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106个孩子的“十年之约”

作者:管 钰 发布时间:2018-05-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当年,江苏许多学校向汶川灾区一批失去家园和家人的孩子敞开了温暖的怀抱,让他们在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抚平伤痛、修复心灵。其中,绵竹的106个孩子被安排在常州市武进区泰村实验学校,组成了“绵竹班”,在那里度过了一年难忘的时光。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他们就读过的学校,听老师们讲述这10年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人故事——

106个孩子的“十年之约”

  ■本报记者 管钰

  今年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正在四川省绵竹中学备战高考的肖又木早就跟父亲约定,高考过后要赴常州市武进区泰村实验学校履行一场“十年之约”。她最惦记的人是谁?5月8日,记者来到常州这所她待过的学校。

  十年前的那场灾难,让绵竹的许多孩子无家可归、无学可上。常州侨裕集团董事长陈礼斌得知情况后,立刻联合常州市武进区泰村实验学校赶赴灾区救助帮扶。当年5月30日,一行人带领106个孩子来到常州。这些孩子组成“绵竹班”,被安排在泰村实验学校各个年级,其中就有上小学二年级的肖又木。

  来到泰村实验学校,肖又木和其他5位同学被分到教师王香的班上。王香向记者回忆说,刚进班的肖又木因为地震的余悸和失去亲人的悲痛,不愿与人交流。“孩子刚来的时候沉默寡言,我们真的很心疼,又不敢轻易触碰”。从课堂上的关注到课后的辅导,从生活中的嘘寒问暖到心灵上的呵护关爱,王香和其他教师给予绵竹的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

  关爱是相互的,有一次,王香因感冒咳嗽不止。肖又木轻轻走上前说:“王老师,我妈妈说把冰糖和雪梨炖在一起吃,感冒就好了。”王香看着眼睛红红的肖又木,听她主动提及在地震中去世的母亲,心里又酸涩,又感动。

  十年来,王香和肖又木一直保持着联系,在常州369天的情谊一直延续到今天,她们像亲人一样彼此关注着、记挂着。在“绵竹班”孩子们的心目中,常州就是自己的人生转折点。他们不仅感恩学校和教师,更对常州有着深深眷恋。“我想考复旦大学,想离王老师近一些!”肖又木激动地说。

  “十年过去了,我们跟大多数孩子还保持着联系,这些孩子把学校当做第二个家,把老师们当做亲人。”泰村实验学校教导主任马燕是帮扶行动的亲历者。她说,孩子们健康地长大,还不忘常回家看看,特别令人欣慰。学校策划了“十年之约”主题活动,邀请106个曾经就读的孩子来常,与“第二个家”的“亲人们”畅叙情谊,共话未来。

  泰村实验学校教学楼走廊上,展示着“绵竹班”在常州的点点滴滴。马燕介绍说,每年学校都会向刚入学的孩子讲述“绵竹班”在常州的经历,告诉孩子们坚强、乐观、爱和奉献的含义。马燕说:“这不仅是讲述故事,更是精神的传承。在泰村实验学校,爱心永远不会停下来。”

  高利群是泰村实验学校一名语文教师。十年前,她的班上接纳了几个来自绵竹的孩子。她说:“刚见到他们的时候,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孤独无助,我想用全部的爱让他们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高利群常常和这些孩子聊天,询问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孩子们很愿意跟她说心里话。

  夏艺璘当年在高利群的班上,那年他正读小学六年级,如今即将启程去美国留学深造。到常州时已是春学期的末尾,与高利群仅相处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夏艺璘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人生导师。在泰村实验学校过渡结束回到四川后,夏艺璘常常给老师写信,向她报告自己的最新动向。而每一封书信,小夏都选择手写,因为他觉得“这种方式能够更加真诚地表达情感,让老师感受到自己写信时的感恩之情”。

  几年前,刚进入高中的夏艺璘因为学习压力和班级事务不能平衡而焦虑,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高利群,述说困惑。高利群在遥远的常州感受到夏艺璘的不安,便用自己的经历耐心地帮他解开心结,回复了一封饱含关切的书信。在高利群的帮助下,夏艺璘平复了心情,懂得了取舍。

  十年很长,当年“绵竹班”的孩子们都已长大,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更加懂得感恩和报答。十年又很短,那些年的一幕幕依然清晰,每个孩子的笑和泪,每个老师的爱和付出,时常荡漾在每位师生的心间。

  “今年的‘十年之约’既是学校的大事,也是每位参与过的老师十分期待的。我们会把爱心传递下去,继续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泰村实验学校校长姚康民说。

