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江苏“小高考”首考四科“稳中有新”(图)

作者:葛灵丹 发布时间:2018-03-19 来源: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3月17日,我省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俗称“小高考”)在全省241个考点、11679个考场拉开帷幕,为期两天。

  从考生人数看,今年全省共有34.64万人报考学业水平测试,比去年增加2300人。全省6门必修科目报考总人次约为145万人次。从考生结构看,报考化学的考生最多,为28.12万人;报考地理科目为28.01万人;政治科目为27.16万人;历史科目为26.26万人;生物科目为22.42万人;物理科目为13.06万人。“总人数增加了,但选择物理科目的人数还是减少了。自从本二本三合并之后,考本科是比较容易了,但录取线之内的文科线比理科线要高,所以,选择文科的学生就少了很多,那么‘小高考’选择物理的学生自然就少了。”南京市第九中学副校长邵长峰分析后坦言:“我们学校的文科班也从6个缩水到3个。”

  今天开考科目有物理、政治、生物和地理四门。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物理试卷总体上“以稳为主,稳中有新”。全卷易、中、难试题的比例按7﹕2﹕1设置。试题努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例如试题引用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让学生在理解诗句蕴含的物理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试题选取时代气息强的材料背景,例如高铁、大飞机、人工智能和共享经济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了解我国新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学生生活中选取试题题材,例如高空坠物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害、公共交通出行、礼让行人等,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公民素养教育。试卷对“C级”知识点全部覆盖,注重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考查关键能力。例如解释冰壶运动员用冰刷快速擦刷冰面的作用,分析元宵花灯挂绳中的拉力,估算为避让行人对刹车加速度的要求等,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阅读材料“无人驾驶巴士亮相校园”将对力学单位制、质点、牛顿运动定律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考查融入具体材料,要求学生能将实际情境抽象成物理情境,考查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第27题和第28题对传统物理模型进行改造,设问视角不落俗套,考查物理思想方法的迁移能力。试卷考查了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全部4个实验。第7题考查实验数据的处理,第9题和第12题考查实验操作和简单的实验误差分析,第25题考查实验操作、控制实验条件和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实验探究要素。实验考查内容全面,突出体现实验在物理科学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试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政治认同意识,如关注“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建立”“国企混改”“正确处理中美贸易摩擦”等重大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26题对古诗《苔》的哲学感悟。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培养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责任感,如42题以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为背景,鼓励学生热心参与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试卷关注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如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国歌法通过、复兴号动车组运营、改革开放40周年、数字经济、扶贫攻坚、放管服改革、金砖合作机制等。试卷还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如大学生勤工助学、股票投资、机器换人、人民币升值、人工智能的发展等。试题素材将学生带入真实、多样、新颖的情境,语言通俗易懂,图表简明直观;通过任务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学会在价值冲突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试卷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突出基础和主干,还体现了对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考查。如42题,要求学生简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遵循的基本原则,考查基础和主干知识;21、22题以“修改宪法”为背景,从两个模块加以考查,体现内容考查的综合性;43题以“在线教育的前景”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立意高远,情境真实,逻辑顺畅,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保持稳定的同时,试卷素材的选取、选项的设计和设问的方式有一定的创新,如41题以“橄榄型社会”和“哑铃型社会”社会结构模型图为背景创设情境,图表简洁明了、信息丰富,考查了学生解读图表、描述现象、揭示本质、提出对策的能力,对课堂教学改革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生物科目学测试卷考查了约85%的主干知识点,知识点覆盖面广。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细胞分裂与细胞凋亡、遗传的物质基础与基本规律、人体激素的生理作用与调节机制、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与能量流动、基础实验的操作与设计等考试热点,仍然是今年考试命题的重中之重。试卷在立足基础的前提下,重视能力考查,尤其重视图解解读、问题解决、理性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全卷共有22幅图解,其中选择题13幅,非选择题9幅,要求考生能从图解解读中提取相关信息,重点考查提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9题要求考生应用遗传基本规律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要求较高;第40题以关于酵母菌的一系列探究实验为背景,重点考查了实验操作、设计与评价能力。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具有显著的理科属性,今年试卷在平稳、平和之中彰显了生物学的理科属性和科学本质。除了加强理性思维能力考查外,凸显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第40题考查了实验的关键操作,并要求考生对实验装置进行评价与改进,第(2)小题提供真实的实验用具,要求考生选择最佳路径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并设计后续研究的实验方案。这样的试题全方位、全流程地考查了科学探究能力,小题之间自然衔接,既环环相扣,又层次分明,试题区分度好。上述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动手实践与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引导中学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开设率。许多试题都与学生生活、生产实践相联系,试题情境真实、生动而鲜活,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课程性质和功能价值,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生物学议题。第17题以草莓为背景,考查了常见的几种育种方法;第19题以克氏原螯虾(小龙虾)为素材,考查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26题以人体抵抗病原体的三道防线为背景,考查了人体健康的相关知识;第33题、第40题第(2)小题分别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养殖场排污的危害为背景,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唤醒考生保护自然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意识。

