在各自的教育领域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经过海外培训以后,越来越多的有愿景、有抱负的教师们通过对国外教育理念与思想的学习总结,结合自身的努力实践,最终成为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他们脚踏实地、放眼未来,一步一步将我省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十余年来,我省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立足于推动教育水平全面发展,一直致力于加快我省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在江苏省教育厅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特殊教育,从苏北、苏中到苏南,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育的特点,项目部门有针对性地制订海外培训项目、规划方案,以促使我省教育均衡、平稳、健康地发展。为了提升苏北地区年轻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我省从2007年开始启动雏雁培育项目。在此前提下,江苏省作为全国率先开创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的省份,还积极肩负起模范带头作用,已连续2年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和山东省教育厅委托,依托我省境外教师研修基地,培养了多批外省教师,将培训的成果与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分享,提升相关地区的教育水平。

二、关于“教师海外培训项目”的思考

我省自2003年起便开创了教师出国培训项目,这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但我省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程度依然不能满足我国现今经济教育水平高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加深的大环境。我们还需加快推进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形势的需要。

1.培训要适应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趋势。在教师出国培训十来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项目体系已趋于成熟,但是鉴于国内外教育水平和理念日新月异,满足于现状、缺乏国际眼光将很难维系培训项目的时效性,长此以往必将与国际教育潮流脱节进而失去培训本身的意义。因此如何注重培训内容的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是将来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2.要加强培训深度,注重教学科研实用性。强化我省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推动全省教育水平整体发展是我们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的立足之本,每一位学员在经过境外的短期培训与交流之后都应该有所获益并应用于自身的实际工作之中。因此在近几年教师培训项目初见成效之际,我们就应当进一步投入精力在加强培训的整体深度之中,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不仅要学有所得,更要学以致用。这就需要加强境外培训的深度与实用性,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专业科研,我们都需要让参加项目的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们确实有所斩获,在培训结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仍然能够受用,并切实可行地应用于我省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改革当中。

3.兼顾优质与均衡的教育发展。尽管我省教育水平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省内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与教育资源参差不齐,我省在整体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方面离目标仍有相当一段距离,教师出国培训项目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同样也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省内不同地区教学资源水平的具体差距,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注重整体培训水平优质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推动江苏各地区教育水平在健康有序的前提下快速稳步地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

三、“教师海外培训项目”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十余年来,教师出国培训项目在省内各级院校、部门、相关单位的协助下茁壮成长,项目虽然整体上十分顺利,但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还需改进疏通的地方。为适应省内不断增加的师资培训需求,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教师培训整体规模、开辟新线路等方式来适应当前形势。同时在培训内容方面需要加强培训课程和校际交流互动的深度和长期性。另一方面,在教师培训行前的国内审批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门槛障碍,导致工作效率较低甚至经常影响教育厅的正常派出计划。这一方面需要我们要经常与省内各协作部门和相关单位加强沟通联系,减少不必要的障碍,同时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教师出国培训项目在我省范围内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到教师培训工作在我省教育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1.加强专项计划间的紧密配合。为了继续贯彻我省年度教师培训专项计划高效、顺利地进行,我们需要吸取这几年操作方面的经验,加强与项目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从项目立项之初起就积极沟通、紧密配合,确保项目平稳有序地如期按计划进行。为达成这一点,我们不仅需要各方合作单位的积极合作,也需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和前瞻性。

2.加强基地建设。海外培训基地作为我省教师出国培训的重要依托,其机能的完善与发展也是整体项目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在加强基地建设方面,我们不仅要从培训设施等硬件环境入手,也要加强境外师资等软件方面的建设,同时积极开拓培训课程在不同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与当地各大院校和教育部门的合作,挖掘国际交流资源,同时也紧密与国内院校、协同单位的联系,从多个方面加强海外培训基地的整体机能,让每一位被派往海外基地培训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们都能收获到最多的学习成果。

3.加强调研。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的参加成员的调研工作一直是我们总结与改进的重要指标。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有效地完善我省教师出国培训项目,调研不仅要采用问卷调查、培训总结等书面方式,还要通过学员座谈会、院校回访等方式面对面地与参训学员们进行交流,本着服务于省内教师、贡献于江苏教育的初衷,切实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住今后教师出国培训的改进要点与发展方向。

4.整体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我省教师培训工作开展至今虽已10年,但仍旧处于需求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项目中有很多部分处于已经在推进但仍需再进一步加强的过程中。除了此前提到的培训涉及范围、课题内容深度、服务内容完善以外,我们依然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并逐步达成的过程,不仅需要政府和教育厅的政策支持、各相关协作单位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全省各级院校和教育部门的积极参与。相信在教师出国培训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外界各方的帮助下,我省的整体教育水平会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专家视线】

