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徐伯钧 王高
5年,27万。
这不是一道算术题,这是国务院和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颁布后,摆在江苏教育部门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全省27万乡村教师,分布在13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5年内要通过培训等形式,全面提升其能力素质。怎么办?
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2016年2月,省教育厅师资处和省教师培训中心改变以往集中办班的培训模式,以立足乡村、按需建站、分类施训、培育骨干的模式,设立“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按照每年设立市级培育站80个、县级培育站133个的规模,计划每年培训6000人、5年3万人,为各地培育一批本土化的乡村骨干教师,带动全省27万乡村教师发展成长。
三年有余,这一具有开创性的作法成效如何?各地又是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工作的?为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按需建站,突破发展困局
“连我在内学校只有两名物理教师。另外一人还是新聘的代课教师,学的也不是物理专业。”新沂市邵店中学教师陆裕仲说。
邵店中学是新沂市的一所农村初中,地处徐州、宿迁两市交界处,距离新沂城区70余里。在新沂,像邵店中学这样物化等学科教师紧缺或任课教师非相关专业毕业的情况较为普遍。以物理学科为例,目前全市初中物理教师约200人,在乡村中学工作的有150多人,且有超过100人没有专业背景。
新沂市中小学教研室副主任、初中物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刘永忠告诉记者:“我们培育站的30名学员,只有7人是物理专业毕业,其余全是老的中师毕业生。转岗教师普遍存在知识体系不全面、实验技能薄弱、解题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
虽然师资薄弱,但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任务和面临的中考压力与其他学校是一样的。为解决农村初中的实际需求,新沂初中物理培育站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中考资源库,把全国150多个城市的中考物理试题,按考点归类整理,并建立了中考实验资源库。每次集中研修,都专门安排专家讲座,系统梳理学科知识,以全面提升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项目由省教师培训中心统筹管理,以省市县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各市、县(市、区)根据本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确定培育站的性质(如学科、学段等),并通过招标方式遴选导师组,确定报审对象。培育站主持人和导师由各市、县教育局从本地遴选特级教师、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担任。学员则通过自荐、学校推荐、培育站遴选确定。每个培育站都要求围绕学科素养、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等发展重点,解决学员的基本问题。培育站研修采用集中研修和岗位研修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并要求一年的集中研修时间不少于20天。
“从全省三届培育站总的推进成果看,这一项目对症、切用、有效,满足了农村学校和参训学员的真实需求,并在内容和形式上、在管理者和培训者的理念和操作上,都实现了较大创新,是比较成功的培训‘供给侧’改革样本。”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仁雷说。
任务驱动,唤醒自我成长
“每个学员都要达到‘六得’成长目标,即经过一年培训能上得了公开课,做得了讲座,写得了论文,做得了课题,出得了简报,带得了徒弟。”沭阳县韩山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沭阳县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第三届学员冯春艳说。
冯春艳“入站”很大程度上是受她丈夫兼同事宋凯影响。宋凯是学校大队辅导员,也是第二届沭阳小语站学员兼小组长。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每次小语站集中研训他都热情满满。每次活动结束,回家撰写心得体会、制作简报、编辑文集等常常加班到深夜。“小语站怎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在好奇心驱使和丈夫鼓励下,冯春艳成了小语站第三届学员。从此,俩人生活上是伴侣,工作上是同事,学习上是“站友”。
乡村教师中不乏有追求、想上进的人,但由于地域、条件、资源限制,再加上学校内部成长环境不佳,研修氛围不足,缺乏必要的信息资源、专业引领和展示平台,从而导致不少人发展缓慢,上进心日渐消退。“小语站有明确目标、系统设计和任务驱动,让我找到了成长路径。”冯春艳说。
记者了解到,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均从乡村教师中选拔,市级站学员一般为县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站25名;县级站学员一般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站30名。各站都要求学员自行制订发展规划,并为学员提供个性化专业支持。同时各站均设立若干研修小组,明确研修分工,鼓励学员对话、研讨和交锋,形成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激励学员“自我生长”。为确保培训成效,培育站还以半年为周期对学员进行考核,中期达不到要求者予以淘汰。