  地理科目试卷在题型、结构、难度等方面都保持稳定。据统计,本次测试中试题覆盖到全部一级考点,二级考点覆盖率也达到了90%以上,整卷无偏题、怪题,命题关注社会生活,采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试题情境涉及“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北极海冰范围变化”“新能源汽车”“农产品溯源系统”“特色小镇”“黄土高原生态改善”“粤港澳大湾区”等社会热点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现出地理学科解释地理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在地理思维方面注重对地理现象、地理过程的分析与解释以及地理发生机制的分析与探究等能力的考查,例如英国天气变化过程分析,世界年平均降水变率的特征及成因分析,黄河不同河段径流量及干流输沙量的变化及原因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的优势区位条件分析等。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区位因素、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结构优化的方向、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注重考查学生从地理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分析信息的地图运用能力。试卷中共有20幅图像、2幅表格,图表形式多样,涉及景观图、区域图、模式图、关系图、过程图、统计图等。一些图像,例如图14“农业溯源系统示意图”、图19“黄河流域示意图”等还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使得图像内涵更加丰富。

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小高考”首考四科“稳中有新”(图)
发布时间:2018-03-19   
来       源: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3月17日,我省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俗称“小高考”)在全省241个考点、11679个考场拉开帷幕,为期两天。

  从考生人数看,今年全省共有34.64万人报考学业水平测试,比去年增加2300人。全省6门必修科目报考总人次约为145万人次。从考生结构看,报考化学的考生最多,为28.12万人;报考地理科目为28.01万人;政治科目为27.16万人;历史科目为26.26万人;生物科目为22.42万人;物理科目为13.06万人。“总人数增加了,但选择物理科目的人数还是减少了。自从本二本三合并之后,考本科是比较容易了,但录取线之内的文科线比理科线要高,所以,选择文科的学生就少了很多,那么‘小高考’选择物理的学生自然就少了。”南京市第九中学副校长邵长峰分析后坦言:“我们学校的文科班也从6个缩水到3个。”