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看江苏教育的国际化

杨锐 龚放 杨晓波

我国教育对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古代教育文化的中心,对世界教育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其对周边各国的教育系统的生成与发展的影响至今仍极为深远。然而,自鸦片战争国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以来,向他国主要是欧美学习成为近二百年来的最紧迫的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存亡。直到2008年,来到我国学习的外国人数(223499)历史性地超越了走出国门求学的国人数(179800)[1]。这也标志了中国教育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新时代,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在学习他人的同时,把我们宝贵的教育和文化向世界传播成为同等重要的另一项任务。这是我国成为国际主流力量的题中之意,具有重大意义。教育如何走出国门,如何成功地输送到异国他乡文化中的目的地,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

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已成为全球趋势。有识之士们纷纷指出:一个国家如能使其教育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就能吸引知识资本,为提高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作出重要贡献。江苏省根据自身特点,做出了走教育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之路的战略部署,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教育扩大国际交流合作进程。江苏省在加拿大投资设立苏安学院,更是一马当先,走出国门办学,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

江苏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拥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多元同存的经济文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社会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小康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江苏省在1998年已基本完成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转变,进入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001年,江苏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292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小康标准值高2.18倍;人均GDP已突破14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5元,小康实现程度均为100%[2]。在这种发展态势下,2003年江苏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率先”[3]奋斗目标。

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曾深刻分析道[4]:“江苏是经济大省,但自然资源少,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小,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一特殊省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扬科教人才之长,避资源禀赋之短,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之路”。同时,“江苏省研发机构众多,人才资源总量较大,创新意识较强,科教优势突出,为走创新驱动之路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此,科教兴省、创新驱动成为了江苏省又快又好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决策。

2005年江苏省政府做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教育事业在全省‘两个率先’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当前,我省现代化建设已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省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大的优势是教育优势,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进一步增强我省的综合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两个率先’步伐,最关键的是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决定》强调指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为主要动力”,并且提出了“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增强高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扩大教育对外交流,……建立一批对外交流的国内培训基地、国外办学基地和教师培训基地”;“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面向世界推介江苏教育品牌”等重大举措。

从政府的战略部署来看,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已经成为江苏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更明确指出:“将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江苏省教育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主动融入世界。”[5]自此,江苏教育国际化事业全面展开。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苏省已经开启了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之路。1986年9月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开创了国内首例中外合作办学的先例,江苏因此而成为率先开展并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省份。自2003年以来,江苏又在全国率先建立海外教师培训基地,成为全国首创之举。特别是2007年在加拿大多伦多设立的苏安中心(2009年起更名为苏安学院)更是江苏省教育厅倾力打造的北美教育交流与培训平台,每年交流、培训加上办学等业务规模超过千人。在高质量、高效益完成教师海外培训工作的同时,苏安学院不断拓宽与海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新业务,全面推动江苏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向世界推介江苏教育、树立江苏教育品牌的重要平台。

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在2008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上指出[6]:“江苏能不能通过国际化融入全球化、加快推进现代化,让国际化与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进,归根结底是能不能发挥我省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省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能否有效推进。”换言之,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已成为江苏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

2008年江苏省政府又出台了《江苏省关于扎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国际合作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中外合作办学是江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江苏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地、各校要从‘以国际化推进现代化’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高度,提高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因此,江苏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渐形成了江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格局,主要表现在[7]四个方面:一是江苏省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成绩显著。2006年,全国第一所本科层次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高校——西交利物浦大学在苏州正式成立并招生;全省高中阶段共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0个,有1750对中外中小学结成友好学校。二是国际交流平台不断拓展。目前江苏省已在英国曼彻斯特、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堪萨斯设立了四个海外教育交流与培训中心。三是师资国际培训得到加强。江苏省是全国率先组织教师赴境外培训的省份之一。自2003年起,江苏省教育厅实施大规模的教师海外培训计划,每年选派1000名教师出国(境)培训,从2008年起,每年培训规模扩大到2000名。四是积极从国外引进急需的师资来江苏任教,全省具有聘请外教资格的学校达400余所,每年聘请外专外教1600人左右,聘请外教学校数和聘请的外教数均位居全国前列。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特别指出:“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纲要》还提出了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的具体指标,如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方面,“到2020年,高水平大学本科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5%以上、其他院校达3%以上”;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到2020年,职业院校20%以上的专业课要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在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方面,“到2020年,在苏学习的留学生达5万人左右,其中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达5%以上”;在教师国际化能力方面,“要扩大海外教师培训规模。着力建好教师海外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在加强海外教师培训、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强化汉语国际教育、展示江苏教育成就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原题《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新征程:苏安学院跨境办学的案例分析》,有删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08年17.98万人出国留学16.16万人自费出国留学[J/OL].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江苏省吹响“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号角[J/OL].http://www.gx-info.gov.cn第16期(总第31期),2004.9.9.

[3]郑晋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访江苏省省长李学勇[N].光明日报, 2011-3-25,(4)

[4]同上。

[5]沈健.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学校领导力建设[J]. 江苏教育研究,2009.(2).

[6]同上。

[7]同上。

(杨锐博士,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龚放教授,南京大学高教所所长;杨晓波博士,加拿大苏安学院副院长)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刘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