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恒清
据媒体报道,不久前,一名高三女生因为没法静下心来学习,妈妈就给她服用了一种商品名为利他林的所谓“聪明药”,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短时间内有了一定提升。但病急乱投医往往要付出代价,这位妈妈其实忽略了“聪明药”巨大的副作用。如果我们真的将其当作“灵丹妙药”,最终会事与愿违,甚至会毁了孩子。
其实,“聪明药”的主要成分为哌甲酯,常见商品名包括利他林、专注达等。哌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服用后能提升注意力、减轻疲劳感。这或许是此药被称为“聪明药”的原因。
殊不知,这些药品原本是针对多动症孩子研制出来的,严禁非临床使用。卫生行政部门将其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名单,系严格处方用药,对患者使用设置了重重限制。但颇为遗憾的是,一些家长仍有办法得到。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这种“聪明药”受到了一些家长的欢迎和追捧。这些家长因缺少医药常识,完全忽视其潜在的巨大危害,误以为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紧紧抱住不放。
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此类精神药品一旦连续服用便具有成瘾性,一旦中断给药,人就会感到非常难受,烦躁不安,直至出现幻觉,最终神经衰竭,心理崩溃。而想要戒除则是千难万难,对此家长需有清醒认识,切不可盲从或自作聪明。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万万不可迷信什么“聪明药”,否则,便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非但不能让孩子拥有美好的前程,相反还会搞垮孩子的身体,留下终身遗憾。
在此问题上,我们不能仅指望家长自觉抵制,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此类药品管理,使其难以轻易获得。唯有监管恪尽职守,此类“聪明药”才不会披着善良的羊皮祸害孩子。当然,在加强严管的同时,目前至为迫切的是,加强对家长的宣传与教育,撕开“聪明药”的神秘面纱。只有家长真正觉醒了,看清“聪明药”的真面目,此类“聪明药”才会失去市场。
随着中考、高考临近,莘莘学子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家长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立刻变得聪明好学,才思敏捷,但切不可因此抵挡不住诱惑,将副作用巨大的“聪明药”当成“救命稻草”。在此提醒家长朋友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幻想并寄希望于“聪明药”肯定不切实际。摆正心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让孩子有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才是最好最靠谱的“聪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