  今天开考科目有物理、政治、生物和地理四门。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物理试卷总体上“以稳为主,稳中有新”。全卷易、中、难试题的比例按7﹕2﹕1设置。试题努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例如试题引用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让学生在理解诗句蕴含的物理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试题选取时代气息强的材料背景,例如高铁、大飞机、人工智能和共享经济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了解我国新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学生生活中选取试题题材,例如高空坠物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害、公共交通出行、礼让行人等,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公民素养教育。试卷对“C级”知识点全部覆盖,注重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考查关键能力。例如解释冰壶运动员用冰刷快速擦刷冰面的作用,分析元宵花灯挂绳中的拉力,估算为避让行人对刹车加速度的要求等,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阅读材料“无人驾驶巴士亮相校园”将对力学单位制、质点、牛顿运动定律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考查融入具体材料,要求学生能将实际情境抽象成物理情境,考查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第27题和第28题对传统物理模型进行改造,设问视角不落俗套,考查物理思想方法的迁移能力。试卷考查了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全部4个实验。第7题考查实验数据的处理,第9题和第12题考查实验操作和简单的实验误差分析,第25题考查实验操作、控制实验条件和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实验探究要素。实验考查内容全面,突出体现实验在物理科学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试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政治认同意识,如关注“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建立”“国企混改”“正确处理中美贸易摩擦”等重大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26题对古诗《苔》的哲学感悟。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培养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责任感,如42题以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为背景,鼓励学生热心参与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试卷关注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如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国歌法通过、复兴号动车组运营、改革开放40周年、数字经济、扶贫攻坚、放管服改革、金砖合作机制等。试卷还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如大学生勤工助学、股票投资、机器换人、人民币升值、人工智能的发展等。试题素材将学生带入真实、多样、新颖的情境,语言通俗易懂,图表简明直观;通过任务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学会在价值冲突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试卷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突出基础和主干,还体现了对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考查。如42题,要求学生简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遵循的基本原则,考查基础和主干知识;21、22题以“修改宪法”为背景,从两个模块加以考查,体现内容考查的综合性;43题以“在线教育的前景”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立意高远,情境真实,逻辑顺畅,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保持稳定的同时,试卷素材的选取、选项的设计和设问的方式有一定的创新,如41题以“橄榄型社会”和“哑铃型社会”社会结构模型图为背景创设情境,图表简洁明了、信息丰富,考查了学生解读图表、描述现象、揭示本质、提出对策的能力,对课堂教学改革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生物科目学测试卷考查了约85%的主干知识点,知识点覆盖面广。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细胞分裂与细胞凋亡、遗传的物质基础与基本规律、人体激素的生理作用与调节机制、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与能量流动、基础实验的操作与设计等考试热点,仍然是今年考试命题的重中之重。试卷在立足基础的前提下,重视能力考查,尤其重视图解解读、问题解决、理性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全卷共有22幅图解,其中选择题13幅,非选择题9幅,要求考生能从图解解读中提取相关信息,重点考查提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9题要求考生应用遗传基本规律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要求较高;第40题以关于酵母菌的一系列探究实验为背景,重点考查了实验操作、设计与评价能力。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具有显著的理科属性,今年试卷在平稳、平和之中彰显了生物学的理科属性和科学本质。除了加强理性思维能力考查外,凸显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第40题考查了实验的关键操作,并要求考生对实验装置进行评价与改进,第(2)小题提供真实的实验用具,要求考生选择最佳路径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并设计后续研究的实验方案。这样的试题全方位、全流程地考查了科学探究能力,小题之间自然衔接,既环环相扣,又层次分明,试题区分度好。上述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动手实践与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引导中学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开设率。许多试题都与学生生活、生产实践相联系,试题情境真实、生动而鲜活,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课程性质和功能价值,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生物学议题。第17题以草莓为背景,考查了常见的几种育种方法;第19题以克氏原螯虾(小龙虾)为素材,考查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26题以人体抵抗病原体的三道防线为背景,考查了人体健康的相关知识;第33题、第40题第(2)小题分别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养殖场排污的危害为背景,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唤醒考生保护自然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意识。

  地理科目试卷在题型、结构、难度等方面都保持稳定。据统计,本次测试中试题覆盖到全部一级考点,二级考点覆盖率也达到了90%以上,整卷无偏题、怪题,命题关注社会生活,采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试题情境涉及“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北极海冰范围变化”“新能源汽车”“农产品溯源系统”“特色小镇”“黄土高原生态改善”“粤港澳大湾区”等社会热点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现出地理学科解释地理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在地理思维方面注重对地理现象、地理过程的分析与解释以及地理发生机制的分析与探究等能力的考查,例如英国天气变化过程分析,世界年平均降水变率的特征及成因分析,黄河不同河段径流量及干流输沙量的变化及原因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的优势区位条件分析等。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区位因素、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结构优化的方向、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注重考查学生从地理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分析信息的地图运用能力。试卷中共有20幅图像、2幅表格,图表形式多样,涉及景观图、区域图、模式图、关系图、过程图、统计图等。一些图像,例如图14“农业溯源系统示意图”、图19“黄河流域示意图”等还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使得图像内涵更加丰富。

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