责任编辑:陈路

106个孩子的“十年之约”
发布时间:2018-05-11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当年,江苏许多学校向汶川灾区一批失去家园和家人的孩子敞开了温暖的怀抱,让他们在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抚平伤痛、修复心灵。其中,绵竹的106个孩子被安排在常州市武进区泰村实验学校,组成了“绵竹班”,在那里度过了一年难忘的时光。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他们就读过的学校,听老师们讲述这10年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人故事——

106个孩子的“十年之约”

  ■本报记者 管钰

  今年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正在四川省绵竹中学备战高考的肖又木早就跟父亲约定,高考过后要赴常州市武进区泰村实验学校履行一场“十年之约”。她最惦记的人是谁?5月8日,记者来到常州这所她待过的学校。

  十年前的那场灾难,让绵竹的许多孩子无家可归、无学可上。常州侨裕集团董事长陈礼斌得知情况后,立刻联合常州市武进区泰村实验学校赶赴灾区救助帮扶。当年5月30日,一行人带领106个孩子来到常州。这些孩子组成“绵竹班”,被安排在泰村实验学校各个年级,其中就有上小学二年级的肖又木。

  来到泰村实验学校,肖又木和其他5位同学被分到教师王香的班上。王香向记者回忆说,刚进班的肖又木因为地震的余悸和失去亲人的悲痛,不愿与人交流。“孩子刚来的时候沉默寡言,我们真的很心疼,又不敢轻易触碰”。从课堂上的关注到课后的辅导,从生活中的嘘寒问暖到心灵上的呵护关爱,王香和其他教师给予绵竹的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

  关爱是相互的,有一次,王香因感冒咳嗽不止。肖又木轻轻走上前说:“王老师,我妈妈说把冰糖和雪梨炖在一起吃,感冒就好了。”王香看着眼睛红红的肖又木,听她主动提及在地震中去世的母亲,心里又酸涩,又感动。

  十年来,王香和肖又木一直保持着联系,在常州369天的情谊一直延续到今天,她们像亲人一样彼此关注着、记挂着。在“绵竹班”孩子们的心目中,常州就是自己的人生转折点。他们不仅感恩学校和教师,更对常州有着深深眷恋。“我想考复旦大学,想离王老师近一些!”肖又木激动地说。

  “十年过去了,我们跟大多数孩子还保持着联系,这些孩子把学校当做第二个家,把老师们当做亲人。”泰村实验学校教导主任马燕是帮扶行动的亲历者。她说,孩子们健康地长大,还不忘常回家看看,特别令人欣慰。学校策划了“十年之约”主题活动,邀请106个曾经就读的孩子来常,与“第二个家”的“亲人们”畅叙情谊,共话未来。

  泰村实验学校教学楼走廊上,展示着“绵竹班”在常州的点点滴滴。马燕介绍说,每年学校都会向刚入学的孩子讲述“绵竹班”在常州的经历,告诉孩子们坚强、乐观、爱和奉献的含义。马燕说:“这不仅是讲述故事,更是精神的传承。在泰村实验学校,爱心永远不会停下来。”

  高利群是泰村实验学校一名语文教师。十年前,她的班上接纳了几个来自绵竹的孩子。她说:“刚见到他们的时候,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孤独无助,我想用全部的爱让他们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高利群常常和这些孩子聊天,询问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孩子们很愿意跟她说心里话。

  夏艺璘当年在高利群的班上,那年他正读小学六年级,如今即将启程去美国留学深造。到常州时已是春学期的末尾,与高利群仅相处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夏艺璘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人生导师。在泰村实验学校过渡结束回到四川后,夏艺璘常常给老师写信,向她报告自己的最新动向。而每一封书信,小夏都选择手写,因为他觉得“这种方式能够更加真诚地表达情感,让老师感受到自己写信时的感恩之情”。

  几年前,刚进入高中的夏艺璘因为学习压力和班级事务不能平衡而焦虑,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高利群,述说困惑。高利群在遥远的常州感受到夏艺璘的不安,便用自己的经历耐心地帮他解开心结,回复了一封饱含关切的书信。在高利群的帮助下,夏艺璘平复了心情,懂得了取舍。

  十年很长,当年“绵竹班”的孩子们都已长大,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更加懂得感恩和报答。十年又很短,那些年的一幕幕依然清晰,每个孩子的笑和泪,每个老师的爱和付出,时常荡漾在每位师生的心间。

  “今年的‘十年之约’既是学校的大事,也是每位参与过的老师十分期待的。我们会把爱心传递下去,继续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泰村实验学校校长姚康民说。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