“明确培训目标、制订发展规划和中期考核评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学员通过一年的学习,能展示学习成果,发挥骨干作用,带动本校教师发展。”沭阳县中小学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沭阳县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葛玲玲说。
经过3年的探索总结,沭阳小语站形成了“整体入手,制定目标;分步推进,按月实施;及时梳理,步步留痕;终期考评,全员提升”的研修模式,总结出了包含“内功研修系列、课堂教学系列、科学研究系列、观摩学习系列、平台展示系列”的“套餐式”研修方案。学员们也都成长迅速,目前3届共90名学员,已有10多人成为市、县骨干教师。
立足乡土,探寻特色之路
南京市江宁区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作为南京面积较大的郊区,江宁多数学校在乡镇,全区初中和小学美术教师有3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都是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且大多来自江苏之外的地区。
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除注重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外,引导其了解并融入所在区域或学校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必不可少。“我们的目标就是引导美术教师自觉关注乡土文化,收集整理、开发实施具有本地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让每个学员都成为所在地域乡土文化的‘代言人’‘传承者’。”江宁区乡村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屹说。
为提升学员覆盖面,该培育站面向全区20个涉农乡镇的小学和初中选拔学员,所有学员均工作3年以上、年龄在40周岁以下。针对学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体验不多、对江宁乡土文化了解不够等问题,培育站采用课程解剖式、概念主题式、写生创作式、主题体验式、追踪跟进式等研修办法,围绕乡土文化搜集整理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两块内容,以鲜活的课程开发案例“解剖麻雀”,强化学员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团队意识。同时,组建了以课题研修为主的研修小组,为每个小组配备市优青以上指导教师,实现团队互助共同成长。经过大半年的系统培训,学员的学习姿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专业教学、课程开发和指导学生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明显,对乡土特色的挖掘也渐入佳境。
江宁乡村美术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做法,是全省各地培育站立足乡土、探寻特色之路的一个缩影。苏州市乡村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与南通名师李庾南领衔的培育站一起集中研修,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张家港市学前教育培育站坚持送培到园,把培育站研修成果辐射到张家港全部幼儿园(含民办园);常州市学前教育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将网络研修平台与外网互联,把培育站的资源同步上网,通过数字化平台充分发挥优质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短短数月,网站点击量就已破万。
裂变效应,成长遍地花开
“一个乡村教师作为课题主持人申报省级课题,放在过去,我连做梦都不敢想。”如今,这在仪征市刘集中学教师俞桂飞身上成为现实。这位有着19年教龄的教师曾用“单调”“重复”形容自己的工作,但在进入培育站一年后这一切彻底改变。
2017年6月,当扬州市初中化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遴选进站教师的机会摆在俞桂飞面前时,他还有些不以为然。但很快他就发现,培育站的培训和过去参加的其他培训不同。学员教龄基本都在10年以上,且培训针对乡村教师的“短板”展开,还有很多机会与名师、名家“零距离”接触。每次听专家讲座,都要写“报告感悟”;每次集中研修,白天听课观摩,晚上还要就其中一节课完成“课例研修感悟”,回校后还要撰写论文参与省市级比赛或向期刊投稿;面向校内同事开设公开课、进行微讲座等。“每次集中研训导师布置的研修任务都很多,像回了一次炉,重新做了回学生。”俞桂飞说。
“虽然在培育站只有一年时间,但学员的成长明显:他们的理念更新了,行为转变了,从过去的‘照着做’到现在的‘想着做’,从‘整齐划一’到‘各放异彩’。”常州市学前教育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冯雅静说,培育站的工作重点不仅在于传授学员们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以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大片,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吸引力、影响力,形成能量生态场。
3年来,全省共建立市、县两级培育站600多个,培训学员2万余名。不少学员已经晋升为县、市级名师,有的甚至成为省级名师。各地培育站的共同努力,不仅带动了进站学员的成长,而且通过他们促进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并推动了其所在学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育站让一批乡村教师克服了职业倦怠,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仅安心扎根乡村,还开始在乡村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新生活。
“通过这样以点带面、突出重点,认真培训和培养3万名骨干,再以这些骨干带动全省20多万名乡村教师发展,江苏乡村教育的美好未来值得期待。”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马斌说。